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实用栽培技术

食用菌实用栽培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希尧,任喜波 编
图书标签:
  • 食用菌
  • 栽培技术
  • 实用
  • 农业
  • 种植
  • 菌类
  • 食用菌栽培
  • 技术手册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24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56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农业专家大讲堂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农业专家大讲堂系列:食用菌实用栽培技术》以专家讲座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各种食用菌栽培技术,体裁活泼,文字简练,非常易于掌握。

内容简介

  《农业专家大讲堂系列:食用菌实用栽培技术》将紧密结合基层生产实际和生产条件,分章详细介绍目前常见的、经济效益较好的9种食用菌(平菇、香菇、金针菇、蘑菇、草菇、滑菇、鸡腿菇、杏鲍菇)的栽培技术,同时论述了各种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保鲜加工技术。《农业专家大讲堂系列:食用菌实用栽培技术》语言通俗易懂、文字简明扼要,非常适合基层生产技术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戴希尧,河北北方学院,副教授,2001年沈阳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毕业,2012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现专业资格为副教授。  2003.7-2006.7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讲授的专业课课程有《蔬菜生产技术》和《土栽培》,  2006.8调转到河北北方学院园艺系工作至今,专业课教师。  2008年获校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讲授课程有《食用菌》、《试验与统计》、《蔬菜栽培生理》。  工作期间,在国家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其中五篇为第一作者,其余为第二作者;在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为第一作者。  主持张家口市科技局课题《优质早熟春甘蓝品种选育》(第一参加人)、同时参加了厅局级课题《萝卜主要品质性状遗传体系研究》(第二参加人)、《冀西北高寒区萝卜地膜覆盖节水生产技术研究》(第三参加人)、《高寒区甜瓜引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第六完成人)和省级课题《粮饲兼用玉米中玉15示范推广》(第七参加人)。参加科研《高寒区甜瓜引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第六完成人获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讲绪论1第一节食用菌概述1第二节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8
第2讲食用菌的形态与分类13第一节形态结构与生活史13第二节食用菌的分类18
第3讲食用菌的生理生态21第一节食用菌的营养22第二节食用菌的理化环境29第三节食用菌的生物环境34
第4讲消毒灭菌37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38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43
第5讲食用菌菌种生产50第一节菌种的概述50第二节菌种生产主要设备55第三节菌种培养基65第四节菌种的接种70第五节菌种的培养与质量鉴定79第六节菌种保藏及复壮82
第6讲平菇(侧耳)栽培86第一节概述86第二节生物学特性87第三节栽培品种92第四节栽培技术95
第7讲蘑菇栽培109第一节概述109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11第三节栽培品种115第四节栽培技术116
第8讲香菇栽培131第一节概述131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33第三节品种与栽培期的选择136第四节栽培技术139
第9讲金针菇栽培153第一节概述153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55第三节栽培品种159第四节栽培技术161
第10讲草菇栽培167第一节概述167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69第三节栽培品种与栽培期173第四节栽培技术175
第11讲鸡腿菇栽培184第一节概述184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86第三节栽培品种与栽培期189第四节栽培技术190
第12讲滑菇栽培198第一节概述198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99第三节栽培品种203第四节栽培技术205
第13讲杏鲍菇栽培212第一节概述212第二节生物学特性213第三节栽培品种217第四节栽培技术219参考文献229

前言/序言


《香草疗愈:芳香植物的自然智慧》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索芳香植物神奇力量的旅程。本书并非是一本关于烹饪或食材的指南,而是深入挖掘植物世界中那些能够以其独特的香气和生物活性,滋养身心、舒缓情绪、促进健康的奥秘。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实用的芳香疗愈知识体系,引导大家认识、栽培、运用这些大自然的馈赠,从而提升生活品质,拥抱更健康、更平和的生活方式。 第一章:芳香世界的入门 本章将带您初步认识芳香疗愈这个迷人的领域。我们会从芳香植物的基本定义出发,解释它们为何会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以及这些香气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将探讨芳香植物的古老历史,从古代文明对香料和草药的广泛应用,到现代科学如何逐步揭示其药理作用。您将了解到,芳香疗愈并非仅仅是“闻闻花香”,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基于植物精华的应用科学。 我们将重点介绍几种最常见且易于获取的芳香植物,例如薰衣草、薄荷、迷迭香、洋甘菊等。对于每一种植物,我们将提供其植物学特征、原产地、以及最关键的——其主要的芳香成分及其在人体上的作用。例如,薰衣草的镇静助眠功效,薄荷的提神醒脑特性,迷迭香的提高记忆力潜力,以及洋甘菊的舒缓抗炎作用。本书将避免涉及任何关于食用菌的栽培、品种、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而是专注于芳香植物本身。 第二章:芳香植物的栽培基础 对于那些渴望亲手体验芳香植物生长过程的读者,本章将提供详细的栽培指导。我们将从选择适宜的芳香植物开始,根据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个人喜好,推荐最适合您种植的品种。接着,我们将深入讲解土壤的选择与配制,包括不同芳香植物对土壤酸碱度、排水性、肥力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改良土壤来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 本书将详细阐述播种、扦插、分株等繁殖方法,每种方法都会配以清晰的步骤图解,让您轻松掌握繁殖技巧。光照、水分、通风是植物生长的三大要素,我们将就此展开详尽的论述。您将了解到不同芳香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偏好,如何掌握浇水的频率与水量,以及保持空气流通对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性。 病虫害防治是植物栽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在本章,我们将专注于芳香植物常见的病虫害,并优先介绍环保、天然的防治方法,例如利用植物自身的分泌物驱虫,或者引入天敌等。我们将强调化学农药的局限性和潜在危害,引导读者走上可持续的绿色种植之路。本书绝不涉及任何关于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而是完全聚焦于芳香植物。 第三章:芳香精油的奥秘 精油,是芳香植物浓缩的精华,也是芳香疗愈的核心载体。本章将带您深入了解精油的提取方法,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到冷压法,逐一剖析其原理与优劣。您将明白,为何不同的提取方法会影响精油的成分与品质。 我们将详细介绍常见芳香精油的化学成分,例如单萜烯、酯类、酚类等,并解释这些成分如何赋予精油特定的功效。例如,柠檬烯的清新提振,芳樟醇的舒缓放松,苯酚的抗菌抗炎作用。本书将详细阐述各种精油的特性、气味描述、以及它们在芳香疗愈中的具体应用。 安全性是使用精油时最重要的考量。本章将提供一份详尽的精油安全使用指南,包括稀释比例、皮肤敏感测试、禁忌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患有特定疾病者)的注意事项。您将了解到精油并非可以随意涂抹或内服的“万能药”,而是需要科学、谨慎地使用。本书不会触及任何关于食用菌生产、加工、储存、或食用价值的内容。 第四章:芳香疗愈的应用实践 本章将聚焦于芳香疗愈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我们将从最贴近生活的“芳香家居”开始,指导您如何利用精油来净化空气、营造舒适的居家氛围。例如,在客厅滴几滴柑橘类精油,可以带来清新愉悦的感觉;在卧室使用薰衣草精油,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接着,我们将探讨芳香疗愈在个人护理中的应用。从制作天然的护肤品(如面部精华油、身体乳),到调制舒缓身心的泡澡油、按摩油,您将学会如何将精油的益处融入日常的清洁与保养中。我们将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配方,并强调根据个人肤质和需求进行调整。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是芳香疗愈的重要领域。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不同的精油组合来缓解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我们将分享一些特定的芳香配方,用于提振精神、安定心神、或帮助集中注意力。例如,使用佛手柑精油来缓解焦虑,使用檀香木精油来帮助冥想。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芳香疗愈在其他方面的潜在应用,例如缓解肌肉疼痛、改善消化不良等。但需要强调的是,芳香疗愈作为一种辅助疗法,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本书的目标是引导读者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芳香植物,而非提供医疗诊断或处方。本书的全部内容都将围绕芳香植物及其应用展开,不会包含任何关于食用菌的栽培、生产、加工、食用、药用价值等信息。 第五章:芳香植物的甄选与保存 想要获得优质的芳香疗愈效果,选择高品质的芳香植物和精油至关重要。本章将为您提供一套实用的甄选指南。我们将从购买植物种子、幼苗开始,教您如何辨别植物的健康状况,了解其品种特性。 在选购精油时,我们将指导您如何识别纯正的100%纯天然精油,警惕掺假产品。您将学习到如何查看精油的产地、提取方法、以及化学成分分析报告。我们将强调信誉良好的品牌和供应商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踩雷”陷阱。 正确的保存方法能够延长芳香植物和精油的保质期,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活性成分。本章将详细介绍芳香植物的干燥、储存方法,例如如何保持其香气,以及如何避免霉变。对于精油,我们将强调避光、密封、低温保存的原则,并讲解不同类型精油的最佳保存条件。 附录:常见芳香植物索引与芳香疗愈常用语词典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的附录将包含一个详细的常见芳香植物索引,列出本书中提及的各种植物,并简要说明其主要特性与用途。此外,我们还将提供一个芳香疗愈常用语词典,解释一些专业的术语,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芳香疗愈的知识。 结语 《香草疗愈:芳香植物的自然智慧》是一本旨在普及芳香疗愈知识,引导读者体验植物力量的指南。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您对芳香植物的兴趣,学习如何将这份自然之礼融入您的日常生活,从而开启一段更加健康、愉悦、和谐的生命旅程。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一同探索这个充满芬芳与治愈力量的奇妙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推动社区农业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看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在“小型家庭作坊”和“半自动化生产线”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巧妙。对于我们社区的小规模试点项目,我们面临资金有限但对产出质量有较高要求的挑战。书中关于自制简易灭菌锅的图示和步骤分解,以及如何利用当地废弃物(如木屑、秸秆)作为栽培基质的配方调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这些内容不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而是实实在在、可以立即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实施的具体方案。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菌包发酵成熟度判断”的描述,作者用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气味特征和菌丝的立体形态变化来界定最佳接种时机,这种直观的判断标准,对于没有精密仪器的初学者而言,是保质保量的关键所在,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学习门槛。

评分

如果要从一个资深行业人士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我会聚焦于其前瞻性和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关注。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未固步自封于传统的袋栽和木屑栽培模式。它在最后几章专门开辟了篇幅来探讨“智能化监测系统”在菇房环境调控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对一些“非传统”食用菌品种,例如药用菌类的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介绍。虽然后者仅是概述性质,但它无疑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指明了下一步探索的方向。此外,书中对整个生产链条的经济效益分析也做到了相对平衡,不仅计算了直接的原料和人工成本,还引入了能耗数据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潜在价值。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包含了市场洞察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综合商业参考资料,对于希望将爱好转化为事业的人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依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深绿色调,配上清晰的菌类插图,透露出一种专业又贴近自然的质感。初拿到手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纸张质量,厚实且覆有哑光处理,即使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阅读,也不会有刺眼的反射光,对于长时间伏案查阅的用户来说,这一点非常人性化。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文字与图表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即使是复杂的流程图也显得井井有条,不至于让人感到信息过载。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章节的划分采用了醒目的标题和细致的索引系统,我在寻找关于香菇出菇管理技巧的那一章节时,几乎是秒速定位。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无疑大大提升了学习和实践的效率。虽然我目前对菌类栽培尚属入门阶段,但仅凭这份扎实的物理设计和清晰的结构布局,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心力。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往往是判断一本技术类书籍专业深度的重要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覆盖了从基础的菌种选育到规模化生产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那一章。过去我在尝试种植平菇时,经常被绿霉菌(Trichoderma spp.)困扰得焦头烂额,尝试了各种市售化学药剂,效果时好时坏。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防控策略,它不仅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环境控制(如严格控制通风系统的过滤效率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来预防感染,还提供了几种基于生物拮抗和植物源提取物的生物防治方案。我根据其中描述的特定草本植物提取液配方进行了一次小规模测试,初步结果显示,其对绿霉菌的抑制效果优于我之前使用的标准消毒剂,且对菌丝的生长影响极小。这种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的防治理念,体现了当代农业科技的前沿思维,而非仅仅依赖高风险的化学干预。

评分

我是一位有着多年园艺经验的爱好者,近两年开始对微生物和真菌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满足我理论求知欲,又能指导我实际操作的指南。翻阅这本著作后,我立刻被它详尽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所吸引。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种下去,等收成”这种粗浅的论述,而是深入探讨了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关键环境因子——温度、湿度、氧气交换以及基质分解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例如,它对不同菌株的碳氮比(C/N Ratio)的微妙调节机制的讲解,非常细致入微,这一点在其他同类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我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自己试验性培养基的配比,一周后观察到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致密程度确实有了显著改善。这种基于科学原理的指导,远比经验主义的“多浇水、多通风”来得可靠和有说服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习者能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做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