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思想文库”精选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历年来出版的经典教育理论译著,是为广大中国教师、校长和教育工作者精心烹制的思想盛宴。在这套书中,世界各国的教育思想大师和教育机构畅谈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文库中的每一本书都饱含对人的成长、学习的本质、教育的真谛的深刻体验和细致洞察。我们期待文库的推出能有利于教育者走近大师,感受思想的魅力,让教育者更加智慧,让教育行动更有力量!让学生更加茁壮、健康、幸福地成长!
诺丁斯的教育理论始终着眼于人,饱含着对人的关心。在她看来,在教育学里面,“活着的人永远比任何理论重要”,教育理论必须让位给关心的关系。学会关心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学校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
在《学会关心》第2版中,诺丁斯再次呼吁“回归关心”,强调超过传统人文教育,建立新的学校教育模式。在这个新模式中,学校教育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长,这些优长应该在一个充满关心而非竞争的环境里得以培养。如果我们少谈一点责任,多讲一下关心,那么我们可以在一个教育系统内同时包容传统与进步教育的精华。
致中国读者
序
引言
1 社会变化与教育对策
2 关心
3 超越学科:人文教育批判
4 一种新模式
5 关心和连续性
6 关心自我
7 关心身边的人
8 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
9 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
10 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
11 关心知识
12 开始行动:迎接挑战,学会关心
参考文献
索引
在一个缺乏关心的年代学会关心(代后记)
附录1 内尔 诺丁斯印象
附录2 内尔 诺丁斯著作年表
《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
同样可以从历史的、多元文化的以及社会学的角度讨论它们。讨论还可以结合社区服务来进行。这样,学生不仅有机会为老人或者孩子提供一些服务,还可以因此检验和巩固他们在教室里学到的知识。
除了可以将社会学习带入到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来,文学艺术也可以发挥作用。我们知道很多高中英文教师使用一些文学作品,诸如《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和《独自和解》来讨论青春期的发展问题,同时进行作品的文学分析。这样的讨论还可以扩展开来包括儿童文学、童话,以及其他探讨成年及老年期情感发展的作品。你会从玛丽·戈登(Mary Gordon)和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小说中找到完美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传记作品可以借鉴。玛克辛·格林(Maxine Greene)也不断向我们显示怎样将文学和传记作品带入到理论创作里来。当然要力争选用最精华的作品,但是也不能独尊经典,不能允许某一作品长期霸占一个课程。
在广泛探讨人类职业生活的时候,杜威曾经提出孩子们有四种兴趣:交流,建构(制造东西),表达(唱歌,跳舞,画画)和探究(解决问题)。没有比这更好的理论可以作为小学课程的基础了!如果孩子们自然地融人这些活动之中去,那么他们将有机会发展有助于解决未来生活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显而易见,所有这些兴趣都可以融入游戏之中,而且根本没有必要将玩和学严格区分开来。实际上,如果没有这种区分的话,孩子们就不会忍受学习的劳累乏味之苦,现在我们看到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却老气横秋的现象可能就会少得多。
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和一个表弟开始玩一个赌棒球的游戏。大约有两年时间我们完全着迷于此。我们各自的父母都很支持我们。他们买来漂亮的金属盒子,让我们用来保存各自球队和选手的比赛记录。他的队从属于全国大联盟(National League),我的是全美大联盟(American League)。(当然在真正的赛季里,这两个联盟里的队并不互相比赛,但在我们的比赛里他们互相较量_我们是在打赌嘛。)我们记录每个选手的比赛情况。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沉静中带着思考的色彩搭配,让我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拿起书来,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文字的精准与力量。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深奥的教育理论,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启发性的课堂,老师不仅仅在传授知识,更在引导我们如何去观察、去感受、去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书中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不落俗套,总能击中教育实践中的痛点,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揣摩其中的深意。那种被触动、被唤醒的感觉,是很多教育类书籍难以给予的。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批判现有体系,而是提出了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替代方案,这才是最难能可贵之处。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份对未来教育形态的温柔展望,让人在阅读后,对教育本身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期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教育公平和个体差异的深刻关怀。作者并没有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而是将其视为一场为每个独特个体量身定制的探险旅程。他对那些被主流体系边缘化的学习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支持策略。这种深沉的同理心,贯穿于全书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作为教育者的良知与担当。它不仅仅是在讨论“教什么”或“怎么教”,更是在探讨“为谁而教”以及“如何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尊严性的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教育专业范畴,上升到了对社会正义和人类潜能的深刻反思,值得所有关心社会发展的人士认真阅读和思考。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像其他同类书籍一样,充斥着空泛的口号和不切实际的理想。然而,这本书的实践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而是扎根于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智慧结晶。书里描绘的那些教育场景,鲜活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些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与真实。作者对于如何将宏大的教育理念落地到日常的课堂操作细节上,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指南。这种“知行合一”的写作风格,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没有提供万能药,但却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让人知道,即使在重压之下,我们依然可以保有教育的初心和尊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读起来感觉非常舒缓,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壁炉边,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他毕生的教育心得。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表达,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人暂时忘却了那些行政化的指标和考核的压力,重新聚焦于“人”的培养这一核心价值。它所倡导的那种“慢下来”的教育节奏,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汪清泉,滋润着那些在功利主义泥潭中挣扎的教育者,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被爱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指我第一次阅读的感受,但现在要描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我最大的感受是思想的碰撞与观念的重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巧妙,逻辑推演层层递进,仿佛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结构严谨的学术漫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的论据,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视角都被巧妙地融合进来,使得整个论述体系异常丰满和坚实。它迫使我跳出以往单一的、线性的教育思维定势,去审视教育活动中那些被忽视的“缝隙空间”。对我个人而言,它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何为成长”这一基本命题的重新定义。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细细品味,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增量和思维上的极大拓展,让人不得不承认,作者在学术功底和洞察力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评分?????????????????????
评分速度很快的,我买的系列书籍,应该不错的!
评分有助于多角度认识教育,认识人的全面发展!
评分速度快,包装好。印刷质量好,用纸也不错。想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出手买了来看看。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都应该看看
评分还可以
评分应该是正版
评分挺好用的,京东送货速度很快,这一点很好
评分京东评价专用:质量、包装、物流,无问题下用。
评分非常好 东西好 发货快 服务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