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快樂在左痛苦在右:重度抑鬱癥康復實錄》重度抑鬱癥康復實錄,天纔在左瘋子在右+重口味心理學。
★網絡人氣熱帖,不是傳奇,絕無虛構,重度抑鬱癥患者口述實錄,真實再現作者的自我救贖全過程。
★觸碰曾經心底深處的傷痕,迴憶噩夢般難以忘懷的六年。擊中人心的柔軟處,戳中情感上的淚點,誠懇、客觀、詳細。
★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布裏斯托大學抑鬱癥高級研究學者錢曉曉重點關注。
★百度超過100萬個鏈接,《廣州日報》等多傢媒體密集報道。
★北京電視颱與新華社閤作的大型電視節目《真相》深入采訪。
★搜狐、樂視、愛奇藝等視頻網站播放率達100萬次以上。
★幫助人們重新認識抑鬱癥,瞭解抑鬱癥,戰勝抑鬱癥,走齣心理障礙,收獲健康人生。
★作者的真實講述,旨在揭開抑鬱癥的神秘麵紗,讓正被抑鬱癥摺磨的人們重新認識這一心理疾病,增強成功的信心和決心,點燃生命的希望。
★四川大學組織學胚胎學與神經生物學教研室彭謹推薦本書說:抑鬱癥有可能睏擾我們每一個人,與其他單純的生理性疾病相比,它給患者本人、傢人和社會都會帶來更多的挑戰。從這個角度來說,認識抑鬱癥,就不僅僅是醫生和患者的責任。
★抑鬱癥病友黃海欣推薦本書說:對於正在承受著摺磨的抑鬱癥患者來說,真實的康復故事非常重要。尤其在這個人們對抑鬱癥普遍認識不夠的國傢,患者會走很多彎路,例如諱疾忌醫,恐懼藥物,例如醫騙,例如對父母的認識……而這些彎路,楚門都走過瞭。在我患病期間,我幾乎看遍瞭圖書館裏所有關於抑鬱癥的專業書,卻沒有一本教我如何避免誤區和走齣抑鬱的書。如果在我患病之初能看到這本書,我想我的病程不會走到第九年。我想對於其他病友也一樣。對於抑鬱癥患者及傢屬,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免費午餐發起人、鳳凰周刊記者部主任鄧飛推薦本書說:5800萬留守兒童抑鬱癥成問題,自殺者眾,當重視。
★重度肌無力患者、知名勵誌作傢張雲成推薦本書說:這是我看到的第1本關於抑鬱癥的書。這讓我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人正承受著抑鬱癥帶來的痛苦,瞭解抑鬱癥,正確認識並最終戰勝它,這是我讀過此書的收獲!
內容簡介
《快樂在左痛苦在右:重度抑鬱癥康復實錄》是一部真實詳盡的重度抑鬱癥病人成功康復實錄。這位重度抑鬱癥病人就是作者本人。這本書的所有內容並非虛構杜撰,而是真實的、誠懇的和充滿真情的。這本書隻想告訴讀者:抑鬱癥真的能夠戰勝不留痕。
《快樂在左痛苦在右:重度抑鬱癥康復實錄》通過作者本人的親自口述,用真實質樸的文字講述瞭自己從患有抑鬱癥到成功戰勝病痛長達6年的經曆過程,旨在通過真實的故事與讀者朋友們一起揭開抑鬱癥的神秘麵紗,讓正被抑鬱癥摺磨的人們重新認識這一心理疾病,增強成功的信心和決心,點燃生命的希望,找迴生活的熱情和勇氣,收獲一個健康、積極、美好的人生。
作者將自己如何堅持與病魔作鬥爭,最終成功擺脫抑鬱癥煩惱的過程娓娓道來,其中經曆瞭陷入抑鬱癥的泥潭——四處投醫——心理谘詢——藥物治療——病情反復——最終康復的漫漫療愈之路,給人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和撫慰。其間既有作者對該疾病的客觀認識和分析,也有在該疾病所緻的心理扭麯和迷茫、悲觀、恐懼等心理狀態的描述;既有著敢於與疾病抗爭的勇氣和信念,同時也大膽而真實地訴說在求醫問路中所遭遇的種種迷途和彎路。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會感覺作者時而像一位親切的醫生在指點迷津,時而像一位同病相憐的病友令人同情和悲憫。在溫暖生動的對話中,逐漸地讓讀者認識和瞭解抑鬱癥,消除對抑鬱癥的恐懼,科學地麵對和治愈抑鬱癥,做健康的自己。新穎的閱讀視角,獨特的心理溝通,改變瞭人們對抑鬱癥的傳統認識和誤區。真實的生活經曆,有效的方法指導,療愈瞭韆萬患友深受疾病痛苦摺磨的身心。無論是健康人士,還是曾與作者站在一列的患者,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作者簡介
楚門子升,80後,祖籍四川。2003年患上重度抑鬱癥,經過四處求醫,各種治療,絕望掙紮,幾欲自殺,最終實現自我救贖。於2008年徹底康復,前後曆時6年。
2012年,在網絡連載自己抗擊抑鬱癥的真實經曆,並且為農村抑鬱癥兒童呼籲,得到鄧飛先生迴應,被《廣州日報》在內的多傢媒體關注,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
2014年5月25日,在北京電視颱與新華社聯閤製作的大型節目《真相》中,接受采訪,網絡視頻播放率超過100萬次。
目錄
1.我和小豐的故事
2.如何判定抑鬱癥及癥狀
3.抑鬱癥治療亂狀
4.我是怎麼患瞭抑鬱癥——我的童年
5.城裏求學的日子
6.我聽到瞭地獄的聲音
7.一隻迷路的螞蟻
8.最後的救贖
9.和天使一起飛
10.鳳凰涅槃
11.那一天,你說你要走
12.抑鬱癥康復後的心理變化
13.父親
精彩書摘
我聽到瞭地獄的聲音
6.1 Y市求醫路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找到努力的方嚮。如果能找到方嚮,再努力也不是太難。人生最痛苦的就是不知希望在何處,又無法阻止時間的流逝和痛苦的加劇。在日升日落中,看著白發叢生,感嘆青春耗盡。
在Y市的高三、高四的兩年,對我來說猶如噩夢。直到現在,我每年總會有兩三次在清晨醒來時,對昨晚的夢唏噓不已,仿佛迴到瞭高三、高四那些年。人生最可怕的是:麵對睏境,無能為力。
2003年4月1日,哥哥張國榮跳樓自殺。此時的我,抑鬱癥已經比較嚴重瞭。失眠三個月,腹瀉,更加嚴重的是,我走路再也感覺不到腳是踩在地闆上瞭。
我感覺到身體是飄的,腳和地之間像隔瞭一層棉花,軟乎乎的,體會不到一點地闆的真實。看到周圍的事物,我覺得顔色變灰瞭,本來綠油油的樹葉成瞭灰綠灰綠的。每天中午睡不著,躺在床上,右邊背部始終有一個氣泡頂著,讓我輾轉反側,煎熬難耐。
每天晚上的7:00到7:30,是一天中最難受的時間,猶如武俠小說裏描寫的走火入魔。身體裏像有一個大大的吸管,把我的血液不斷往下吸,整個人有一種強烈的下墜感。我的視力開始模糊,甚至連腰都直不起來,呼吸睏難,並感到心髒很纍。
我好想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兒,但不行。因為這個時段是班主任例行訓話的時間。在這半個小時內,所有的同學必須把手裏的一切事情放下,坐得筆直的,認真地聽訓。坐直對於我來說,非常痛苦。背部有好大的一股氣頂著,非常難受,我隻有彎著身子纔能好受一些。
我試著和父親談這件事。我除瞭現在走路像走在棉花上一樣,記憶力也快沒瞭。我的理智告訴我:我病瞭,並且還很重。
我不敢跟母親說,因為說瞭也沒有用,隻會招來她的一頓臭罵。父親嘆瞭口氣說:“那就去看看吧。”
於是,當天下午我們到瞭Y市最大的一個醫院去掛瞭內科。從我踏齣這一步開始,便是漫漫的求醫路,我不知道終點在哪裏,看不到希望,經常以病痛之身穿梭於各大醫院。
內科掛號有兩種,一是專傢號,10元;一是普通號,5元。我一想,看個專傢門診吧,醫術高一點,好得也快。
父親帶著我掛瞭一個專傢號。進瞭內科診室,一共三位醫生。兩位女醫生,一個胖點,一個瘦點。最裏麵有一張單獨的桌子,坐著一個老醫生,前麵一個牌子寫著:專傢。老專傢把頭深深地埋在桌子裏,專注地看著報紙。
我拿著號,到專傢麵前:“醫生,我看病。” 專傢猛然一驚,抬起頭,扶一扶老花鏡:“什麼病?”我說:“肚子脹,失眠,難受,走路發飄。” 專傢問:“你要檢查什麼?”
我一下愣瞭:“要檢查什麼不是你醫生拿主意嗎?” 專傢一驚,好像不太高興地說:“你看呢?那就查一個直腸鏡吧。開點藥,晚上不用吃飯瞭。”我和父親去藥房劃價,一共260元。
“這藥怎麼這麼貴?”我對父親說,“這個醫生,我很不放心,好像什麼都不懂。”於是我又重新去掛瞭個號,去找那個較瘦的女醫生幫我看。接下來我和她打瞭半年的交道。
女醫生問:“同學,你怎麼瞭,哪裏不舒服?”我說:“失眠,肚子總是脹氣,腳像踩著棉花一樣。”女醫生問:“飯量怎麼樣呢?”我說:“不太好,不太喜歡吃東西。”女醫生問:“腹瀉嗎?”我說:“經常有,現在很容易拉肚子,隻要稍吃一點零食就拉。”女醫生問:“你現在是讀幾年級?” 我說:“高三。”女醫生笑著說:“那我先給你開點藥,調理一下。還有你這個病跟精神因素有關,不要太緊張瞭。可能是你現在壓力太大導緻的,小夥子放輕鬆一點兒。”
女醫生很好,60歲瞭,是被醫院返聘迴來的,很和氣,開的藥也不貴。我拿瞭藥,之後迴傢瞭。藥是吃瞭,卻不怎麼見效,感覺沒什麼效果。
還是失眠,還是脹氣。
因為怕拉肚子,我一點零食也不敢吃瞭。
在四五月,初夏時分,天氣漸漸熱瞭,一股焦灼的熱氣烘烤著我,好纍,好睏。睏也睡不著,纍也睡不著。在半睡與半醒之間,我強迫自己去看書,做題。過去本是十分簡單的題目,現在看完後,卻半天也理不齣頭緒。大腦再也不靈光瞭,再也沒有清晰的感覺瞭。
過瞭兩周,要月考瞭。月考是什麼概念,隻要讀過高三的人都知道。我從高三開始,每逢月考必失眠,腹瀉。考試兩天,四科下來,我精疲力竭,幾乎癱倒在地。
這一次我又去找瞭女醫生,請她開一些安神的藥。女醫生說:“給你開一點安定吧。” 我馬上搖頭:“不要。”在此之前,我聽過一些宣傳,說吃安定會上癮。
一年之後,我纔意識到,我的這個決定是錯誤的。我說:“先開點治拉肚子的藥吧。”女醫生給我開瞭一種叫思密達的藥。女醫生說:“這種拉肚子是神經性的,不要吃抗生素,會造成你的菌群紊亂。我給你開的這種藥,不會進入血液,多吃一點也沒什麼問題。”從此以後,這種藥便長伴著我,它一直是我腹瀉時的首選藥。
人要麼醒著,要麼睡著。但最可怕的就是醒著沒精神,睡也睡不著。我整個人處於一種半睡半醒之中,無法集中精力。
為瞭提神,我開始喝濃茶,那種很濃很濃的茉莉花茶。每天上午放學前,我都會放上一大把茶葉在杯子裏,泡上開水,放在課桌下。下午一到教室,便將泡好的濃茶一大口灌下,惡心,乾嘔,越發地難受。我已完全在命運麵前繳械,隻想成為一個安心地承受摺磨的奴隸。
6.2 驚變——禍不單行
本想就這樣撐著,撐到6月8日就解脫瞭。本以為這已經是最壞的時候瞭,還能更壞嗎?
命運的殘酷,就是在你已經痛得直不起腰時,再猛地來上一擊,讓你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隻能像一條狗一樣趴在地上,痛苦地親吻命運的足跟。
2003年5月21日晚上,我和同學小李到食堂去吃瞭一次水煮肉片。迴到教室,離上晚自習還有半個小時,我坐在位置上休息。突然,右邊胸口一陣劇烈的疼痛,讓我幾乎無法呼吸。我試著讓自己鎮定下來,喝瞭一口熱水。沒有用,疼痛在加劇,呼吸幾乎不能再繼續,我快要倒下瞭。我的生命就要終止。
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這不是普通的疼痛,一定是齣瞭大問題。我馬上呼喚同學小李,讓他送我到學校醫務室。醫務室的醫生還沒有下班,他用聽診器聽瞭我左右兩側的肺,發現右肺聲音混亂,有明顯的病變。我的視野裏齣現瞭黑圈,呼吸越來越睏難。我讓小李幫忙打電話通知瞭父母和班主任。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不能隨便進齣校門。
2003年夏天,那個“非典”橫行的時期,每一天早上進校門,都要測體溫,到處都是消毒液的味道。每個學生離校都要經過校長的批準。在這個特殊時刻,一個肺部齣瞭毛病的學生,想齣校門,更是要經過校長批準的。過瞭10分鍾,班主任來瞭。我們在等著我父母和校長過來。
我在無法忍受的痛苦中等瞭半個小時,仿佛已過韆年。語言無法描述這種痛苦,你可以試試把頭罩在一個塑料袋裏10分鍾的感覺。我說話已經很睏難瞭,隻能用手勢錶達。父母卻遲遲不見人影。我覺得我撐不下去瞭。
我掙紮著說:“老師,我堅持不下去瞭,快送我到醫院去。”
第二人民醫院離學校的後門大約有1000米的距離。小李扶著我從醫務室往外走,每下一步階梯,胸口都猶如針刺一樣疼痛,我的眼前越來越黑。從醫務室到學校後門,隻有幾百米的距離,我仿佛走瞭韆裏。走到校門口,校長正好來瞭,開瞭齣門條。班主任吳老師和小李扶著我嚮前走。走到門口,我終於看到父親和母親。父親騎著自行車載著母親,從醫院方嚮過來。原來他們直接跑到醫院找人去瞭,找不到人後又迴來瞭。
這個時候,我走路已經很睏難瞭,幾乎邁不開腳。父親把我扶上自行車的後座,推著我走。我的意識漸漸模糊,耳邊迴蕩著母親的罵聲:“我早就叫你不要洗澡,看嘛,你偏要洗,不聽話,不聽話!” 接著母親又開始罵父親:“我早就叫你不要給他吃李子,你非要給!”不管任何時候,哪怕我隻有半條命瞭,母親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罵人。
就算你要死,也要先讓她罵爽瞭再說。我真得很生氣,想跟母親反駁幾句,可是已經說不齣話來瞭。幾分鍾後,我到瞭醫院,做瞭一個B超。結果齣來瞭:右胸氣胸,90%壓縮,必須馬上動手術。如果再晚來一個小時,人就沒瞭。
我被擔架抬著進瞭手術室。這是我平生第一次進手術室。給我動手術的是一個年輕的醫生。我躺在手術颱上,聽著醫生和護士在收拾手術刀、止血鉗等發齣的聲音,很是奇異,似乎是從另一個世界傳齣來的,似乎隻存在於幻覺之中。
護士拿瞭一把剪刀,把我身上的衣服剪掉。醫生先在我的胸口上注射瞭一支麻醉劑,然後拿起一把手術刀。手術刀寒光閃爍,讓我很害怕。醫生看齣瞭我的恐懼,對我說道:“把頭轉過去,不許看。”
整個手術,我都努力把頭轉嚮一邊,不敢看一眼。隻感覺醫生一刀一刀地割著什麼,有時太痛瞭,我會輕輕地哼一聲。醫生聽到會加一點麻藥。直到聽到一聲:“噗!”一股氣流衝齣的聲音,我的痛苦一下解除瞭,立刻可以呼吸瞭。
醫生又把一根塑料管子插進我的胸部。管子一直往裏插,抵得我好痛。“好瞭,做完瞭。” 醫生說。我問:“完瞭?你們怎麼不把這根管子取掉啊?”“取掉?那我們不白辛苦瞭嗎?”醫生、護士都笑瞭。“什麼時候能取掉啊?”我著急地問。“等你的肺泡長好瞭,就給你取瞭。”醫生說。
護工抬起我的腳和肩,慢慢地把我移到擔架上,移動的那一瞬間,一陣撕心裂肺的痛傳來。齣瞭手術室,我看到父母在外麵等著。父親問:“兒子,你怎麼樣瞭?”母親過來拉我的手。
病房是三人間,我在最靠裏的那張床上。這是我有記憶以來的第一次住院。護士忙著給我紮針輸液。我慢慢地打量四圍,旁邊床位上躺著一個年輕小夥,他的父母很樸實,農村人的打扮。
他父親長得很像陳道明,有一種沉靜的冷酷。在休息的時候,他父親的手指總是閤在一起,而不蜷縮,說起話來一字一頓,語速緩慢,頗有巨星風采。
護士忙完就離開瞭。我看見從我胸口牽齣來一根橡膠管,橡膠管的另一端插在一個玻璃缸裏,缸裏裝著透明的液體。
醫生說:“每隔一小時,你就要使勁咳,防止肺泡粘連在一起。來,現在就咳一次。”
我聽從醫生的指示,使勁一咳。疼痛鑽心!插在胸口的那根管子仿佛和肺撞擊著,震動著剛剛縫好的傷口。劇痛使我全身流汗。
“堅持,至少要咳10下。”醫生嚴厲地說。我用手使勁掐著自己,拼命咳著。我堅持咳瞭10次,痛得滿頭大汗。
母親牽著我的手,哭著說:“兒子,好瞭沒有?”“好瞭,媽媽,我休息一會兒就好瞭。”我虛弱地說道。
夜漸漸地深瞭,快10點瞭。“媽媽,你迴去吧。今天晚上有爸陪我就行瞭。”“不迴去,我要在這裏陪著你。”母親堅持道。我吸瞭一口氣:“你迴去吧,你晚上迴去睡覺,白天來換爸就行瞭。”母親說:“不要,媽媽想陪你。”
我不想說話瞭,把眼睛閉上。再勸母親迴傢肯定是沒有用瞭。病房的燈光柔和地照著我。數著一點一點滴下的藥滴,我漸漸地睡著瞭。不知睡瞭多久,父親把我推醒,說兩個小時瞭,要咳瞭。我又努力咳瞭一陣,汗水、淚水一起齣來瞭。在咳的時候,橡膠管的那一頭泛起一陣又一陣的氣泡。我感到這些氣泡就像我破碎的人生,在一陣閃現後,飄然逝去。
……
前言/序言
《黑夜盡頭的光芒:一段走嚮平靜的內心旅程》 引言: 這是一段關於掙紮、探索與重生的真實記錄。它並非關於浮光掠影的成功學,也不是空洞的勵誌宣言,而是一位普通人在生命中最幽暗的角落裏,如何與一種名為“重度抑鬱癥”的巨大陰影纏鬥,並最終尋找到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這不是一個關於“如何快速治愈”的速成指南,而是一個關於“如何帶著傷痕繼續前行”的深刻體悟。這本書,是作者在長久的黑暗中,為自己點燃的一盞燈,也希望能為那些同樣迷失在霧靄中的靈魂,照亮一絲前行的微光。 第一部分:沉入深淵——陰影的悄然降臨 故事的開端,並非戲劇性的崩塌,而是如溫水煮青蛙般,一種難以察覺的改變在悄然發生。起初,隻是那些往日裏輕易能獲得的快樂,變得遙遠而模糊。陽光似乎失去瞭溫度,食物失去瞭味道,就連最親近的人的笑容,也仿佛隔著一層看不見的玻璃。作者描述瞭這種“失去”是如何一點點侵蝕生活的,從最初的“偶爾情緒低落”、“有些提不起精神”,逐漸演變成一種無處不在的倦怠感。 感官的鈍化與扭麯: 作者細緻地描繪瞭抑鬱癥如何影響瞭她的感官體驗。曾經鍾愛的音樂變得嘈雜刺耳,色彩斑斕的世界變得灰暗單調,甚至連呼吸都仿佛帶著沉重的負擔。這種感官上的變化,不僅僅是主觀感受,更是一種真實的生理反應,仿佛身體和心靈都進入瞭一種低電量模式,對外界的刺激變得遲鈍甚至産生負麵反應。 思維的泥沼: 抑鬱癥最令人恐懼的,莫過於它對思維的操控。作者詳細記錄瞭那些盤鏇在腦海中的負麵念頭:無端的自責、對未來的絕望、對自身價值的懷疑。這些念頭並非理性分析的結果,而是一種強大的、不容置疑的“真相”。作者描述瞭自己如何在這種思維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每一次掙紮都似乎徒勞無功,反而越發沉重。她筆下的“負麵自動思維”,並非簡單的消極想法,而是一種具有高度說服力的、自動化生成的心理模式,不斷地強化著抑鬱的體驗。 社交的隔閡與孤立: 盡管內心渴望連接,但抑鬱癥卻築起瞭無形的牆。作者描述瞭自己如何開始迴避社交場閤,如何難以迴應朋友的關心,甚至如何因為無法“正常”地錶現而感到更加羞愧。這種社交上的隔閡,並非主動選擇,而是被內心的疾病所驅使,進一步加劇瞭孤獨感和無助感。她會觀察他人的快樂,卻無法體會,這種“局外人”的視角,更加劇瞭她的痛苦。 第二部分:黑暗中的探索——尋找解脫的微光 在深淵的邊緣,求生的本能被點燃。這本書的核心,在於作者如何勇敢地嚮內審視,並積極地尋求幫助。這並不是一個“一夜之間康復”的神話,而是一個充滿反復、麯摺但又充滿希望的過程。 自我覺察與求助的勇氣: 作者記錄瞭自己從否認、逃避到最終正視問題的心理曆程。承認自己生病,並勇敢地嚮外界尋求幫助,是走齣睏境的第一步,也是最艱難的一步。她詳述瞭自己第一次踏入專業心理谘詢室時的忐忑不安,以及麵對醫生坦誠內心時的掙紮。這種“開口”的勇氣,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覺醒。 心理治療的多重維度: 這本書詳細探討瞭作者接受的各種心理治療方法。她不僅僅被動地接受治療,而是積極地參與其中,與治療師共同探索。 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應用: 作者生動地描述瞭CBT如何幫助她識彆和挑戰那些負麵自動思維。她記錄瞭自己如何學習記錄思維模式,如何用“事實”來反駁那些“非理性”的念頭。這部分內容,會通過具體的例子,展示如何將CBT的原理轉化為實際的操作,例如識彆“全或無”思維、災難化思維等,並學習如何用更具彈性的思維方式來應對。 人際關係療法(IPT)的視角: 抑鬱癥往往與人際關係中的睏難息息相關。作者通過IPT,重新審視瞭自己在關係中的模式,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溝通,如何處理衝突,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的界限。她會分享一些在人際互動中的具體案例,以及她是如何通過 IPT 的指導,逐步改善與親人、朋友的關係的。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的啓示: 隨著治療的深入,作者逐漸意識到,對抗並不能完全驅散內心的痛苦,而學會接納,並專注於有意義的生活,是更長遠的解脫之道。ACT 的理念,如“擁抱不適”、“活齣價值”,為她提供瞭新的視角。她會分享如何通過 ACT,來接納那些揮之不去的負麵情緒,不再將它們視為敵人,而是視為內心的一部分,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定義和追求自己真正看重的東西。 藥物治療的輔助與反思: 作者坦誠地記錄瞭藥物治療在她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包括藥物的選擇、劑量調整以及可能齣現的副作用。她並沒有將藥物視為“萬能藥”,而是強調瞭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如何為心理治療創造更良好的基礎。同時,她也對藥物治療進行瞭一些個人的反思,比如如何剋服對藥物的依賴感,以及如何與醫生共同製定治療計劃。 生活方式的積極調整: 除瞭專業的治療,作者還分享瞭她在日常生活中做齣的改變。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適度的運動,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在抑鬱癥的康復過程中,卻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她會分享一些具體的“微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如何逐步幫助她重拾身體的活力和內心的平靜。例如,她會描述自己是如何從每天隻願意躺在床上,到勉強自己走齣門散步,再到享受陽光的。 第三部分:穿越陰霾——重塑生活與自我 康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反復和挑戰。但作者在經曆瞭一番掙紮後,學會瞭與“不完美”共處,並重新找到瞭生活的意義。 “快樂”與“痛苦”的辯證關係: 書名中的“快樂在左,痛苦在右”,並非意味著兩者可以清晰地劃分,而是揭示瞭一種深刻的生命哲學。作者領悟到,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逃避它隻會讓它變得更加強大。真正的平靜,並非沒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依然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並在痛苦的經驗中學習成長。她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理解和接納“痛苦”,並從中汲取力量的感悟。 “復發”的可能與應對策略: 作者並沒有迴避“復發”的可能性,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分享瞭自己曾經經曆過的“小跌落”,以及如何通過之前學到的方法,及時調整,避免再次陷入深淵。她強調瞭自我監控的重要性,以及在感覺不對勁時,主動尋求支持的重要性。這本書,並非要給齣一個“永遠不會再復發”的保證,而是提供一套“如何應對復發”的工具箱。 重新連接與自我價值的重建: 隨著身體和心理的逐漸康復,作者開始重新與世界建立連接。她會分享自己是如何重新拾起興趣,如何重新投入工作,以及如何與親友建立更深層次的聯係。她不再將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是否快樂”之上,而是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在於其生命本身,在於其經曆和成長。她會分享一些關於“自我肯定”的練習,以及如何從微小的成功中獲得成就感。 麵嚮未來的希望與力量: 這本書的結尾,並非一個“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的童話式結局,而是一種更加成熟和堅韌的希望。作者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未來的挑戰,並相信自己擁有應對它們的力量。她將自己的經曆,視為一種寶貴的財富,並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給更多還在黑暗中掙紮的人,帶來一些啓發和鼓勵。她所傳遞的,是一種“即使帶著傷痕,也能繼續前行”的強大生命力。 結語: 《黑夜盡頭的光芒》是一段關於人性韌性的深刻寫照。它提醒我們,抑鬱癥並非一種簡單的“情緒問題”,而是一種需要被理解、被治療的疾病。這本書,以其真誠、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一位女性在生命低榖中的掙紮與探索。它不是一本“治愈手冊”,卻能為迷失者指引方嚮;它不是一個“勵誌故事”,卻能激發內心最深處的勇氣。它所講述的,是關於如何在生命的縫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並最終,讓生命重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