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孩子的话,如何与孩子一起玩耍;不懂孩子的心,如何成为孩子的“闺蜜”!
一部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困惑的心灵读物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爱护和陪伴;陪伴孩子成长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无法读懂孩子的语言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就无法与孩子并肩“战斗”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外界对孩子的影响日益加大,而摆在家长们面前的家教问题也日益艰难,不论情况变得如何严峻,教育孩子一个重要的原则离不开倾听孩子的内心,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帮助、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听懂孩子的话,读懂孩子的心》从理论入手,加上平民化的生活案例,通俗地讲述大多数广泛意义中的孩子的话语及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更容易接近孩子、了解孩子,让家长和孩子中间不再有一堵无形的强,让家长和孩子真正多大心心相印!
李世强,内蒙古人。自由撰稿人、旅行作家、80后新锐作者。
曾创办原创类型小说网站。做过图书编辑,做互联网营销策划多年。
热爱文学、历史、旅游。并对职场、心理学、企业管类类书籍有较深了解和个人独特见解。
第一章明白孩子想什么,才能知道孩子说什么
你该怎样理解你的孩子
想读懂孩子的心,先要学会倾听
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心情
孩子的苦痛,家长知多少
孩子隐瞒父母究竟为哪般
了解不代表占有,隐私绝不可偷窥
孩子的心事,胡猜有何用
面对"追星"的狂热,父母要理性对待
第二章语言有多样性,听懂孩子的话外音
孩子的话,你是否真懂了
"你让别人家的孩子做你孩子吧!"
"我就是不想学习,我不上学了!"
孩子的回答为何漫不经心
孩子的反驳并非是对你的不敬
孩子的沉默并不代表认同
第三章耐心倾听,才能懂得孩子话中的真正含义
不要总用"忙"来拒绝孩子
命令式的教育已经成为过去
孩子的心声需要父母认真倾听
孩子说话时,不要总是打断
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想象力
倾听的艺术在于听而不是说
家长请收起唠叨,还孩子一片清净
第四章掌握语言魔法,更易走进孩子的心
让语言具备走进孩子内心的魔力
和孩子一起探讨他们的"新发现"
通过故事和孩子进行心灵间的交流
用肯定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自信
赞美也有技巧,细节决定成败
不要急着去指责孩子的错误
鼓起勇气对孩子说"我也该向你学习"
"没办法",这不是父母该说的话
第五章父母的坏情绪,是走不进孩子内心的罪魁祸首
管不住情绪,孩子也将离你远去
父母的呵斥和不满,会刺痛孩子的心
父母的"刻薄"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若焦虑,孩子的内心还如何平静
妈妈太强势,孩子还如何长大
不要将未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
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心智成熟的父母
第六章细心观察,解读孩子的青春疑惑
给青春期的孩子独立的空间
孩子对身体的困惑,最需父母耐心解答
"性"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沟通
走入孩子的内心,了解青春期的烦恼
孩子早恋的心理谁人知
积极引导,让孩子远离色情
第七章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
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做主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应保持距离
孩子需要体验生活的机会
孩子并非只属于父母
给孩子自己选择做主的权利
父母的意愿并非是孩子的意愿
第八章读懂孩子的内心,帮孩子消除内心的阴影
欲速则不达,让孩子意识到急躁的危害
做人要谦虚,莫让妒火在孩子心中燃烧
孩子易紧张,家庭因素不容忽视
克服自卑,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猜忌害死人,教导孩子做人要坦诚
让孩子与抑郁隔离,快乐地成长
轻生念头不可有,锤炼出一颗坚强的心
第九章成为孩子的榜样,与孩子一同成长
教育孩子的同时完善自己
做孩子心目中的好榜样
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不再说脏话
鼓励孩子主动认错,避免撒谎
对孩子的许诺一定要实现
教孩子学会分享,拒绝霸道
找到孩子不服管教的原因
第十章正能量教育,赢得孩子的心
温暖的家是滋润孩子心灵最好的土壤
让孩子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
孩子的童年不能只有学习
请不要难为成绩差的孩子
高分并不代表孩子拥有了一切
孩子的天性需要自由地释放
每个职业都有它的价值
明白孩子想什么,才能知道孩子说什
你该怎样理解你的孩子
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你明白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吗?
你了解孩子是否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吗?
没有一位家长是不为孩子操心的,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自己期望的那样成长。2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事情都不像原来那个样子了,但是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形象,却没有发生变化:聪明好学,小时候能背古诗词,上学的时候精通数理化;回家后既不看电视,也不看小说,但一定要会琴棋书画;不到处乱交朋友,不去网吧,脑子里面整天想着成绩名次,如果不是第一名,就想着争当第一名,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然后是重点高校。可是这一切是孩子的愿望还是家长的愿望?
在生活中总会听到家长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孩子却对家长的唠叨从没有放在心里,而且总是与家长对着干,家长说的不但不起效,孩子和家长反着来的行为反而越来越厉害。12岁前后的孩子处于青春勃发的年龄段,也是孩子渴望挣脱家长的控制而走向独立的时候。孩子渴望看到自己的独立,但是又不得不受制于家长的约束,于是孩子就开始对家长表现出反抗和不听话。如果孩子渴望独立的想法得不到家长或者老师的理解,如果孩子在家长、老师和同伴那里无法获得足够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孩子就会以厌学、不听家长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叛逆和反抗。在家长还没有做好教育孩子的准备的时候,孩子似乎一夜之间就从乖孩子变成了令家长头痛的“小皇帝”。
13岁的玲玲起床正在卫生间梳洗,妈妈推门进来,瞧一眼玲玲:“又是先洗脸后刷牙,跟你讲过多少次了,这样做不符合通常的程序,你怎么老不听,一定要先刷牙后洗脸。明天要记住先刷牙后洗脸,然后再梳头。”玲玲噘着嘴表现出极其厌烦的样子。过了一会儿,玲玲从自己的卧室出来,妈妈一看又发火了:“我告诉过你要穿那套新买的裙装,你怎么还穿昨天的衣服。”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关心入微,照顾体贴,孩子非但不领情,反而处处向家长发难,令人伤心。孩子没有理由故意和家长为难,很多不开心是由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玲玲的妈妈当然是爱自己女儿的,但是在她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强的专制成分,对女儿管得太严、太细致,这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遭到孩子反抗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学会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不必亲力亲为,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还要避免孩子因为这些琐事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所有的要求。当孩子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时,甚至不惜与家长对抗,这表示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已经来临,是孩子成长和不听话的信号。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什么坏事,“不听话”是因为孩子的理性发展到了需要对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那是孩子“理性的狡计”和“理性的捣乱”。如果孩子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却依然对家长言听计从而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那倒是更令人头疼的成长问题。
13岁前后是孩子由小孩转变为大人的关键年龄段,它是孩子“变形”的关键期,也是一个让家长感到紧张的时段。可是,家长能够做的就是除了细心地为孩子提供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13岁前后的孩子反传统、反规范、争个性,追求另类和与众不同,家长要预先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发展做好准备。
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二三岁,总爱和家长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不听,有什么事情宁可自己憋着也不和家长说,有些孩子表现得肆无忌惮,有的孩子则表现为消极对抗,不少家长悲哀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许多孩子的家长也许都会遇到这样一些尴尬的状况:家长说不,孩子偏说要;家长说要,孩子偏说不;有时孩子明明做不到的事情,还坚持要自己做,拒绝家长的帮助。如果家里有个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
孩子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中,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孩子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在变化外,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是许多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特殊变化,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加强,每件事情都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孩子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存在。其实孩子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有家长,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也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专家认为,逆反期是孩子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的表现了。
尽管家长无须对孩子与自己反着来担心不已,但是如果家长在这段时期内处理不好,一味地放任孩子无理取闹或者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不闻不问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反复限制和干涉,可能会使孩子变成一个唯命是从的人,成为一个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人。反之,如果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做法是错的,还一味迁就和妥协,这也无疑是在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家长需要把握好管教的度,运用一定的智能和技巧,化解孩子的反抗,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逆反期。
……
我一直相信,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之上的。然而,理解一个孩子,尤其是当他还没有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时候,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我观察过我的孩子,发现他很多时候的“问题行为”,比如发脾气、哭闹,其实都是在尝试沟通,只是我们大人可能没有捕捉到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解码”孩子行为的工具,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识别他们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原理和实践方法,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过于急于评判和纠正,反而关闭了孩子进一步表达的意愿。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如何在他遇到挫折时,给予他真正有效的支持,让他感受到被爱和被理解。读完之后,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更能倾听、更能共情、更能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的父母。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真正意义上地“陪伴”孩子?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是时间的投入?我常常觉得,我给了孩子很多,但我却感觉我们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他似乎有自己的小世界,而我很难完全进入。我能看到他表面的快乐和悲伤,但我总觉得,在那之下,还有更深层的情感和想法,是我触及不到的。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一把钥匙,让我看到了打开这扇门的希望。我希望它能告诉我,当孩子发出一些不被理解的信号时,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当他们表达一些我们认为“不对”的情绪时,我们又该如何引导?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情绪管理、依恋关系建立方面的指导,让我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处理育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我期待读完这本书后,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成长,不再因为无法理解而焦虑,而是能真正地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
评分作为一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老师,我见过太多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孩子。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和与家长的沟通中,我时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孩子们有时候的反应,出乎意料,甚至让我们成年人感到难以理解。比如,一个平时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者一个看起来很乖巧的孩子突然出现叛逆行为。这些变化,往往背后都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号,如何才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恰当的回应,而不是简单地用“不懂事”来标签化他们。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及了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理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撑,也希望能有一些生动的案例,能够帮助我,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听懂”孩子那些未曾言说的声音,从而“读懂”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并在教育实践中找到更有效、更有温度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温暖柔和的色调,配上一个孩子天真的侧影,瞬间就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是一个新手妈妈,每天都努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可有时候,看着他哭闹不止,或者沉默不语,我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会那样表达自己。这种迷茫和焦虑,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尝试了很多方法,阅读了不少育儿文章,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盏明灯,给了我莫大的希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举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需求和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沟通,如何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恰当的支持,如何在他感到困惑时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读完之后,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一种与孩子之间心有灵犀的默契。
评分我是一个曾经因为沟通不畅而饱受困扰的成年人,深知那种被误解、被忽视的痛苦。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总有一些时刻,我觉得大人们根本不理解我,他们的建议和批评,往往让我更加沮丧。现在我为人父母,我发誓绝不会让我的孩子重蹈我的覆辙。我希望他们能在一个被充分理解和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理解孩子,更希望它能引导我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认识到成年人在沟通中的盲点和误区。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让我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具体的技巧,让我能够用一种更耐心、更同理心的方式去与孩子交流,去化解那些潜在的冲突,去建立一种牢固而健康的亲子关系。我渴望那种,当孩子看向我时,眼神里是信任和安心,而不是回避和恐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