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價格遊戲落幕、促銷戰術失靈,什麼纔是下一個利潤增長點?
獨□披露青蛙設計前執行創意總監的大賣點創造法。
《大賣點:如何創造顛覆未來的非凡産品和商業模式》附贈14條賣點創造工具。
賣點隻能展現産品和服務的特性
大賣點纔能詮釋産品和服務的靈魂
小米手機用獨特的營銷方式調動瞭消費者的參與感,實現瞭過億銷量。那麼創造“接觸點”是引發狂熱購買的關鍵要素嗎?
“蘋果”風暴席捲全球,這個像抽水馬桶一樣隻有一個按鍵的産品,實現瞭全民無障礙操作。所以說簡潔是盈利的武器嗎?
淘寶網依靠“支付寶”做上瞭買賣雙方的擔保人,在中國電商界獨占鰲頭。難道信任纔是吸引消費者的不二法門?
《大賣點:如何創造顛覆未來的非凡産品和商業模式》是一部讓你在故事中觀察消費者的思考和決策的有趣作品。作者周遊世界40多個國傢,對不同種族、階層和學曆的消費者的生活習慣進行瞭深入調查。
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作者對新興消費趨勢下産品和服務的發展模式提齣瞭獨到見解,同時介紹瞭怎樣用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平凡無奇的人類行為,破譯社會文化的密碼。
各種類型的商業組織都能學習和運用他的獨特方法獲得創新靈感,為明天的客戶創造非凡的産品。
簡·奇普蔡斯(Jan Chipchase),全球具智慧的賣點製造工程師
青蛙設計(Frog Design)前執行創意總監
簡·奇普蔡斯是一位人類學傢,同時還是一位發展經濟學傢。他周遊世界,觀察、記錄並分析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樣本,研究他們的生活習慣。
奇普蔡斯還是一位用戶界麵設計師,他擁有和正在申請的專利有28 項,曾在TED、 CES(國際消費電子展)等大會發錶演講,並於2013 年受邀在騰訊集團發錶有關用戶研究的演講。他的文章在《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等多個媒體上發錶。
西濛·斯坦哈特(Simon Steinhardt),著名數據可視化分析公司JESS3 的創意副總監。他是《騙局》雜誌(Swindle)的前任執行編輯,曾參與齣版多本講述全球街頭文化與藝術的作品。
★簡·奇普蔡斯是觀察與聆聽的大師,他擅長的就是從人們的日常行為中發現他們如何做齣購買決策。我嚮所有讀者強烈推薦這本書,無論你是否從事設計研究行業,這本書都將幫助你更好地認識世界。
——蒂姆·布朗 IDEO 設計公司CEO,為蘋果電腦設計瞭第1隻鼠標
★創新的本質就是為明天的客戶創造非凡的産品,本書以前瞻性的視角帶你發現什麼纔是明天的客戶需要的産品。作者簡·奇普蔡斯不愧為設計研究界的奇纔。
——羅伯·索德貝利 思科(Cisco)高級副總裁
前 言 如何為明天的顧客創造非凡産品 1
第1 章 藉助閾值圖,探尋最原始的消費動機 19
閾值圖的基礎:數據化框架 21
擴大“舒適區”:從極飽到極餓,從邋遢到艷遇 26
群體行為的“觸發點” 31
心智交易成本與小額支付App 的失敗 33
第2 章 社會方程式:識彆每個人的身份符號 39
從眾與虛榮,消費者究竟渴望什麼? 42
登門造訪:找到最豐富的信息來源 48
可穿戴設備與人工智能 53
如何設計新一代的“錶演裝備”? 54
第3 章 接受麯綫:找到第一批購買者 57
從雜交玉米看市場細分 60
看社交賬號識人 65
色情片市場與“反射式吸引” 70
導緻産品更新換代的“棄用麯綫” 75
第4 章 什麼纔是隨身必需品 81
“炫耀”與“保護”不可兼得 84
儲物櫃“在雲端” 89
聚聯網:新一代共享消費模式 96
從原子到字節,物品不再隨身帶 99
第5 章 入鄉隨俗式的文化校準 103
與城市一同醒來 105
候車室裏的跨文化比較 110
社區理發店:信息的集散地 111
角色扮演,測試接受閾值 112
本土化的全球連鎖餐廳 114
“遵守-禁止”標誌,地域文化的腳注 116
微距之旅,抓住“環境精神” 120
第6 章 走進六維信任生態係統 125
評估信任感的六個維度 128
可笑可樂與啃得雞 132
淘寶網的“先聞後買”戰略 135
山寨崛起與不斷降低的風險成本 139
第7 章 瘋狂的簡潔:剝齣服務的核心價值 145
一個汽油桶就是一座加油站? 151
網銀為什麼不能“殺死”實體銀行 155
本質≠核心價值:避免精簡過度 158
第8 章 性價比的最後權衡 161
當次優等於最優:跳脫“解決心態”的束縛 165
消費者的“動物精神” 171
結 語 發現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商機 177
附 錄 設計調研的八大原則 181
第三章
接受麯綫:找到第一批購買者
從紅極一時的Nokia 到人手必備的iPhone,怎樣的動機讓消費者集體倒戈?從紙質車票到地鐵、齣租車通用,甚至還可以網上購物的一卡通,人們接受新事物的五個獨立階段分彆是什麼?麵對人人在綫的互聯網時代,設計師應該如何找到第一批目標消費者?
周五清晨的上班高峰時段,東京新宿車站的景象可謂現代世界的奇觀。西裝革履的上班族成群結隊地通過驗票閘機,走齣車站,匯入更大的人群之中。他們會接著乘坐公交車,或是步行去往各個政府部門和公司。在東京地區的3 500 萬居民當中,每天會有364 萬人經過這個世界上最繁忙的車站。
站在人群邊緣的有利位置(最理想的就是再手捧一杯剛剛煮好的咖啡),你可以親眼見證車站的巧妙設計。通過驗票閘機的時候,人們腳步不停,用放在公事包、錢包或手機裏的電子車票往閘機的電子麵闆上一刷,聽到嗶的一聲響起,閘門就會自動開啓。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往閘機裏塞紙質的車票,那已經是機械時代的古董瞭。由於絕大多數人是每天都要經過此處的上班族,很多人都轉而使用更方便的電子車票,也就是預付費的通勤卡,或者是安裝在手機中的電子交通卡。
人群順暢地通過閘機,這種毫無停滯的節奏證明瞭人類是多麼心靈手巧,能創造齣如此便捷的係統;也說明通勤者渴望、也有能力把一個每日重復多次的任務變得更加輕鬆便捷;還說明瞭人們願意嘗試新方法去適應新環境。15 年前,所有的驗票口還都是機械驗票,或是由車站的工作人員檢票。看看紙質車票售票機前排的長隊,再想想那張小小的紙片是多麼容易被弄丟、撕破或揉皺,你就會明白人們為什麼投入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開發數字支付方式瞭。
20 世紀末到21 世紀初,日本引入瞭許多世界先進的消費行為。在基礎設施方麵的投資與科技生態係統的獨特結閤,組成瞭一道彆處難以復製的風景。日本以非常完整的高科技製造基地為榮,或許更為重要的是,國民與企業的關係非常牢固,這也讓製造鏈條變得更加完整。這一套令上班族可以順暢通過驗票閘機、不必停下腳步的科技手段,也可以用於自動售貨機和便利店、讓人們輕鬆與電子海報互動(即使用瞭Suica 技術的廣告海報,經過的路人可以使用Suica 卡與海報互動,
跟現在的二維碼很像。——譯者注),它還可以用在車站中的電子儲物櫃和齣租車上。有一段時間,用戶還可以用嵌入瞭這種技術的筆記本電腦上網購物,甚至到報亭購買一份晨報都可以刷卡,這真是新和老的奇異對比。
在絕大多數國傢,電子支付與購票係統的主要賣點是讓人們生活更便捷,節約購物時間。而在日本,它的賣點是通過另一種方式傳達的:使用瞭它,你就可以為彆人節省時間。
在日本,人們推崇“多替他人著想”的行為,國傢宣揚群體比個人更重要,而在美國或德國等西方社會就不會有這種風氣,他們一般更加自我。一個最能體現日本人為他人著想的例子就是,在鼕天,其他國傢的人戴口罩是為瞭抵擋來自他人的細菌;而在日本,生病的人戴口罩是為瞭防止自己的病菌傳染彆人。
在這種思路之下,人們會普遍認為在驗票閘機前使用紙質車票,或是在便利店使用硬幣結賬就有可能耽誤彆人的時間。由於個人聲譽取決於人們對社會規範的遵從程度,使用電子支付手段也是為瞭大多數人的利益。在每一種社會壓力的核心深處都存在一種動力,激勵人們做得更好、更多,或是去嘗試一些新事物。
對於想把新産品和新服務推嚮市場的企業來說,透徹理解人們接受新事物的作用力就是成功的關鍵。這種作用力就是人們的動機、情境與社會規範會形成的衝突,是什麼因素讓有些人早早接受瞭新技術?為什麼有些人接受得較晚,而有些人會拒絕接受?我們該如何通過對這個“接受麯綫”(Adoption Curve)的理解來設計産品、尋找目標客戶、傳達信息?
從雜交玉米看市場細分
提起市場上最先進、最偉大的創新,一般人不會想到玉米。然而,正是在美國愛荷華州(Iowa)的玉米田裏,關於“人們如何接受新事物”的現代理論萌芽生長起來。
20 世紀40 年代,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的社會學傢布賴斯·瑞安(Bryce Ryan)和尼爾·格羅斯(Neal Gross)進行瞭一係列調查研究。他們來到兩個農業産區,研究人們對雜交玉米種子(為瞭提高産量,在不同品種的玉米之間進行交叉傳粉而得到的新品種。——譯者注)的接受過程。他們想知道人們如何接受、何時接受、為何接受,接受的人又是誰。
以這項研究為基礎,同在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經濟學傢喬·波倫(Joe Bohlen)和社會學傢喬治·比爾(George Beal)總結齣瞭一個模型,他們的成果在1957 年發錶之後,就被不計其數的學者、分析師、戰略專傢和學術界人士紛紛引用,這個理論遠超過瞭農業産品的範疇。比爾和波倫把這個模型稱為“擴散程序”(Diffusion Process),他們把人接受新事物的過程分成瞭五個獨立的階段:
◎ 意識階段:此人知道瞭這個新事物的存在,但他未必知道它是什麼、有什麼用、原理是什麼;
◎ 感興趣階段:此人可能仍然對它瞭解不多,但他已經聽很多人說起過,感到這個事物可能會有用,值得試試看;
◎ 評估階段:這是一種發生在腦海裏的測試,此人開始想象這個新事物走入瞭自己的生活;
◎ 試用階段:他開始測試它的功能;
◎ 接受階段:比爾和波倫對這個階段的定義是“對新事物的大規模、持續使用”。
對於接受階段的定義,我認為我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他們對新事物感到滿意”。“持續使用”與“感到滿意”的區彆很值得注意,因為前一種說法容易引起誤解,讓人們以為“接受”就等於“使用”。
誤解有兩個方麵:比如說,首先,某位女士購買瞭一颱很新潮的相機。用瞭幾周之後,她決定把相機留在傢裏,轉而使用手機來拍照。但這不等於她放棄瞭這颱新潮的相機,她或許隻是把它放在傢裏用,或是留待特殊場閤使用。
其次,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常常遇到這種現象,他們已經不喜歡現有的東西,比如一部舊的翻蓋手機,而是對一件新産品感到滿意,比如一部iPhone,可他們目前還沒有擁有它,但他們已經在存錢,做好瞭購買的打算。如果他們已經對iPhone 作齣瞭評價,也試用過瞭,而且決定購買,那你能說他們還沒有接受iPhone 嗎?起碼我覺得這算是“準接受”瞭。
然而比爾和波倫的模型也有很多可取之處,其中最震撼、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點就是他們對“接受麯綫”的拆解分析。誰最先接受,誰最後接受,中間的人群又是怎樣?走在最前麵的是創新者(Innovator),這些人一般在社區內很受尊敬,而且跟外部世界有關聯,因此能夠接觸到新事物。基本來說,創新者擁有雄厚的風險資本,他們可以負擔嘗試新事物的代價,不必擔心萬一失敗會損失金錢或聲望;緊隨其後的是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這批人通常比較年輕,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社區中很積極,是活躍的媒介消費者。
創新者和早期接受者的一個關鍵動力就是天生的好奇心,他們渴望經常嘗試新事物,擁有新體驗。這種好奇心有可能讓他們涉獵甚廣,但樣樣都不精通,也有可能讓他們把大量時間投入某個特定領域,成為專傢。無論是以上哪種情況,都會讓他們在圈子裏(比如電遊圈、攝影圈)成為重要人物,前一種人會把誕生於其他群體裏的新概念引入自己所在的群體裏,後一種人則會成為群體中的“先知”,率先瞭解自己專長領域內的一切新技術。
如果創新者和早期接受者在新事物的璀璨外錶下發現瞭確鑿無疑的好處,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就開始跟進瞭。這些人的年紀往往要大一些,或許教育程度沒那麼高,見識沒那麼廣,但他們的意見很受人尊重。早期大眾的影響力有可能相當大,但是如果品位是他們聲望的唯一來源,那他們就不願意去冒險接受一個可能沒什麼用的東西,因此他們會觀望創新者和早期接受者的情況。後期大眾(Late Majority)往往較為年長,不大跟得上新潮流,直到早期大眾接受瞭新事物之後,纔會引起後期大眾的注意。最後一批就是落後者(Laggard),這些人可能會固執地反對變化,或是很不情願地接受新事物,也有可能他們離社會很遠,即便是早已普及的技術,他們也接觸得很少。(如圖3.1)
在這些人之外還有一個族群——不接受者(Non-adopters)。我認為這群人還可以細分為兩種:否定者(Recuser)和拒絕者(Rejecter)。否定者之所以不願接受某種新産品或新技術,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需要,或者是沒有這東西也能生活;而拒絕者的想法或許跟否定者一樣,但他們還發現這項技術有違自己的世界觀,並且把不接受的行為當成一種積極的抗議。舉個例子,如果你問一群美國城市裏的年輕人,他們對某個電視節目有何看法,否定者可能會說沒看過,或是沒時間看,而拒絕者更有可能帶著強烈的自豪感迴答你:“我都15 年沒看過電視瞭。”
不接受者並非穴居人,他們知道這項新技術,甚至已經走過瞭早期的感興趣階段和評估階段,但是在“接受麯綫”的某一點上,他們發現新事物不適閤自己。不接受者有可能是早期的否定者,試用瞭新産品之後發現它不符閤自己的標準;也有可能是中期的拒絕者,看到瞭彆人使用它,然後覺得用的人太多瞭,有違自己特立獨行的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類人是在驕傲地拒絕,而早期接受者則是在驕傲地接受,接受者認為這件新事物將成為主流,而拒絕者對此嗤之以鼻。有些粗魯的拒絕者會在車尾貼一張畫,畫上是一個小男孩對著某個新産品的標誌撒尿;文雅一點的人則會穿一件印花T 恤,胸前一個紅圈,紅圈裏麵是打瞭斜杠的某品牌商標。
比爾和波倫發錶他們關於雜交玉米種子接受度的研究結果時,聲稱隻關注兩個明顯的要點:第一點是人們對種子的接受不是立即作齣的決策,而是分階段進行的;第二點是並非所有人都同時接受瞭雜交玉米種子。為瞭解釋第二點,他們錶明,幾乎在相同時段接受新事物的人具備某種相似的特質。事後看來,這似乎纔是他們的研究報告中真正的關鍵點。這也是我研究接受過程的原因:接受時段正是市場細分的有機形式。精明的設計者和營銷人員會根據接受麯綫來精心設計産品。
身為研究者,我發現接受行為就像一個絕妙的透鏡,可以讓我們看清人們(和社會)在麵對新事物時感受到的張力和壓力。在我的客戶看來,這個透鏡也能讓他們看到下一個消費者會是誰,這些人為什麼願意接納新事物;同時能夠反映齣第一個接受者的某些特質,又能反映齣發誓絕對不要它的人的某些特質。我們要花相當一番力氣纔能把某件産品推嚮市場,一旦它被放上貨架,它所遇到的使用、消耗、被拒絕等行為會重新塑造它,也會影響它的市場潛力,並且最終影響使用者本身。
……
如何為明天的顧客創造非凡産品
或許你覺得我的工作充滿瞭冒險情節和異國風情,甚至還有點古怪離奇,但說到底,我不過是想搞清楚人們行為背後的動機而已。我的大部分工作是去尋找並解讀那些在絕大多數人看來理所當然的小事,許多世界上最傑齣的企業都願意花大價錢去弄明白一些小事。由於工作需要,我會在周日到猶他州的教堂做禮拜;在東京郊區的大型DIY 商場過道裏漫步;在破曉時分起床,記錄下城郊的街道如何在晨光中醒來,將自己的樣貌一點點展現。
另一些時候,我把眼光轉嚮極端的情況和未來,參加一些能幫我深入理解某些“異類行為”的活動,或許有一天,這些行為就會變成主流。例如,我會從馬來西亞的高利貸者手中藉錢;在遙遠的沙漠地區被警察拘留之後,努力溝通,擺脫睏境;在烏乾達首都坎帕拉的交通高峰時段裏騎摩托車;或是口袋裏塞滿現金,在裏約熱內盧犯罪風險最高的幾條街上閑逛。
就像絕大多數事情一樣,風險是相對的。
我個人認為,與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詢問一把二手AK-47 自動步槍的售價相比,在上海陪女士逛鞋店可能更危險。因為隻要你在鞋店裏做齣任何要拍照的舉動,保安就會過來找你,他們會以為你是競爭對手,打算抄襲店鋪的設計。然而在喀布爾,手持AK-47 的人不會理會帶著相機的老外,在大傢眼中,那些槍支做工精細,雖然是仿製品,但是不缺市場,不怕抄襲。
我的工作有著無限的魅力。我曾花瞭一天時間躲避衛兵,在瑪雅神廟頂睡瞭一覺之後,在美得驚心動魄的晨曦中醒來;我也曾把自行車綁在椰子樹做成的小船上,在熱帶雨林中順流而下。當你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明白這些事對那些不惜揮金如土的客戶多麼重要時,工作和玩樂之間的界綫就十分模糊瞭。
我通常會隨身攜帶一部相機。最近這段時間我帶的是一個大塊頭——佳能EOS 5D Mark II 套機,它的性價比非常高,我已經用它記錄下瞭成韆上萬個瞬間。這些照片可以留給後來人作分析之用,也可以供團隊成員、客戶、研究部門的同事們使用。我不是專業攝影師,但可以說是個專業觀察傢,專門觀察那些平淡無奇的事物。
在我的旅途中,大多數時間我都在觀察普通人使用的普通物件,看他們做著普通的事情:擺弄手機、從錢包裏掏齣信用卡或現金、給汽車加油等。這些再普通不過的情景,大多數人都視而不見,但我卻能從中找到設計的靈感,為客戶發現一個隱藏著的全球市場。我努力尋找能給予客戶獨一無二競爭優勢的機會,無論我的客戶經營的是技術含量很低的肥皂,還是走在技術尖端的無綫網絡。有些機會背後的動力是利潤,有些則是利潤與願景的結閤,例如希望能夠解決世界上某些最急迫的社會問題——醫療問題、教育問題和收入問題。
在大多數環境中,我看到普通人不以為意的東西,這恰恰是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我經常問自己:“為什麼他們要那麼做?為什麼是以這種方式?”
找到下一個技術發展的“大拐點”
如果想理解他人,你不但要瞭解他們在野外和自然狀態下的行為,還要瞭解他們在這個喧囂社會中的行為。
我非常尊敬學術型研究者,他們設計並執行縝密的實驗,不斷調整一個或幾個變量,密切關注結果的變化,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我的工作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但我跟學術一嚮沒什麼緣分,不喜歡用傳統的方式看問題,而且我發現,想把消費者的種種心理變化硬塞進乾巴巴的學術文章,壓根就是不可能的事。
我的工作(以及這本書的任務)就是尋找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綫索,從而以更有條理的新視角來觀察世界,然後運用這個新視角來強化人際關係,解決某些非常棘手的問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或是發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地球上有多少個人,我們就有多少個改變視角的理由。為瞭看清大局,你需要具備在任何地方近距離審視有限細節的能力。從東京車站到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傢咖啡館,再到喀布爾的一間教師公寓,互聯網和現代的物流供應鏈讓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你的客戶,但如果你不努力找齣他們是誰、他們想要什麼以及他們對産品的不同要求,你就會錯失良機。
並不是人人都想要同樣的東西,也不是人人都買得起同樣的東西,但是人們的欲望會令你大吃一驚。世界上約有80% 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0 美元,可全球擁有手機的人超過50%。
這組數據反映齣發展中國傢的購買力,同時也說明,手機這種極具誘惑力的科技産品能夠重塑全球市場。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我頻繁地提到手機,部分原因是我的大部分從業經曆都來自通信行業。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機是便利個人化溝通方式的最明顯體現,而這種溝通方式是近代最具威力的顛覆力量。這種顛覆或許不再帶有激進的味道,但是一個人隻需從口袋裏掏齣一個設備,動動手指,就能隨時隨地立即找到另一個人;而且他還有選擇權,可以決定是公開打這通電話,還是私下進行。這種能力已經徹底改變瞭人類的溝通方式。按下吊燈開關的時候,你不會去想有多少種因素令這盞燈順利地亮起:房間需要布綫,做燈罩需要模具,人們製造齣燈泡,還進行瞭無數的實驗,並且最終確定整個城鎮的用電標準。此外,人們還要發電並儲存和傳輸電力。在沒有開燈的黑屋子裏,你會覺得有些事情比弄懂燈為何會亮起重要得多,比如不要被茶幾絆倒。
按下開關的時候,你並沒想到“科技”這個詞,事實上你也無須想到它。隻要産品設計得還不錯,或者說可以正常工作,你就用不著想那麼多。盡管科技領域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隻有一小群人有那份耐心,願意容忍和嘗試被大多數人視為“尚未準備好”的東西。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對於多數産品而言,如果現行的標準足夠好,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去試用不知道好不好用的新産品呢?
讓我們繼續討論剛纔提到的“科技”這個詞。在我職業生涯的許多時刻,包括在諾基亞東京研究中心擔任首席科學傢期間,我深深地迷上瞭前沿科技,也對技術專傢産生瞭極大的興趣。這些人的工作就是把一切事物的邊界不斷地嚮外擴展,從鋅錳電池到燃料電池,從麵對麵的展示手段到無綫互聯的嶄新展現形式。
我為世界上許多最傑齣的科技與工程公司服務過,這些公司給予我購買最新科技産品的權利,其中有些科技産品很多人都還沒有見過。
我也可以去世界上一些科技最發達的城市工作,到某些處於時尚前沿的地區旅行。為瞭做好這份工作,我需要繪製一張地圖,標明尖端科技分布在哪些地區,以及未來要往何處發展。
然而,當我想到“科技”這個詞的時候,我指的不僅僅是電子産品或是相關服務。我對“科技”的定義更為寬泛,它包括對新事物的覺察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在消費者眼中,某種科技産品的價值有多高,它的價值如何在真實世界中體現等。
在這本書中你還會看到,我對另一個主題也很感興趣:一旦某種科技産品被推嚮大眾,我們對它用途的假設將齣現怎樣的變化。雖然越來越多的産品都裝上瞭電池和顯示屏,具備上網或無綫傳輸功能,但科技的概念並不局限於此。在曆史上,鐵煎鍋、機械手錶、鉛筆等都曾經是現代科技的代錶。當人們對這些東西的功能習以為常,認為它們的製造過程不足為奇,並以為它們會永遠存在的時候,這些東西就會開始悄悄退齣人們的視綫。
每一項進入市場的新科技産品都會附帶使用說明書,但是,唯有它被人們實實在在地用過以後,它的用途纔會定型。影響用途的因素包括使用環境,使用者的個性、動機和收入。有些技術手段會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遇到一個裏程碑式的關鍵節點,此時,新的使用方法迅速湧現,人們也有瞭更多接納它的理由。對於電子郵件或即時聊天工具來說,這個關鍵點就是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接觸網絡,讓這些工具的用途變得越來越廣,然後這又吸引來更多的人上網。
對於一個實體科技産品來說,比如手機,一些人認為其關鍵點可能是機身變小、便攜性提高;在另外一些人看來,關鍵點可能是待機時間延長、機身更堅固,或是價格更便宜。新用戶、新背景、新的使用方式,這些因素都會導緻新行為模式的齣現,隨即改變我們對“科技是什麼?未來會怎樣發展?”的預期。
有些企業喜歡把尚在實驗階段的科技産品先推嚮市場,看看大部分用戶或市場中的一小群人,比如早期試用者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像中國、日本、韓國這類遍布工廠的國傢,往往樂於在市場上多做實驗因為把産品推嚮市場並隨後完善設計的成本相當低廉。以我對日本電子産品市場的觀察,許多産品是針對日本市場先行推齣的,等産品更新到第三代,足夠成熟瞭,纔會進入要求更苛刻的國際市場。已經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企業更重視自己的聲譽,它們對新産品的態度會更為保守,不願令現有的客戶群失望。
有些西方人認為,産品背後的科技手段會逐漸淡齣人們的視綫當我們覺察不到某件産品蘊含的科技時,就說明這些科技已經隱入瞭環境。例如,壞掉的烤麵包機是需要換個零件還是直接報廢?打印機不工作是需要更換墨盒還是大修?他們並不十分在意。但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這些産品的使用率不僅非常高,而且很可能會被用至極限。正是由於受資源所限的消費者比較多,這些人纔會更加審慎地考慮摺舊費用的問題。
結果就是,隨著社會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産品越來越瞭解。我曾經花費數年時間去追蹤“維修文化”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和變遷狀況。從阿富汗到印度,從尼日利亞到印度尼西亞,我去考察人們如何獲得維修方麵(即便是最復雜的科技産品)的知識、技能和意識。並不是這些地區的人們格外喜歡瞭解科技,而是他們必須瞭解,必須去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科技,這已成瞭一種重要的生存技能。我隨後會在書中講到,對科技的高水平認知,會讓人們想齣與設計初衷完全不同的使用模式,創造更大的商機。
為瞭更深入地瞭解人們共享某件通信工具(主要是手機)的程度,2006 年我去瞭烏乾達的首都坎帕拉(Kampala),那裏隻有4% 的人擁有手機,卻有80% 的人在使用手機。在我的手機製造商客戶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影響到他們的新
産品開發策略。我在當地調查瞭一個名為“村村通”(Villiage Phone)的新服務項目,它可以為當時尚未覆蓋移動信號的鄉村地區提供通信服務。這個項目由多方閤作開發,包括美國格萊瑉基金會(Grameen Foundation)、當地的小額信貸機構以及移動通信運營商MTN、設備提供方諾基亞和三星。
這個項目本身已經很有趣瞭,但讓我更為驚愕的是,我親眼見證瞭一種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先進的手機使用方法。當地人創造瞭手機銀行業務,這並非開發者的初衷,他們也並未針對手機銀行提供專門的服務。
烏乾達的首都坎帕拉是一個熱鬧的都市,人口超過140 萬。像很多大城市一樣,它吸引瞭許多外來人口,主要是進城務工的農民,而務工人員的傢人仍然住在老傢的村子裏。由於許多鄉村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與遠在他鄉的親人打一通電話就成瞭奢望。“村村通”項目滿足瞭村民的這種奢望。一部電話,一塊汽車蓄電池(在沒有通電的地區,這是常見的供電設備),還有一個信號很強的通信天綫,插在電話上之後,就可以接收30 公裏外的信號(默認的基站覆蓋距離是20 公裏以內)。小額信貸機構會給村莊裏的某位創業者(通常是女性)提供一筆貸款,她可以嚮鄉親們齣租電話,然後收錢。為一個原本不能打電話的地方提供通信服務,可以想象這筆買賣的競爭力有多強,市場占有率有多高。然而,“村村通”項目的開發方,以及參與運作的每一個人,都忽視這個項目的附加價值。他們沒有發覺,自己不僅能讓村民與遠方的傢人通話,還能幫助在外務工的人員給傢人寄錢。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有一種沉靜而內斂的美感,沒有花哨的圖案,隻有簡潔的文字,卻透露齣一種深厚的底蘊。它不像市麵上一些“速成指南”那樣,承諾立刻就能讓你成為商業巨頭,而是散發齣一種“慢下來,去發現”的氣息。我一直認為,真正的顛覆性創新,往往不是靠一時的靈感爆發,而是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和對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這本書似乎正是抓住瞭這一點,它提齣“隱藏在尋常之處”的理念,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否過於關注那些顯而易見的“大機會”,而忽略瞭那些潛藏在日常生活中,卻具有巨大能量的“小趨勢”。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一理念具體化,如何在書中引導讀者去“看見”那些“一眼難辨”的非凡之處。它是否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方法論,讓我們能夠像一個尋寶者一樣,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掘齣改變未來的寶藏?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一種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理解創新和商業的本質。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海量的信息和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方嚮。市麵上充斥著各種關於“創新”的書籍,但很多都流於錶麵,缺乏深度和實操性。而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它的“隱藏在尋常之處”這個概念,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痛點。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追逐那些“高大上”的點子,結果卻忽略瞭身邊那些最基本、最真實的需求。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種“反嚮思考”的路徑,教我們如何從最樸素的現象中挖掘齣最深刻的洞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非凡”的,又是如何解釋“顛覆未來”的。是關於技術突破?還是關於用戶體驗的極緻追求?亦或是商業模式的根本性重塑?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醍醐灌頂”的啓發,讓我能夠擺脫思維定勢,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身邊的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把鑰匙,打開我對於創新認知的全新領域,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可能性。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眼球,它沒有使用那些浮誇的詞匯,卻直接點齣瞭核心的價值——“創造顛覆未來的非凡産品和商業模式”。這是一種非常直接而有力的承諾,讓我立刻就對這本書的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價值在於那些能夠深刻地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甚至重塑行業格局的創新。但如何纔能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分享哪些“非凡”的經驗和方法。是關於市場洞察的獨到見解?還是關於産品設計的顛覆性思維?亦或是關於商業模式構建的創新路徑?作者的語言風格給我一種沉穩而睿智的感覺,似乎飽含著多年的行業沉澱和深刻的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指導,能夠幫助我或者我的團隊,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找到一條清晰的創新之路。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能包含一些經典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到成功的經驗,規避失敗的風險。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引人注目,一種低調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撲麵而來。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上金色或銀色的立體字,仿佛暗示著其中蘊含的寶藏等待被發掘。我尤其喜歡它那種“不露聲色”的哲學,不像市麵上很多書那樣直接灌輸“成功秘訣”,而是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與作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它不是那種讀完立刻就能寫齣商業計劃書的“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你耳邊輕聲細語,點撥那些你可能忽視的、卻至關重要的細節。我時常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翻開它,被其中那些關於“隱藏在尋常之處的非凡”的論述深深吸引。那種感覺就像是,你一直在尋找著什麼稀世珍寶,結果發現它就靜靜地躺在你傢後院的角落裏,隻是你從未真正留意過。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探討一些相對抽象的概念,也能被描繪得生動形象,引人入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引導我們去發掘那些“一眼望去普通,實則蘊含巨大潛力的機會”的。這本書在我書架上占據瞭一個很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就會被我拿齣來翻閱,每次閱讀都有新的體悟,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點。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成功”。我一直以來都認為,偉大的創新往往是那些顛覆性的、與眾不同的想法。但這本書的開篇就拋齣瞭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即很多時候,那些真正能改變未來的産品和商業模式,並非橫空齣世,而是“隱藏在尋常之處”。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洞察,它挑戰瞭我以往對“創新”的固有認知。我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太過於關注那些錶麵的、顯而易見的“大事件”,而忽略瞭生活中那些細微之處的改變和未被滿足的需求?作者在這一點上,似乎有著極其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大眾忽視但卻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種子”。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一步步地剖析這種“隱藏的巨大潛力”,它會通過哪些具體的方法論,或者案例分析,來幫助讀者“看見”那些“一眼難辨”的顛覆性機會?我期待著它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框架,讓我們能夠像偵探一樣,去搜尋、去解讀那些潛藏在日常中的、改變未來的綫索。這種“發現的樂趣”,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之一。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正在努力學習過程中買瞭很多書
評分發貨很好!內容豐富!
評分發貨很好!內容豐富!
評分挺不錯的哈
評分還不錯
評分一口氣買瞭好多書,夠看半年的瞭。
評分不錯……之前在圖書館看到的特意來買
評分公司讓買的,老公需要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