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現代史學四大傢”
為中國通史寫作開一新的紀元
一生讀書治學的金石之言
閱讀季·高端人文知識普及讀物
大傢之書,有厚重的思想,純正的知識,寜靜的文字,是汨汨流淌的甘泉,綿綿不絕的文脈,有我們心智的滋養之道。
我走進,我聆聽,我在讀……
“閱讀季”叢書精選中外大傢的普及類人文著作,這些曆經歲月沉澱的好書,為作者苦心孤詣,勤讀精思所成,絕非粗製濫造,泥沙俱下之作,實為所涉及領域上乘的作品,有很高的閱讀價值,特彆適閤作為圖書館、單位、傢庭的基本藏書。
“閱讀季”叢書第一季收入以下八本圖書:
鄧散木講書法 鄧散木
古漢語入門 蔣紹愚 李新建
古文字四講 薑亮夫
呂思勉談讀書治學 呂思勉
品唐詩 施蟄存
王陽明生活 王勉三
中國文學小史 趙景深
中國饌饈譚 齊如山
內容簡介
我想象他一定是一位樸質恬淡、循規蹈矩、不揚露纔學,不爭取名位的忠厚長者,無纔子氣,無道學氣,也無領導社會的使命感,而是一位人生修養極深,冷靜、客觀、勤力、謹慎、有責任感的科學工作者。其治史,有理想、有計劃,又有高度的耐性,鍥而不捨地依照計劃,不怕辛苦,不嫌刻闆地堅持工作,纔能有這些成就。
——嚴耕望(知名曆史學傢)
《呂思勉談讀書治學》是呂思勉關於讀書治學的論說集。史學四大傢之一呂思勉終身積纍瞭豐富的讀書治學經驗,並對此問題頗有研究。他關於如何讀書,如何選書,如何做學問的不少精闢見解,值得今人學習、藉鑒。本書收入呂思勉關於讀書治學的文章、演講稿數十篇,另有錢穆、黃永年、鬍嘉、王玉祥等呂氏弟子的迴憶文章,力求全麵、準確反映反映呂思勉的讀書治學觀點和方法。
作者簡介
呂思勉,江蘇常州人。一位文史底蘊深厚、服膺顧炎武治學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觀影響的史學大師,是史學界公認的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著名曆史學傢譚其驤稱他“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他一生著作等身,在20世紀的史學界,以一人之力幾乎寫完瞭中國上下五韆年的曆史。迄今,惟此一部,惟此一人。
他不吃自己傢養的雞鴨,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他稱自己“不善棋而頗好弈”,嘗對弈興濃而忘瞭辦事;在學生眼裏,他是“一個年老的先生,夕陽西下,穿著長衫,有點病態”……一位博學古今的大學者,也是一位樸質恬淡的忠厚長者。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想象他一定是一位樸質恬淡、循規蹈矩、不揚露纔學,不爭取名位的忠厚長者,無纔子氣,無道學氣,也無領導社會的使命感,而是一位人生修養極深,冷靜、客觀、勤力、謹慎、有責任感的科學工作者。其治史,有理想、有計劃,又有高度的耐性,鍥而不捨地依照計劃,不怕辛苦,不嫌刻闆地堅持工作,纔能有這些成就。
——嚴耕望(知名曆史學傢) 目錄
一、讀書的方法
1.學問在於空間,不在於紙上
2.精讀或略讀
3.治學的程序
4.先精讀後略讀,再兩者並用
二、青年如何為學和做人
1.青年為學應深通、深入
2.先讀科學書,後讀古書
3.論青年的修養和教育問題
三、論讀經之法
1.經、子不同及先經後子
2.經學變遷
3.治經當從漢人之書入
4.治經當分清今古文傢數
5.經學入門書目
6.經、傳皆可信
7.治經三法
四、論讀子之法
1.諸子的學術源流
2.讀子書之方法
3.諸子學的重要性
4.諸子學與中國文學
五、我是如何走上史學研究之路的
1.少時得益於父母師友
2.我學習曆史的經過
3.社會科學是史學的根基
4.職業青年的治學環境
六、怎樣讀中國曆史
1.讀史與今日之需
2.讀中國曆史的三大門檻
3.讀史三法
4.研究曆史的感想
七、學會瞭解中國的史籍
1.史部的分類與重新估價
2.正史的重要性:全麵和直接
3.正史的由來和前四史
4.正史的注釋、補和重修
5.治亂興亡和典章製度
6.關於彆史
7.國史簡單參考書目
八、讀舊史入手的方法
1.初學之書不在多
2.讀舊史入手處
3.治古史的前提
4.初讀求速不求甚解
九、治史方法談
1.以前曆史的弊病和現代史學的宗旨
2.研究曆史的方法
3.作史的方法
十、怎樣學習國文
1.國文的復雜性
2.三種國文與基本國文
3.國文的發展流變
4.當前國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正的方法
5.基本的國文應為一般人學習的工具
6.過去選本的毛病及今日選本的準則
7.看、讀、作是學好國文的基本功
十一、國文雜談
1.論文史
2.人工與天籟
3.修習國文之簡易法
4.國文教學貢疑
附錄一:蠹魚自訟
附錄二:自述
附錄三:呂思勉為學拾零
精彩書摘
人工與天籟
一切事物,最美的總是自然的,人工做齣來的,無論如何精巧,總不免矯揉造作,有些斧鑿的痕跡,所以論文要以天籟為貴。天籟是文人學士,窮老盡氣所不能到的,因為這不是可以用工力的事啊!姑以四首民歌為例。“高田水,低田流。伯母叔母當曙上高樓。高樓上,好望江。望見江心渡麗娘”,在錶麵上看起來,隻是敘事,然而所適非人之意,已寓乎其中,此即古人之所謂比興。比興之所以可貴,乃因其意在此而言在彼,可以避免直接的過分的刺激,而且能引起豐富的想象。此義原非詩人所不知,後世的論詩,也貴寓言情於寫景,而不貴直率言情,就是為此。然而文人學士做起來,能如此之自然麼?這就是天籟和人籟之彆。“頭上金釵十八對,腳下花鞋廿四雙。金漆籠,銀漆箱。青絲帶,藕絲裳”,讀來覺得非常綺麗,然而極其明白易解,絕不要用什麼字眼、古典塗澤,此乃所謂不著色之艷。隻有不著色之艷,濃淡能恰到好處。用字眼、古典塗澤,好的也不免失之太濃,有意求聲希味淡,又不免失之太淡瞭,這也是人籟不及天籟之處。“問鴛鴦”以下,音節突然短促。凡是短促的音節,總是含有悲憤淒楚之意的。此調用於此處,恰甚適宜,這也是天籟。有一位化學傢對我說:“中國文字的程度低極瞭,萬萬不夠用的。”我問他:“何以見得?”他說:“即以顔色字論。現在的顔色,奚翅數百韆種?中國卻隻有青、黃、赤、白、黑等幾十個字,如何夠用呢?”我說:“你怕調查錯瞭古話瞭罷?要曉得中國的顔色字,共有幾個,是不能專據字書的,請你到綢緞鋪子裏去看看有許多顔色字,單看字書,是不會知道他有顔色的意義的。如妃字湖字即是。”他說:“雖然如此,比外國還少得多。”我說:“這是由於中國的顔色比外國少,不是語言的貧乏。倘使有新的顔色産生,或者輸入,中國人自然會替他造齣新名詞來,用不著你著急。”他的意思,到底不很信。從前有一個人,對一位英國的貴婦人說:“倫敦人頭發的總莖數,一定比世界上的總人數為多。”貴婦人雖不能駁他,卻總不很相信。這位化學傢,也未免有些像這位倫敦的貴婦人瞭。這些旁文,且不必說它。“藕絲裳”的“藕”字,在古典主義的文學中,就不能用作顔色字。如其用之,那也是參用白話的,決不是嚴格的古典主義文學。遇到此等情形,自然的口頭話,做古典主義文章的人,就不能說;要說,也要遵守許多規律,不能自然地說瞭;這是天籟、人籟之所由分。第二首中,“鹹魚臘肉不見麵,苦珠蠶豆當乾糧”,鹹魚、臘肉是兩種實物,苦珠卻無其物,隻是用來形容蠶豆的,兩物還隻是一物。用文人的格律評論起來,一定要說對得不勻稱瞭。然而讀起來絕不覺其不勻稱,這亦是天籟的自然之妙。可見得文人學士的格律,有些是自尋窄路的。詩的好處,全在乎怨而不怒。一怒就傖父氣瞭。“長竹槍,槍槍起,槍脫媒婆腳蹯底;短竹槍,槍槍齣,槍破媒婆背脊骨”;可謂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然而讀來仍覺其怨而不怒。這是因為竹槍並不是殺人的凶器,而隻是小孩的玩具。用竹槍去刺人,根本隻是小孩兒無意識的話,聽來並不使人精神緊張,而反覺得有些滑稽的意味,就不緻有纍美感瞭。這也是言語自然之妙。
……
前言/序言
正是讀書時候
寂寂素然,朗朗玉震都在閱讀的美好裏。
一抹青山,幾點桃紅,流水泛著暖,草廬裏煎著新鮮的葉子,清茗味伴著竹林薄煙。讀書的人在簷下閤著書捲,透過江南,念著塞北歸信。
麯苑風荷,鬆蔭疊碧,紅鯉潛得深深,浮萍隨著水韻,涼薰過後,唐詩也懶得動。知瞭一聲入雲,山更幽,人愈定。
楓燃南山,菊點陶捨,拾枯枝、煮瀑布、插花、焚香、抄小令,散散幾句,情起處,擱筆嚮天輕頌:古道西風瘦馬。
圓月寒山,天下清白。塵客絕履,仙猿無蹤。圍爐可與誰人夜話,挑燈漢書在杯酒中。古往今來,灰裏冷,名就功成有還空。
幾行文韜,幾行武略,幾行悲切切,幾行激烈烈。人間事,不過冷瞭嚮火睏瞭眠。有書作枕,便是福田。
窗前、月下、馬上、溪邊……處處可與韆古相契。晴耕雨讀,嚮來傢風,這些都是畫裏的往事瞭。
土壤長齣瞭鋼筋和水泥,我們住進瞭盒子裏,眼睛鑲進瞭顯示屏,讀書成瞭瀏覽資訊……
急、燥、慌……
電視裏唱著歌: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瞭,我又該如何是好!”
我想,還是讀書吧。印在紙上的書,翻著有聲,有扉頁,有筆尖在文字下的行走,有一聲嘆息,有拍著膝蓋忘瞭疼。
澄心澈智,讀善其身。
當下,正是讀書時候。
智海拾遺:近代學人治學之道與讀書方法 這本書並非一部固定的學術專著,而是一係列思想片段、經驗之談的匯集,旨在梳理與探究近代以來,一批傑齣的學者在治學道路上所踐行的智慧與方法。它不局限於某一特定學科領域,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學術範疇,關注那些支撐起知識大廈的基石,以及支撐學者自身不斷前行的內在動力。 一、治學之基:獨立之思與批判之眼 近代以來,學術思潮湧動,新舊思想交織。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一位真正的學者都必須具備一種核心品質,那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本書所描繪的,恰恰是那些在眾聲喧嘩中,依然能保持清醒頭腦,不隨波逐流的治學者的風采。他們並非輕易接受既有理論,而是懂得審視、質疑,用自己的理性去辨析真僞,去發掘新的可能性。 質疑精神的培育:書中描繪的治學者,絕不會將經典奉為圭臬,而是懂得“盡信不如不信”的道理。他們會仔細考察文獻的來源、論證的邏輯,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見與局限。這種質疑,並非是為瞭否定而否定,而是為瞭更深刻地理解,為瞭在既有的基礎上,超越已有的認知。例如,對於一些被普遍接受的史學觀點,他們會從不同的史料齣發,重新審視其成立的依據;對於一些哲學命題,他們會深入剖析其概念的內涵,挖掘其潛藏的矛盾。這種批判性的精神,是學術進步的源泉,也是學者人格獨立的重要體現。 知識結構的構建:治學者並非滿足於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嚴謹、係統的知識體係。他們懂得,孤立的知識無法解決復雜的問題,隻有將各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纔能獲得更全麵的認識。因此,書中會展現一些學者如何跨越學科界限,將曆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知識相互藉鑒,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一位曆史學傢可能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曆史事件的成因,一位文學傢則可能藉鑒心理學的理論來解讀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知識結構的搭建,是一個持續打磨、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學者有極強的概括能力和聯想能力。 問題意識的養成:真正的治學,始於問題。書中描繪的學者,往往擁有一種敏銳的問題意識,他們能夠從日常的觀察、閱讀中發現未被解決的睏惑,並將其轉化為深入研究的課題。他們不迴避難題,反而樂於嚮未知發起挑戰。這種問題意識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學養基礎之上,以及對現實世界持續的關懷之上。例如,他們可能會對某個曆史現象提齣“為什麼會這樣?”的疑問,對某個社會問題追問“其根源何在?”。這種追問,是學術生命力的體現。 二、讀書之道:精讀與博覽的辯證統一 讀書是治學的基礎,然而如何讀書,卻是一門大學問。書中並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速成秘籍”,而是呈現瞭不同學者在讀書方法上的獨特探索與體會。 精讀與深入理解:對於那些具有奠基性意義的著作,學者們往往會采取精讀的方式。這並非簡單的逐字逐句閱讀,而是包含瞭對作者的生平、所處時代、思想背景的瞭解,對全書的結構、論旨的把握,以及對核心概念、關鍵論證的深入分析。書中可能會描繪一些學者如何在閱讀一本哲學經典時,反復推敲某個概念的定義,如何在閱讀一篇曆史文獻時,辨析其字裏行間的潛颱詞。精讀的目的,是為瞭真正地“讀懂”,將書中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批判性思考。 博覽與開闊視野:在精讀的基礎上,學者們也深知博覽的重要性。廣泛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能夠幫助學者開闊視野,瞭解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發現不同思想之間的聯係與碰撞。書中可能會展現一些學者如何通過廣泛涉獵,瞭解不同學派的觀點,從而避免陷入“閉門造車”的境地。例如,一位專注於中國古代史的學者,可能會閱讀大量的考古報告、人類學研究,甚至是外國的曆史著作,以獲得更廣闊的視角。博覽並非走馬觀花,而是在廣泛閱讀中,篩選齣對自己研究有價值的信息,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知識體係。 方法論的藉鑒與創新:在讀書過程中,學者們也會有意識地藉鑒和學習他人研究的方法。一本好的著作,不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其研究的方法。書中可能會描繪一些學者如何通過閱讀他人的研究著作,學習其論證方式、史料運用、甚至是敘事技巧。同時,他們也並非盲目模仿,而是會根據自己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對既有的方法進行調整和創新。這種對方法論的關注,體現瞭治學的嚴謹性與自覺性。 筆記與反芻:有效的讀書離不開筆記。書中描繪的學者,大多有做筆記的習慣,但他們的筆記並非簡單的摘抄,而是包含瞭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消化、以及自己的思考和疑問。這些筆記,既是他們學習過程的記錄,也是他們進行再創作的素材。通過反復閱讀自己的筆記,他們能夠不斷地反芻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三、治學的態度:嚴謹、勤勉與持之以恒 治學之路,道阻且長。書中描繪的治學者,無一不具備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嚴謹求實的態度。 嚴謹的態度:學術研究容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書中描繪的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無論是史料的考證,還是數據的分析,都力求做到一絲不苟。他們懂得,一個細微的錯誤,可能會導緻整個研究的偏離。這種嚴謹,體現在對史料的反復核對,對文獻的仔細辨析,對邏輯的嚴格推演。 勤勉與耐心:學術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書中描繪的學者,往往是勤奮的典範。他們能夠忍受枯燥,專注於研究,不被外界的乾擾所動搖。他們明白,知識的積纍和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來沉澱。即使麵對長期的研究瓶頸,他們也保持耐心,不斷嘗試,直到找到突破口。 持之以恒的精神:治學是一場馬拉鬆,而非短跑。書中描繪的學者,都擁有驚人的毅力,能夠長期堅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深耕。他們不追求一時的名利,而是將學術研究視為一種人生的追求,一種對真理的不懈探索。這種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任何偉大成就背後不可或缺的支撐。 四、知識的傳承與學術的責任 在治學之路上,學者們也深知知識傳承的重要性。他們不僅緻力於自己的研究,也樂於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下一代。 教學與啓濛:許多學者也身兼教職,他們通過課堂教學,將自己的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傳遞給學生。書中可能會描繪一些學者如何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學術興趣。 著書立說與學術貢獻:學者們通過著書立說,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為學術界貢獻新的知識。這些著作,既是他們個人學術生涯的總結,也為後人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資源。 學術的社會責任:在書中描繪的治學者的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一種對社會承擔責任的意識。他們並非僅僅沉醉於象牙塔中的研究,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術研究,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他們可能關注現實問題,用學術的智慧去分析和解答,為社會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總而言之,這本書所描繪的,是一幅近代以來學者們在治學道路上奮鬥與探索的畫捲。它不是一部提供具體學術知識的寶庫,而是一本關於如何做學問、如何成為一個閤格的治學者的思想指南。它所展現的,是那些在智海中不斷前行,用獨立之思、批判之眼、嚴謹之態,去探尋知識奧秘的學者們的群像。讀者從中或許能獲得的不隻是關於讀書的技巧,更是關於如何樹立正確學術觀、如何鍛造獨立人格的深刻啓迪。這本書,是對近代學術精神的一種迴望與緻敬,也是對未來治學者的一種激勵與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