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当代设计大师的1000个经典设计(全彩)》涵盖了世界级产品设计师的作品,刊载了目前世界上活跃的产品设计师的主题性访谈。如亚米·海因(Jaime Hayon)的设计被称为“童话般的设计”,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火炬塔,是英国当下流行的设计师之一。这本书既可作为家居布置指南,也可以迅速了解设计师的设计经验,是成为设计师的必读经典。
《国际当代设计大师的1000个经典设计(全彩)》汇集了一系列著名的当代家庭产品的设计,包括桌与椅、床和沙发、收纳用品、厨卫用品、餐具、织物与面料、灯具、电子产品等内容。
这些作品都出自世界杰出设计师之手,包括亚米海因(Jaime Hayon)、贾维尔马里斯卡尔(Javier Mariscal)、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安积朋子(Tomoko Azumi)、巴斯蒂安·伯格(Sebastian Bergne,)、尤尔根·贝伊(Jürgen Bey)、托德·布歇尔(Tord Boontje)、师海恩·伊克(Piet Hein Eek)、坎帕纳兄弟(Fernando and Humberto Campana)、马修·雷汉尼尔(Mathieu Lehanneur)等人。为了便于找到出处,书中还给出了项目的说明、设计师和生产厂家。是你打造现代之家的新参考。
1. 桌椅 8
彼特·海恩·伊克 30
史蒂文·迪亚兹 42
泽维尔·路斯特 60
皮尔森·伊德 74
2. 沙发和床 76
3. 储物 104
Johanna Grawunder 110
巴伯奥·斯格比 122
4. 厨房用品和浴室用品 128
理查德·霍顿 140
5. 桌面用品 150
卢卡·尼切托 180
6. 纺织品和面料 186
亚米·海因 210
7. 灯 218
本杰明·休伯特 242
Nendo 254
8. 电子 272
9. 其他 290
贾维尔·马里斯卡尔 294
这本书的“细节致胜”哲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以为,大师的设计无非是宏大的概念和完美的比例,但通过这本书对细节的特写,我看到了设计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实现其理念的。比如,一个门把手的连接方式,一个踢脚线的收口处理,甚至是一个按钮的触感模拟,都被赋予了极高的关注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恰恰是体现设计师功力的地方。书中有不少特写镜头,专门放大了材料交界处的处理,甚至能看到设计师是如何巧妙地隐藏螺丝或接缝的。这对我个人在进行小型项目规划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一手参考资料。它们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在实际操作中借鉴的“工艺笔记”。这种对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图形设计等领域中“如何将想法变成实体”的深入刻画,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设计画册”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色彩表现力简直让我惊叹,这绝对不是那种廉价印刷品能比拟的。全彩印刷的威力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顶级设计师作品中对材质肌理的微妙处理,比如木材的年轮纹理、金属的拉丝光泽,甚至是皮革的自然褶皱,都得到了非常精准的还原。我特意对比了几张我收藏已久的老杂志上的图片,这本书的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更高,但最难得的是,它保持了一种高级的克制,没有把颜色弄得过于“艳俗”,反而凸显了作品本身的质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原稿的小样,而不是复制品。特别是关于灯光设计的部分,灯光对空间氛围的塑造力在这本书里被体现得无声胜有声,那种柔和的漫反射光,和硬朗的直射光在页面上的对比,让人不禁想象如果置身于那个空间会是怎样的体验。对于我们这些依赖视觉信息来学习和感受设计的人来说,这种高标准的印刷质量,本身就是对设计师作品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读者体验的一种投资。
评分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真正体现了“当代”的意义,不仅仅是罗列那些已经封神的经典,而是捕捉了设计语言的流动性。我注意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理念碰撞出的火花,被这本书巧妙地并置展示。例如,在相邻的几页中,你可能先看到北欧设计对简约和自然材料的极致追求,紧接着就跳跃到了日本对极简与禅意的空间化表达,随后又是意大利设计中那种充满戏剧张力的形式感。这种跨文化、跨媒介的展示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它不是简单的“这个好看就放进来”,而是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不同的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下,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解答的。这种“横向对比”的编排结构,让学习曲线变得非常平缓而高效,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进行比较和消化。
评分拿到这本《国际当代设计大师的1000个经典设计(全彩)》的时候,心里那种期待简直像要爆炸一样。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厚重得能当哑铃用的工具书,结果拿到手比想象中轻盈不少,但翻开之后,那种视觉冲击力真是无与伦比。书页的质感处理得非常好,纸张的挺度和光泽度恰到好处,完美承托了那些高清的彩图。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是排版,设计师显然在布局上花了不少心思,信息不会过于拥挤,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使得每一个案例都能“呼吸”。而且,它不像有些设计图册那样,只是把作品堆砌在一起,这本书的编排似乎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虽然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但你翻阅时能感受到从早期现代主义的简洁到后解构主义的复杂,再到当下可持续设计思潮的演变脉络。对我这个非科班出身,但对设计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就像一个私人博物馆的导览手册,每翻过一页,就像被拉进了一次大师的工作室,那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材料的敬畏感,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尤其是一些家居用品的设计,它们不仅仅是功能性的物品,更是雕塑般的艺术品,这本书把这种美感捕捉得淋漓尽致。
评分更让我欣赏的是,尽管书里囊括了上千个作品,但它在信息呈现上保持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感——既有足够的深度供专业人士挖掘,又不至于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阐述,而是用作品本身说话,用简洁精准的图注来点睛。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恰恰符合当代人快节奏、重效率的信息获取习惯。我可以快速浏览,捕捉到灵感火花;也可以沉下心来,对着一个特定的椅子设计反复研究其结构受力点。而且,全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对“好设计”的最好诠释。书脊的稳固性,翻页时的流畅感,都显示出制作方对最终产品体验的重视。拿着它,感觉自己就像是拥有了一个可以随时查阅、不断激发创意的灵感库。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经典”二字最好的注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且在不同时代都能提供新的启发。
评分值得一看,很厚,纸质也还可以
评分值得一看,很厚,纸质也还可以
评分很有用
评分不错的好书,家具内的比较多
评分只要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设计书永远是缩水的,原英文版的书籍尺寸是248×213×29mm,这本中文版的尺寸是228×168×22mm。一本定价99元的小册子,情何以堪!
评分还不错,收罗的家具挺多的,可以参考参考
评分小了点还没看
评分商品不错,可以。。。
评分小了点还没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