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

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军,佘继林 著
图书标签:
  • 小儿推拿
  • 婴幼儿保健
  • 育儿
  • 中医
  • 推拿
  • 按摩
  • 健康
  • 家庭护理
  • 冯氏捏积派
  • 育儿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073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25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怎么办?孩子厌食挑食怎么办?孩子积食怎么办?孩子夜间睡眠不安、磨牙咬牙怎么办、孩子烦躁爱发脾气怎么办?
  不用着急,两位京城小儿推拿专家,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主讲嘉宾,带您亲身学习捏积手法,轻松祛除小儿常见病症,尤其是对小儿厌食、食积、营养不良、夜啼哭闹、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症效果显著。适合1岁以上所有人群,尤其是1~14岁的儿童及青少年。
  
  

内容简介

  

  捏积,又称捏脊,捏积疗法是通过捏拿小儿脊背部,刺激相关的经络、穴位,达到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疏通经络,而起到治疗、养生、保健的作用。
  冯氏捏积疗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开展了半个多世纪,临床研究发现采用冯氏捏积疗法配合相应的推拿手法对小儿厌食、便秘、营养不良、夜啼的治疗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喘病、鼻咽炎等病的防治取得很好的疗效。两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中医儿科工作的资深儿科专家,临床经验丰富,对冯氏捏积疗法及小儿推拿有着深入的研究。本书介绍了冯氏捏积疗法的起源、传承、发展,冯氏捏积疗法对小儿常见病的治疗方法,以及捏积、推拿操作手法,并配有操作照片及手法视频,操作简捷,直观实用,家长易于操作,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小儿常见病的中医食疗方,强调了实用性、可操作性。可以增强小儿体质,促进孩子生长发育,指导小儿预防保健。
  
  

作者简介

  郑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儿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曾多次受邀做客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健康北京 》栏目,进行中医科普宣传讲座。主持完成了关于“冯氏捏积疗法”的三项科研课题。著有《婴童保健问答》、《小儿脑瘫》、《实用小儿中成药》、《怎样养孩子不生病》等科普著作。


  佘继林,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四十多年,先后任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中医药儿科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协会理事。曾受邀做客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主讲冯氏捏积疗法。著有《冯氏捏积疗法》、《实用小儿中成药》、《实用婴幼儿保健》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冯氏捏积疗法的历史

一 冯氏捏积疗法的起源 / 12

二 冯氏捏积疗法的创立 / 12

三 冯氏捏积疗法的传承和发展 / 13

四 冯泉福先生获得的荣誉 / 16


第二章 冯氏捏积疗法概述

一 推拿概要 / 20

二 捏脊疗法 / 21

1.捏脊疗法的渊源 / 21

2.捏脊疗法的流派 / 23

三 冯氏捏积疗法 / 24

1.冯氏捏积疗法作用机理及应用 / 24

2.口服冯氏消积散 / 26

3.贴敷冯氏化痞膏 / 26

4.冯氏捏积疗法操作手法 / 26

5.冯氏捏积手法操作要领 / 27

6.冯氏捏积疗法穴位介绍 / 29

(1)督脉上的主要穴位 / 29

大椎 / 29

陶道 / 29

身柱 / 30

神道 / 30

至阳 / 30

中枢 / 31

脊中 / 31

命门 / 31

腰俞 / 32

(2)膀胱经上的主要穴位 / 32

肺俞 / 32

厥阴俞 / 32

心俞 / 33

肝俞 / 33

脾俞 / 33

胃俞 / 34

三焦俞 / 34

肾俞 / 34

大肠俞 / 35

7.配合推拿手法介绍 / 35

(1)头部穴位 / 35

太阳 / 35

坎宫 / 36

百会 / 36

(2)胸腹部穴位 / 37

中脘 / 37

天枢 / 37

腹 / 38

腹阴阳 / 38

神阙 / 39

肚角 / 39

(3)腰背部穴位 / 40

肺俞 / 40

厥阴俞 / 40

心俞 / 41

肝俞 / 41

脾俞 / 42

胃俞 / 42

三焦俞 / 43

肾俞 / 43

大肠俞 / 44

七节骨 / 44

龟尾 / 45

脊 / 45

(4)上肢部位穴位 / 46

脾经 / 46

肝经 / 46

大肠经 / 47

心经 / 47

肺经 / 48

四横纹 / 48

肾经 / 49

肾顶 / 49

手阴阳 / 50

内八卦 / 50

胃经 / 51

板门 / 51

小天心 / 52

外劳宫 / 52

三关 / 53

六腑 / 53

(5)下肢部位穴位 / 54

足三里 / 54

阳陵泉 / 54

8.冯氏捏积疗法的注意事项 / 55

(1)冯氏捏积疗法的饮食禁忌 / 55

(2)冯氏捏积疗法的禁忌证 / 55

(3)冯氏捏积疗法推拿使用的介质 / 56

(4) 冯氏捏积疗法适宜年龄 / 56

(5)冯氏捏积疗法的治疗体位 / 56

(6)冯氏捏积疗法操作者的注意事项 / 57

9.捏积的现代研究进展 / 58


第三章 小儿疾病的特点

一 小儿疾病的诊断特点 / 60

1.望诊 / 60

2.闻诊 / 62

3.问诊 / 63

4.切诊 / 64

二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 65

三 小儿的脾胃功能特点 / 66

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的捏积治疗

● 小儿厌食症 / 68

● 小儿积滞 / 73

● 小儿脘腹疼痛 / 78

● 小儿呕吐症 / 85

● 小儿泄泻 / 90

● 小儿便秘 / 96

● 小儿疳证 / 102

● 小儿贫血 / 108

● 小儿口疮 / 113

● 小儿流涎 / 119

● 小儿夜啼 / 124

● 小儿磨牙 / 129

● 小儿烦急 / 134

● 小儿尿频 / 139

● 小儿遗尿 / 144

● 小儿汗证 / 151

●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 157

● 小儿反复咳嗽 / 162

● 小儿哮喘病(缓解期) / 168

● 小儿乳蛾症 / 173

● 五迟、五软 / 178

● 小儿脱肛 / 183

● 小儿湿疹 / 188

附:小儿保健推拿方法

一 益智安神法 / 193

二 顾护肺卫法 / 194

三 健脾和胃法 / 195


精彩书摘

  冯氏捏积疗法是在北京地区享有盛誉的中医特色疗法,冯泉福教授和冯氏捏积疗法在全国尤其是北京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和良好的口碑,有着广泛的临床基础,到冯泉福教授(1902— 1989)这一代,已经历经四代,具有 150 多年的历史。
  一 冯氏捏积疗法的起源
  冯泉福教授是满族人,其祖辈随多尔衮进京,因为是旗人,可以拿朝廷的饷钱,生活富足有保障,因此早年冯家并不以此为生,只是有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人才给看病治疗,也不收费,病看好后,往往是患儿家的父母送些礼品作为酬谢。冯氏医家在清朝末年开始在北京从事小儿的捏积医疗工作,其父冯沛成老先生精通祖传捏积术,又擅长祖传冯氏化痞膏及冯氏消积散的炮制。1923 年,年仅 21 岁的冯泉福先生正式随父亲冯沛成老先生系统学习冯氏捏积疗法和冯氏消积散、冯氏化痞膏的制作,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冯泉福先生努力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清朝覆灭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时期,由于冯家生活日渐窘迫,加上前来求医的人也逐渐增多,在 1940 年冯家才正式开业行医,当时主持诊所的就是冯泉福先生和他的父亲冯沛成老先生,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二 冯氏捏积疗法的创立
  1940 年冯氏医家在北京西城区众议院夹道 4 号的住所内正式成立“冯大夫诊所”对外应诊。古老的捏积疗法,经冯氏医家四代精心钻研,逐步形成了冯氏捏积疗法的特有风格。在治疗手法上,以推法为先导,同时配合了推、捏、捻、放、提、揉和按等手法。在治疗方法上以手法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了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痞膏,这样就构成了冯氏捏积疗法简便、疗效明显的两大优点,得到老百姓的称赞和认可。
  三 冯氏捏积疗法的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安定且有保障,冯氏捏积疗法以它显著的疗效、简易的方法、低廉的价格深受广大百姓欢迎。前来就医的人数日益增多,冯沛成老先生因为年事已高渐渐不再亲自捏积了,由冯泉福先生主持诊疗工作,冯泉福先生的大姐 、四弟 、五弟 、侄女也先后从事冯氏捏积工作。当时的情况是,一年中除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休息外,其余 360 天日日应诊。每年到了夏季,尤其立秋前后,是就诊高峰,每天前来捏积的患儿成百上千,在诊所的院内搭一座高天棚,将长条板凳放在东、南、西三面供患儿家长坐,让小孩趴在大人腿上将脊背露出,捏完后马上让出座位给等在后边的人,由于需求捏积的患儿太多,从事捏积治疗操作的人工作量非常大。据冯老的家人回忆,每日天不亮就能听见门外排队候诊的嘈杂声,冯家诊所是每天清晨 5 点钟开门看诊,门外早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到八九点钟时等候捏积诊疗的队伍可以沿着胡同拐几个弯一直排到胡同口。队伍旁边是卖各种食物、儿童玩具的小贩,十分热闹。一般到上午 11 点左右,病人才能逐渐少下来,有时到中午 12 点还不能结束。在这个季节冯家是全家出动。冯泉福先生和四弟、五弟负责诊疗和捏积,冯泉福先生的大姐、侄女负责发放冯氏消积散和冯氏化痞膏,其他家人负责维持排队秩序。每天捏积治疗结束后,冯泉福先生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能拧出水来。冯家人还要把病人队伍经过的胡同打扫干净。捏积需要连续捏 6 天,第 4 天免费发给适量的冯氏消积散,第 5 天需要家长买膏药,有些经济不富裕的家庭,冯家知道了也不收费,相当于免费给予治疗。对于捏积的疗效,据冯老的家人回忆,一次一位中年男子带来一个 10 岁左右的男孩,男孩面黄肌瘦,细脖头大,肚子很鼓,而且有硬块,当时冯沛成老先生也在场,认为是“痞”,病已很重,于是对他进行了特殊的治疗,捏积的手法加重,时间延长,药也吃了两三次,膏药除肚脐外,在肚子两侧、后腰也予贴敷。在治疗过程中听家长说孩子食欲、精神均有好转,吃消积散后排出很多酸臭之物。一个月后患儿家长再来买膏药时说孩子身体已大为好转。冯家孩子小时候每当不好好吃饭、身体消瘦时也接受捏积治疗,服消积散、贴化痞膏,冯老家的大人遇有身体不适也互相捏积治疗。冯家诊所制作“冯氏消积散”“冯氏化痞膏”的药材大部分是从当时位于宣武门内大街的同春堂药店购进的,都是选上好的药材,有时药店进了好药如麝香等,也会主动通知冯家诊所。冯氏消积散就是由同春堂药店加工轧好单味的药面送来,由冯家诊所加工过箩后按药量精心配制而成的。据冯老的家人回忆,熬制冯氏化痞膏一般是在每年阴历 4 月 28 日,传说这一天是药王的生日,也是因为此时天气不冷不热,雨水不多,又将面临用药高峰。熬制化痞膏需要连续制作几天,膏药熬制的前一天需将药材分好,将先下的药放入经过长时间沉淀澄清的香油内浸泡。熬膏药用风箱灶火,以便于随时控制熬制火候的大小。熬制膏药主要由冯沛成老先生坐镇指导,熬膏药时要用桃木棍不停地搅动,看火候按次序下药。熬制一锅需要一个多小时,每天要熬两三锅。熬好的膏药放入凉水中冷却形成药坨,取出后码放在屋檐下任风吹雨淋,为的是消除膏药的“火气”,否则贴在皮肤上容易起疱。制作膏药时将膏药坨放入小铁锅内火上烊化,用戥子称重保证一定的重量,摊在白布上待凉后对折收起。膏药一般是提前几天做好,时间长了也会变老粘不住。在发放膏药时都要叮嘱家长膏药要放在火旁慢慢烤软,不能放在蒸锅上熥热,以防麝香等可挥发药随热蒸汽跑掉影响疗效。冯氏医家在几十年的制作膏药的实践中总结出不少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选料优良、精工细作、掌握火候”。在选用药材时,均选用上等药材,甚至连所用的芝麻香油为了净化清洁,都要放置一年,沉淀过滤后方可使用。
  在制作膏药过程中掌握好“火候”对保证药膏的质量尤为重要,火候不足,膏药使用时容易滑脱移位,火候过大,可使膏药失去黏性,不易敷贴。用冷水浸泡膏药坨时,要求时间不能少于半年,以减少膏药对孩子皮肤的刺激性。1954 年冬,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派了两位女大夫来到冯家诊所考察冯氏捏积疗法,对确诊为有“积”的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
  分别在捏积治疗前、捏积期间、吃药后、治疗 6 天后及 1 个月后等不同阶段,用西医方法对患儿进行检查、化验,并根据患儿及其家长叙述的症状改善情况来确认捏积疗法是否有效。经过临床观察结果,答案是肯定的。1956 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的帮助下初步总结整理了冯氏捏积疗法,形成了最初的冯氏捏积疗法的文字资料。
  1956 年冯泉福先生受聘参加了北京中医医院半日工作。1959 年 11 月冯泉福先生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关闭了自家的诊所,放弃了丰厚的收入,正式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担任儿科捏积室负责人,主持捏积室工作,带徒传授冯氏捏积疗法。冯泉福先生向医院献出了“冯氏消积散”和“冯氏化痞膏”的祖传秘方,并捐献了冯家保存的用于制作膏药的 18 两麝香。同时,冯泉福先生的四弟、五弟、二侄女也到北京市二龙路医院参加了工作,从事冯氏捏积治疗工作。至此“冯大夫诊所”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冯氏捏积疗法开始了新的里程,并有了更大的发展。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绵延传承数千年。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主流意识,医疗也从单纯的生物学医疗模式转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疗模式,而中医以其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以及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捏脊疗法又称“捏积疗法”,是中医外治推拿疗法之一,广泛用于儿科,因推拿作用的部位在人体的脊柱, 故称为“捏脊”,同时捏脊疗法因经常治疗小儿积滞、疳积,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冯氏捏积疗法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中医小儿推拿流派。冯泉福先生是全国名老中医、冯氏捏积疗法的第四代传人,冯氏捏积疗法历时 150 多年,以其疗效显著而享誉京城。本书作者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几十年,曾经跟随冯老学习冯氏捏积疗法多年,并帮助冯老整理研究冯氏捏积疗法,开展了关于冯氏捏积疗法的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并获奖。作者收集整理了冯氏捏积疗法的历史资料,在书中介绍了冯氏捏积疗法的起源、发展,详细说明了冯氏捏积疗法的作用机理、操作手法,以及治疗的病症和保健原理。同时,作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冯氏捏积疗法应用的基础上摸索出与之配套的推拿手法、保健食疗,使之临床治疗效果更好。


《中医儿科保健与养育智慧:成长发育的自然之道》 一、 前言:守护生命的初啼,点亮成长的璀璨 生命,始于一声啼哭,幼小的身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孩子就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细致入微的呵护与滋养,才能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然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新手父母们常常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如何科学喂养,确保营养均衡?如何辨识和处理常见的婴幼儿疾病?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健康成长的基础?又如何在新生命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最恰当的支持与引导? 《中医儿科保健与养育智慧:成长发育的自然之道》正是为解答这些疑问而生。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医学诊断手册,更不是一套刻板的育儿指令集。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命智慧,将深邃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育儿理念融会贯通,旨在为广大家长提供一套全面、科学、可行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育儿指南。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他们的健康与成长,是每个家庭最关切的焦点。本书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家长们掌握中医的精髓,理解儿童生理病理的特点,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日常的保健与养育中,从而帮助孩子少生病、强体质、健壮成长。 本书的编写,汲取了传统中医在儿科领域的宝贵经验,结合了当代医学在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心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力求做到:理论扎实,实践性强,易于理解,可操作性高。 无论是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还是经验丰富的长辈,都能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和实用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家长们能够从“摸索”、“焦虑”的养育模式,转变为“洞察”、“信心”的养育模式,与孩子一同享受健康、快乐、充满活力的成长时光。 二、 目录概览:编织完整的养育画卷 本书共分为八个主要章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儿童健康养育画卷: 第一章: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理解生命的小宇宙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 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理论中对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等独特生理及病理特征的阐述,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为何更容易生病,以及生病时表现出的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中医养生观在儿科的应用: 介绍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日常调理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简要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意义,让家长对如何从整体角度看待孩子的健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科学喂养与营养保健:生命能量的源泉 母乳喂养的优势与技巧: 详述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新手妈妈在哺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人工喂养与混合喂养的科学指导: 提供选择合适配方奶、掌握冲调方法、观察婴儿反应等实用建议。 辅食添加的黄金法则: 详细介绍不同月龄婴儿的辅食添加原则、顺序、种类及注意事项,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入固体食物,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常见营养素缺乏与过剩的识别与预防: 讲解维生素、矿物质等关键营养素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均衡饮食来避免缺乏或过剩,如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中医食疗在儿童日常保健中的运用: 介绍一些简单易行、药食同源的食疗方,如健脾胃、助消化、增强免疫力的粥品、汤羹等,强调在日常饮食中融入中医养生智慧。 第三章:生长发育规律与监测:见证生命的成长足迹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里程碑: 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新生儿、婴儿期、幼儿期)在体重、身高、头围、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生长发育监测。 如何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生长发育评估: 提供实用方法,帮助家长定期测量孩子的各项生理指标,并与标准进行对比,及时发现潜在的发育迟缓或异常。 异常发育迹象的识别与就医指征: 讲解可能提示发育问题的早期信号,以及家长应何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早期智力开发与潜能激发: 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不同年龄段的亲子互动游戏、早期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智力、情商、体能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常见婴幼儿疾病的居家护理与中医调理 感冒咳嗽的辨证与居家护理: 详细介绍风寒、风热感冒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饮食、起居、中药外敷等方法进行辅助调理。 腹泻便秘的常见原因与中医处理: 分析脾胃虚弱、饮食不当等导致腹泻便秘的原因,提供缓解腹泻(如捏脊、艾灸)、改善便秘(如摩腹、食疗)的居家方法。 发烧的科学应对与中医辅助: 讲解发烧的原因,如何判断发烧的严重程度,以及中医在退热、缓解不适方面的辅助作用。 睡眠问题(惊醒、夜啼、多梦)的中医调理: 探讨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以及通过调整饮食、作息、使用安神助眠的中医方法进行改善。 皮肤问题(湿疹、红屁屁)的中医护理: 介绍湿疹、红屁屁的成因,提供温和的清洁、护理方法,以及一些具有消炎止痒作用的中药外洗方。 其他常见问题(口腔溃疡、积食、肠胀气)的居家处理: 提供针对这些常见儿童不适的简便易行的居家护理方法。 第五章:体质调养与免疫力提升:构筑健康的坚固长城 中医体质分类在儿科的应用: 简要介绍平和质、过敏质、内热质、气虚质等儿童常见体质类型,以及不同体质的孩子在养育和疾病预防上的侧重点。 四季养生与进补原则: 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讲解不同季节的养生重点,如春季助阳、夏季清热、秋季润燥、冬季温补。 中药调补与食疗方精选: 提供针对不同体质和季节的温和中药调补方案(如小儿推拿辅助穴位、中药泡脚方)以及适合儿童的食疗方,如健脾益气、补肾益精、清热养阴等。 提高免疫力的日常方法: 强调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心理愉悦等对增强孩子免疫力的重要性。 第六章: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呵护心灵的成长 儿童情绪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绪表现,理解情绪波动的原因。 识别和应对儿童常见负面情绪: 如焦虑、恐惧、易怒、胆小等,并提供家长如何引导和安抚的实用技巧。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 通过榜样作用、鼓励式教育、创造安全感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抗挫折能力。 亲子沟通的艺术: 教授家长如何有效倾听、理解和回应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持。 睡前故事与放松技巧: 提供适合睡前的舒缓活动,帮助孩子安然入睡,拥有优质睡眠。 第七章:生活习惯养成与环境营造:健康成长的基石 良好的睡眠习惯: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健康的饮食习惯: 培养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行为,拒绝零食诱惑,学会珍惜食物。 规律的运动习惯: 鼓励孩子进行适合其年龄的运动,促进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心肺功能的提升。 良好的卫生习惯: 指导孩子养成勤洗手、刷牙、洗澡等习惯,预防疾病。 安全的居家环境: 确保家庭环境对儿童安全,预防意外伤害。 适度适量的电子产品使用: 引导家长合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保护视力,避免沉迷。 第八章:家长智慧与成长陪伴:最珍贵的礼物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 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发展节奏。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父母的良好情绪是孩子成长最好的“阳光”。 学习与成长: 鼓励家长不断学习育儿知识,与时俱进,做孩子成长路上最智慧的陪伴者。 感恩与分享: 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分享育儿经验,共同成长。 与专业人士的有效沟通: 了解何时寻求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帮助,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 本书特色:为何选择《中医儿科保健与养育智慧》? 1. 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完美融合: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非孤立地强调中医理论,而是将其置于现代科学育儿的框架下进行解读和应用。我们不仅解释“为什么”,更教导“怎么做”。 2. 立足于“人”的整体关怀: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本书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其心理健康、情绪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力求从整体上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3. 强调“预防为主”的养育理念: 遵循“治未病”的原则,本书致力于提升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通过日常的调理和科学的养育,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体魄。 4.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强: 书中的方法都经过了实践检验,并且语言通俗易懂,配以生动的案例和图示(若有),旨在让家长能够轻松掌握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告别“纸上谈兵”。 5. 人文关怀与情感连接: 育儿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充满爱与情感。本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份温暖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更有信心和乐趣。 6. 循序渐进,覆盖全阶段: 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践,从婴幼儿期到学龄前,力求为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提供全面的指导,成为家长们案头的常备参考。 四、 结语:与孩子一同,探索生命的美好 养育一个孩子,是生命中最深刻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欢笑,有泪水,有迷茫,也有惊喜。本书希望成为您旅途中一位可靠的向导,为您点亮前行的道路,为您驱散疑虑的迷雾。《中医儿科保健与养育智慧:成长发育的自然之道》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们对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是对每一位家长智慧育儿的期许。 我们深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和方法,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最棒的守护者和引路人,帮助他们在健康、快乐、自信中茁壮成长,迎接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让我们一同,以中医的智慧为基石,以科学的关怀为羽翼,陪伴孩子,探索生命最本真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史》这部巨著,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徐徐展开了印度数千年来思想演进的宏大图景。它并非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主要思想体系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教义。我被书中对于《吠陀》的解读所深深吸引,那些关于宇宙起源、神灵崇拜、轮回转世和业报的早期思想,构成了印度哲学最古老的基石。随后,书中对奥义书的阐释,将哲学思辨推向了新的高度,对“梵”(Brahman)与“我”(Atman)关系的探讨,以及对达到解脱(Moksha)的追求,都展现了印度思想独特的精神追求。佛教的兴起及其对印度哲学产生的巨大影响,书中也做了详尽的论述,释迦牟尼的“四圣谛”和“八正道”,以及“无我”思想,都为理解印度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耆那教独特的禁欲主义和非暴力原则,也同样令人瞩目。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细节,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实践紧密相连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身对生命的理解,对苦难的看法,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意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东方智慧的窗口,让我对人类思想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评分

《量子力学导论》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遥远和高深,但它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将我带入了微观世界的奇妙之旅。从最基本的量子概念——波粒二象性、叠加态、测量问题,到更复杂的量子纠缠、量子隧穿效应,作者都用极其生动和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解释。我原本以为自己会因为数学公式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巧妙地避免了过于复杂的推导,而是侧重于概念的理解和物理意义的阐释。书中大量的类比和形象化的描述,比如用“硬币的正反面”来解释叠加态,用“两个 bailarín 保持同步”来比喻量子纠缠,让我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茅塞顿开。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揭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宏观世界的确定性,在微观层面是多么的模糊和不确定。每一次观察都可能改变被观察的系统,这种“不确定性原理”颠覆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书中还探讨了量子力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比如激光、半导体、核能,甚至未来可能实现的量子计算,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理论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尽管全书读下来仍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和思考,但它所带来的智识上的满足感是巨大的。它不仅让我对宇宙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意识到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

评分

《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应对》这本书,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它没有采用耸人听闻的宣传方式,而是以扎实的科学数据和严谨的研究分析,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全球变暖的现状、成因、潜在影响以及我们迫切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书中详细解释了温室效应的原理,分析了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是如何加剧这一效应的,并展示了科学家们通过监测全球气温、海平面、冰川融化等数据所获得的证据。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影响的章节,无论是农业生产受到的威胁,还是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干旱、洪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亦或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都描绘了一幅令人担忧的图景。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仅仅停留在问题的揭示,还深入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策略,包括能源结构的转型、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作者在论述中充分考虑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实情况,也指出了政策制定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行动。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

评分

《西方艺术史: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将我带入了波澜壮阔的艺术长河。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从最早的洞穴壁画开始,一路梳理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直至20世纪的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当代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等。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流派,作者都通过精选的代表性作品,配以详尽的文字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其艺术风格、美学理念以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介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在作者的解读下,不仅仅是画面上的呈现,更融入了当时的宗教、人文主义思潮,以及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与哲学思考。对印象派的论述也十分精彩,莫奈的光影、梵高的色彩,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对现实世界观察方式的革新。本书的图片质量极高,细节丰富,色彩还原度很好,这对于理解艺术作品至关重要。此外,作者对于艺术史发展的脉络梳理非常到位,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艺术之间的传承与反思,以及社会变革对艺术形式的推动作用。读完这本书,我对西方艺术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美的感知也更加敏锐和深刻。

评分

这本《中华百年医案精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罗列病症和处方的医书,更像是穿越时空的医学对话,让我窥见了历代名医的智慧与仁心。翻开书页,一个个鲜活的病案扑面而来,有惊心动魄的疑难杂症,也有细微入至的日常病痛。作者以极其详实的笔触,记录了病人的主诉、症状、诊脉、舌苔,以及最终确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温病学派的论述所吸引,那些围绕着“邪气”、“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既严谨又充满哲学思辨,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在面对疾病时的冷静与睿智。书中对于不同医案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不仅解释了治疗的原理,还点出了医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比如如何权衡药性、如何与家属沟通、如何应对治疗中的突发情况。读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会由衷地为医者的精湛医术感到钦佩;而看到一些未能治愈的病例,则能体会到医学的局限性和生命的脆弱,引人深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典雅,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字字珠玑,信息量极大,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对中医历史和临床实践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扇打开中医宝库的钥匙,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学习的动力。

评分

写的很好,通俗易懂的,还有视频帮助理解操作,先给好评,后面推拿试试疗效,再来追评。

评分

质量很好,京东送货也快,不错不错

评分

赞(≧▽≦)/(≧▽≦)/(≧▽≦)/(≧▽≦)/(≧▽≦)/(≧▽≦)/(≧▽≦)/(≧▽≦)/(≧▽≦)/(≧▽≦)/(≧▽≦)/(≧▽≦)/(≧▽≦)/(≧▽≦)/(≧▽≦)/(≧▽≦)/(≧▽≦)/(≧▽≦)/(≧▽≦)/(≧▽≦)/(≧▽≦)/(≧▽≦)/(≧▽≦)/(≧▽≦)/(≧▽≦)/(≧▽≦)/(≧▽≦)/(≧▽≦)/(≧▽≦)/(≧▽≦)/(≧▽≦)/(≧▽≦)/(≧▽≦)/(≧▽≦)/(≧▽≦)/(≧▽≦)/(≧▽≦)/(≧▽≦)/(≧▽≦)/(≧▽≦)/(≧▽≦)/(≧▽≦)/(≧▽≦)/(≧▽≦)/(≧▽≦)/(≧▽≦)/(≧▽≦)/(≧▽≦)/(≧▽≦)/(≧▽≦)/(≧▽≦)/(≧▽≦)/(≧▽≦)/(≧▽≦)/(≧▽≦)/(≧▽≦)/(≧▽≦)/(≧▽≦)/(≧▽≦)/(≧▽≦)/(≧▽≦)/(≧▽≦)/(≧▽≦)/(≧▽≦)/(≧▽≦)/(≧▽≦)/(≧▽≦)/(≧▽≦)/(≧▽≦)/(≧▽≦)/

评分

对于这么好的中医古籍早就想拥有一册,一共平时阅读,正好趁此优惠活动,虽然优惠幅度不是很大,还是比平时要少好多银两,在考虑良久之后终于下单。只是买了*元的图书优惠了五十元,没有购买太多的意思是因为如果购买的太多,没有时间阅览,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倒不如购买几本用心看完再去购买。图书不缺,而学习时间有限。我现在机会每个星期都要购书,就是源于此。一个周购买一次几乎在下次购买到达的时候,上次所购之书也已经看完。这样既可以督促学习,也可以有一种任务加之于身。好的书籍不可胜数,需要慢慢的品读。书籍质量也是拿在手里有一种书香之味。与爱书者共勉!

评分

“你知道?”纪宁眉头一皱。

评分

买来看看,希望能学到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学习学习 在家没事的时候给儿子捏捏

评分

宝妈妈们可以阅读下,对宝宝成长还是有帮助的,书质量很好,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