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通俗演義(套裝上下冊)

兩晉通俗演義(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東藩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演義
  • 兩晉
  • 通俗小說
  • 曆史小說
  • 古典文學
  • 套裝
  • 演義小說
  • 曆史故事
  • 文學經典
  • 晉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614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036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89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司馬炎為什麼要立頑鈍如豕的司馬衷當太子?這樣的人能治理好國傢嗎?

  晉惠帝(也就是司馬衷)登基不久,讓西晉元氣大傷的八王之亂就開始瞭,八王之亂是怎麼迴事?

  晉朝在八王之亂後,屋漏偏逢連陰雨,又遭逢瞭五鬍亂華。在內訌外辱交迫之下,晉朝風雨飄搖。誰是壓倒晉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兩晉156年的曆史就是內訌外辱迭起的曆史,如何避免曆史重演?請看蔡東藩筆下的《兩晉通俗演義》。

內容簡介

  “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以正史為經,逸聞為緯。一套書寫盡中國兩韆多年曆史百態。本叢書以1935年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鉛印本為專業底本,同時集齊石印綫裝本的繪圖。保留自序、世係圖、蔡東藩先生自己批注的注釋、夾批和後批。倡導原汁原味的閱讀感受,最大限度地呈現原書風貌。《兩晉通俗演義》為《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係列書之一,作者將兩晉156年間的曆史歸結為內訌外辱的曆史,作為今日的前車之鑒。本書內容豐富,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堪為通俗史著的經典。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亦作東帆或東颿),浙江蕭山人。民國著名曆史小說傢。
  自1915年始作《清史通俗演義》,至1926年《後漢通俗演義》完成,曆十年寒暑,終寫成《曆朝通俗演義》(共11部)。《曆朝通俗演義》在創作上“以正史為經,以軼聞為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極具可讀性的曆史通俗讀物。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創作100周年之際,中華書局推齣瞭《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雙色綉像典藏本,全11部21冊。中華版《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以1935年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齣版的鉛印本為底本,精校精審,訂正各種版本中的訛誤,為方便當下讀者閱讀,還對難字注音。同時,為保存原版風貌,收錄瞭石印綫裝本的全部人物綉像和插圖,保留瞭蔡東藩先生的自序、注釋、夾批和後評,並用不同顔色、不同字體字號加以區彆。中華版《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由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先生親筆題寫每一冊的書名。可以說,這是一套有著中華書局鮮明特色的《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度重視曆史的民族,這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點。我們的曆史不僅是有二十五史的正史係統,而且有跟正史相匹配的一整套的通俗演義係統。從唐宋開始就有講史——民間以說書的方式講曆史。這對普及曆史知識、增強民族的曆史意識是大有好處的,婦孺皆知,大傢都能接受,産生瞭像《三國演義》那樣的曆史小說巨著。這個傳統一直發展到蔡東藩先生的《曆朝通俗演義》。蔡先生就是這個係統在近現代的集大成者。
  ——選自《學習時報》作者:李漢鞦

  ★我還想為中華書局新近齣版的“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點個贊。這一版本上承石印本,又藉鑒諸傢排印本,精校精排,可謂後來居上。值得稱道的是,全書用不同顔色、不同字體字號,使蔡東藩敘評結閤的曆史敘述方式得以醒目呈現;對生僻字悉加拼音,讓讀者可以無障礙閱讀,也符閤“曆朝通俗演義”的“通俗”本旨;同時,采納瞭早年石印本的全部人物綉像和插圖,既不失“左圖右史”、圖文互證的傳統,又迎閤瞭時下讀圖時代的讀者趣味。古代小說書坊常以“新刻、京本、綉像、校正、大字、音釋、評點”之類標榜,中華書局本“曆朝通俗演義”化俗為雅,正閤此道。
  ——選自《中華讀書報》,作者:劉勇強

目錄

第一迴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
第二迴 墮詭計儲君納婦 慰癡情少女偷香
第三迴 楊皇後枕膝留言 左貴嬪攄纔上頌
第四迴 圖東吳羊祜定謀 討西虜馬隆奏捷
第五迴 搗金陵數路並舉 俘孫皓二將爭功
第六迴 納群娃羊車恣幸 繼外孫螟子亂宗
第七迴 指禦座諷諫無功 侍帝榻權豪擅政
第八迴 怙勢招殃楊氏赤族 逞凶滅紀賈後
第九迴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後援周處捐軀
第十迴 諷大廷徙戎著論 誘小吏侍宴肆淫
第十一迴 草逆書醉酒逼儲君 傳僞敕稱兵
第十二迴 墜名樓名姝殉難 奪禦璽禦駕被
第十三迴 迎惠帝反正除奸 殺王豹擅權拒
第十四迴 操同室戈齊王畢命 中詐降計李
第十五迴 討逆蠻力平荊土 拒君命冤殺陸
第十六迴 劉刺史抗忠盡節 皇太弟挾駕還
第十七迴 劉淵擁眾稱漢王 張方恃強劫惠
第十八迴 作盟主東海起兵 誅惡賊河間失
第十九迴 僞都督敗迴江左 呆皇帝暴斃宮
第二十迴 戰陽平苟晞破賊壘 佐琅琊王導
第二十一迴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
第二十二迴 乘內亂劉聰據國 藉外援猗盧
第二十三迴 傾國齣師權相畢命 覆巢同盡
第二十四迴 執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義旅關
第二十五迴 貽書歸母難化狼心 行酒為奴
第二十六迴 詔江東湣帝徵兵 援靈武麹允
第二十七迴 拘王浚羯鬍吞薊北 斃趙染晉
第二十八迴 漢劉後進錶救忠臣 晉陶侃閤
第二十九迴 小兒女突圍求救 大皇帝銜璧
第三十迴 牧守聯盟奉箋勸進 君臣屈辱濛
第三十一迴 晉王睿稱尊嗣統 漢主聰見鬼
第三十二迴 誅逆登基羊後專寵 乘釁獨立
第三十三迴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處仲抗
第三十四迴 鎮湘中譙王舉義 失石頭元帝
第三十五迴 逆賊橫行廷臣受戮 皇靈失馭
第三十六迴 扶錢鳳即席用謀 遣王含齣兵
第三十七迴 平大憝群臣進爵 立幼主太後
第三十八迴 召外臣庾亮激變 入內廷蘇峻
第三十九迴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
第四十迴 梟首逆戡亂成功 宥元舅顧親屈
第四十一迴 察鈐音異僧獻技 失軍律醉漢
第四十二迴 並前趙石勒稱尊 防中山徐遐
第四十三迴 背顧命鴞子毀室 凜夢兆狐首
第四十四迴 盡愚孝適貽蜀亂 保遺孤終立
第四十五迴 殺妻孥趙主寡恩 協君臣燕都
第四十六迴 議北伐蔡謨抗諫 篡西蜀李壽
第四十七迴 餞劉翔晉臣受責 逐高釗燕主
第四十八迴 斬敵將進滅宇文部 違朝議徙
第四十九迴 擢桓溫移督荊梁 降李勢蕩平
第五十迴 選將得人涼州破敵 築宮漁色石
第五十一迴 誅逆子縱火焚屍 責病主抗顔
第五十二迴 乘羯亂進攻反失利 弑趙主易
第五十三迴 養子復宗冉閔復姓 孱主授首
第五十五迴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
第五十四迴 卻桓溫晉相貽書 滅冉魏燕王
第五十六迴 逞刑戮苻生縱虐 盜淫威張祚
第五十七迴 具使纔說下涼州 滿惡貫變生
第五十八迴 圍廣固慕容恪善謀 戰東河諸
第五十九迴 謝安石應徵變節 張天锡乘亂
第六十迴 失洛陽瀋勁死義 阻石門桓溫退
第六十一迴 慕容垂避禍奔秦 王景略統兵
第六十二迴 略燕地連摧敵將 拔鄴城追擄
第六十三迴 海西公遭誣被廢 昆侖婢産子
第六十四迴 謁崇陵桓溫見鬼 重正朔王猛
第六十五迴 失姑臧涼主作降虜 守襄陽硃
第六十六迴 救孤城謝玄卻秦軍 違眾議苻
第六十七迴 山墅賭弈寇來不驚 淝水交鋒
第六十八迴 結丁零再興燕祚 索鄴城申錶
第六十九迴 據渭北後秦獨立 入阿房西燕
第七十迴 墮虜謀晉將逾絕澗 應童謠秦主
第七十一迴 用僧言呂光還兵 依逆謀段隨
第七十二迴 謀刺未成秦後死節 失營被獲
第七十三迴 拓跋珪創興後魏 慕容垂討滅
第七十四迴 智姚萇鏇師驚噩夢 勇翟瑥斬
第七十五迴 失都城西燕被滅 壓山寨北魏
第七十六迴 子逼母燕太後自盡 弟陵兄晉
第七十七迴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張貴人逞
第七十八迴 迫誅奸稱戈犯北闕 僭稱尊遣
第七十九迴 呂氏肆虐涼土分崩 燕祚祚衰
第八十迴 拓跋珪轉敗為勝 慕容寶因怯齣
第八十一迴 攻舊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嬌
第八十二迴 通叛黨蘭汗弑君 誅賊臣燕宗
第八十三迴 再發難王恭受戮 好惑人孫泰
第八十四迴 戕內史獨全謝婦 殺太守復陷
第八十五迴 失荊州參軍殉主 棄苑川乾歸
第八十六迴 受逆報呂纂被戕 據偏隅李暠
第八十七迴 掃殘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東宮
第八十八迴 呂隆纍敗降秦室 劉裕屢勝走
第八十九迴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
第九十迴 賢孟婦助夫舉義 勇劉軍敗賊入
第九十一迴 濛江洲馮遷誅逆首 陷成都譙
第九十二迴 貪女色吞針欺僧侶 戕婦翁擁
第九十三迴 葬愛妻遇變喪身 立猶子臨終
第九十四迴 得使纔接眷還都 失兵機縱敵
第九十五迴 覆孤城慕容超亡國 誅逆賊馮
第九十六迴 何無忌戰死豫章口 劉寄奴固
第九十七迴 竄南交盧循斃命 平西蜀譙縱
第九十八迴 南涼王愎諫緻亡 西秦後敗謀
第九十九迴 入荊州驅除異黨 奪長安翦滅
第一百迴 招寇亂秦關再失 迫禪位晉祚永

精彩書摘

  第一迴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

  華夷混雜,宇宙腥膻,這是我國曆史上,嚮稱為可悲可痛的亂事。其實華人非特彆名貴,夷人非特彆鄙賤,如果元首清明,統禦有方,再經文武將相,及州郡牧守,個個是賢能廉察,稱職無慚,就是把世界萬國聯閤攏來,湊成一個空前絕後的大邦,也不是一定難事,且好變作一大同盛治瞭。眼高於頂,筆大如椽。無如我國人一般心理,隻守定上古九州的範圍,不許外人羼入,又因聖帝明王,寥寥無幾,護國乏良將相,殖民乏賢牧守,僅僅局守本部,還是治多亂少;所以舊儒學說,主張小康,專把華夷大防,牢記心中,一些兒不肯通融,好似此界一潰,中國是有亂無治,從此沒有乾淨土瞭。看官,試搜覽古史,何朝不注重邊防,何代能盡除外患?日日攘外夷,那外夷反得步進步,鬧得七亂八糟,不可收拾。究竟是備禦不周呢,還是彆有他故呢?古人說得好:“人必自侮,然後人侮;傢必自毀,然後人毀;國必自伐,然後人伐。”又雲:“木朽蟲生,牆罅蟻入。”這卻是韆古不易的名言。曆朝外患,往往從內亂引入,內亂越多,外患亦越深。照此看來,明明是咎由自取,應瞭前人的遺誡,怎得專咎外夷與防邊未善呢?彆具隻眼。

  小子嘗欲將這種臆見,抒展齣來,好待看官公決是非,但又慮事無佐證,徒把五韆年來的故事,籠籠統統地說瞭一番,看官或且誚我為空談,甚至以漢奸相待,這豈不是多言招尤麼!近日筆墨少閑,聊尋證據,可巧案左有一部晉書,乃是唐太宗匯集詞臣,撰錄成書,共得一百三十捲,當下順手一翻,看瞭一篇序言,是總說五鬍十六國的禍亂,因猛然觸起心緒,想到外禍最烈,無過晉朝,晉自武帝奄有中原,僅閱一傳,便已外患迭起,當時大臣防變未然,或說是罷兵為害,山濤。或說是徙戎宜早,郭欽江統。言諄諄,聽藐藐,遂緻後來外禍無窮,由後思前,無人不為嘆惜。哪知牝雞不鳴,群雄自息;八王不亂,五鬍何來?並且貂蟬滿座,麈尾揮塵,大都齷齷齪齪,庸庸碌碌,沒一個文經武緯,沒一個坐言起行。看官試想,這種敗常亂俗的時局,難道尚能支持過去麼?假使兵不罷,戎早徙,亦豈果能慎守邊疆,嚴杜狡寇麼?到瞭神州陸沉,銅駝荊棘,兩主被虜,行酒狄庭,無非是內政不綱,所以緻此。既而牛傳馬後,血統變遷,陽仍舊名,陰實易姓,王馬共天下,依然是亂臣賊子,內訌不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單剩得江錶六州,揚荊江湘交廣。尚且朝不保暮,還有什麼餘力,要想規復中原呢?幸虧有幾個智士謀臣,力持危局,淝水一役,大破苻秦,半壁江山,僥幸保全;那大河南北,長江上遊,仍被雜鬍占據,雖是倏起倏衰,終屬楚失楚得,就中非無一二華族,奪得片土,與夷人爭衡西北,張實據涼州,李暠據酒泉,馮跋據中山。究竟勢力甚微,無關大局;且仇視晉室,仍似敵國一般。東晉君臣,稍勝即驕,由驕生惰,毫無起色,於是篡奪相尋,禍亂踵起,不能安內,怎能對外?大好中原,反被拓跋氏逐漸並吞,成一強國,結果是梟雄柄政,窺竊神器,把東晉所有的區宇,也不費一兵,占奪瞭去。咳!東西兩晉,看似與外患相終始,究竟自成鷸蚌,纔有漁翁。西晉尚且如此,東晉更不必說瞭。有人謂司馬篡魏,故後嗣亦為劉裕所篡,這是從因果上著想,應有此說;但添此一番議論,更見得晉室覆亡,並非全是外患所緻。倫常乖舛,骨肉尋仇,是為亡國第一的禍胎;信義淪亡,豪權互鬩,是為亡國的第二禍胎。外人不過乘間抵隙,可進則進,既見我中國危亂相尋,樂得趁此下手,分嘗一臠,華民雖眾,無拳無勇,怎能攔得住鬍馬,殺得過番兵。眼見得男為人奴,女為人妾,同做那夷虜的僕隸瞭。傷心人彆有懷抱。自古到今,大抵皆然,不但兩晉時代,遭此變亂,隻是內外交迫,兩晉也達到極點。為懲前毖後起見,正好將兩晉史事,作為榜樣,奈何後人不察,還要爭權奪利,擾擾不休,恐怕四麵列強,同時入室,比那五鬍十六國,更鬧得一塌糊塗,那時國也亡,傢也亡,無論豪族平民,統去做外人的砧上魚,刀上肉,無從幸免,乃徒怨及外人利害,試問外人肯受此惡名嗎?論過去兼及未來,真是眼光四射。

  話休敘煩,且把那兩晉興亡,逐節演述,作為未來的殷鑒。看官少安毋躁!待小子援筆寫來:晉自司馬懿起傢河內,曾在漢丞相曹操麾下充當掾吏,及曹丕篡漢,齣握兵權,與吳蜀相持有年,迭著戰績。懿死後,長子師嗣,後任大將軍錄尚書事,都督中外各軍,廢魏主曹芳及芳後張氏,權焰逼人。未幾師復病死,弟昭得承兄職,比乃兄還要跋扈,居然服袞冕,著赤舄。魏主曹髦,忍耐不住,嘗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即號召殿中宿衛及蒼頭官僮等,作為前驅,自己亦拔劍升輦,在後督領,親往討昭,纔行至南闕下,正撞著一個中護軍,麵目猙獰,須眉似戟,手下有二三百人,竟來擋住乘輿。這人為誰,就是平陽人賈充。特彆提齣,不肯放過賊臣,且為該女亂晉張本。魏主髦喝令退去,充非但不從,反與衛士交鋒起來,約莫有一兩個時辰。充寡不敵眾,將要敗卻,適太子捨人成濟,也帶兵趨入,問為何事相爭,充厲聲道:“司馬公豢養汝等,正為今日,何必多問!”成濟乃抽戈直前,突犯車駕。魏主髦猝不及防,竟被他手起戈落,刺斃車中。兄廢主,弟弑主,一個凶過一個。餘眾當然逃散。

  司馬昭聞變入殿,召群臣會議後事。尚書僕射陳泰流涕語昭道:“現在惟亟誅賈充,尚可少謝天下。”看官,你想賈充是司馬氏功狗,怎肯加誅?當下想就瞭張冠李戴的狡計,嫁禍成濟,把他推齣斬首,還要夷他三族。助力者其視諸!一麵令長子中撫軍炎,迎入常道鄉公曹璜,繼承魏祚。璜改名為奐,年僅十五,一切國政,統歸司馬昭辦理。昭復部署兵馬,遣擊蜀漢,驍將鄧艾鍾會,兩路分進,蜀將望風潰敗,好容易攻入成都,收降蜀漢主劉禪。昭引為己功,進位相國,加封晉公,受九锡殊禮。俄而進爵為王,又俄而授炎為副相國,立為晉世子。正擬安排篡魏,偏偏二竪為災,纏繞昭身,不到數日,病入膏肓,一命嗚呼。世子炎得襲父爵,纔過兩月,即由司馬傢臣,奉書勸進,脅魏受禪。魏主奐早若贅疣,至此隻好推位讓國,生死唯命。司馬炎定期即位,設壇南郊。時已鼕暮,雨雪盈途,炎卻遵吉稱尊,服袞冕,備鹵簿,安安穩穩的坐瞭法駕,由文武百官擁至郊外,燔柴告天。炎下車行禮,叩拜穹蒼,當令讀祝官朗聲宣誦道:

  皇帝臣司馬炎,敢用玄牡,明告於皇皇後帝。魏帝稽協皇運,紹天明命以命炎。昔者唐堯熙隆大道,禪位虞舜,舜又禪禹。邁德垂訓,多曆年載。暨漢德既衰,太祖武皇帝,指曹操。撥亂濟時,輔翼劉氏,又用受命於漢。粵在魏室,仍世多故,幾於顛墜,實賴有晉匡拯之德,用獲保厥肆祀,弘濟於艱難,此則晉之有大造於魏也。誕惟四方,罔不祗順。廓清梁岷,包懷揚越,八紘(hóng)同軌,祥瑞屢臻,天人協應,無思不服。肆予憲章三後,用集大命於茲。炎維德不嗣,辭不獲命,於是群公卿士,百闢庶僚,黎獻陪隸,暨於百蠻君長,僉曰:“皇天鑒下,求民之瘼,既有成命,固非剋讓所得距違。天序不可以無統,人神不可以曠主。”炎虔奉皇運,寅畏天威,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永答眾望。

  祝文讀畢,祭禮告終。司馬炎還就洛陽宮,禦太極前殿,受王公大臣謁賀。這班王公大臣,無非是曹魏勛舊,昨日臣魏,今日臣晉,一些兒不以為怪,反且欣然舞蹈,麯媚新朝。攀龍附鳳,何代不然?隨即頒發詔旨,大赦天下,國號晉,改元泰始。封魏主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徙居鄴宮。奐不敢逗留,沒奈何上殿辭行,含淚而去。朝中也無人餞送,隻太傅司馬孚,拜彆故主,唏噓流涕道:“臣已年老,不能有為,但他日身死,尚好算作大魏純臣哩。”看官道孚為何人?乃是司馬懿次弟,即新主司馬炎的叔祖父,官至太傅,生平嘗潔身遠害,不預朝政,所以司馬受禪,獨孚未曾贊成。但年已八十有餘,筋力就衰,不能自振,隻好自盡臣禮,錶明心跡,這也不愧為庸中佼佼瞭。

  過瞭一日,詔遣太僕劉原往告太廟,追尊皇祖懿為宣皇帝,皇伯考師為景皇帝,皇考昭為文皇帝,祖母張氏為宣穆皇後,母王氏為皇太後。相傳王太後幼即敏慧,過目成誦,及長,能孝事父母,深得親心。既適司馬氏,相夫有道,料事屢中。後來生瞭五子,長即司馬炎,次名攸,又次名兆,又次名定國、廣德。兆與定國、廣德三人,均皆早夭,惟炎攸尚存。炎字安世,姿錶過人,發長委地,手垂過膝,時人已知非常相。攸字大猷,早歲岐嶷,成童後飽閱經籍,雅善屬文,纔名籍籍,齣乃兄右,司馬昭格外鍾愛。因兄師無後,令攸過繼,且嘗嘆息道:“天下是我兄的天下,我不過因兄成事,百年以後,應歸我兄繼子,我心方安。”及議立世子,竟遂屬攸,左長史山濤勸阻道:“廢長立少,違禮不祥。”賈充已進爵列侯,亦勸昭不宜違禮。還有司徒何曾,尚書令裴秀,又同聲附和,請立嫡長,因此炎得為世子。炎篡位時,正值壯年,春鞦鼎盛,大有可為,初政卻是清明,率下以儉,馭眾以寬。有司奏稱禦牛絲靷(yǐn),已緻朽敝,不堪再用,有詔令用麻代絲。高陽人許允,為司馬昭所殺,允子奇頗有纔思,仍詔為太常丞,尋且擢為祠部郎。海內蒼生,謳歌盛德,哪一個不望升平?但天下事靡不有初,鮮剋有終,晉主炎正坐此弊,所以典午傢風,午肖馬,典者司也,故舊稱司馬為典午。不久即墜呢。這事備詳後文,看官順次細閱,自見分曉。惟晉主炎的廟號,叫作武帝,小子沿著史例,便稱他為晉武帝。

  且說晉武帝已經篡魏,復力懲魏弊,壹意更新。他想魏氏摧殘骨肉,因緻孤立,到瞭禪位時候,竟無人齣來抗衡,平白地讓給江山,自己雖僥幸得國,若使子子孫孫,也像曹魏時孤立無援,豈不要仍循覆轍麼?於是思患預防,大封宗室,授皇叔祖父孚為安平王,皇叔父幹司馬懿第三子。為平原王,亮懿第四子。為扶風王,伷懿第五子。為東莞王,駿為汝陰王,懿第六子京早卒。駿為第七子。肜懿第八子。為梁王,倫懿第九子。為琅琊王,皇弟攸為齊王,鑒為樂安王,機為燕王。鑒與機為晉武異母弟。還有從伯叔父,及從父兄弟,亦俱封王爵,列作屏藩。名稱不詳,因無關後來治亂,所以從略。上文如亮如倫,為八王之二,故例須並舉。進驃騎將軍石苞為大司馬,封樂陵公,車騎將軍陳騫為高平公,衛將軍賈充為魯公,尚書令裴秀為巨鹿公,侍中荀勖為濟北公,太保鄭衝為太傅,兼壽光公,太尉王祥為太保,兼睢陵公,丞相何曾為太尉,兼朗陵公,禦史大夫王瀋為驃騎將軍,兼博陵公,司空荀(yǐ)為臨淮公,鎮北大將軍衛瓘為菑陽公。此外文武百僚,各加官進爵有差。

  轉瞬間已過殘臘,便是泰始二年,元旦受朝,不消細說。有司請建立七廟,武帝恐勞民傷財,不忍徭役,但將魏廟神主,徙置彆室,即就魏廟作為太廟,所有魏氏諸王,皆降封為侯。鏇冊立王妃楊氏為皇後。楊氏為弘農郡人,名艷,字瓊芝,父名文宗,曾仕魏為通事郎,母趙氏産女身亡,女寄乳舅傢,賴舅母撫育成人,生得姿容美麗,秀外慧中,相士嘗說她後當大貴,司馬昭乃納為子婦,伉儷甚諧。昭納楊女為媳,明明是有心篡國。及得立為後,追懷舅氏舊恩,請敕封舅氏趙俊夫婦,武帝自然依議。俊兄趙虞,也得授官。虞有一女,芳名是一粲字,頗有三分姿色,楊後召她入宮,鎮日裏留住左右,就是武帝退朝,與後敘談,粲亦未嘗迴避,有時卻與武帝調情,楊後玉成人美,遂勸武帝納作嬪嬙,賜號夫人。武帝還道楊後大度,毫不妒忌,哪知楊後正要這中錶姊妹來做幫手,一切布置,仿佛與美人計相似。武帝為色所迷,怎能窺破楊後的私衷呢?這也是楊後特彆作用,與普通婦人不同。

  楊後初生一男,取名為軌,二歲即殤。嗣復生瞭二子,長名衷,次名東。衷頑鈍如豕,年至七八歲,尚不能識之無,雖經師傅再三教導,也是鏇記鏇忘。武帝嘗謂此兒不肖,未堪承嗣,偏楊後鍾愛頑兒,屢把立嫡以長的古訓,麵語武帝,惹得武帝滿腹狐疑,勉強延宕瞭一年。衷已年至九歲瞭,楊後常欲立衷為太子,隨時絮聒,又經趙夫人從旁幫忙,隻說“衷年尚幼衝,怪不得他童心未化,將來大器晚成,何至不能承統。今主上即位二年,尚未立儲,似與國本關係,未免欠缺,應速立衷為嗣”雲雲。從來婦人私語,最易動聽,況經一妻一妾,此倡彼和,就是鐵石心腸,也被銷熔。況晉武帝牽情帷帟(yì),無從擺脫,怎能不為她所誤,變易成心?泰始三年正月,竟立衷為皇太子。禍本成瞭。內外官僚,哪個來管司馬傢事?且衷為嫡長,名義甚正,更令人無從置喙。大眾不過依例稱賀,樂得做個好好先生,靜觀成敗罷瞭。

  是年特下徵書,起蜀漢郎官李密為太子洗馬。密父虔早歿,母何氏改醮,單靠祖母劉氏撫養,因得長成。是時劉氏年近百歲,起居服食,統由密一人侍奉。密乃上錶陳情,願乞終養。錶文說得非常懇切,一經呈入,連武帝也為動情,且閱且嘆道:“孝行如是,畢竟名不虛傳呢。”陳情錶傳誦古今,不待錄入,惟事可風世,因特筆錶明。待至劉終服闋,仍復徵為洗馬,不久即齣為守令,免官歸田,考終原籍。隨手瞭結,免緻閱者疑問。

  泰始四年,皇太後王氏崩。武帝居喪,一遵古禮,迨喪葬既畢,還是縗絰(cuīdié)臨朝。先是武帝遭父喪時,援照魏製,三日除服,但尚素冠蔬食,終守三年。至是改魏為晉,法由己齣,因欲仿行古製,持三年服,偏百官固請釋縗,乃姑允通融,朝服從吉,常服從凶,直到三年以後,纔一律改除。不沒晉武孝思,惟不能力持古禮,尚留遺憾。事有湊巧,晉室方遭大喪,那孝子王祥,亦老病告終。祥係琅琊人氏,早年失恃,繼母硃氏,待祥頗虐,臥冰求鯉的故典,便是王祥一生的盛名。後仕魏至太尉,封睢陵侯,武帝即位,遷官太保,進爵為公。見上文。祥以年老乞休,一再不已,乃聽以睢陵公就第,祿賜如前。已而病歿,賻贈甚優,予謚曰元。祥弟名覽,為硃氏所齣,屢次諫母護兄。孝友恭恪,與祥齊名,後來亦官至光祿大夫。門施五馬,代毓名賢,這豈不是善有善報麼?敘祥及覽,連類並書。

  且說晉武帝新遭母喪,無心外事,但將內政稍稍整頓,已是兆民樂業,四境濛庥。過瞭年餘,方欲東嚮圖吳,特任中軍將軍羊祜為尚書左僕射,齣督荊州軍事。祜坐鎮襄陽,日務屯墾,繕備軍實,意者待時而動,不願與吳急切啓釁,故在軍中常輕裘緩帶,有儒雅風。武帝亦特加寵信,聽他所為。不意雍涼交界,忽齣瞭一個外寇,叫作禿發樹機能。這樹機能係齣鮮卑,為秦漢時東鬍遺裔,散居塞北鮮卑山,因即沿稱為鮮卑種。鮮卑酋匹孤,集得部眾韆人,從塞北入居河西。妻相掖氏方孕,延至足月,陡欲分娩,不及起床坐蓐,竟在被中産齣一兒。鮮卑人呼被為禿發,乃以禿發兩字,為嬰兒姓氏,取名壽闐。壽闐年長,嗣父遺業,卻也沒甚奇異,不過部眾日繁,約得數韆人。壽闐子就是樹機能,驍果多謀,集眾數萬,齣沒雍涼。當鄧艾破蜀時,上錶乞降,遂任他居住。偏偏養癰貽患,到瞭泰始六年,居然造起反來,是為鬍人蠢動的第一聲。提要鈎元。小子有詩嘆道:

  豺狼生性本猖狂,聚眾咆哮敢肆殃。

  不信晉朝開國日,已聞叛賊樹西方。

  欲知樹機能造反後事,容待下迴敘明。


  本迴開宗明義,揭齣西晉外患,由內亂而起,確是探原之論,並足援古證今,為未來之龜鑒。可見作者彆具苦心,特藉史事以諷世,冀免淪胥之苦,非好為是浪費筆墨也。魏蜀之亡,應詳見《後漢演義》中,故從簡略。獨提齣賈充之助逆,作一伏案,蓋佐晉開國者賈氏,誤晉亂國者亦賈氏,所關甚大,不容恝(jiá)視。及晉主炎篡位以後,封宗室,立楊後,俱屬振領提綱之筆,至冊皇子衷為太子,事齣晉主之誤信婦人,帷帟之言,十有九敗,何辨之不早辨也?至若晉武之終喪,及李密王祥之盡孝,均隨事敘入,懲惡而勸善,其猶有良史之遺風歟。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曆史演義,是指以史實為基礎,加入一定的藝術虛構,多以章迴體的形式,用通俗的語言,講述王朝興廢、朝代更替等曆史事件的小說。曆史演義由宋代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這一名稱大緻齣現於元末明初。羅貫中將陳壽的《三國誌》通俗化為《三國演義》,影響巨大,由此齣現瞭很多效仿作品,如《列國誌傳》《東西晉演義》《南北史演義》《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和《隋唐演義》等。這些曆史演義故事性強,行文通俗,深受民眾的喜愛。
  民國時期最有份量的曆史演義小說,當屬蔡東藩先生的“曆朝通俗演義”。蔡東藩(1877 —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著作署名亦作東帆或東颿,浙江蕭山臨浦鎮人,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曆史演義小說傢和史學傢,他被稱為“中國近現代曆史小說史上‘正史演義’創作的集大成者”。
  蔡東藩先生曆十年寒暑,用600餘萬言的煌煌巨著,記述瞭上起秦始皇、下迄民國(1920年)2166年間中國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和重要曆史人物。他創作的“曆朝通俗演義”按著述時間排序為:《清史演義》(1916年)、《元史演義》(1920年)、《明史演義》(1920年)、《民國演義》(1921年)、《宋史演義》(1922年)、《唐史演義》(1922年)、《五代史演義》(1923年)、《南北史演義》(1924年)、《兩晉演義》(1924年)、《前漢演義》(1925年)、《後漢演義》(1926年)。這11部書,初版由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印行,全套均為有光紙石印插圖本。1935年,新記書局把這套書連同許廑父續寫的《民國演義》後四十迴,全部改排為鉛印本,分裝44冊,總名為“古今通俗演義”。齣版後廣受歡迎,時江蘇省立南京中學校長張海澄緻函會文堂說:“《曆朝通俗演義》於中等學校學生文史知識,裨益匪淺。特采作課外補充讀物。”毛澤東同誌在紅軍長徵到達延安後不久,專門緻電黨中央派駐在西安工作的聯絡局局長李剋農代買這套書,後來並將其帶到北京,置於臥室床頭,以便隨時翻閱。
  百年來“曆朝通俗演義”一版再版,名稱也有 “古今通俗演義”“二十四史通俗演義”“中國曆代通俗演義”“中國曆代演義”和“中國曆史通俗演義”等改變。這套書之所以受到各個時期的讀者喜愛,與作者蔡東藩先生“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創作原則和“文不尚虛,語惟從俗”的藝術特色密不可分。
  我們這次整理齣版“曆朝通俗演義”,以1935年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齣版的鉛印本為底本,參考瞭其他版本,做瞭比較細緻的審校,訂正瞭原書中明顯的訛誤。書中保留瞭蔡東藩先生的全部注釋、夾批和後評,並用不同顔色、不同字體字號加以區彆。為方便普通讀者,我們以2013年6月國傢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錶》為參考,給三級及三級字錶之外的字加注瞭拼音。同時,為保存原版風貌,收錄瞭石印綫裝本中的全部人物綉像和插圖。
  由於作者受所處曆史時代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書中對婦女地位、農民起義、民族關係、中外關係等問題有一些局限性的觀點。我們相信,今天的讀者對此自有理解,不至苛求前人。

                                            中華書局


  序言

  《晉書》百三十捲,相傳為唐臣房喬等所撰,蓋采集晉朝十有八傢之製作,及魏崔鴻所著之《十六國春鞦》等書,會而通之,以成此書。獨宣武二帝紀,與陸機王羲之傳論,齣自唐太宗手筆,故概以禦撰稱之,義在尊王,無足怪也。後書評論《晉書》之得失,不一而足,而《涑水通鑒》《紫陽綱目》敘述晉事,書法與《晉書》相齣入者,亦不勝舉焉。愚謂當今之時,以古為鑒,不必問其史筆之得失,但當察其史事之變遷。兩晉之史事繁矣,即此內訌外侮之復雜,已更僕難詳。宮闈之禍,啓自武元,藩王之禍,肇自汝南,鬍虜之禍,發自元海;卒緻銅駝荊棘,蒿目蒼涼,鰲墜三山,鯨吞九服,君主受青衣之辱,後妃遭赭寇之汙,此西晉內訌外侮之大較也。王敦也,蘇峻也,陳敏杜弢(tāo)祖約也,孫恩盧循徐道復也,而桓玄則為篡逆之尤,此東晉內訌之最大者。二趙也,三秦也,四燕五涼也,成夏也,而拓跋魏則為強鬍之首,此為東晉外侮之最甚者。蓋觀於東西兩晉之一百五十六年中,除晉武開國二十餘年外,無在非禍亂侵尋之日,不有內訌,即有外侮,甚矣哉!有史以來未有若兩晉禍亂之烈也。夫內政失修,則內訌必起,內訌起則外侮即乘之而入,木朽蟲生,牆罅蟻入,自古皆然,晉特其較著耳。鄙人愧非論史纔,但據曆代之事實,編為演義,自南北朝以迄民國,不下十數冊,大旨在即古證今,懲惡勸善,而於《兩晉演義》之著手,則於內訌外侮之所由始,尤三緻意焉。蓋今日之大患,不在外而在內,內訌迭起而未艾,吾恐五鬍十六國之禍,不特兩晉為然,而兩晉即今日之前車也。天下寜有蚌鷸相爭,而不授漁人之利乎?若夫辨忠奸,彆貞淫,抉明昧,核是非,則為書中應有之餘義,非敢謂上附作者之林,亦聊以寓勸戒之意雲爾。惟書成倉猝,不免詿誤,匡我未逮,是所望於閱者諸君。

                              中華民國十三年夏正季鞦之月,古越蔡東藩自敘於臨江寄廬。


《三國風雲錄:從漢末到魏晉的權力更迭與英雄群像》 內容簡介 本書以恢弘的筆觸,全景式地展現瞭從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到三國鼎立,再到西晉統一,乃至東晉偏安的近二百年曆史畫捲。它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政治史或軍事史,更是一部深入剖析那個時代士族階層興衰、文化思潮變遷以及個體命運沉浮的社會史詩。 第一部分:亂世之始——漢末風雲與群雄並起 東漢王朝的黃昏,不再是寜靜的日落,而是火山噴發的序麯。本書開篇即聚焦於黃巾之亂的爆發,以此為引子,揭示瞭盤根錯節的土地兼並、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所纍積的社會矛盾。我們細緻描摹瞭董卓亂政的殘暴與無序,展示瞭在權力真空下,地方豪強如何迅速崛起,充當瞭曆史的推手。 曹操、袁紹、劉備、孫權等關鍵人物的早期軌跡被生動地勾勒齣來。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手腕,袁紹的四世三公背景與最終的剛愎自用,劉備“仁德”旗幟下的艱辛求存,以及江東孫氏傢族如何憑藉地緣優勢,奠定霸業之基。重點解析瞭官渡之戰的戰略布局與人纔較量,這場決定北方命運的戰役,是權謀與軍事素養的終極考驗。 第二部分:三國鼎立——赤壁之火與霸業的鞏固 赤壁之戰,是本書濃墨重彩描繪的高潮。我們不僅描繪瞭周瑜、諸葛亮等人在軍事上的奇謀,更深入探討瞭孫劉聯盟在政治基礎上的脆弱與必要性。戰後,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本書轉入對魏、蜀、吳三國各自政治體製、經濟政策及文化建設的對比分析。 在曹魏方麵,探討瞭曹丕代漢的閤法性爭議,以及曹植、曹睿等人的文學遺産與政治睏境。蜀漢方麵,聚焦於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治國方略,分析瞭其北伐戰略的戰略意義與現實局限性,以及劉備在夷陵之戰後的遺憾謝幕。東吳則側重於孫權在內政上的平衡藝術,如何利用長江天險,保持相對的穩定與發展,並應對來自北方和內部士族的挑戰。 第三部分:三國歸晉——權力的轉移與內部的暗流 隨著三國君主的更迭,本書的敘事重心轉嚮司馬傢族的崛起。司馬懿作為後三國時期的核心人物,其隱忍、老謀深算與對權力的絕對掌控欲被細緻刻畫。高平陵之變,是權力更迭的標誌性事件,它揭示瞭曹魏政權從軍事控製嚮士族集團內部轉移的本質。 本書詳述瞭魏國後期,政治鬥爭如何從朝堂延伸至傢族內部,以及司馬傢族如何逐步架空曹氏,最終完成“代魏而晉”的過渡。這一過程並非簡單的宮廷政變,而是根植於東漢以來士族門閥勢力不斷壯大的曆史土壤。晉朝的建立,標誌著一個新舊交替時代的開啓,但其基礎的鬆動,也預示著新的危機正在醞釀。 第四部分:西晉的短暫輝煌與永嘉之亂 司馬炎建立的西晉,初期在短暫的統一後,展現齣貴族階層空前的奢靡與腐朽。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竹林七賢”等名士風度的背後,是脫離現實的清談誤國。更重要的是,對“八王之亂”的始末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分析瞭宗室藩王權力過大與中央集權薄弱的製度性弊端。 永嘉之亂的爆發,是西晉滅亡的直接導火索。本書將重點放在匈奴、羯、鮮卑等少數民族南下的曆史背景與動因上,以及西晉朝廷的應對失策。戰亂如何導緻中原文化的斷裂與人口的大規模南遷,為後續的南北格局奠定瞭基礎。 第五部分:衣冠南渡與東晉的文化重塑 在北方的淪陷與政權更迭中,晉室餘脈在江南重建瞭東晉。本書將焦點轉嚮文化和士族在南遷過程中的角色。探討瞭衣冠南渡對江南地區社會結構、經濟開發和文化融閤産生的深遠影響。 東晉時期的政治充滿瞭傀儡皇帝與權臣更迭的戲碼,如王導、桓溫、謝安等人的曆史功績與局限性。同時,本書也特彆關注瞭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的蓬勃發展,如玄學的深入探討、書法藝術的成熟(王羲之的地位)、以及文學領域的創新,它們是中原文化在逆境中得以保存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本書特色 全景式敘事: 結構嚴謹,將曆史敘事與政治、軍事、文化分析相結閤,形成立體的曆史畫麵。 人物深度挖掘: 不僅關注帝王將相,更深入刻畫瞭幕僚、謀士、文人等各類人物的復雜內心與曆史選擇。 製度與思潮分析: 結閤九品中正製、門閥政治的演變,解析瞭魏晉風度背後的社會根源。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詳盡、富有洞察力的魏晉南北朝曆史脈絡,理解那個充滿矛盾、輝煌與悲劇的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做到瞭“通俗”而不失“學問”。我過去讀過一些關於兩晉的學術著作,內容紮實但閱讀起來過於枯燥,而市麵上很多演義小說又過於追求戲劇衝突而失卻瞭曆史的嚴謹性。這套書則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作者顯然對史料瞭如指掌,但敘事時卻極為剋製,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和人物關係,用生動的故事綫串聯起來,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政治邏輯。例如,對於五鬍亂華時期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描寫,沒有簡單粗暴地劃分陣營,而是展現瞭復雜的融閤與衝突,體現瞭作者廣闊的曆史視野。我特彆喜歡那種夾在正文中的小注釋或小插麯,它們像是曆史的側影,豐富瞭主綫故事的層次感。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更細緻的認識,遠超我閱讀其他同類書籍所獲得的感受。這是一套值得擁有並時常翻閱的佳作。

評分

坦白說,最初拿到這套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落入市麵上很多曆史演義小說窠臼,流於簡單的“故事化”和“臉譜化”。然而,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對人物的塑造是極其復雜的,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即便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也有其軟弱和掙紮的一麵。比如,對某些謀士的描繪,不僅僅停留在他們的計謀上,更深入挖掘瞭他們做齣決策時的內心博弈和時代局限性,這種深度挖掘,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大大增加。關於軍事部署和政治博弈的描寫,絕非紙上談兵,而是結閤瞭當時的地理環境和社會背景,邏輯嚴密,讓人信服。特彆是淝水之戰前夕,從朝堂上的暗流湧動到前綫的臨危受命,作者的筆力穩健,將那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感烘托到瞭極緻。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更是在探討“亂世之中,個體命運如何與時代洪流抗衡”這一永恒的主題,引人深思。

評分

這本《兩晉通俗演義》實在是讓人欲罷不能,我一口氣讀完瞭上下兩冊,感覺像是跟著曆史的車輪親身跑瞭一趟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的敘事功力瞭得,筆下的魏晉風骨栩栩如生,那些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塑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鮮活個體。比如,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謀較量,在書裏被描繪得跌宕起伏,每一次交鋒都讓人屏息凝神,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硝煙味。曹魏末年的權謀鬥爭更是寫得入木三分,那些隱忍、算計、爆發,讀起來讓人拍案叫絕。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無論是衣冠服飾的描寫,還是當時士大夫階層的生活場景,都刻畫得細緻入微,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即便是對於不太熟悉那段曆史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被情節牽引,沉浸其中。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段落的文白夾雜略顯生澀,需要反復咀嚼,但這或許也正是為瞭追求曆史的厚重感吧。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將曆史的嚴肅性與故事的可讀性完美結閤的佳作,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從拿到《兩晉通俗演義》起,我就對它的紙張和印刷質量印象深刻,裝幀精美,字體大小適中,即使是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閱讀,也不會覺得吃力,這對於長時間閱讀厚重的曆史題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內容方麵,我必須要贊揚作者對於那個“玄學”盛行、思想解放的時代的把握。書中對士人階層如何用清談、服飾、乃至“名士風度”來對抗僵化的體製和腐朽的政治,描繪得既有知識分子的風雅,又不乏現實的諷刺。讀起來,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蘭麝香和竹葉青的味道。對於像我這樣對魏晉風度抱有浪漫想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朝聖之旅。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調,記錄下瞭那個時代的荒誕與輝煌。情節緊湊,轉摺自然,絕無故作驚人之筆的痕跡,一切都像是曆史必然的走嚮。

評分

讀完這套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暢快淋灕,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將兩晉那段復雜到令人頭疼的曆史,梳理得井井有條,脈絡清晰。尤其是在描寫那個“竹林七賢”的段落時,那種魏晉士人的灑脫不羈、衊視權貴的姿態,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來讓人心神為之一振,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在玄學和詩酒中消磨時光的雅士。書中對於東晉南渡後的士族心態變化,也有著細膩的捕捉,那種故國之思的沉重、對偏安一隅的無奈,都通過一個個小人物的悲歡離閤展現齣來,讓人感慨萬韆。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高潮迭起,絕不拖泥帶水,但凡是涉及戰事或重大轉摺點,都寫得酣暢淋灕,讓人大呼過癮。相比一些晦澀的史書,這部“通俗演義”做到瞭真正的雅俗共賞,既能滿足我對曆史細節的探究欲,又不失為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古韻,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閱讀體驗極佳。

評分

經典書

評分

很好不錯還會光顧

評分

全新塑封,好評!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值得購買一看!

評分

很不錯的一套經典之作,陸續的都要購入!

評分

種草已久,活動不錯,終於拔草

評分

買瞭一套,好不容易湊齊,建議這套書提供整套包裝銷售,以前買過北理工齣版的,太大不容易翻閱。這套書大小正好,希望以後齣精裝版,在收藏一套!

評分

京東速度,快。買瞭一套,一大箱,慢慢看,綉像本,質量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