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文献丛书: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

中外文化交流史文献丛书: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编,安双成 译
图书标签:
  • 文化交流史
  • 清史
  • 西洋传教士
  • 满文档案
  • 历史文献
  • 翻译
  • 中外关系
  • 宗教史
  • 明清史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1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824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外文化交流史文献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3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外文化交流史文献丛书: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共收录73份鲜为人知的清朝顺治、康熙两朝期间的档案文件。内容都与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在华生活相关。这些文件均选译自中国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全宗满文密本档、内阁满文票签档、满文题本、宫中满文朱批奏折等,且均为首次翻译,首次公布的档案文件,为研究清初来华传教土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文献。

目录

1.钦天监监正汤若望题为辞官事题本
顺治三年八月?日
2.钦天监监正汤若望题为本年十二月十六日寅时始月食事题本
顺治三年八月?日
3.钦天监监正汤若望题为该监各官学习西洋历法良好等事本
顺治十一年四月十三日
4.户部尚书觉罗郎球题为赐给汤若望茔地所占土地、房屋、果木树数目事题本
顺治十二年六月初五日
5.钦天监监正汤若望题为随赴琉球国册封监官黄道龙在闽阻困事题本
顺治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6.兵部尚书明安达礼等题为禁海后陆续回澳夷船可否纳税事密本
康熙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7.刑部题为审理传布天主教及置闰、立春、依西洋新法等案事密本
康熙三年十二月?日
8.礼部尚书祁彻白等题为审讯许缵曾入教并捐银修堂事密本
康熙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9.礼部尚书祁彻白等题为审理置闰、节气、时刻、中星说、立春、《摘谬论》等案事密本
康熙四年正月十三日
10.礼部尚书祁彻白等题为审讯汤若望等选择荣亲王葬期事密本
康熙四年正月二十日
11.康亲王杰书等题为会审汤若望、杨光先所供九十六刻与百刻、春分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正月二十九日
12.刑部尚书尼满等题为议结荣亲王葬期案后再行会议邪教案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初七日
13.康亲王杰书等题为会审汤若望、扬光先所言巾四星、节气、置闰、百刻、候气、参觜、四余等事本
康熙四年二月初九日
14.康亲王杰书等题为审汛汤若望等立春前日起管案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15.广东总督陆崇俊题为香山澳西洋人去留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16.礼部尚书祁彻白等题为审讯佟国器捐银修天主堂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17.刑部尚书尼满等题为审讯汤若望等选择荣亲王葬期事密本
康熙四年二月二十九日
18.礼部尚书祁彻白等题为延期核查荣亲王墓地案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初三日
19.礼部尚书祁彻白等题为将杜如预、杨宏量革职议罪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十二日
20.康亲王杰书等题为议拟汤若望等人以死罪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十三日
21.礼部尚书祁彻白等题为审讯利安当、金尼阁等五名阳洋人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十四日
22.礼部尚书祁彻白等题为继续审理误选荣亲王墓地案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二十三日
23.礼部尚书祁彻白等题为处理天主堂、天竺画像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24.显亲王富绶等题为议处李祖白等五人以死刑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25.吏部尚书阿思哈等题为议处历年立春前日起管各官事密本
康熙四年四月初一日
26.刑部尚书尼满等题为会议时刻、候气、参觜、四余、进历等事密本
康熙四年四月十二日
27.刑部尚书尼满等题为议免汤若望等传教士罪名事密本
康熙四年四月十五日

精彩书摘

  《中外文化交流史文献丛书: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
  讯李祖白、汤若望、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据尔等所著该书载称,己丑年经奏请后,因南怀仁熟通历法而带进来。时,奉命进入内地者尚有十余人。我朝开创天下,得以划一,公卿辅佐皇上,京城内外,乃至省城要地,乡邑僻壤,皆有两土之士聚集,传授所学,以为世之桥梁,指明正理,扼制邪学,严束下人之心,辅佐皇上之文,使汤虞三世之典,重见于今之世,云云。尔等诚以西洋之教,严束下人之心,辅佐皇上之文,使汤虞三世重见于今之世,何不题闻施行,反而擅自颁行‘且尔等在省城要地,乡邑僻壤,皆派去西洋人,冀期天下人皆人尔之异教。由此观之,此举岂非起异心者乎?朋比协谋者乎?再,尔等所谓传授所学,以为世之桥梁,指明正理,扼制邪学者,又指何教?
  李祖白供称:天主之教者,乃劝人行善瘅恶矣。倘或作恶犯法,天主必问其罪。故而以此严束下人。今上有公卿辅佐皇上,振兴皇上之文,下则以天主教动人行善瘅恶,使世人感戴皇上之德,且又惧怕死后治以一定罪名,因而亦自然不敢作恶。倘若如此,全可与汤虞三世相比矣。西洋人之传教,仅劝人行善、敬天、恤民而已,并无欺惑。该《天学传概》一书,专讲天主教为正理。因汤若望、利类思令小的执笔,故而写之,并交给伊等。至伊等曾否题闻,小的不知,俱为伊等传教士之事。倘若有人前来问教,即给此书阅看,并无擅自颁行。天主之教,仅劝人行善而已,实无另起异心、朋比协谋。所谓已丑年者,误也,实为己亥年矣。所谓扼制邪学者,即指无为、白莲等教。等语。
  汤若望供称:天主教之情形,世祖皇帝曾降旨过问,小的已多次口奏,但不曾具本题闻是实。虽然如此,但《天学传概》一书仅仅劝人行善而已,倘若人人皆能行善,岂非汤虞三世再见乎?至外省各堂之传教情形,亦曾向世祖皇帝口奏,并无惑众朋比谋叛之事。又经奏请之后,曾带来南怀仁等十余人,其中五人已死,南怀仁留在此处,其余人皆在外省教堂。至于在何处教堂,已不记得。我等与李祖白商议大概情形之后,令其执笔编写是实。再,所谓扼制邪教者,即指无为、白莲等教。等语。
  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供称:据汤若望言称,已曾面奏此情,而小的们不曾面奏。余供与汤若望同。等语。
  讯李祖白:据尔所著该书载称,在江南之苏、松二府,浙江之武林,江西之南昌、建昌、南赣,湖广之武昌,福建之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四川之重庆、保宁,皆建新教堂,由西土之士居住,云云。此等教堂,均系何人所建?供称:小的并不知此等教堂均系何人所建。据利类思言,由佟国器、许缵曾捐银与西洋人修建教堂,但不知系何处教堂。在上述各地所建新教堂一事,均由利类思告知小的。等语。讯利类思:在武林等地所建十三座新堂之事,均由尔告知李祖白。此十三处教堂,确系何人所建?供称:福建教堂,盖由佟国器捐银所建。四川教堂,盖由许缵曾捐银所建矣。其余各地教堂,新修新建皆有,但不知何人修建。等语。
  又讯利类思:此十三处教堂,系何年所建?
  供称:不知何年所建。其中三处教堂系新建,其余在明朝已有,而在我朝翻修。等语。
  讯利类思:据尔及李祖白皆供,此十三处教堂系新建,并令李祖白写入该书中。今尔却巧供福建堂盖由佟国器所建,四川堂盖由许缵曾所建矣。其余各地教堂,新修新建皆有,但不知何人修建,云云。显而易见,此十三处教堂皆为新建属实。此十三处教堂究系何人何年所建?今在何处?据实招供!
  供称:所谓新建十三处教堂中,有三处属于新建,而其余皆属翻新,但不知系何人于何年新建。等语。
  讯汤若望、利类思、安文思、李祖白:据尔等所著该书载称,所有带来书画共七千余种,各儒士来而忘归,齐心协力,伏案翻泽,犹如水流日出,无穷尽矣,云云。翻译西洋书者何意?尔等与何人言明后进行翻译?参与翻译者皆系何人?今在何地?
  供称:此等书籍,皆由我西洋人所带来。其存放于东堂之书籍,系安文思奉差至香山澳后,返回时所带来。翻译此等书籍,乃为劝人行善敬天起见矣。参与翻译者,皆系我西洋人。等语。
  讯汤若望、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据尔等发给人教者之《天主教要》一书载称,凡世人人教,皆按教规祷祝经文,以洁水洗礼,则如天主亲手洗礼,染污皆除,其罪可赦,使之成为圣教内一员,名日奇里司当,云云。由此观之,尔等借以若有入教,各罪皆赦,使之成为圣教内一员为名,在各省要地皆设教堂,惑众朋比属实。所谓奇里司当者何意?
  供称:人要改恶向善,务必虔诚力释,以神水洗前额,天主必赦其罪c譬如身上沾有污物,一经水洗,则去而洁之。魂灵有咎,以神水力释,天主则赦其罪。此乃天主降生之后所留下教规。
  ……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的史学价值与研究意义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一书,顾名思义,收录并翻译了大量清初时期,来华的西洋传教士以满文撰写的奏折、奏疏、信函、报告等原始文献。这些档案的翻译与出版,为学界提供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口,得以窥探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宫廷、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本书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翻译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在于它为理解清初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第一手的、来自关键参与者的视角。 一、 时代背景:中西交汇的关键节点 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同时,西方国家也正处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的浪潮之中,科技、文化、思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背景下,一部分精通天文、数学、地理、医学等学问的西洋传教士,通过海路和陆路,纷至沓来,抵达中国。他们之中,许多人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博学的知识,赢得了清初统治者的赏识,得以进入宫廷,担任重要职位,甚至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之中。 这些传教士,在与中国社会的接触中,出于各种原因,开始使用满文来记录他们的活动、观察、思考以及与清廷官员的沟通。满文作为当时清朝官方的文字,承载着他们的工作记录、对中国社会风俗的体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甚至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吸收与评价。这些用满文书写的文献,构成了《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的核心内容。 二、 档案内容:多维度展现中西互动 本书所收录的满文档案,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传教士们在清初的各个方面活动: 1. 宫廷生活与政治参与: 许多传教士,如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等,都曾担任钦天监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的推算和改革,甚至参与了朝廷仪式的制定。他们的奏折、奏疏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与皇帝、皇子以及朝廷重臣进行沟通,如何解释和推行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在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中的角色。这些文献揭示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宫廷中的传播过程,以及传教士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 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 传教士们来华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播基督教。他们的文献中,自然少不了关于宗教传播的策略、遇到的困难、与中国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的比较、以及与中国士大夫之间的宗教辩论等内容。这些记录不仅展现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早期状况,更折射出中西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碰撞与融合。他们对中国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如何将其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也是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科学技术与知识体系的输入: 清初的科学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洋传教士的引入。本书的档案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理、机械制造、甚至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教士们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适合清廷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如何进行演示和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都在档案中留下了痕迹。例如,关于大炮制造、地图绘制、钟表制作等细节,为我们研究清初科技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 社会风貌与民情观察: 除了宫廷事务,传教士们也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信函和报告中,常常包含着对中国社会风俗、民情、日常生活、社会结构、甚至对不同阶层人群的观察与评价。这些记录,虽然带有西方观察者的视角和局限性,但为我们研究清初的社会史、风俗史、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提供了独特的补充。 5. 中西交流的困境与挑战: 传教士在中国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的文献中,也记录了他们在文化隔阂、语言障碍、宗教冲突、政治风险以及被排斥的经历。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交流并非是单向的、平等的,而是充满了曲折、误解与斗争。这些档案展现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个体的努力与时代的局限,以及跨文化交流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三、 译本的史学价值与研究意义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的出版,对于学术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填补史料空白: 长期以来,研究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要依赖于汉文文献和少量传教士以拉丁文、法文等撰写的著作。而这批以满文书写的原始档案,则代表了一个相对隐匿但却至关重要的信息源。本书的翻译出版,直接填补了这一史料空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2. 提供“内部视角”: 传教士在清廷中扮演的角色,使得他们的满文档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内部视角”的记录。他们不仅是外部的观察者,更是某种程度上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记录,我们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当时的权力结构、决策过程、以及文化观念的碰撞。 3. 促进跨学科研究: 本书的研究价值,不仅限于历史学,还能够极大地促进其他学科的研究。例如,语言学(研究满文在这一时期的使用情况)、宗教学(基督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科学史(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文化研究(中西文化观念的互动与变迁)、甚至文学研究(传教士的写作风格与文学史的关联)等。 4. 深化对清初历史的理解: 通过对这些档案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更细致地理解清初的历史面貌。这包括但不限于:清朝统治者如何看待和运用西方技术与知识;西方传教士如何在中国社会寻找立足之地;以及中西文化在相互冲击与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塑造了清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景观。 5. 反思中外交流史: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让我们能够以更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中外交流史。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的,充满了各种力量的博弈与权衡。传教士的活动,既有贡献,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与潜在的负面影响。通过阅读这些原始文献,我们可以摆脱简单的宏大叙事,进入到更为精微的历史肌理之中。 四、 总结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不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是一部开启新研究视野的学术著作。它以其珍贵的原始史料,丰富的文献内容,以及深远的史学研究价值,为我们理解清初中西文化交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增添了至关重要的一笔。通过对本书内容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学者们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历史认知,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清初的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等诸多层面,形成更为深刻和 nuanced 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揭示出的知识图景的复杂性。它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对中西方交流的单一化理解,展现出了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图景。通过这些一手材料,我们得以窥见西方世界如何试图理解一个宏大而神秘的东方帝国,同时也看到了清廷内部对于外来知识的接纳、审视与筛选过程。这种“双向凝视”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清代初期社会文化生态的认知。每一份档案都像一个微小的切片,组合起来则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充满灰色地带的历史拼图。它挑战了我们过去基于二手资料形成的刻板印象,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交流”的真正含义——它从来都不是一条单向的输送管道,而是一场充满误解、适应和重新定义的漫长博弈。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传教士档案”这类主题持有一种相对审慎的态度,担心其视角可能过于局限于宗教传播的范畴。然而,这本书的广度超乎我的预期。它涉及的议题极其广泛,从天文历法、医学知识的引进,到宫廷礼仪的观察,再到对地方风俗的记录,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枯燥的行政记录,其中穿插的个人书信、工作报告乃至私下抱怨,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知识精英们在巨大文化冲击下的真实心境。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们得以绕开宏大的政治史叙事,直接进入到日常生活和个体经验的层面,感受历史是如何在细微之处缓缓前行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深度田野调查。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初拿到手时就让人忍不住想翻阅。封面那种略带斑驳的质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遥远时代披荆斩棘的先行者们。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字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让版式显得过于刻板。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每一页都呼吸顺畅,读起来非常舒服。我个人对这种细节上的用心特别看重,毕竟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其物理形态也承载着对阅读者的尊重。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对待的工具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作品。这不仅仅是阅读体验的提升,更是一种仪式感,让人更愿意沉浸到那些被精心保护和呈现的文字世界中去。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文献整理和校勘工作抱有极大敬意的人。这套丛书在文献的整理方面,展现了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校注部分的设计尤其值得称赞,它不仅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解释,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标注了原始文本可能存在的歧义或缺失之处。这种透明化的处理方式,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因为它承认了历史文本的局限性,同时也邀请我们参与到对历史的再思考中。在我看来,优秀的学术整理工作,应当是为未来的研究铺设坚实可靠的基石,而不是故作权威地给出最终答案。这套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译文,更是一套经过细致打磨和审校的、可以信赖的研究工具箱,对于任何深入研究清代中外关系史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评分

读完头几篇选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语言的张力与历史现场感的完美融合。作者团队在翻译过程中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古老的满文转换成现代汉语,更像是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清初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声音重新变得鲜活可辨。我尤其欣赏那种在保持原文风貌和确保现代读者理解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点。有些术语的注释做得极其到位,既没有因为过度解释而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确保了专业术语的准确传达。这使得即便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接触不多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那些复杂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交锋。这种翻译的“温度”,让冰冷的档案文献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重量,让人仿佛能听到那些传教士在异域的困惑、坚持与观察。

评分

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

评分

七、对文献的整理,只据底本与参校本、参校资料等进行校勘标点,对底本文字的讹、夺、衍、倒作正、补、删、乙,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则作出校记,-般不作注释。

评分

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

评分

四、甲编文献以点校后排印、据原本影印及数据光盘三种方式出版。

评分

很不错的书,资料丰富

评分

八、甲编民国文献中的用语、数字、标点等,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作改动。乙编图书中的标点、数字用法、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均按现行出版有关规定使用和处理。

评分

假定各个文明特别是主要的大文明之间,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共同的本质意义上的自然知识形态,各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并形成各自特有的自然知识形态。要是写起通史来,前者可以称为“百川纳海”型,后者则可以称为“百花争妍”型。科学史将主要是西方的历史。这是西方大多数科学史家采用的定义,因此他们编写的科学史基本上是西方科学史。只是由于对西方科学文明的产生和传承有过贡献,少数非西方的文明也可以纳入其中,比如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可能对希腊科学的产生有过贡献,阿拉伯人在公元8-11世纪在希腊科学的传承方面有过贡献,所以通常也被提及。过去我们多认为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在作怪,其实主要是科学的定义在“作怪”。再说大多数科学史家采纳这个定义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科学首先是作为“西学”而成为“显学”的。

评分

五、除少数图书以外,一律采用简体汉字横排。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