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是理性主义者,他之所以了解无意识,是因为他要控制和征服无意识。相反,其学生荣格属于浪漫主义的、反理性主义的传统。他怀疑理性和理智,代表着非理性的无意识对他说来,是智慧的深根源。
本书以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社会建构的医学史观,深入而广泛地探讨精神动力学的演进。作者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背景、众多相关人物的性格及处境,去了解精神动力学体系的起源、思想源流及意义,进而带领读者探索人类心灵的基本结构及运作样貌,包括大师们的心灵。
作者简介
亨利·艾伦伯格(Henri Ellenberger),1905年生于罗德西亚(今辛巴威),在史特拉斯堡和巴黎研读医学。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的精神科诊所行医,战后在美国及加拿大任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1993逝于蒙特律。艾伦伯格的著作主題涵蓋民族精神病学、心理学史等。本套书系是傾其毕生之力的作品,同时为他贏得了国际声望。
目录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生平 /003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家庭背景 /006
第三章 弗洛伊德生涯中的重要事件 /019
第四章 弗洛伊德的人格 /073
第五章 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人物 /092
第六章 弗洛伊德的学术成就 /101
第七章 弗洛伊德的思想源流 /202
第八章 弗洛伊德的影响 /222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
第二部分
第一章 荣格的生平概略 /231
第二章 荣格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240
第三章 荣格的人格 /265
第四章 与荣格同时代的人物 /271
第五章 荣格的学术成就 /279
第六章 荣格的思想源流 /342
第七章 荣格的影响 /351
精彩书摘
第四章 弗洛伊德的人格
弗洛伊德是那种把自己的生活和人格放在聚光灯下,把自己当成人类好奇心的探索对象的少数人之一。他尝试着把自己藏在隐密的屏幕后面,但围绕着他的传说与日俱增,而他自己则受到褒贬不一的品评。
一种解释是,他的人格在一生中历经了巨大的变化。有关他童年的叙述,把他描写成一个年轻母亲的第一个宝贝儿子,母亲慷慨地给他母爱与保证,很有可能是她鼓舞了他与日俱增的雄心。在他妹妹安娜的眼中,西格蒙德是个享有特权的长子,也是家里的小暴君,他禁止她读巴尔扎克和大仲马,他也是家里唯一有自己的房间和油灯的人。[1]他不愿受到钢琴的干扰,所以钢琴就被卖掉,姊妹们也无法接受当时维也纳算是普遍的钢琴教育。在学校他是个优秀的学生,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学校的档案证实了这一点,另外也显示在一桩学校的丑闻中,他并非那些不守规矩的人,而是提供情报并与权威合作的人。[2]在他当医学生的时候,他仍然满怀雄心,十分用功。然而拖了那么久才毕业,加上从他课外的选修看来,他仍缺乏对现实的掌握。
从弗洛伊德在27~30岁这段时间与未婚妻的通讯中看来,他仍然十分用功,而且雄心勃勃;他看起来爱憎分明,也是个狂热而执着的情人,虽然有时像着了魔而且善妒。
对于弗洛伊德婚后与玛莎的关系,我们所知不多。门徒与访客只提到,虽然她并不很了解先生的科学工作,但仍是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和太太。据说她曾说过:“精神分析在小孩子的卧房前便已止步。”而根据弗洛伊德在1897年2月8日致弗立斯的信中的暗示,也支持此种看法,他谈到,当和她在维也纳森林散步时,她隐喻式地说:“大自然假设树木是不会长到天上去的。”[3]儿子马丁形容弗洛伊德是个好的教育者和慈祥的父亲,星期日与暑假的时间都留给家里。[4]他也提到弗洛伊德极为固执地坚持其专业生涯的传统规矩,以及他接受如脚踏车、电话和打字机等新发明时的不情愿。
目前已知的第一份详细形容弗洛伊德个性的档案,是一份提到他担任军医官时评级的报告,写于1886年8月11日到9月9日他在奥地利军中服役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把其中的精华部分翻译出来。[5]
评级报告
姓名:弗洛伊德
军阶:医官,1882年6月13日任命
升迁:1886年8月11至9月9日,主要操练期间,战场医官主任;
8月31日至9月6日,联队集中期间,联队医官主任。
通晓语言:德文精通读与写,法文与英文佳,意大利文与西班牙文可。
专业才能与保健知识:专业非常精熟,十分熟悉保健医疗处方。
是否受到军民的信任:在军中与民间都受到十分的信任。
心智与性格特点:诚实、刚毅、愉快。
热忱、守纪律、可靠性:非常尽忠职守,守纪律,且执行任务时十分可靠。
是否拥有指挥的军服以及值星带:拥有指挥的军服以及值星带。
服役时的行为:
1. 对敌人:未评量。
2. 对长官:服从且公开,并且有节制。
3. 对同僚:友善。
4. 对下属:慈悲且有良好的影响。
5. 对病患:非常关切他们的健康,人道。
服役之外的行为:非常谦虚有节制,令人愉快。
健康情况,适合服役否:稍弱,但完全健康,适合服役。
晋阶评级:可循阶晋升。
这样的评价,证实了其他地方对弗洛伊德的叙述,形容他是一个个性刚毅有责任感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愉快”(heiter)这个字眼,过去在描述他个性时,很少人将之用在他身上。[6]
其后,他的雄心、进行一个大规模工作的意图、对弗立斯热忱的友谊、对自己抑郁毛病的抱怨、对许多人批评式的判断以及感到自己被孤立在一个怀有恶意的世界中,这些都在接下来这一时期他写给弗立斯的信中显露出来。
从1900年开始,弗洛伊德的性格以全新的型态出现。他的自我分析让一个不确定的年轻开业医师转型成一个有自信的新学派创建者,他相信自己已有了大发现,而把这发现当作对世界的使命。遗憾的是,我们缺乏在那个时期对弗洛伊德性格的描述。大部分对他的叙述都迟至1923年以后。
在那段时间里,由于他举世驰名以及恶化的病情所造成身体上的痛苦,弗洛伊德的性格已经有所转变。他的信件以及门徒们的见证,说明他是位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好朋友、好医师,他的内心仁慈,写信和挑礼物时很机智,没有任何架子,是位能在困难处境中领导运动的大师,也是个以无比勇气面对他自己身体痛苦和即将来到的死亡的人。因此对那些接近他的人们而言,他是一个罕有的智者与英雄。
……
前言/序言
弗洛伊德与荣格:心灵的深渊与灵魂的翅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从未止息。古老的哲学思想、神秘的宗教仪式、以及近现代科学的严谨求索,都指向同一个终极目标:理解我们是谁,为何如此思考,为何会产生那些难以捉摸的情感和冲动。而在众多探寻心灵奥秘的旅程中,两位巨匠的名字,弗洛伊德与荣格,如两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心理学乃至人类思想史的坐标上,他们的理论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心智的认知,更重塑了我们理解自身存在的方式。 本书《弗洛伊德与荣格:发现无意识之浪漫主义》并非对这两位思想家学术论著的枯燥梳理,也不是一份简单的思想史脉络图。相反,它是一场邀请读者踏入心灵深渊,同时又沐浴灵魂光辉的奇妙旅程。我们试图剥离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深入探究他们思想的本质,洞察他们对无意识的独特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开启了对人类经验前所未有的浪漫主义视角。 无意识的召唤:潜流下的涌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现代精神分析的奠基人,以其大胆的洞察力,将人类的意识世界视为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其绝大部分,即无意识,则沉潜于幽暗的深海之中,却对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充满了压抑的欲望、童年创伤的阴影、以及原始的本能冲动,它们像潜伏的怪兽,时刻觊觎着从牢笼中挣脱,以各种隐晦的方式——梦境、口误、神经症症状——显露出来。 然而,弗洛伊德并非仅仅将无意识描绘成一个阴暗的渊薮。在他的理论中,对无意识的深入探索,实则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艰难过程。通过精神分析,个体得以直面那些被遗忘、被压抑的真相,理解自身痛苦的根源,并最终获得心灵的解放。这种解放,并非轻而易举,而是需要勇气、坦诚和持续的自我剖析。它是一种深刻的内省,一种与自身最隐秘部分的对话,其过程充满了痛苦,也孕育着希望。 弗洛伊德对梦的阐释,更是将无意识的神秘面纱揭开了一角。梦,在他看来,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是愿望的满足,是潜意识欲望的伪装表达。对梦境的解析,如同考古学家发掘失落的文明,需要耐心和智慧,去 decipher 那些象征性的语言,去理解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隐藏的真实含义。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的探索,是对心灵深处未知大陆的勇敢跋涉。 灵魂的飞翔: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弗洛伊德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却在追随导师的道路上,开辟了属于自己更为广阔的天地。荣格承认无意识的存在,但他对其内涵的理解,则超越了弗洛伊德的个人化视角。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在个体无意识之上,存在着一个更深层、更普遍的意识领域,它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积累的经验、神话、象征和原型。 荣格的原型,如同潜藏在人类心灵中的“蓝图”,是普遍存在的心理模式和意象,它们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以及个体梦境中反复出现,例如母亲、英雄、智者、阴影等。这些原型并非具体的存在,而是具有潜在活力的心理能量,它们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选择和命运。 荣格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探索,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为宏大和神秘的精神宇宙。他看到了人类心灵与宇宙万物之间的深层联系,看到了个体生命如何在更广阔的集体意识的洪流中流动。这种视角,赋予了人类经验以超越个体局限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使得个体的人生旅程,也因此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 荣格的心理学,带有一种深刻的哲学和宗教关怀。他将心理治疗视为一种“个体化”的过程,即个体通过整合其意识与无意识,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旅程。这个过程,并非仅仅为了摆脱病痛,更是为了发现并实现自己最真实的潜能,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人。这是一种灵魂的召唤,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其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壮丽。 浪漫主义的交织:心灵的艺术与存在的诗意 “发现无意识之浪漫主义”,正是本书的核心旨趣所在。我们认为,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对无意识的科学探究,与对人类经验的深层情感和精神价值的揭示相结合,赋予了人类内心世界以浪漫主义的光辉。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虽然常常被描绘成阴暗的面貌,但其对压抑的挖掘、对潜藏欲望的追溯,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是一种对被压抑的生命力的释放,是对被禁锢的情感的解放。这种对内心冲突和挣扎的深刻洞察,以及通过分析走向自我理解的路径,本身就具有一种深刻的悲剧美和救赎的浪漫。 而荣格的理论,则将浪漫主义的翅膀延伸得更远。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将个体生命融入了永恒的宇宙叙事中。神话、象征、以及对心灵深层模式的探寻,都充满了神秘、奇幻和超越现实的想象。荣格的心理学,不仅仅是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对人类精神潜能的激发,是对个体如何在宏大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自己位置的深刻反思。这种对存在之诗意的追求,对生命之神秘的敬畏,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精神。 本书将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与荣格思想中的浪漫主义特质: 对深度体验的推崇: 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了人类体验的深度,无论是弗洛伊德对童年经历、压抑情结的挖掘,还是荣格对原型、神话体验的重视,都指向了超越日常浅层意识的丰富内涵。这种对深度体验的推崇,本身就与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强调不谋而合。 对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荣格的原型理论,都大量运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难以言喻的精神现实。这种对语言之外的表达方式的探索,以及对隐喻背后深层含义的解读,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和哲学的光辉。 对个体独特性与普遍性的张力: 弗洛伊德强调个体独特的经历如何塑造其无意识,而荣格则发现了普遍的原型如何影响个体。这种在个体独特性与人类普遍性之间的探索,揭示了每个生命体既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又是宏大精神图景中的一部分,这种张力本身就充满了浪漫的史诗感。 对心灵成长与转化的追求: 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是荣格的个体化过程,都指向了心灵的成长与转化。这种对生命潜能的挖掘,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以及在克服困难后获得的升华,都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对未知与神秘的敬畏: 两位思想家都面对着人类心智中尚未完全被理解的领域。他们对无意识的探索,本身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进军,这种对神秘的敬畏和好奇,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驱动力。 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并非将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思想割裂开来,而是试图在他们的思想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我们将考察他们思想的渊源与演变,分析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分歧的论战,并最终阐释他们的思想如何在交织与碰撞中,共同塑造了我们对心灵的认知。 我们将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与荣格的“心理能量”概念出发,探讨他们对人类驱动力的不同理解;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与荣格的原型理论入手,解析他们对童年经历和普遍人类模式的不同阐释;从弗洛伊德对性与攻击性本能的强调,到荣格对精神性与超越性需求的关注,我们将看到他们思想光谱的广度与深度。 最终,本书希望引导读者认识到,对无意识的探索,并非仅仅是科学的范畴,更是一场深刻的哲学与精神之旅。弗洛伊德和荣格,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意识表面之下,那片充满着欲望、情感、象征与原型,既有阴影也有光辉的广阔天地。他们的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痛苦与快乐,理解个体的命运与集体的命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诗意和浪漫主义的视角。 通过深入阅读本书,你将不再仅仅视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心理学的先驱,更会发现他们是引导我们认识自身、探索生命意义的伟大心灵向导。你将会在他们的思想中,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回响,发现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力量,并最终,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浪漫的视角,去理解你自己的生命旅程。这是一场关于心灵的史诗,一次关于灵魂的探索,一次关于无意识的浪漫主义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