内容简介
         《艺术概论(全彩版)》为《艺术概论》的全彩版。上编以知识点的形式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中编为艺术种类,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拓展;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书可供艺术硕士考试复习用,也是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目录
   一艺术的本质特征/1
名词解释
★1.艺术/1
2.艺术生产/1
★3.主体性/1
★4.形象性/2
5.审美性/2
★6.艺术形象/3
★7.艺术典型/3
8.艺术美/4
9.客观精神说/5
★10.柏拉图/5
11.《理想国》/5
★12.黑格尔/6
1 3.“文以明道”说/6
14.主观精神说/6
★15.康德/7
★16.《判断力批判》/7
17.尼采/7
18.妙悟/7
★19.艺术意象/8
20.艺术的真实/8
21.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8
22.异质同构/8
23.阿恩海姆/9
21.《艺术与观知觉》/9
25.精神分析学/9
★26.情感符号说/]0
27.列夫?托尔斯泰/10
★28.有意味的形式/10
★29.“师造化”理论/11
简答辑要
1.简述艺术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 2
2.简述艺术学概论的学科任务。 /1 3
3.简述艺术学概沦的研究方法。/13
4.简述艺术活动的性质。/13
★5.简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4
★6.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15
7.以史前洞穴壁画为例说明原始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 6
8.简述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1 7
★9.简述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17
★10.为什么审美情感在艺术创造中起到中介的作用?/18
11.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的关系。/19
12谈谈你对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的理解。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黑格尔关
于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论证的?试评论其
氏处与短处并谈谈你的理解。)/19
l 3.简述艺术美和现实丑的关系。 /20
14.简述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21
★1).比较艺术作品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21
16.怎样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23
★17.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在反映生活中有哪些区别?/24
★18.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看法。/24
论述专项
★1.试论述艺术的基本特征。/25
2.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27
3.谈谈你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认识,并指出它为艺术学研究提
供了哪些启示。/27
★1.举例说明艺术形象的作用与特征。/29
5.试以优秀的艺术形象分析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30
★6.谈谈你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32
二艺术门类/35
名词解释
1.造型艺术/35
2.造型艺术的瞬间性/35
3.视觉艺术/35
4.绘画/36
5.油画/36
6.圆雕/37
7.摄影艺术/37
8.纪实主义摄影/37
9.书法/38
10.工艺美术/39
11.材美工巧/39
12.现代设计/39
13.实用艺术/40
14.包豪斯/40
15.工业设计/41
16.视觉设计/41
17.野兽主义艺术/41
18.古典主义音乐/42
19.浪漫主义音乐/42
20.新古典主义音乐/42
21.学堂乐歌/42
22.戏剧/42
23.戏剧的“三一律”模式/43
24.类型电影/43
25.蒙太奇/43
简答辑要
★1.近现代艺术理论关于艺术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44
2.建筑艺术的审美特性有哪些?/44
3.园林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是什么?/45
4.实用工艺品的审美特性是什么?/45
5.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范围大致包括哪些方面?/46
6.论述实用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味之间的关系。 /46
7.什么是石窟寺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石窟寺有哪些?/47
8.简述雕塑艺术的分类。/48
9.简述摄影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 /48
10.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有哪些?/49
11.民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哪几种形式?/50
12.慢镜头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50
13.抒情诗与叙事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50
14.诗歌在语言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51
1).小说的分类是怎样的?/51
16.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51
17.文学作品中语言美的特点有哪些?/51
18.简述主要的美术门类。/52
论述专项
1.建筑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有哪些?/53
2.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和文化特征。 /54
★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54
★4.论述电影与电视艺术的不同。/55
三艺术发生(艺术起源)和发展/57
名词解释
★1.模仿说/57
★2.亚里士多德/58
3.《诗学))/58
4.狄德罗/59
5.车尔尼雪夫斯基/59
★6.游戏说/59
★7.席勒《美育书简》/60
★8.巫术说/60
9.《原始文化》/61
10.劳动说/61
11.普列汊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6]
★12.表现说/61
13.多元决定沦/62
14.阿尔都塞/62
1 5.“准艺术”/63
16.艺术发展的他律性/63
17.艺术发腱的自律性/63
18.艺术革新/63
19.艺术文化学/65
简答辑要
1.简述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65
★2.简述艺术起源的基本学说。 /66
3.简述“模仿说”理论。/67
4.简述“游戏说”理论。/68
3.简述“巫术说”理论。/68
6.简述“劳动说”理论。/69
7.简述艺术发展规律的几种观点。 /69
8.试论述艺术与道德的火系。 /71
★9.简述艺术与哲学的关系。/72
10.简述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关系。/73
★11.试论述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74
12.试述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75
13.简述艺术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76
论述专项
1.为什么说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76
★2.如何理解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78
★3.沦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80
★4.论述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83
5.在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中,如何理解艺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84
★6.结合某一艺术流派的产生、发展,论述艺术活动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86
★7.如何辩证地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88
8.简述民族艺术的多元化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88
四 艺术创作论/91
名词解释
1.艺术创作活动/91
★2.解衣般礴/92
3.意在笔先/92
4.“隐含的读者”/92
5.意匠/92
6.艺术直觉/92
★7.艺术体验/93
★8.艺术构思/93
9.意象物化/93
★10.形象思维/93
11.艺术思维/94
12.无意识/94
★13.灵感/95
★14.艺术流派/95
15.西方现代派艺术/95
★16.艺术思潮/96
17.艺术创作方法/97
18.浪漫主义创作方法/97
19.自然主义/98
20.艺术心理定势/98
简答辑要
1.简述艺术家的含义及其特性。/99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00
★3.举例简要说明艺术家的主体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体现。/100
★4.为什么说生活是提供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为什么说一切艺术都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102
5.艺术表现具有哪些特征?/102
★6.简述艺术表现与艺术构思的关系。/102
7.什么是审美想象?简述审美想象的特征。 /103
★8.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103
9.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04
★10.论述形象思维及其特征。 /105
★11.简述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107
★12.淡谈你对艺术创作中的“技”与“艺”关系的认识。 /108
13.试述艺术流派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109
14.简述什么是艺术思潮及其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1 09
15.试论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0
论述专项
★1.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1 11
★2.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谈谈你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114
★3.论述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15
★4.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116
五艺术作品论/121
名词解释
1.艺术作品/121
★2.艺术作品的内容/122
3.题材/122
4.主题/1 23
★5.艺术作品的形式/1 24
★6.艺术语言/124
★7.风格/124
8.文如其人/1 25
9.风格格即人/125
10.抽象/125
11.象征/1 26
★12.优美/1 26
★13.崇高/127
14.悲剧/1 27
15.格调/1 27
16.四品(四格)/128
17.品位/1 28
18.意蕴/1 28
★19.意境/129
20.王国维 /130
简答辑要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130
★2.简要说明艺术风格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131
3.如何看待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132
★4.简述艺术作品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133
5.什么是艺术作品的结构?它由哪些部分组成?/134
6.艺术语言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134
7.艺术形象大致分为哪几种类型?/1 35
8.简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1 35
论述专项
★1.试论述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关系/137
2.简述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恪。 /139
★3.如何认识艺术风格?/141
六艺术接受论/145
名词解释
1.艺术专播/145
2.艺术世界/146
★3.艺术鉴赏/146
4.审美期待/146
5.审美直觉/146
6.审美态度/146
7.审美效应/147
★8.移情/147
★9.共鸣/148
★10.艺术批评/148
11.罗杰?弗莱/149
12.美育/150
13.蔡元培/150
14.“寓教于乐”/150
1 5.艺术管理/150
16.文化创意产业/150
17.非物质文化遗产/151
简答辑要
★1.简述艺术欣赏的具体过程。/151
★2.简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152
3.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152
4.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哪几种?/153
5.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1 53
6.艺术鉴赏中审美直觉的特点是什么?/154
7.简要说明“召唤结构”的含义及其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155
★8.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中的共鸣?/156
9.简述艺术批评的特征。/157
10.艺术批评具有哪些功能?/158
11.如何认识社会历史批评?/158
★12.简述艺术的主要功能。/160
13.简述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161
14.简述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161
15.简述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162
论述专项
★1.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163
★2.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谈谈你对艺术教育任务和目标的理解。 /165
3.如何理解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166
★4.试述艺术鉴赏的主要特点。/166
5.在艺术鉴赏的流程中主要包括哪些审美心理活动?/1 68
★6.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啥姆雷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169
7.解释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含义。 /170
★8.试述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71
★9.结合艺术现象和优秀艺术作品,论述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 /172
七文艺理论综合/177
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177
★2.《诗艺》(贺拉斯)/177
★3.《论崇高》(朗吉努斯)/177
★1.《拉奥孔》(莱辛)/178
5.歌德/178
6.雨果/178
7.巴尔扎克/178
★8.《艺术哲学》(丹纳)/179
9.别林斯基/179
10.科林伍德/179
11.《艺术的起源》(格罗塞)/180
★12.康拉德?费德勒/180
13.贡布里希/180
14.媒介说/181
15.艺术敷词/181
16.文化/181
17.视觉文化/181
18.阐释学/181
★19.图像学/182
★20.符号学/1 82
21.罗兰?巴特/182
22.温克尔曼/182
23.康定斯基/183
★24.《论艺术的精神》/]83
23.柳宗悦/1 83
26.王朝闻/1 84
★27.朱光潜/1 84
★28.兴、观、群、怨/184
29.大音希声,大象无形/1 84
★30.魏晋风度/185
31.六要论/185
3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 85
★33.形式美/1 85
★34.笔墨/1 86
35.肌理/1 86
36.构图/186
37.构成/186
38.透视/187
39.装置艺术/187
40.通俗艺术/1 87
41.影像艺术/188
后记/189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名为《艺术的轨迹:从洞穴壁画到数字浪潮》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出专业性和深度,与您提供的书名《艺术概论(全彩版)》的实际内容完全无关。  ---   图书简介:《艺术的轨迹:从洞穴壁画到数字浪潮》   卷首语:凝视时间的镜像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其说是物质的堆砌,不如说是精神的流变。而艺术,正是这种精神流变最直接、最持久的载体。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回荡着数万年前匠人敲击石块的回响;我们凝视的屏幕上,闪烁着当代数字媒体的迷幻光影。  《艺术的轨迹:从洞穴壁画到数字浪潮》并非一本面面俱到的艺术通史,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主题聚焦的探险。本书旨在穿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格表象,探寻驱动艺术嬗变的内在逻辑:权力结构、信仰体系、技术革新与个体表达的永恒张力。  本书将历史的宏大叙事,拆解为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足以改变人类审美范式的关键节点。我们不满足于罗列“主义”与“大师”,而是致力于解析“为什么”——为什么古希腊雕塑必须达到那种黄金比例?文艺复兴如何巧妙地平衡了人文主义与神权叙事?工业革命带来的异化感,是如何催生了印象派对瞬间光影的痴迷?  这不是一本为初学者设计的“入门速查手册”,它是一部面向深度思考者的、关于视觉文化构建与解构的深度文本。   第一部分:根源的呼唤——仪式、神话与物质性  本部分聚焦于艺术在人类社会早期扮演的核心角色:工具、信仰的具象化和社群的粘合剂。  我们将详细考察旧石器时代的象征思维。重点分析拉斯科(Lascaux)和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穴壁画的考古学意义,探讨其功能究竟是狩猎巫术、教育传承,抑或是早期的宇宙观表达。这些图像的“非装饰性”——即它们与日常栖居地的分离,本身就揭示了一种超越生存层面的精神需求。  随后,视角转向新石器时代的定居与秩序。巨石阵(Stonehenge)的建造及其天文、祭祀意义,并非单纯的工程学成就,而是社会组织能力和对天体规律的敬畏的集中体现。我们深入剖析了早期陶器上几何纹饰的演变,如何从部落图腾逐步过渡到对“美学和谐”的初步认知。  在古代文明的辉煌中,我们避开对埃及法老陵墓的流水账式描述,而是专注于“永恒性”的追求。探讨古埃及的“正面律”如何服务于维护社会等级的稳定,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浮雕如何作为君权神授的视觉法律文本。重点分析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与图像叙事的融合,这标志着符号系统开始承担起复杂的历史记录功能。   第二部分:秩序与僭越——古典世界的构建与崩溃  古典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理性”与“形式完美”的巅峰,也是其后一切“反叛”的起点。  古希腊的“理想人”模型: 本章细致解剖了从古风时期僵硬的“库洛斯”(Kouros)到古典盛期的“对位法”的转变。我们将重点解析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的《准则》(Canon)如何将人体视为可被数学量化的和谐结构,以及米隆《掷铁饼者》中对“动感瞬间”的精确捕捉,实则是对理性控制力的极致展现。对雅典卫城建筑的分析,则侧重于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柱式的象征意义——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城邦公民的道德与审美规范。  罗马的实用主义与帝国叙事: 罗马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希腊形式的挪用与“实用化”。本章着重探讨罗马的肖像雕塑如何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以及公共建筑(如万神殿、图拉真柱)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强化帝国的权威与疆域。我们还将分析罗马马赛克的普及,揭示其在社会阶层传播美学观念的作用。  晚期古典的“精神化”转向: 随着帝国晚期的危机,艺术开始表现出向内在精神世界的逃逸倾向。本章讨论了从尼罗河谷继承的“亚历山大里亚风格”,以及早期基督教艺术如何抛弃古典写实主义,转而采用扁平、象征性的手法,为中世纪的图像学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信仰的疆域——中世纪的象征主义与工艺美学  中世纪的艺术,是理解“意义高于可见性”的关键。我们深入探讨了基督教神学如何完全重塑了视觉的功用。  拜占庭的“神圣之光”: 重点解析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马赛克,特别是其对黄金背景的运用。这种“去物质化”的空间处理,意在将观者从尘世的感知中剥离,直接面对永恒的神性。我们将讨论“圣像破坏运动”的深层社会动因,及其对东正教图像传统的塑造。  西方的漫长黑夜与复兴: 简要概述加洛林文艺复兴和奥托王朝对古典遗产的零星继承,重点转向罗马式(Romanesque)对《圣经》叙事的强力解读,特别是其厚重感和对“怪兽”形象(寓言化惩罚)的偏爱。  哥特式的垂直上升与光线工程: 哥特艺术是人类工程学、光学与虔诚的完美结合。本章将详述飞扶壁、肋拱和尖券如何解决了结构难题,使得教堂得以实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彩色玻璃的巨大面积。圣丹尼(St. Denis)修道院的改革,不仅是建筑的革新,更是中世纪对“上帝即光”哲学的物质化实践。   第四部分:人与世界的重构——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启蒙的遗产  文艺复兴标志着艺术关注焦点的彻底转移——从彼岸世界转向此岸世界,即人文主义的胜利。  文艺复兴的透视革命: 我们细致分析了布鲁内莱斯基的线性透视法的发明,它如何将二维平面转化为可被理性测量的三维空间,以及这套视觉系统如何与达·芬奇、拉斐尔对和谐构图的追求相辅相成。重点剖析了蛋彩画向油画的过渡,以及油画媒介对细节刻画和光影层次的革命性提升。  巴洛克:情感的剧场与绝对权力: 巴洛克艺术是对文艺复兴的理性主义的激情回应。本章分析了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明暗对照法”(Tenebrism)如何戏剧性地聚焦于瞬间的道德抉择,以及贝尼尼(Bernini)雕塑中对叙事高潮的捕捉。同时,探讨巴洛克在反宗教改革中的宣传作用,以及其在路易十四凡尔赛宫中对君主集权的“视觉颂歌”。  洛可可的精致与启蒙的批判: 洛可可的轻盈与享乐主义,是对巴洛克沉重主题的反动。但紧随其后的新古典主义,则代表了启蒙运动对罗马共和美德和理性秩序的回归。本章分析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如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视觉纲领。   第五部分:视觉的断裂——现代性的诞生与持续的解构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艺术史进入了一个“加速度”阶段,每一次运动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既有规范进行颠覆。  工业革命与感官的重塑: 摄影术的发明对传统绘画构成了直接挑战。印象派(Impressionism)对瞬间、光线和主观感知的强调,是对时代快速变化最直接的回应。野兽派(Fauvism)和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则彻底解放了色彩,使其脱离描述对象的束缚,成为纯粹的情感载体。  立体主义与多重视角: 毕加索和布拉克对空间的“切割与重组”,是对文艺复兴以来“单点透视”这一西方主导视觉法则的根本性反叛。本章探讨立体主义如何吸收了非洲雕塑的影响,并在智力上挑战了“何为真实”的哲学命题。  抽象的终极胜利: 从康定斯基到蒙德里安,抽象艺术的兴起被视为艺术终于摆脱了对再现世界的义务,转向纯粹的形式、线条和色彩的自律探索。  达达、超现实主义与潜意识的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荒诞感催生了对理性逻辑的彻底怀疑。本章分析了杜尚的现成品(Readymades)如何挑战了“艺术品”的定义,以及超现实主义如何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工具,探索梦境与非理性叙事。   第六部分:后现代的回响与数字的拓扑  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在于其不再遵循线性的“主义”发展,而是进入了“多元共存、挪用与语境转换”的阶段。  波普艺术对消费文化的挪用: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如何模糊了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使复制的、日常的形象成为艺术的核心主题。  极简主义对“作品本体”的审视: 探索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等艺术家如何通过去除叙事、情绪和隐喻,将艺术作品还原为“特定的物体”(Specific Objects),强调材料与空间的物理存在感。  媒介的无限延伸: 本章重点探讨了录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的兴起,以及它们对传统“画框”和“底座”的突破。特别关注数字媒介,如生成艺术和虚拟现实(VR)对“作者身份”、“观众参与”和“空间体验”的颠覆性影响。   结语:永不完成的对话  《艺术的轨迹》试图表明,艺术史并非一条由完美杰作铺就的单行道,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对话、误解与突破的复杂网络。每一件杰作的诞生,都意味着对前人法则的继承与反叛。  本书结构严谨,论证深入,旨在引导读者建立起一套批判性的视觉素养,从而在面对浩瀚的艺术遗产乃至今日的视觉洪流时,能够超越单纯的“喜欢”与“不喜欢”,真正洞察到艺术如何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