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甫医案精华

李聪甫医案精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湘宁,何清湖 编,李肇夷,黄立中,何清湖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李聪甫
  • 方剂
  • 临床经验
  • 传统医学
  • 疾病案例
  • 中医经典
  • 温病
  • 伤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908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67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湖湘当代名医医案精华(第二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聪甫,我国中医学家,湖南中医“五老”之一,从事中医药工作70余年,在中医临床、中医理论体系研究等方面造诣精深,在中国界享受很高声望。
  《李聪甫医案精华》分名医传记、医论摘选、医案精选三部分。名医传记主要介绍了李老成才之路及学术思想等内容。医论摘选精选李老在“阴阳学说”、“脾胃学说”及部分病症症论治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医案精选主要收集李老医案136则,内容涉及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治疗独具有特色与优势的部分疑难病症,集中反映了李老的临证思辨特点和用方用药经验。
  《李聪甫医案精华》内容丰富,论理清晰,对中医临床工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李聪甫医案精华》可供中医临床医师、基层社区医师、全科医师、医学生等参考使用。

目录

名医传记
医论摘选
关于“阴阳”的问题
“阴阳学说”的理论和应用
脾胃学说与“形神合一论”
中风卒中期的治疗管见
“脾胃学说”的论述
论脾胃“阴阳升降”的实质
论《脾胃论》中“火与元气”的问题
略谈“内外伤辨”
论脾胃病的用药法则
东垣制方余议
“活血化瘀”与《医林改错》
治疗麻疹气喘的点滴经验
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几个问题
论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治则
论治湿温病
中医防治血吸虫病
痹证的辨证论治
医案精选
(一)外感病证
1.伤风不解,食补致变案
2.伤风未解,误用寒凉案
3.伤寒本虚,战汗而解案
4.伤寒失表,热结于里案
5.太阳表虚,误汗致变案
6.暑月感寒,卫外阳虚案
7.暑困脾机,伏阴在内案
8.暑伤元气,脾肾俱病案
9.暑邪郁表,身热不清案
10.暑滞脾机,津液失运案
11.伏暑灼阴,泄热救液案
12.暑郁肺胃,清宣并举案
13.暑伤元气,气阴被劫案
14.暑温夹痫,火热内燔案
15.暑邪误疟,湿热内截案
16.暑伏热积,发为温病案
17.寒湿伤中,升降失调案
18.寒湿窒塞,猝发昏厥案
19.寒热错治,湿困脾机案
20.卫邪犯气,助卫达表案
21.热郁气分,利湿转枢案
22.热稽气营,引热透气案
23.营热逼血,凉血救阴案
24.湿温失治,邪陷正伤案
25.气津两劫,甘药救危案
26.白痦误痘,错治劫阴案
27.温燥劫阴,舌呈镜面案
28.温邪化燥,肺阴受伤案
29.邪传少阴,阴劫获济案
30.温邪犯肺,逆传心包案
31.温邪犯肺,引从枢解案
32.风热郁肺,实则泻胃案
33.热陷痉厥,清温解痉案
34.湿热久痢,脾虚气陷案
35.下痢伤脾,发为水肿案
36.下痢干呕,湿热阻中案
37.久痢气陷,脾肾两伤案
38.痢损脾元,塞因塞用案
39.瘅疟内郁,引邪枢解案
40.疟陷三阴,敛阴利枢案
41.疟邪成癖,左胁肿块案
42.疹出不透,表寒所迫案
43.疹出四肢,不出胸背案
44.中虚久泻,麻毒内陷案
45.毒火内燔,疹色焦赤案
46.疹出壮热,并发肺炎案
47.麻后复热,并发肺炎案
(二)肺病证
48.新寒郁火,互搏成哮案
49.痰火结肺,清肃不行案
50.脾元亏乏,聚饮作喘案
51.湿郁化热,迫肺而喘案
52.寒饮阻肺,发生喘咳案
53.肾元不足,肺气奔喘案
54.肺金虚燥,上逆而喘案
55.寒虚相搏,产后哮急案
56.阴虚火旺,痨嗽咳血案
57.痨嗽卫虚,甘温益气案
58.肺虚寒束,误用寒腻案
59.脾肾阴虚,误服辛热案
(三)心脑病证
60.寒蔽心阳,胸中痹痛案
61.水饮停心,脑鸣心悸案
62.心火暴盛,风中入脏案
63.肾水枯竭,虚阳无制案
64.体肥痰盛,风中经络案
65.血不荣脉,产后偏枯案
66.郁抑成癫,镇肝安神案
67.心火亢盛,神明紊乱案
68.败血攻心,产后狂躁案
69.痰气上逆,发为癫痫案
70.痰热头痛,治在利枢案
71.火逆头痛,法取承制案
72.血虚风燥,产后头痛案
(四)脾胃肠病证
73.气机不利,饮停胃痛案
74.火郁于胃,胃中滞痛案
75.寒结胃肠,腹痛昏厥案
76.瘀热在里,腹痛如绞案
77.湿热蕴结,腹痛甚剧案
78.寒结于里,腹坚而痛
79.食滞胃机,呕逆眩晕案
80.中食致厥,清胃解毒案
81.胃中虚冷,气逆为呃案
82.脾肾两虚,阳微而泻案
83.脾胃虚寒,泄泻成疳案
84.胃火内盛,消谷善饥案
85.肺肾阴伤,上渴下消案
86.血虚津耗,产后便秘案
87.湿热蕴结,发为脾瘅案
(五)肝胆病证
88.肝脾郁滞,腹胁胀满案
89.肝病传脾,发为鼓胀案
90.胆胃阻逆,浊饮成疸案
91.湿热成疸,胆气不宣案
92.黄疸便结,辛苦宣降案
93.肝脾郁结,乳房坚块案
94.肝风脾湿,风痰作眩案
95.肝虚震颤,刚柔并济案
96.受惊致痉,养肝安神案
97.实热内结,煽动肝风案
98.筋疝属肝,滋肾通关案
99.郁气伤肝,寒热往来案
(六)肾膀胱病证
100.阴水泛溢,微阳欲败案
101.三阴气结,肾水上凌案
102.阴结水肿,肝乘脾败案
103.风毒内攻,疮收肿发案
104.肾虚火浮,龈痛腐烂案
(七)肢体病证
105.湿淫于筋,痹痛夹疸案
106.寒湿为痹,症夹疝痛案
107.湿热入络,血瘀痹痛案
108.宗筋失润,虚燥成痿案
109.肾阳湮郁,寒湿成痿案
110.肝脾血虚,发为筋痿案
(八)气血痰饮劳伤病证
111.吐血少气,甘药救治案
112.火逆吐血,清火固脱案
113.伤酒吐血,损及心脾案
114.表寒郁遏,火逆咯血案
115.阴虚阳浮,络血上溢案
116.一药之咎,大动经血案
117.络伤下血,猝然昏倒案
118.高龄尿血,心热遗肾案
119.苔黑脉涩,血蓄于胞案
120.热郁血瘀,经汛停闭案
121.脾气下陷,经行不净案
122.肝郁脉虚,寒凝血瘕案
123.寒客胞门,血凝石瘕案
124.冲任失调,经闭成痨案
125.劳倦伤脾,甘温降浊案
126.寒热往来,头重音嘶案
127.风痰而厥,邪蔽清明案
128.痰饮在膈,胸阳不宣案
129.肺胃不降,痰气上逆案
130.忧郁伤中,经闭腹痛案
131.寒湿入胞,下注成带案
132.肝脾血虚,妊娠恶阻案
133.痰饮阻胃,妊娠恶阻案
134.痰浊似疡,妊娠恶阻案
135.脾胃俱虚,妊娠恶阻案
136.阴迫阳浮,虚寒腹痛案

前言/序言


《李聪甫医案精华》是一部汇集了当代名医李聪甫先生毕生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医学专著。本书并非对李老临床实践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经过系统梳理、精心提炼,旨在呈现李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常见病、多发病,乃至一些疑难杂症的独特诊疗思路与用药方略。 全书以“医案”为载体,但绝非仅仅是简单的病历堆砌。每一则医案都凝结了李老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临床洞察力以及精湛的辨证施治艺术。在篇章结构上,本书力求清晰明了,通常会从患者的初诊情状入手,详细记录其病史、症状、舌脉象等关键信息。随后,深入剖析李老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如何进行病因病机的辨识,如何确立病证类型,进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案。方案的阐述会涵盖治则、治法,以及详细的方药配伍,并对药物的君臣佐使、配伍意义进行深入解读。书稿中,对于病程中出现的病情变化、疗效反馈、以及李老如何根据病情进展进行加减化裁,也都做了详尽的描述。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不仅展示了李老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的智慧,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直观的学习范例。 本书内容覆盖面广,从内科常见病如咳嗽、胃痛、泄泻、头痛、失眠,到妇科的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再到儿科的厌食、疳证、夜啼,乃至一些较为复杂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都有涉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以及老年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内容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时,李老强调脾胃的健运,重视湿邪的清除,其遣方用药,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在对待心悸、失眠等问题上,李老常能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辨其虚实寒热,施以养心安神、交通心肾之法,屡获良效。 除了对具体疾病的诊疗,本书更侧重于展现李老一以贯之的中医哲学思想和临床思维方式。李老在医案的分析中,始终贯穿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核心原则。他并非孤立地看待某个症状,而是将其置于人体整体、乃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框架下进行考量。例如,在面对一个久咳的患者,李老会追溯其病因,是外感风邪,还是内伤肺脾?是痰湿阻肺,还是阴虚火旺?他会结合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病邪的性质、部位以及盛衰,从而确立最佳的治疗方向。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以及对生命活动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在方药运用上,李老遵循“法随证立,方随法出”的原则,反对“千人一方”,提倡“一人一方”。他对经典方剂的化裁运用炉火纯青,常能通过精妙的加减,使原本平和的方剂发挥出更为强大的疗效,或者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调整方剂的寒温、升降、收散,使其更加契合病机。例如,在治疗一个兼有湿热的咳嗽患者时,李老可能在经典止咳方中加入清热利湿的药物,以期标本兼治。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李老也常强调“中病即止,勿使过剂”,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体现了对患者负责的严谨态度。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李老在医案中穿插了大量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他并非照搬书本知识,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临床体悟来诠释中医经典。例如,在解释某个病证的形成时,李老会引经据典,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来阐明其病机所在。在谈及某个药物的用法时,他会指出其在不同证型中的应用差异,以及配伍的妙用。这些穿插其中的理论与经验,使得本书不仅是一本医案集,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中医智慧的学术著作。 此外,本书在语言风格上也力求朴实、严谨,避免华而不实的辞藻。李老注重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描述病情,阐述道理。即使是深奥的中医理论,也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使得普通读者也能够领会其精髓。每一则医案的叙述,都显得真实可信,充满医学的严谨性。 本书的读者群体相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年轻的中医师、以及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广大民众。对于学生而言,本书是一本绝佳的临床学习教材,能够帮助他们从实践中学习中医理论,理解辨证施治的过程。对于年轻医师而言,本书是宝贵的临床参考,能够为他们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本书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魅力,学习一些基本的养生保健知识,更好地理解和配合医生的治疗。 总之,《李聪甫医案精华》是一部集临床实践、理论阐述、经验总结于一体的优秀中医著作。它以李聪甫先生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场中医智慧的盛宴。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广李老宝贵的中医经验,更能为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五,从个人体验出发,寻求健康共鸣) “我不是学医的,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健康的人,我一直都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身体、更好地维护健康的书籍。《李聪甫医案精华》这本书,意外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虽然里面的很多医学术语我不太懂,但通过李老对病情的描述和治疗思路的展现,我竟然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对人体的深刻洞察。他看病,不是仅仅看一个症状,而是会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去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这种“治本”的理念,让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我平时身体有些小毛病,也看过中医,有时候会觉得医生就是开几服药,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中医的治疗,是如此的讲究和精妙。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身体出现问题,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李老的治疗,就像是在巧妙地引导身体自我修复。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相处,有了新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身体内在的和谐与平衡。这本书,虽然是医案,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充满了智慧和启迪。”

评分

(读者一,偏重实用性和学习价值) “最近在钻研中医,偶然间翻到了这本《李聪甫医案精华》。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医案类的书籍,很多时候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太陈旧,要么就是零散的案例堆砌,很难形成体系。但翻阅之后,我眼前一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医案集,更像是一本“活教材”。李老的遣方用药,很多时候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的辨证思路却异常清晰,直击病机。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的论治,读来让人豁然开朗。书中的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既有常见的疾病,也有一些不常见的病症,而且每个案例的分析都非常详尽,从病因病机到治疗方药,再到疗效的反馈,都描述得非常到位。我最喜欢的是,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治”,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治”。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的理解,再结合一些经典理论,感觉自己的中医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书中的很多方药,我尝试在实际的模拟练习中运用,效果也相当不错,这让我对中医的信心更加坚定。这本书绝对是中医学习者案头的必备读物,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临床实践的宝贵窗口。”

评分

(读者二,偏重学术深度和个人感悟) “作为一名在中医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启发思考、提升临床境界的著作。而《李聪甫医案精华》,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求。这本书所展现的,并非是技巧的堆砌,而是一种深刻的医学智慧,一种融会贯通的大家风范。李老的医案,如同一幅幅精心描绘的画卷,其中不仅有疾病的表象,更有其深层的病理演变和内在的阴阳失衡。他对病情变化的洞察入微,对症下药的精准狠辣,无不体现着他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特别欣赏他论治中的那种“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的严谨。没有浮夸的特效,没有脱离病机的虚谈,每一个字,每一味药,都显得那么恰如其分。读他的医案,我仿佛能与李老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治学严谨的态度,品味他济世救人的情怀。每次读完,我都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临床实践,常常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这本书不适合那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它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用心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医道。它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精髓在于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而不仅仅是药物的应用。”

评分

(读者三,侧重临床经验的借鉴和方法论) “我是一名临床中医,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病患,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疾病,治疗起来颇感力不从心。《李聪甫医案精华》这本书,可以说是及时雨。李老的医案,非常有借鉴意义,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临床思维模型。我注意到,在处理很多疾病时,他并没有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能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化繁为简。比如,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时,他会非常注重调整病人的整体状态,而不是仅仅针对局部的症状。这种“宏观调控”的思路,对我启发很大。而且,书中的很多方剂,都有详细的加减变化,这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指导。不像有些书,给出的方子就只有一个固定的配伍,可操作性不强。李老的方子,总是留有一定的余地,让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这才是真正为临床医生考虑。我最近在治疗一个老病号的顽固性咳嗽,尝试运用了李老医案中的几个思路,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进行了加减,效果比之前好了很多。这种从经典医案中汲取养分的临床实践,让我觉得更有底气,也更有成就感。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并在临床中不断实践的宝贵财富。”

评分

(读者四,强调传承和对中医文化的理解)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哲学思想。《李聪甫医案精华》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李老先生的医案,不仅仅是记录了病症和治疗,更是一种医学文化的传承。他能够将古老的经典理论,融化贯通,体现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并且能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运用。这种“活”的传承,才是中医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古朴而又严谨的学术氛围。他对待疾病的态度,对待病人的态度,都充满了仁爱和智慧。书中的很多论述,虽然言简意赅,但却意味深长,需要细细揣摩。它让我意识到,学习中医,不仅仅是学习方药,更要学习医者的人格、情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历史与现在,连接了理论与实践。它让我对中医这个伟大的传统医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案,更是一部中医文化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每一个热爱中医的人去珍藏和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