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绍志,焦瑞莲,薛彦棠 著
图书标签:
  • 无公害农产品
  • 农业技术
  • 农产品生产
  • 绿色农业
  • 生态农业
  • 种植技术
  • 养殖技术
  • 农技推广
  • 农业科学
  • 食品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8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07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无公害农产品;二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三是农产品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四是沼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境保护。

作者简介

  王绍志,大学本科,太原市农业委员会植保植检站 1964.7.29 高级农艺师 1987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专业 1987年至今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焦瑞莲,大学本科,晋中市农业委员会 1964.6.28 高级农艺师 1987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专业 1987年至今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薛彦棠,大学本科,晋中市农业委员会 1965.1.27 高级农艺师 1985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 土壤农化专业 1985年至今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目录

第一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无公害农产品
第一节 保护农业环境,确保农产品绿色安全
第二节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保障
第三节 合理使用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四节 科学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第五节 有害生物与可持续控制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粮食、蔬菜、瓜果栽培技术
第一节 无公害农产品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第二节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
第三节 无公害农产品水果栽培技术
第四节 无公害农产品瓜类栽培技术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病虫防治技术
第一节 无公害粮食作物病虫防治技术
第二节 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技术
第三节 无公害水果病虫防治技术
第四节 无公害瓜类病虫防治技术

第四章 沼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第一节 沼气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晋中市户用沼气池种类
第三节 晋中市大型沼气工程建设
第四节 沼气发酵工艺
第五节 沼气输配系统的安装及安全管理
第六节 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典型示范
第七节 沼肥综合利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第五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境保护
第一节 农业环境污染与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
第二节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技术
第三节 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综合判断及调查处理
第四节 外来入侵物种与农业生态环境
第五节 保护野生植物,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3.施肥
  开花期每亩追施尿素7~8kg。鼓粒期叶面喷肥,每亩用0.19磷酸二氢钾或0.6kg尿素溶于30kg水中,过滤后喷洒在大豆叶面上。
  (六)收获
  大豆茎秆呈棕黄色,有90%以上的叶片完全脱落,荚中籽粒与荚壁脱离,摇动时有响声,才可以收获,收获后要晾晒,籽粒含水量降至12%左右,在2~10℃条件下贮藏。
  六、无公害农产品绿豆栽培技术
  绿豆是一种豆科、蝶形花亚科豇豆属植物,别称:青小豆、绿豆、植豆。原产印度、缅甸地区,现在东亚各国普遍种植,非洲、欧洲、美国也有少量种植,中国、缅甸等国是主要的绿豆出口国。绿豆是我国重要的小杂粮作物之一,具有降温解暑功效,集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于一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为了调剂和改善生活,对绿豆的需要量越来越多,而绿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B族维生素、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可作粮食、蔬菜和饮用,其茎叶还可作为饲料和绿肥。绿豆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适应性强,种植绿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中绿一号
  由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从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VRDC)引进。该品种为大荚大粒型,籽粒明绿、皮薄,商品价值高。蛋白质含量23%,株型直立紧凑,株高80cm左右,分枝4.5个,主茎13节,植株生长健旺,抗逆力较强。单株结荚16.2荚,每荚10.2粒,结荚集中,不炸荚,成熟期一致,百粒重6.69,全生育期85d左右,一般亩产100kg以上。
  2.油绿豆
  该品种色泽油绿,易煮化渣,无石豆。分枝4.2个,主茎11节,株高76cm,单株结荚16.5个,每荚11.2粒,百粒重6.79,荚大粒多,结荚集中,商品性好,全生育期75d,亩产80kg左右。
  (四)种子处理
  绿豆种子籽粒细小、颜色较暗、种皮粗糙、组织坚实、吸水出苗困难,为提高出苗率,可将种子浸泡一夜,然后播种。
  ……

前言/序言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一、 概述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一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核心理念、关键环节与具体实践。本书旨在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技术推广人员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指导体系,以期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无公害农产品,顾名思义,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禁用、限用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经合格认证的农产品。它代表了我国农业生产向绿色化、优质化、安全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本书正是围绕这一目标,从源头抓起,层层深入,涵盖了从产地环境选择、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包装运输等全链条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要点。 二、 产地环境的选择与保护 良好的产地环境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石。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强调了“产地适宜性”原则。 1. 土壤条件:阐述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例如有机质含量、pH值、重金属含量、盐碱度等。书中提供了土壤检测的方法和标准,并指导生产者如何根据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作物,以及如何通过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轮作、绿肥种植等)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降低土壤中潜在的有害物质残留。 2. 水源条件:详细介绍了饮用水源、灌溉用水源的水质标准,以及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等)。本书提供了水质检测的技术指南,并提出了保护水源的措施,包括划定保护区、建设集污处理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确保灌溉用水符合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3. 大气环境:强调了远离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填埋场、养殖场等对农产品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书中介绍了大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并建议生产者选择空气质量良好的地区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必要时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物对农产品的潜在影响。 4. 生物环境:深入探讨了产地周围的生态平衡,包括病虫害发生规律、天敌资源、有益微生物等。本书指导生产者如何识别和保护产地内的有益生物,构建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也强调了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检疫措施。 5. 环境监测与管理:本书为生产者提供了建立和完善产地环境监测体系的指导,包括定期检测土壤、水源、空气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强调了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如划定生产区域、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环境治理措施等。 三、 生产过程控制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在于过程控制,即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将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残留降至最低。 1. 品种选择:强调了选用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建议选用抗病虫能力强、适应性好、产量稳定且品质优良的无公害生产专用或推荐品种。书中还提供了如何鉴别品种真伪、如何进行种子质量检测的知识。 2. 施肥管理: 有机肥的科学利用:详尽介绍了各类有机肥(如厩肥、堆肥、绿肥、商品有机肥等)的特性、腐熟标准、施用方法和用量。书中强调了科学使用有机肥不仅能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还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从而降低农产品中化肥残留的风险。 化肥的合理施用:在必要的情况下,本书指导生产者如何科学、精准地施用化肥。这包括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时期、土壤肥力状况以及目标产量,制定科学的施肥计划,选择适宜的化肥品种,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如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的应用),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和水体污染。 生物肥料的应用:介绍了微生物菌剂、根瘤菌剂等生物肥料的原理、作用和使用方法,鼓励生产者积极应用生物肥料,促进养分转化,增强作物抗逆性,减少化学肥料的依赖。 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IPM):这是无公害生产技术中的重中之重。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调了建立预测预报体系,加强对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的研究,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将病虫草害的发生控制在经济损耗阈值以下,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农业防治:包括轮作、间作套种、调整播种期、选用抗病虫品种、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等。 生物防治:详细介绍了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应用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制剂等生物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阐述了诱杀技术(如性诱剂、黑光灯)、阻隔技术(如防虫网)、机械防治等物理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仅作为最后手段):在必要时,本书提供了如何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以及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原则和方法。这包括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剂量、施药次数、安全间隔期等规定,确保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符合国家限量标准。本书还提供了农药选择指南,列举了禁用、限用农药清单。 4. 杂草防除:除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本书还提倡综合性的杂草管理策略,如覆盖、耕作、人工拔除等,并指导生产者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除草剂,避免其对农产品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管理: 禁用、限用名录:本书详细列举了国家禁止、限制使用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并解释了其危害性。 严格采购与使用:指导生产者从合法渠道采购符合标准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禁止使用禁用、限用产品。 用药记录:强调建立完善的用药记录制度,包括农药名称、规格、批号、用量、施用时间、作物名称、施用部位、操作人等信息,以备追溯。 6. 水资源管理:除了产地水源保护,本书还关注农业用水的合理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避免因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或养分流失。 7. 动物疫病防控与兽药使用:对于畜禽类无公害产品生产,本书深入阐述了科学的饲养管理、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疫病预防措施。在兽药使用方面,严格遵循兽医处方,选用安全、有效、无残留的兽药,并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四、 采收、包装与贮运 即便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标准,不当的采收、包装和贮运环节也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产生污染。 1. 采收:指导生产者在作物成熟度适宜时进行采收,避免机械损伤。同时,强调采收工具的清洁与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2. 包装: 包装材料的选择:优先选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无毒无害的包装材料,如食品级塑料、纸质包装等。避免使用可能释放有害物质或吸附有害物质的材料。 包装过程的卫生: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中进行包装,操作人员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防伪标识:为增强消费者信心,指导生产者在包装上印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机构标识以及可追溯信息。 3. 贮运: 贮藏条件: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提供适宜的贮藏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以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的鲜度和品质。 运输工具的卫生:确保运输车辆和容器清洁、干燥、无污染,并与非食品类货物分开运输。 运输过程的监控:在运输过程中,关注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必要时采取保温、冷藏等措施。 五、 质量控制与追溯体系 1. 质量检测:本书详细介绍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包括农药残留检测、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微生物检测等,指导生产者如何进行自检或委托专业机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2. 建立追溯体系:强调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通过标识、记录、信息化技术等手段,确保每一批无公害农产品都能被追溯到其生产地、生产过程、使用投入品等信息,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能够迅速查明原因,召回问题产品。 六、 法律法规与认证管理 本书还介绍了国家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认证程序。指导生产者了解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帮助生产者顺利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取市场准入资格。 七、 总结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是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是广大农业生产者提升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宝贵参考,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本书的出版,必将对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普及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着实让人头疼。作为一本技术类书籍,清晰直观的图表和步骤分解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这些靠眼睛看、动手学的人快速掌握要领。然而,全书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段落,即便是需要配图的地方,也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流程图或者光谱分析图。举个例子,讲到生物农药的使用浓度时,它给了一张复杂的浓度梯度图,让我对照着读了好久,才勉强理解那个“最佳作用点”。如果能用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清晰地列出不同作物、不同季节的推荐用量,那该多好?我记得我以前买过一本关于果树修剪的旧书,里面的插图尽管有些简陋,但每一刀的剪口角度都画得非常明确,一看就懂。对比之下,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效果简直是灾难性的,它似乎更偏爱用文字去解释一切,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和实践的效率。对于需要现场操作的农业技术来说,这种“重文字轻图示”的做法是极不负责任的。

评分

我本是希望在这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中找到一些关于土壤改良的创新思路。毕竟,土壤是农产品的根基,这几年地力确实有所下降,即使用同样的化肥,收成也大不如前。我对“有机质提升”的部分比较关注,想着会不会有一些高效的绿肥轮作方案或者微生物菌剂的实际应用案例。然而,书里的论述实在过于学院派了。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如何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这些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急需解决眼前土壤板结问题的农民来说,这些信息太过冗余和抽象。我需要的是,告诉我哪种作物搭配最适合我们这片红壤地,施用多少比例的腐熟农家肥能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达到最佳效果。更让人失望的是,书中对水肥一体化的介绍,似乎完全忽略了我们灌溉系统的简陋性。那些动辄要求精准滴灌、定时定量施肥的描述,在很多偏远地区根本不具备实施条件。这本书似乎预设了一个所有农场都配备了高科技灌溉系统的理想环境,这与我们大多数人的现实相去甚远,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脱节,甚至有点不切实际的空洞感。

评分

这部所谓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书,简直让我这个常年在田里摸爬滚打的老农夫感到啼笑皆非。我本来是满怀期待地想看看,现代科技到底能给我们的传统种植带来什么革新,毕竟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我也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结果呢?翻开第一章,里面讲的那些复杂的化学指标和实验室数据,对我这种只信土地和汗水的人来说,简直是天书。书里大篇幅地谈论着什么“环境负荷最小化”的理论模型,听起来很宏大,但实际操作上,对于我们小农户来说,需要的不是这些高大上的公式,而是具体的、能立刻套用到地里的管用招数。比如,关于病虫害的防治,书里用了好几页来分析某种害虫的生命周期和基因图谱,却很少提及我们过去用草木灰、烟叶水这些土办法的效果对比。感觉作者是躲在象牙塔里写出来的东西,对农田的实际情况缺乏最起码的体察和尊重。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利用生物多样性来自然抑制病害,而不是一味地推崇那些需要精密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的“标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科研机构的报告,而不是一本给普通农民看的操作指南。它丢掉了农业的“人情味”,只剩下一堆冰冷的数据堆砌。

评分

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这本书在探讨“病虫害综合管理”时,似乎走到了一个极端,对所有化学干预手段都持有一种近乎“道德批判”的态度。我理解推崇绿色种植的初衷,但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我们总会遇到突发性的、毁灭性的病虫害爆发,这时候,如果完全没有一个应急的、快速有效的化学干预方案作为后备力量,那损失将是灾难性的。书里提到的各种生物防治方法固然理想,但在面对大面积的蚜虫或霜霉病侵袭时,它们往往见效太慢,等它们起作用时,收成都毁了。这本书似乎没有提供一个成熟的“风险管理”视角,它把“无公害”等同于“零化学投入”,这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设定。我需要的是一个权衡利弊的指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放心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助剂来抢救作物,而又不至于破坏“无公害”的大方向?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指导非常保守和模糊,让人在真正遇到危机时,依然不知所措,完全没有提供那种成熟的、面对现实挑战的智慧和策略。

评分

从包装和名字来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听起来是本紧跟市场潮流的实用手册。我买它,是想了解一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既保证产量,又能让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卖出个好价钱,毕竟“无公害”现在是个响亮的标签。但这本书里对于市场对接和品牌建设的内容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上,仿佛只要种出来了,市场自然就会来找你。这种逻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简直是太天真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入门指导,或者至少是介绍一些成功推广“无公害”品牌的案例分析。书中对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倒是写得非常详细,但对于如何构建一个让消费者信任的销售链条,却是一笔带过。这就像是教会了厨师做出一道绝世佳肴,却没告诉他该去哪家饭店卖,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本书的技术含量是有了,但“实用性”和“市场导向”的维度明显缺失,使得它的价值大打折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