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买的,因为是专业必修课的教材,而且还挂着“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头衔,感觉应该不会太离谱,至少不会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或者写得太晦涩难懂。拿到手后,翻了翻目录,嗯,感觉还挺全面的,什么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这些基础的都有涉及。我记得我最开始翻到的是关于“人际关系”那一部分,因为平时大家聊天、打交道,这个话题总是不缺话题,也比较容易引起共鸣。书里讲到了一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比如积极倾听、同理心、非暴力沟通之类的。当时我挺感兴趣的,想着或许能学到点实用的东西,以后跟同学、跟老师,甚至以后工作了跟同事、跟领导相处能更顺畅一些。书里举了一些例子,虽然有些略显老套,但道理还是挺清楚的。不过,说实话,读起来的时候,有时候感觉有些“干巴巴”的,就是理论在讲理论,缺少一些更生动、更贴近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或者是一些能够引起我们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有时候,读着读着就容易走神,想着今天晚上吃什么,或者周末去哪玩。而且,感觉书里的研究案例大多是国外的,虽然道理是相通的,但总觉得跟我们国内的情况,或者我们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好像隔了一层。不过,整体来说,作为一本入门教材,它还是合格的,至少把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梳理清楚了,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能够建立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后面我也会继续读下去,看看其他章节有没有什么让我眼前一亮的内容。
评分当我翻到“社会心理学”这一章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跃跃欲试。因为我觉得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书里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定义,并介绍了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比如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社会认知”的部分,它涉及了归因理论,也就是我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比如,为什么有的人会迟到,我们是会归因于他“不守时”,还是“路上堵车”?这种对行为原因的解释,直接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看法和态度。书里还讲到了“社会影响”,比如从众、服从等现象,这让我联想到一些社会事件,以及我们在群体中是如何被影响的。例如,大家都觉得好的东西,我们可能也会觉得好,即使我们自己并没有深入了解。关于“群体动力学”的讨论也很有意思,比如群体决策、群体规范、群体冲突等,这些都与我们学生群体,甚至未来的工作团队息息相关。虽然书里给了一些理论和概念,但我感觉在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或者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方面,还可以有更多的指导。比如,如何识别和应对群体压力,如何有效地与不同意见的人沟通,这些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能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理论背景,但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深入实践和思考。
评分最后,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学习与教学心理学”这一章的内容,虽然它包含了学习心理学的一些内容,但我感觉这一章更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应用。书里探讨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这一点对于我们即将进入实习或者已经开始接触教学实践的学生来说,非常有价值。书里还介绍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评估教学效果。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困难的克服”的讨论。书里提到了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比如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设置挑战性的任务,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奖励等。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策略,比如分解任务,提供支持,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然而,在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上,书里还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例子,比如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教学策略。另外,关于“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这一点很重要,但书里介绍的内容比较泛泛,如果能有更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学生沟通,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会更有实际操作意义。总的来说,这一章为我们提供了教学中的一些心理学视角,让我们理解了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发展。
评分拿到《应用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厚重”。它不像那种轻松的读物,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学习的压力感。当然,作为一本教材,这也很正常。我主要被吸引的是关于“学习心理学”的那一部分,因为我们都是学生,学习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情。书里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理论,比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巴甫洛斯的经典条件反射。虽然这些名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书里通过一些实验和例子,比如“老鼠走迷宫”、“狗听到铃声流口水”,把抽象的概念讲得比较具体。接着又讲到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了信息加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这一点我倒是觉得比较贴合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因为我们现在很多学习都是需要理解、记忆和应用。书里还提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性,这让我觉得很有启发,原来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学习策略”的讨论,比如如何提高记忆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笔记,如何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这些内容对我平时复习考试、做课堂笔记都很有指导意义。虽然有些策略的介绍略显理论化,需要自己去琢磨如何具体应用,但总的来说,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如何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我希望这本书能在后续章节中,将这些学习心理学理论与我们具体的学习情境结合得更紧密一些,比如针对我们高职高专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实训操作等方面的心理特点,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变态心理学”部分,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它帮助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与我们“正常”行为不同的个体。书里对“心理异常”的定义、标准以及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介绍,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等。它解释了这些障碍的可能原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里强调了“污名化”的问题,提醒我们不要用刻板的眼光去评判和歧视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也是需要帮助和理解的。同时,它也介绍了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虽然书里对每种障碍的介绍都比较简略,但它提供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让我们知道这些疾病的存在,以及它们对个体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不过,在一些治疗方法的介绍上,比如心理治疗的各种流派,比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等,如果能有更具体的操作演示,或者一些病人的康复案例,会更容易让我们理解这些疗法的有效性。另外,在如何识别早期心理异常的迹象,以及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如何提供初步的支持和引导,这方面的内容还可以更丰富一些。总的来说,这一章让我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身心困扰的个体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评分我特别关注书里关于“动机与情绪”的那部分内容。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考试压力,有时候会感到动力十足,有时候又会觉得提不起精神。这本书里对动机的类型做了划分,比如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并分析了它们对我们行为的影响。看到关于“成就动机”的讨论时,我联想到自己平时对考试成绩的追求,以及在完成某个项目时,那种想要做得更好的冲动。书里还提到了目标设置对动机的影响,比如SMART原则,这让我觉得很有用,以后可以尝试着给自己设定更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来提升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而关于情绪的部分,书里介绍了情绪的生理机制、认知过程以及表达方式,并分析了不同情绪对我们行为和思维的影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情绪智力”的讨论,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书中提到了一些情绪调节的策略,比如积极思考、转移注意力、寻求倾诉等。虽然这些策略听起来都很基础,但有时候我们往往知道道理,却做不到。我觉得这本书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比如提供一些情景模拟,让我们练习如何应对特定的情绪挑战,或者分享一些成功管理情绪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具体可行的路径。总的来说,这部分内容让我认识到,动机和情绪是影响我们行为的重要因素,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采取更有效的行动。
评分这本书的“发展心理学”部分,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成长。它不仅仅关注我们当下,更是追溯了人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书里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比如婴儿期的感知运动发展,儿童期的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青少年期的身份认同危机,成年期的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以及老年期的心理调适。特别是关于“青少年期”的讨论,让我很有共鸣。书里提到这个阶段是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个体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这正是我现在所处的阶段,对未来的选择,对自己的定位,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书里也提到了“儿童期”的认知发展,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让我对孩子们是如何思考的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不过,在一些发展理论的讲解上,比如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虽然列举了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但对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在家庭、学校教育中,去引导和支持个体顺利度过这些发展阶段,书里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建议。另外,关于“老年期”的发展,书里虽然提到了心理健康和生活调适,但感觉这一部分内容略显单薄,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精神需求以及如何应对衰老带来的挑战。总的来说,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一个全景图,理解了不同阶段的挑战和机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理解身边的不同年龄段的人。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有点像一本工具书,又有点像一本百科全书,什么都想涉及一点。我当初之所以翻开它,是因为对“心理健康”这个部分比较好奇。毕竟,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书里对心理健康进行了定义,也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等。我比较关注的是关于“压力管理”的部分,书里介绍了一些应对压力的技巧,像是放松训练、认知重构、时间管理、寻求社会支持等等。读到“放松训练”的时候,书里详细介绍了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还鼓励我们自己去尝试,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理论结合实践。但是,在讲到“认知重构”的时候,感觉有点抽象,需要我们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虽然道理是对的,但具体怎么做,书里给的例子不够生动,或者说,我们自己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引导。另外,关于“寻求社会支持”的部分,虽然强调了朋友、家人、老师的重要性,但感觉在如何有效建立和维护社会支持网络方面,还可以更深入一些。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主动去寻求帮助,如何建立更健康的友谊,这些细节可以再丰富。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心理健康方面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框架,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重要的,需要关注什么。但是,对于如何真正地改善心理状态,应对具体的心理挑战,感觉还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才能真正地转化为内化的能力。
评分我在读《应用心理学基础》这本书的时候,被“沟通心理学”这一章节深深地吸引了。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书里对沟通的定义、沟通的模式、沟通的要素都进行了介绍,比如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非语言沟通”的讨论,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这些往往比语言本身更能传递信息,也更容易被误解。书里还详细介绍了“有效沟通的技巧”,比如积极倾听、反馈、提问、同理心等。其中,“积极倾听”这一点,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时与人交流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等对方说完,然后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真正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书里也提到了一些“沟通障碍”,比如偏见、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沟通中常常会遇到的挑战。虽然书里提供了一些理论和技巧,但我感觉在如何将这些技巧真正应用到实际沟通中,比如在面对冲突、争论或者敏感话题时,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不伤害对方,这一点还可以有更详细的指导。比如,一些情景模拟,或者针对不同沟通场景的案例分析,会更有帮助。总的来说,这一章让我认识到,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更是一种艺术,需要学习和练习,才能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人际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人格心理学”章节,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探索。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每个人都是那么不一样,有时候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做出某些行为,有的人又完全不同。书里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人格理论,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人本主义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再到更现代的特质理论,比如大五人格模型。看到“大五人格”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比如是不是很外向、是不是很认真负责、是不是很愿意接受新事物。书里对这五个特质的解释,结合了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虽然不能完全概括一个人,但能提供一个观察和理解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人格的形成”的讨论,它不仅提到了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还探讨了早期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点让我对一些人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然而,在一些理论的阐述上,比如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它很有影响力,但书里的介绍感觉略显简略,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本我”、“自我”、“超我”,以及“防御机制”,如果能再多一些深入的解释和案例,会更容易理解。而且,对于人格的测量,书里也提到了,但没有具体展开,比如一些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以及如何解读测量结果,如果能有这方面的内容,就更有实践意义了。总的来说,这一章提供了一个认识和理解人格的理论框架,让我对“为什么人是这样”有了更多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