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西方世界具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為你解析偉大的森林苦修傳統,照見心底的貪婪恐懼愚癡。
《寜靜的森林水池》反映瞭泰國的森林僧人寜靜、精深而喜悅的修行生活。在兩位曾經齣傢為僧的西,萬人編著下,阿薑查的謙卑言辭喚醒瞭我們探詢、驚嘆、領悟以及內心寜靜的潛在精神。
內容簡介 阿薑查用許多年的時間在一個森林寺院巴蓬寺做行禪和坐禪,實踐一種簡樸而有節製的佛教修行叫做「每日正念」[dhudanga]。《寜靜的森林水池》反映瞭泰國的森林僧人寜靜、精深而喜悅的修行生活。在兩位曾經齣傢為僧的西,萬人編著下,阿薑查的謙卑言辭喚醒瞭我們探詢、驚嘆、領悟以及內心寜靜的潛在精神。
在阿薑查眼中,執著是一切受苦的根源。領悟生活本性的無常、苦和無我是他為人類幸福及達成開悟所帶來的信息。要靈活地把握執著的本意,我們必將被引嚮修行的新境地——平衡之道,即中道。
作者簡介 傑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生長在美國東岸的一個科學及知性傢庭。一九六三年就讀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達特茅斯學院[Darcmouth College]嚼一主修亞洲研究,在學期間開始學佛。一九六七年畢業後,即前往東南亞修學,在阿薑查主持的巴蓮寺齣傢,也曾經在馬哈希法師和佛使比丘座下學習,並追隨過西藏喇嘛、禪師、印度教上師。一九七二年迴到美國,還俗。一九七六年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身兼佛學老師和心理治療師。曾與約瑟夫,戈德斯坦[Joseph Goldstein]在美國馬薩諸塞州閤作建立一內觀禪修社,並經常在美國、加拿大和世界各地舉辦密集禪修,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為美國受歡迎的內觀禪修教師之一。著有《狂喜之後》《踏上心靈幽徑》《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等書。保羅布裏特[ Paul Breiter]在阿薑查的指導下修行並齣傢成為上座部佛教的一名僧人。作為阿薑查早的西方弟子之一,他過瞭七年的僧侶生活。研完和修行讓他精通泰語和老撾語,他也廣泛研修過禪宗和金剛采,曾被考本大師授予禪宗講師資質。
精彩書評 阿薑杳一用許多年的時間在一個森林寺院巴蓬寺做行禪和坐禪,實踐一種簡樸而有節製的佛教修行叫做一每日正念[dhudanga]。《寜靜的森林水池》反映瞭泰國的森林僧人寜靜、精深而喜悅的修行生活。在兩位曾經齣傢為僧的西,萬人編著下,阿薑杏一的謙卑言辭喚醒瞭我們探詢、驚嘆、領悟以及內心寜靜的潛在精神。在阿薑杏一眼中,執著是一切受苦的根源。領悟生活本性的無常、苦和無我是他為人類幸福及達成開悟所帶來的信息。要靈活地把握執著的本意,我們必將被引嚮修行的新境地
——平衡之道,即中道。
目錄緻謝
序
前言
一部分 理解佛陀的教導
簡單之道
佛教心理學
中道
學習和體驗
斷除疑惑
雞還是蛋?
言詞,自己去看
心賊
第二部分 端正我們的知見
錯誤之路
就是這樣
正見
追隨你的老師
讓煩惱飢餓
信任你的心
樂與苦
你為什麼修行?
分彆之心
讓樹生長
感官對象和心
好事做過頭
世界的問題
第三部分 生活就是修行
動中修行
不模仿
抓蛇
瞭解自己,瞭解彆人
戒德
隨他去
戒、定、慧的螺鏇之道
真正的愛
什麼是自然的?
在生活中學習
適度
對抗你的心
自力
放下
第四部分 禪修與正規修行
正念
七天開悟
內觀的本質:觀照你的心
學習唱誦
行禪
忘記時間
誰病瞭
禪修中需要注意的
修定
靜觀萬物
堅持住
樹葉永遠在掉落
第五部分 森林裏的課程
齣傢人的生活
你想逃到哪裏?
製約
尋找佛陀
戒規隻是工具
自力
嚮左,嚮右
簡明的教導
不安的對治
學習教導他人
唱誦的深義
好的禪修是什麼?
勞作的佛法
一頓美餐
與他人和諧相處
阿薑查的茅屋
齣傢人不閑聊
神聖儀式與大熱天
對治貪欲
真實的魔術
場景改變瞭,但是內心還是原樣
在傢修行
第六部分 問答錄
問與答
第七部分 達成
無我
是的,我講禪
簡短而直接
未敲的銅鑼
地下水
沒有什麼特彆的
佛陀的喜悅
在你裏麵什麼也沒有
拾芒果
結束語
永恒的佛陀
佛教用語及英漢對照
精彩書摘 一部分 理解佛陀的教導
佛陀所教導的受苦和解脫的真理,在當下一刻就可以在我們的身體、心靈和頭腦中被看清和體驗:阿薑查要求我們單純、直接地從這一認識開始修行。他告訴我們,八正道不是在書中或佛經中找到的,而是從我們自己的感官,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念的運作中去發現的。用一種直接和覺察的方式研究這些身心狀況並培養正念(mindfulness),就是佛陀所說的內觀之道。韆百年以來,它被受佛陀感召獻身修行的僧、尼和居士們所保留和遵循。
阿薑查是親身實踐這個古老教導的活的代錶,他的智慧和對佛法的貫通,不是來自於研究和傳統,而是源於他多年的修行,源於他淨化心靈、醒覺頭腦的不懈精進。他自身的修行受到幾個偉大的前輩森林大師的啓發和指導,他請我們以這些大師和他本人為榜樣。
看看是什麼構成瞭你的世界:六種感覺以及身體和頭腦的運作。這些運作通過仔細檢查和注意力的持續訓練會變得清晰可辨。當你觀察的時候,注意湧現的每一個感官對象是多麼的短暫和脆弱,你會看清執取或抗拒這些變化的事物的習慣傾嚮。正是在這裏,阿薑查教導說,我們可以學習一個新方法,一個平衡之道,即中道(Middle Path)。
阿薑查敦促我們不要以觀念,而是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情景中修習。正是由此我們纔能發展齣剋服睏難的力量,培養堅韌寬宏的心靈;正是由此,我們纔能在每一個當下走齣生活的掙紮,洞察正見的內在意蘊,從而為內心帶來佛陀的平和。
簡單之道
傳統上,八正道以正見、正語、正定等八個步驟來教導。但是真正的八正道就在我們身上:兩眼、兩耳、兩鼻孔、一舌、一身。這八扇門就是我們全部的道,心靈就是行走其上者。瞭知這些門道,檢查它們,所有的法(Dharma)都會被揭示。
道的本質如此簡單,不需要冗長的解說。放棄愛恨的執著,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這就是我在修道中所做的一切。 不要想成為任何東西。不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不要去做一個修道者。不要想開悟。坐時就坐著,行走時就行走。無事可以執取,無物可以抗拒。
當然,有幾十種用於達成禪定的修行技巧以及很多種的內觀修行。但是所有都歸於一點:完全地放下。請遠離抗爭,立足在這清涼之地。
何不一試?你敢嗎?
中道
佛陀並不想我們落入兩邊:一邊是欲望和放縱,一邊是恐懼和嗔恨。佛陀教導我們,對愉悅隻是保持覺察。憤怒、恐懼和不滿不是修行者之道,而是俗人之道。平靜者行走於正精進的中道之上,既不偏於左邊的貪愛、執取,也不偏於右邊的恐懼、嗔恨。
一個正道的修行者一定會追隨中道:“我對愉悅和痛苦都沒有興趣,我將兩者同時放下。”但是剛開始,這無疑是睏難的。我們好像受到兩邊的敲打,就像一個牛鈴或鍾擺被來迴摺騰。
佛陀一次說法的時候,講到瞭這兩個極端,因為這就是執著(attachment)的隱藏之所。一邊是對快樂的渴望在敲打,一邊是受苦和不滿也在敲打。我們總是兩邊受睏。但是當你行於中道,你就把兩邊同時放下瞭。
你沒有發現嗎?如果你追隨這兩個極端,就會在憤怒時揮拳齣擊,或者對吸引你的事情緊抓不放,沒有一點耐心和節製。你能夠像這樣被睏多久?想想看:假使你喜歡什麼,當喜歡升起時,你就追逐它,但是這也將你拖嚮追逐痛苦的旅程。欲望之心十分機靈。下一步它會帶你到哪裏?
佛陀教導我們不斷地放下兩邊。這是一條正精進之道,可以帶領我們跳齣“生”和“有”。在這條道上,既沒有愉悅也沒有痛苦,既沒有好也沒有壞。很可惜,蕓蕓眾生充滿執念,一心追求快樂,錯過瞭中道,錯失圓滿者之道、尋求真理者之道。一個沒有行走於中道之上的人執取於“生”和“有”、快樂和痛苦、好和壞,無法成為一個智者,也無法發現解脫之道。我們的道途是直接的:平靜而單純地覺知,從歡喜或悲苦中獲得平靜。如果你的心靈能夠達到這樣,你就可以不需要嚮彆人尋求指導瞭。
當你的心沒有執著時,你會發現,它處於正常的狀態之中。當它因為各種念頭和感受的翻攪離開正常狀態時,念念相續的思維過程就發生瞭,從中産生瞭種種幻覺。應該學著去看清這個過程。當心從正常狀態翻攪開來,它就從正行中走到瞭放縱或抗拒的兩個極端之一,從而創造瞭更多的幻覺,更多的思緒。好或者壞隻在你的心念中産生。如果你持續觀察你的心念,花一生時間研修這一主題,我保證你永遠不會生厭。
斷除疑惑很多擁有大學學位並獲得世俗成功的人發現他們的生活還是缺少什麼。雖然他們思想高深,理智成熟,但是他們的心靈仍然充滿瑣碎和疑惑。禿鷹飛得很高,但它們以何為食?
法的內涵瞭受製約的、組閤的、有限的世俗科學知識。當然,世間智慧能夠被用於好的目的,但是世間智慧的進步會引起宗教與道德價值的退化。重要的是去開發世俗的智慧,使我們在運用技術的同時保持不執著其中。
有必要先教導一些基本的東西:基礎的戒律,瞭解生命短暫以及老、死的真相。我們必須從這裏開始。在開車或騎車之前你必須學會走路。以後,你纔可能開飛機或者在眨眼之間周遊世界。
外在的經典學習並不重要。當然,法教的書籍是正確的,但是它們並不恰當。它們不能給你恰當的理解。看到一個印刷的詞“仇恨”跟親身經驗到憤怒是不一樣的,就像聽到一個人的名字跟與他見麵是不一樣的。隻有親身的體驗,纔能給你真正的信心。
有兩種信心。一種是對佛陀,對其教導,或對某個大師盲目地信任,這經常會導緻一個人開始修行或齣傢。第二種是真正的信心——確定的,無可動搖的——這來自於對自己的瞭解。雖然一個人還有其他一些煩惱(defilements)要剋服,但是看清自己內在的一切纔可能使一個人斷除疑惑,在修行中變得堅定。
言詞,自己去看
在我自己的修行中,我知道或研究的不多。我跟隨佛陀直截瞭當的教導,順其自然地開始探究自己的心性。修行時,觀察你自己,然後知識和洞見就自然地漸漸顯現。如果你在坐禪,想要這樣或那樣,你好馬上停止那些念想。不要把理想或期待帶人你的修行。把你所學的和你的見解都放在一邊。
在修行中,你必須所有言詞、外相和計劃。然後你纔能自己看清真理。如果你不轉嚮內在,你永遠不會瞭解真相。初的幾年時間,我正規地學習佛經,一有機會,我就去聽各個不同的學者和法師的教導,直到這樣的學習成為阻礙而非助益,因為我沒有觀察內在,所以不知道怎樣去聽他們的教導。
偉大的禪師都是以內在的體驗講法。實修中,我開始認識到,這些體驗也存在於我的心中。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我終於明白這些法師確實看清瞭真理,如果跟隨他們的道途,我們就會遭遇到他們說過的每一件事。然後我們纔能夠說,“是的,他們是對的。還能有什麼呢?就是這樣。”當我勤於實修,覺悟便會這樣展現。
如果你對“法”(Dharma)有興趣,你應該閤掉,放手。單在頭腦中空想修行,就像一拳打在影子上,你錯過瞭本體。你沒必要學很多。如果你追隨佛法的要點,據此修行,你就會在你自己身上看到“法”。肯定有很多東西是單靠聽說一些言教所無法傳遞的。隻須跟自己對話,觀察自己的心性。如果你斬斷言詞、心念,你就會有一個真正的判斷準則瞭。否則,你的理解不會深入。就像這樣修行,其他的就自然會隨之而來。
佛教心理學
一天,一個有名的研究佛教形而上學的女講師來看阿薑查。這位女士定期地在曼榖講授阿毗達磨(Abhidharma)和難懂的佛教心理學。在跟阿薑查的交談中,她詳述瞭瞭解佛教心理學對人們是多麼重要,以及她的學生在她的教學中是多麼受益。她問阿薑查是否認同上述理解的重要性。
“對,很重要。”他同意。
高興之餘,她又進一步問他是否讓他自己的學生學習阿毗達磨。
“噢,是的,當然。”
她又問他建議學生們從哪些書或者哪些研究開始是好的。
“隻有這裏,”他指著自己的心說道,“隻有這裏。”學習和體驗
讓我們談談學習佛法和應用佛法的區彆。真正的學法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去發現一條讓我們脫離人生之苦的道路,使我們自身和有情眾生達成喜悅與和平。我們的苦有苦因及藏身之所。讓我們來瞭解這個過程。當心靜止時,它處於正常狀態;當心運作時,念頭就産生瞭。快樂和苦惱就是心念運作、念念相續的一部分。惴惴不安,想到這裏、去那裏的欲望也是如此。如果你不瞭解這個運作,你就會追逐這些念頭,並受其製約。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觀想心的運作。觀察心念如何運作,我們就能看清它的幾個基本特性:無常、苦和空虛。你應該覺察並觀想這些現象。
前言/序言 很高興能為我的法友阿薑查的這本書作序。
我們的世界正處於一個非常有趣的時代。在西方,人們在學瑜珈、柔道和禪修這些東方事物,而在東方,人們在學科學、商業和西方藝術與哲學這些西方事物。這正是一個陰和陽轉換非常迅速的年代。因此如果你固執於任何觀念——什麼是東方的,什麼是西方的,事情是怎樣的,事情應該怎麼樣,那麼你就會有麻煩;你就不能跟這個世界聯接。但是,如果你放下一切,放下你的所有觀念和見解,那麼真相就在你眼前:天是藍的,樹是綠的,糖是甜的,鹽是成的;狗在吠,汪汪汪!雄雞在啼,喔喔喔!這樣,你纔能餓來就食,睏來就睡。飢餓的人來瞭,你就給他食物;口渴的人來瞭,你就給他飲水。就是那樣!那樣足夠瞭!那就是佛——一切皆空。
《寜靜的森林水池:阿薑查的內觀禪修》 一、 核心理念:迴歸寂靜,體悟當下 在這紛擾的世界裏,我們是否常常感到身心俱疲,被無休止的思緒和外界的喧囂所裹挾?《寜靜的森林水池:阿薑查的內觀禪修》正是這樣一本帶領讀者迴歸內心寜靜,體悟當下真實的書籍。它並非一本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南傳佛教高僧阿薑查的教誨,嚮我們展示瞭一條清晰而實用的內觀禪修之路。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寜靜”。這種寜靜並非逃避,而是一種深度覺察後的平靜。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如“森林水池”,將我們內心比作一個被落葉和雜念攪渾的水池。而內觀禪修,便是靜待水池沉澱,讓汙濁落下,最終顯露齣清澈見底的真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習放下對外境的執著,不對內心升起的念頭做評判,隻是如實地觀察它們來來去去,如同觀察池麵上飄過的落葉。 “內觀”(Vipassanā)在巴利語中意為“如實觀照”,是佛教最核心的修行方法之一。這本書深入淺齣地闡釋瞭內觀的精髓:培養正念,有意識地、不帶評判地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包括身體的感受、情緒的起伏、思想的流動。阿薑查大師的教導,以其直觀、樸實而又深刻的智慧,引導讀者一步步地走進內觀的世界。他強調,禪修並非為瞭達到某種特殊的境界,而是為瞭看清事物的真實本質,從而擺脫苦的根源——無明和執著。 二、 阿薑查的智慧:樸實中的深刻洞見 阿薑查大師(Ajahn Chah)是當代南傳佛教極具影響力的導師之一。他的教誨以其簡單、直接、貼近生活而聞名,深受世界各地修行者的喜愛。本書引述瞭阿薑查大師大量的開示和對話,字裏行間流露齣他一貫的溫厚、幽默以及對佛法真諦的瞭然於心。 大師並非高高在上地傳授抽象的理論,而是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他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道理。例如,他會將禪修比作“照看一扇門”,讓念頭如同客人來來往往,我們隻是忠實的守門人,觀察他們,卻不與之糾纏。這種比喻,極大地消除瞭初學者的畏難情緒,讓他們明白禪修並非遙不可及的神秘儀式,而是可以融入生活,隨時隨地進行的練習。 書中對“煩惱”的解讀尤其引人深思。阿薑查大師指齣,煩惱並非來自外境,而是源於我們對事物的執著和抗拒。當我們學會觀察煩惱的生起和消散,而不是與其搏鬥,煩惱的力量便會逐漸減弱。這種“不與煩惱搏鬥”的智慧,是對我們長期以來習慣性反應模式的顛覆。我們常常陷入一種“對抗”的循環:不喜歡就排斥,喜歡就抓取。而內觀,正是教我們打破這個循環,學會以一種全然接納的態度去麵對內心的波動。 大師強調“放下”的重要性。放下不是放棄,而是不再抓取,不再執著於已經發生或尚未發生的一切。書中通過各種生動的故事和比喻,闡釋瞭“放下”的藝術。比如,將不愉快的迴憶比作手中的沙子,越是緊握,流失得越快,不如鬆開手,讓它自然滑落。這種溫和的引導,讓我們體會到放下的輕鬆,而非失去的痛苦。 三、 內觀禪修的實踐指南:從基礎到深入 《寜靜的森林水池》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更是一本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書籍。作者將阿薑查大師的教誨係統化,為讀者提供瞭一套清晰可行的內觀禪修入門及進階指南。 1. 基礎準備:安住身心 書的開篇,作者會引導讀者認識到內觀的基礎——“安住”。這包括培養對身體感受的覺察。通過有意識地呼吸,關注身體的每一個細微變化,如氣息的進齣、身體的姿態、皮膚的觸感等,我們開始與當下最真實的身體經驗連接。這種連接,是 grounding(紮根)的第一步,讓我們從紛雜的思緒中抽離,迴到當下。 2. 培養正念:覺察當下 正念(Sati)是內觀的核心。書中會詳細介紹如何培養正念,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覺察。吃飯時,覺察食物的味道、質地;走路時,覺察雙腳與地麵的接觸;甚至在與人交流時,覺察自己的情緒和對方的錶達。每一次的覺察,都是對“當下”的迴歸,都是對“自動駕駛”模式的喚醒。 3. 觀察感受:身體與情緒 內觀的重點在於觀察身體的感受和情緒的起伏。書中會指導讀者如何去“看”這些感受,而不是去“評判”或“分析”。當疼痛齣現時,我們學習去感受疼痛的性質,它是在灼燒、刺痛還是酸脹?當情緒升起時,我們學習去感受情緒的顔色、溫度,它是如何被引發,又將如何消散?通過這種純粹的觀察,我們逐漸認識到,感受並非固定不變,它們也如同 Clouds in the sky,終將飄散。 4. 觀照念頭:思想的河流 思想是我們內心最活躍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讓我們迷失的根源。書中會教導如何“不帶評判地”觀察念頭。當一個念頭齣現時,我們不去追隨它,也不去壓抑它,隻是看到它,然後允許它像水流一樣自然地淌過。這種練習,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並非我們的念頭,念頭隻是頭腦中的一種活動。看到念頭的虛幻性,是擺脫其控製的關鍵。 5. 洞察實相:無常、苦與無我 隨著禪修的深入,讀者將有機會體驗到佛教三大實相的洞見:無常(Anicca)、苦(Dukkha)和無我(Anattā)。“無常”是指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沒有什麼是永恒不變的。“苦”並非指劇烈的痛苦,而是指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因執著而産生的空虛和不滿足。“無我”則指齣,我們所認為的那個恒定不變的“我”,實際上也隻是各種身心現象的聚閤,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不變的實體。對這三大實相的深刻體悟,是擺脫執著、獲得解脫的根本。 四、 寜靜的森林水池:超越個人的修行,觸及普遍的生命關懷 《寜靜的森林水池》所倡導的內觀禪修,絕非僅僅是個人修行層麵的探索,它更觸及瞭人類普遍的生命睏境和對寜靜的渴望。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壓力、焦慮、孤獨感無處不在。我們試圖通過物質、成就、娛樂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卻往往適得其反,越發迷失。 阿薑查大師的智慧,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們被世俗塵埃所濛蔽的心靈。他告訴我們,真正的寜靜和幸福,不在於嚮外追尋,而在於嚮內迴歸。通過內觀,我們學習傾聽內心的聲音,理解自我的需求,與自己和解。當內心獲得寜靜,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會發生積極的轉變。我們不再因內在的焦慮而對他人生齣過多的期待或指責,而是能以更平和、更具同理心的態度去對待他人。 書中引述的許多對話,都展現瞭阿薑查大師對眾生苦難的深切關懷。他從不強求弟子,而是以一種慈悲而耐心的方式引導他們。這種“以慈悲為導嚮”的修行,讓內觀不僅僅停留在觀察層麵,更融入瞭對他人的善意和理解。當一個人能夠真正看清自己內心的運作,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不易,從而生起更深的慈悲心。 五、 結語:一場通往內心自由的旅程 《寜靜的森林水池:阿薑查的內觀禪修》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實踐的書。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耐心和愛,引導我們穿越內心的迷霧,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寜靜之地。它不是一次性的閱讀體驗,而是一場通往內心自由的持續旅程。 讀完這本書,你或許不會立刻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你會開始留意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開始體會到在紛擾中保持一份平靜的可能性。你會明白,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掌控外界,而是來自於覺察和接納自己。 這片寜靜的森林水池,就在你的心中。阿薑查大師的教誨,便是那條通往它的路徑。勇敢地邁齣第一步,你會發現,生命中最寶貴的,恰恰是那份由內而外散發齣的,不動聲色的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