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毒理学应用基础

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毒理学应用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倩,柳亦博,滕葳 等 著
图书标签:
  • 农药残留
  • 风险评估
  • 毒理学
  • 食品安全
  • 环境科学
  • 农药分析
  • 健康风险
  • 污染物
  • 农药毒性
  • 化学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9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148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农药残留风险评估领域的又一本经典图书。
  《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毒理学应用基础》将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毒理学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内容简介

  《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毒理学应用基础》在简要概述农药毒理学基本概念等内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农药的毒性作用与代谢、农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农药毒理学试验方法、农药环境毒理学评价方法、农药使用的危险性评价和毒理学方法的应用。内容翔实,可以使读者对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及毒理学应用的基础知识和评估方法有初步了解和掌握。
  《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毒理学应用基捶可供从事食品、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研究与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研究与检测、农药研发、生产、使用人员及毒理、药理、卫生、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滕威,山东省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任,滕葳,1960年9月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三级研究员,标准室主任。长期致力于农产品品质、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检测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和风险评估,是资质认定评审员、农业部注册评审员、司法鉴定机构评审员。相关业务成绩: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农业部三等奖二项,农科院科技奖一项。制定国家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公害食品标准、绿色食品30余项,山东省地方标准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农药的毒性
1.2 农药毒理学与农药环境毒理学
1.3 农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1.3.1 农药试验的基本要求
1.3.2 实验室方法
1.3.3 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
1.4 农药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1.4.1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2 农药的生态效应
1.5 农药毒理学的应用
1.5.1 农药毒理学是农药风险评估的基础
1.5.2 农药健康风险评估
1.5.3 农药环境风险评估
1.5.4 农药危害(风险)鉴定的考察内容

第2章 农药毒理学基本概念
2.1 毒物
2.1.1 毒物的分类
2.1.2 毒性
2.1.3 毒性参数
2.1.4 剂量�卜从�关系和剂量�残в�关系
2.2 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2.2.1 急性毒性
2.2.2 亚急性毒性
2.2.3 慢性毒性
2.2.4 迟发性毒性作用
2.2.5 远期毒性作用
2.2.6 联合毒性作用
2.2.7 毒性作用发生的部位
2.2.8 毒性损伤可恢复性
2.3 毒性作用机制
2.4 影响农药毒性的主要因素
2.4.1 毒物本身因素
2.4.2 化学结构
2.4.3 化学纯度
2.4.4 物理性质
2.4.5 染毒条件
2.4.6 机体因素

第3章 农药的毒性作用与代谢
3.1 农药在人体内的代谢
3.1.1 我国农药中毒的农药类别分布特点
3.1.2 我国农药中毒的死亡情况
3.1.3 农药对人体的慢性危害
3.1.4 人体对农药的暴露途径
3.1.5 农药的吸收
3.1.6 农药对人体中毒的危害症状
3.1.7 农药的分布与储存
3.1.8 农药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3.1.9 毒物进入机体的数学研究方法
3.1.1 0农药的排泄
3.2 农药在昆虫体内的代谢
3.2.1 氧化
3.2.2 还原
3.2.3 水解
3.2.4 结合
3.3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代谢
3.3.1 杀虫剂
3.3.2 杀菌剂
3.3.3 除草剂
3.3.4 取代脲类
3.4 农药在水生生物体内的代谢
3.4.1 有机氯
3.4.2 有机磷

第4章 农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
4.1 影响农药残留降解的因素
4.2 影响农药降解速率的主要农药性质
4.2.1 光稳定性
4.2.2 化学稳定性
4.2.3 微生物降解稳定性
4.2.4 农药挥发性
4.2.5 农药水溶性和脂溶性
4.2.6 农药制剂
4.3 农药在生态环境中的降解
4.3.1 农药在生态环境中的降解模式
4.3.2 多次施药的农药残留量数学表达式
4.3.3 部分农药在田间土壤中的吸附与降解特性
4.3.4 农药的排毒系数

第5章 农药毒理学试验方法
5.1 农药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5.1.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霍恩氏法
5.1.2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序贯法
5.1.3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概率单位法
5.1.4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5.1.5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5.1.6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5.1.7 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5.1.8 短期重复经口染毒(28d)毒性试验
5.1.9 短期重复经皮染毒(28d)毒性试验
5.1.10 短期重复吸入染毒(28d)毒性试验
5.1.11 亚慢性毒性试验
5.1.12 急性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5.1.13 慢性毒性试验
5.2 “三致”效应及研究方法
5.2.1 体内哺乳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5.2.2 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5.2.3 哺乳动物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5.2.4 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5.2.5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5.2.6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5.2.7 哺乳类动物细胞DNA损害与修复/程序外DNA合成体外试验
5.2.8 致畸试验
5.2.9 两代繁殖毒性试验
5.2.10 致癌试验
5.2.11 慢性毒性与致癌合并试验
5.3 免疫毒性、内分泌干扰等试验
5.3.1 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
5.3.2 代谢和毒物动力学试验
5.3.3 体内哺乳类动物肝细胞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

第6章 农药环境毒理学评价方法
6.1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
6.1.1 基础资料
6.1.2 必备资料
6.1.3 补充资料
6.2 农药环境评价试验方法
6.2.1 农药理化性质与环境行为试验方法
6.2.2 农药熔点
6.2.3 农药水溶解度
6.2.4 农药分配系数
6.2.5 农药挥发作用
6.2.6 农药土壤吸附作用
6.2.7 农药淋溶作用
6.2.8 农药光降解作用
6.2.9 农药水解作用
6.2.10 农药土壤降解作用
6.3 农药对环境生物毒性试验方法
6.3.1 农药的鸟类毒性试验
6.3.2 农药的蜜蜂毒性试验
6.3.3 农药的家蚕毒性试验
6.3.4 农药的天敌赤眼蜂毒性试验
6.3.5 农药的蛙类毒性试验
6.3.6 农药的蚯蚓毒性试验
6.3.7 农药的土壤微生物毒性试验
6.3.8 农药的鱼类及虾类毒性试验
6.3.9 农药的水蚤毒性试验
6.3.10 农药的藻类毒性试验
6.3.11 农药植物敏感性测定
6.3.12 农药生物富集作用测定
6.4 农药对环境生物毒性评价的推荐标准

第7章 农药使用的危险性评价
7.1 农药使用的危险性单因素评价
7.1.1 农药使用量指标
7.1.2 农药急性毒性指标
7.1.3 农药“三致”作用
7.1.4 农药慢性毒性指标
7.1.5 农药在环境中降解速率评价指标
7.1.6 农药对鱼和蜜蜂毒性的评价指标
7.1.7 对眼睛和皮肤刺激作用的评价指标
7.1.8 附加评价参数
7.2 农药使用危险性的综合评价
7.2.1 苔菲尔专家综合评价法
7.2.2 农药参数加权法
7.2.3 农药毒性负荷加权法
7.2.4 农药急性毒性加权评价法
7.2.5 综合评价指数的分级和评价方法比较
7.3 对多个物种的毒性及其评价
7.3.1 安全系数法
7.3.2 公式外推法
7.4 农药使用生态环境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7.4.1 农药的使用危险性级别评价
7.4.2 农药使用的危险性比较
7.4.3 新开发农药的使用危险性评价
7.5 农药污染评价示例
7.5.1 农药污染程度的预测评价
7.5.2 预测评价举例
7.6 生态环境中使用农药的残留量及安全期的计算方法
7.6.1 数据
7.6.2 按照时间选择残留结果
7.6.3 残留结果校正
7.6.4 方法Ⅰ
7.6.5 方法Ⅱ
7.6.6 最终评定
7.6.7 选择适当方法
7.6.8 特殊情况
7.6.9 附件

第8章 毒理学方法的应用
8.1 苹果汁中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实例
8.1.1 风险评估
8.1.2 风险管理措施识别
8.1.3 人体健康监控建议
8.2 农药毒死蜱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实例
8.2.1 毒死蜱的理化特性和环境行为特性
8.2.2 毒死蜱在我国登记使用情况
8.2.3 毒死蜱对水生生物风险评价
8.2.4 毒死蜱对陆生生物鸟类的风险评价
8.2.5 毒死蜱对蜜蜂的风险评价
8.2.6 毒死蜱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评价
8.2.7 毒死蜱风险评价结论
8.2.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精微世界的秩序:微生物的生态学、进化与功能》 引言 在我们脚下的大地,在我们呼吸的空气,甚至在我们身体内部,都存在着一个浩瀚而至关重要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它们以肉眼无法察觉的微小身躯,却在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转、生物圈的演化以及生命形式的诞生与繁荣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长期以来,微生物因其“病原体”的形象而被部分公众所熟知,但这种认知远未能触及它们的全部真相。《精微世界的秩序:微生物的生态学、进化与功能》一书,旨在揭开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纱,展现其作为地球生命基石的宏伟图景,并深入探讨它们在塑造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中所发挥的复杂而深刻的作用。本书不关注任何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也不涉及农药残留的检测、评估或管理,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微生物自身。 第一部分:微生物世界的构成与多样性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踏上一段探寻微生物宇宙的旅程。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其研究对象、历史发展以及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我们将会发现,微生物并非一个单一的类别,而是涵盖了细菌、古菌、真菌(包括酵母和霉菌)、原生生物以及病毒(尽管其生命形式存在争议)等多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 细菌与古菌:原核生命的双璧 我们将深入剖析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的结构、代谢和生存策略。你将了解到它们惊人的多样性,从生活在极端环境(如深海热泉、酸性湖泊)的嗜极菌,到栖息在我们消化道中的共生菌。本书将详细阐述它们的细胞壁构成、基因组特征、能量获取方式(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发酵)以及繁殖机制。我们将探讨不同菌群在碳、氮、硫等关键元素循环中的核心作用,它们如何分解有机物、固定氮气,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 真菌:分解者、共生者与病原体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更为复杂的真核微生物——真菌。本书将区分真菌与植物、动物的区别,着重介绍它们独特的细胞壁成分(如几丁质)、营养获取方式(异养,通过吸收)以及生命周期。我们将探索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的至关重要性,它们如何将死亡的动植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从而构成“死亡循环”的关键环节。同时,我们也将深入研究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共生关系,揭示这种互利互惠的联盟如何极大地扩展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以及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此外,本书也会提及某些真菌对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可能造成的健康影响,但重点在于理解其生态学和进化意义,而非药物或治疗。 原生生物:从单细胞到复杂结构 原生生物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真核微生物,它们包含了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具有复杂细胞器的生物。我们将介绍其中一些代表性的类群,如变形虫、纤毛虫、鞭毛虫以及藻类,探讨它们的运动方式、营养策略和生殖方式。你将了解到它们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如作为浮游生物和食物链的基础,以及某些藻类如何进行大规模的增殖(水华),尽管这方面的内容将侧重于其生态学驱动因素而非对水质的直接污染评估。 病毒:生命的边界探索 对于病毒,本书将以一种审慎的态度进行讨论,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或“基因实体”。我们将探讨病毒的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复制机制以及它们与宿主细胞的关系。本书将重点阐述病毒在微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如基因水平转移,以及它们作为一种强大的选择压力,如何驱动宿主微生物的进化。我们也会提及病毒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它们对不同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和组成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病毒对细菌死亡率的贡献可高达20%-50%,直接影响着初级生产力和营养物质的循环。 第二部分:微生物的生态学原理与功能 微生物的生存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深深地嵌入于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之中。《精微世界的秩序》将深入剖析微生物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功能。 栖息地与群落:微观世界的“城市” 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微生物的“栖息地”,从土壤、水体、大气到极端环境,如火山、极地冰川,甚至地壳深处。我们将探讨不同栖息地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群落内部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寄生等。我们将介绍“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community)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来研究这些看不见的“城市”的构成和活动。 物质循环的驱动者 微生物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绝对主力。本书将详细解析微生物在碳、氮、硫、磷等关键元素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例如,我们将阐述光合细菌和蓝藻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为生态系统提供有机物;反硝化细菌如何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硫化细菌如何参与硫的氧化还原循环。这些过程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也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环境。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工程师 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工程师”。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影响岩石的风化、土壤的形成、水体的净化以及污染物的降解。例如,某些微生物能够溶解矿物质,为植物提供养分;另一些微生物则能分解有毒物质,净化环境。我们将展示微生物在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中的潜力,例如在生物修复领域,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来降解石油泄漏物或重金属污染物。 共生关系:生命联盟的智慧 微生物与宏观生物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共生关系。本书将聚焦于其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如土壤中的固氮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与宿主动物的互利关系。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共生关系如何为双方带来生存和繁衍的优势,例如,肠道微生物如何帮助宿主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并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这些关系的存在,是理解生命复杂性的关键。 第三部分:微生物的进化与适应 微生物以其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快速的进化速度而著称。《精微世界的秩序》将深入探讨微生物进化的机制和影响。 进化压力与适应性 我们将分析导致微生物进化的各种压力,包括环境变化、资源竞争、宿主防御以及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本书将介绍微生物如何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机制来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例如,在面临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的压力时,微生物的快速进化机制。 生命演化的催化剂 微生物在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追溯早期生命的起源,并探讨微生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我们将讨论真核生物的起源,以及内共生假说中微生物所起的关键作用。 适应极端环境的奥秘 微生物能够生存于我们意想不到的极端环境中,这些“极端微生物”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生命极限的独特窗口。本书将深入介绍嗜热菌、嗜冷菌、嗜盐菌、耐辐射菌等,探讨它们独特的分子机制和生理策略,使它们能够在高温、低温、高盐、强辐射等恶劣条件下生存。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生命多样性的认知,也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四部分:微生物学的现代应用与未来展望 虽然本书侧重于微生物的自然科学研究,但了解其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是认识其价值的必要环节。 工业与生物技术 本书将简要概述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如生产酒精、酸奶、抗生素、酶等。我们将探讨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如何利用微生物来生产生物燃料、药物以及新型材料。 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重申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巨大潜力,例如利用微生物来处理污水、降解有机污染物、修复土壤污染等。本书将展望微生物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角色,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和减少化学品使用。 健康与疾病的微生物视角 尽管本书不涉及农药残留,但我们会在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方面进行概述。例如,我们将探讨肠道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免疫系统发育中的作用。当然,任何关于微生物的健康讨论都将严格限定在微生物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范畴内,不涉及任何关于农药或毒理学的评估。 结语 《精微世界的秩序:微生物的生态学、进化与功能》是一次对地球生命最基础、最普遍构成部分的深度探索。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狭隘的认知,深刻理解微生物不仅是生命的基础,更是塑造我们星球的无形力量。它们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生命演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揭示这些精微世界的奥秘,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也能够为应对未来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洞见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本书将激励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命,认识到即使是最小的生命形式,也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严谨,但又不失学术上的流畅性。我注意到,许多专业术语的引入和解释都非常到位,不像有些翻译腔过重的书籍那样晦涩难懂。例如,在解释“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或“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ADI)的计算逻辑时,作者似乎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先给出理论基础,再结合具体的数学推导,最后落脚到实际应用的案例中,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学习者构建完整的知识链条。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耐心地引导你从宏观概念逐步深入到微观机制的理解。这种教学相长的设计,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自己是在被“带着走”,而不是被“推着走”,极大地降低了跨学科学习的门槛。

评分

我最近在查找关于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交叉学科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的概述,当时就被它宏大的叙事视野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单一化学物质的罗列上,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的知识体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风险评估”这一复杂流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例如,在涉及到长期低剂量暴露的毒理学研究中,如何平衡动物实验数据与人类流行病学观察之间的差异?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剂量反应曲线的拟合方法,特别是那些非线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与优势?如果能深入探讨不同监管机构(如EPA或EFSA)在风险因子设定上的哲学差异,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而非仅仅是教科书式的标准操作流程介绍。一个优秀的学术著作,应当是引导思考的,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期待它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学术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且严谨的学术气息。我特地去书店翻阅了一下,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带哑光的厚实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敷衍的科普读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专业教材。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选择上明显倾向于清晰易读,即便是在引用大量数据和图表时,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视觉舒适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图和生物学模型图的印刷质量非常高,线条清晰,色彩过渡自然,这对于需要仔细辨别图形细节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翻阅目录时,那种层次分明的章节结构,预示着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让人对接下来即将展开的学术旅程充满了期待。整体来看,光是这外在的呈现,就足以让它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从业者,我阅读专业书籍时最看重的往往是其内容的“鲜活度”和“前沿性”。现在的农化领域技术迭代速度极快,很多几年前的评估方法可能已经有所更新,甚至被新的毒理学终点所取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涵盖最新的代谢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在毒理学领域的新兴应用。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关于新型农药(比如一些生物源农药或精准靶向药剂)的风险评估案例,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大宗化学品。如果书中能包含最新的毒理学终点,比如对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敏感检测方法,或者如何利用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来更早、更精确地预测潜在健康风险,那它就具有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希望作者在梳理基础理论的同时,没有忽略对这些日新月异的科研进展的跟踪和整合。

评分

从包装和目录的初步印象来看,这本书似乎在试图弥合理论研究与实际监管之间的鸿沟。我设想,在实际监管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难题是,一方面实验室数据非常扎实,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公众的质疑或突发环境事件时,如何快速、有效地将这些复杂的科学信息转化为清晰、有说服力的风险沟通材料?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风险沟通策略有所着墨。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风险交流模型,在不引发不必要恐慌的前提下,向非专业人士解释概率性风险?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案例的“如何撰写官方风险评估报告摘要”的指导,或者探讨当前全球农药残留标准制定中的政策博弈,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质的飞跃,它将不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而会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卫生官员案头必备的决策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