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外國哲學大辭典 | 作者 | 馮契 |
| 定價 | 180.00元 | 齣版社 | 上海辭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624461 | 齣版日期 | 2008-08-01 |
| 字數 | 2300000 | 頁碼 | 870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1.562Kg |
| 內容簡介 | |
《外國辭學大辭典》含“術語學說學派”、“人物”、“著作”、“團體機構刊物”等部分,收詞5000條,計250餘萬字。在一般人眼中,外國哲學就是西方哲學,其實不然,它還包括東方哲學、阿拉伯哲學、東歐哲學等等。編委會就這方麵的內容,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研究、撰寫,充實瞭許多新資料。全書還收錄瞭一批清末以來介紹外國哲學的中國學者的情況。係統哲學、後現代主義、後哲學文化、批判解釋學等當代西方哲學新術語、新學說等均也收錄其中。哲學是人類生存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産物。從古希臘誕生位哲學傢泰勒士起,外國哲學曆經2500多年的發展曆程,流派紛呈、思想豐富,在人類曆史上留下許多不朽的精神財富。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凡例 |
| 編輯推薦 | |
| 分類詞目錶按總類、西方哲學、東方哲學、現代哲學研究機構與刊物等大類編排。各大類又按若乾級彆的小類編排。《外國哲學大辭典》所分類彆僅從便於查檢考慮,並不代錶某種學科體係。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讓人驚嘆,它更像是一張精密的思想地圖,而不是簡單的詞條匯編。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但翻開後發現,它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概念進行瞭極為清晰和富有洞察力的闡釋。比如,它對“現象學還原”的解釋,不僅追溯瞭鬍塞爾的思想脈絡,還用瞭很多日常的例子來輔助理解,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描述康德的“物自體”概念時,並沒有陷入純粹的術語羅列,而是巧妙地結閤瞭十八世紀的科學背景,讓整個概念的誕生顯得水到渠成。在某些關鍵人物的介紹部分,比如對尼采的“永恒輪迴”的解讀,它能清晰地區分齣早期的闡釋和後期的修正,這種嚴謹性在同類著作中是少見的。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哲學流派之間辯證關係的梳理,比如分析後結構主義是如何迴應現象學,這種縱橫交錯的敘述方式,讓原本平麵的知識結構立體瞭起來,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理解的層次感。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將哲學史局限在西方古典的框架內,而是非常大膽地納入瞭大量非西方思想的比較分析。例如,它在解釋“道”與西方“邏各斯”的異同之處時,所使用的跨文化比較視角,為理解人類核心的認知模式提供瞭全新的參照係。我原本以為這種跨界對比很容易流於錶麵或牽強附會,但這本書的論述非常審慎和紮實,每一個對比點都有充分的文本依據支撐。在對古代哲學的闡釋中,它沒有用現代的眼光去苛求古人的思想,而是努力還原其産生的時代語境,這使得我對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解都有瞭深刻的修正。這種超越地域和時代的宏大敘事能力,讓這本書超越瞭“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部微縮的“全球思想史”。它讓我意識到,許多看似普世的哲學問題,在不同的文化土壤裏,是如何生發齣截然不同的,卻又同樣深刻的解答。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功不可沒,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兼顧瞭讀者的視覺舒適度。字體選擇和行距的拿捏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查閱,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其索引係統的完備性,當你查找一個相對邊緣的概念時,它不僅會直接給齣定義,還會用小字標注齣該概念在其他哲學傢著作中可能齣現的不同變體或批判,這種詳盡的交叉引用機製,極大地節省瞭我在不同書籍之間往返查閱的時間。我記得有一次我試圖追蹤“主體性危機”這個概念的源頭,這本書提供的參考路徑,直接將我導嚮瞭從笛卡爾到福柯的清晰鏈條,中間的注釋和補充閱讀建議也十分到位。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知識堆砌,而是充滿瞭引導性,像一位耐心的導師,總能在你迷茫時指齣下一步該探索的方嚮。總而言之,它在設計上體現齣對讀者友好度和學術精準度的雙重尊重。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地方可以讓我感到略微“挑剔”的話,那就是某些特定時期哲學傢思想的側重性。例如,在處理二十世紀後半葉的分析哲學分支時,雖然覆蓋麵很廣,但對於某些專注於邏輯語義學前沿突破的細微流派,篇幅似乎略顯保守,更傾嚮於闡述那些已經形成固定範式的觀點。當然,考慮到這是一部“大辭典”的定位,追求全麵性是首要任務,對極緻深度的取捨可以理解。但對於那些希望深入鑽研特定邏輯學派細微差彆的人來說,可能還需要輔以更專業的單行本。然而,即便是這種“傾嚮”,也處理得非常專業,對這些流派的代錶人物及其核心論點把握得十分精準,隻是在某些最新的進展上,可能稍遜於那些專門研究某一小塊領域的專業著作。總而言之,它在主流和重要分支之間的平衡做得極佳,隻是在最新、最邊緣的學術前沿,還有探索的空間。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在處理哲學史上的“爭議點”時所展現齣的中立與平衡感。許多哲學史著作在論述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的張力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傾嚮於某一方。但在這部辭典中,對兩者學說的差異和互補性,采用瞭近乎完美的並列陳述方式,清晰地展示瞭各自的貢獻和局限。它並沒有試圖去“裁決”誰對誰錯,而是讓讀者在閱讀完兩個對立的闡釋後,自行去體會那種思想的張力。這種“存而不論,公正呈現”的做法,極大地培養瞭讀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讀完關於實用主義與先驗論爭論的章節後,我不再是簡單地接受某個學派的觀點,而是開始審視支撐這些觀點背後的基本假設是什麼,這纔是哲學學習的真諦所在。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座,讓後來的思辨得以從容展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