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当代设计大师的1000个经典设计(全彩)

国际当代设计大师的1000个经典设计(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詹妮弗·哈德森(Jennifer Hudson) 著,孔祥富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
  • 当代设计
  • 经典设计
  • 国际设计
  • 设计大师
  • 建筑设计
  • 室内设计
  • 工业设计
  • 视觉设计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4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47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设计师、设计爱好者、大中专院校学生、社会培训学生,以及大众读者阅读。

  《国际当代设计大师的1000个经典设计(全彩)》涵盖了世界级产品设计师的作品,刊载了目前世界上活跃的产品设计师的主题性访谈。如亚米·海因(Jaime Hayon)的设计被称为“童话般的设计”,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火炬塔,是英国当下流行的设计师之一。这本书既可作为家居布置指南,也可以迅速了解设计师的设计经验,是成为设计师的必读经典。

内容简介

  《国际当代设计大师的1000个经典设计(全彩)》汇集了一系列著名的当代家庭产品的设计,包括桌与椅、床和沙发、收纳用品、厨卫用品、餐具、织物与面料、灯具、电子产品等内容。
  这些作品都出自世界杰出设计师之手,包括亚米海因(Jaime Hayon)、贾维尔马里斯卡尔(Javier Mariscal)、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安积朋子(Tomoko Azumi)、巴斯蒂安·伯格(Sebastian Bergne,)、尤尔根·贝伊(Jürgen Bey)、托德·布歇尔(Tord Boontje)、师海恩·伊克(Piet Hein Eek)、坎帕纳兄弟(Fernando and Humberto Campana)、马修·雷汉尼尔(Mathieu Lehanneur)等人。为了便于找到出处,书中还给出了项目的说明、设计师和生产厂家。是你打造现代之家的新参考。

作者简介

  詹妮弗·哈德森(Jennifer Hudson),是一位作家、编辑、当代建筑与设计的研究者,还作了15年《国际设计年鉴》的总编。她还是一位室内设计师、《1000个设计》的作者。正在撰写《50款产品设计:从概念到生产》、《室内设计:从简报到施工》。
  孔祥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辽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入选上海电气杯银奖辽宁省政府新产品奖三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1. 桌椅 8
彼特·海恩·伊克 30
史蒂文·迪亚兹 42
泽维尔·路斯特 60
皮尔森·伊德 74
2. 沙发和床 76
3. 储物 104
Johanna Grawunder 110
巴伯奥·斯格比 122
4. 厨房用品和浴室用品 128
理查德·霍顿 140
5. 桌面用品 150
卢卡·尼切托 180
6. 纺织品和面料 186
亚米·海因 210
7. 灯 218
本杰明·休伯特 242
Nendo 254
8. 电子 272
9. 其他 290
贾维尔·马里斯卡尔 294

前言/序言

  保拉安东尼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和设计资深策展人,在其2008年发人深省的展览“设计与弹性思维”举办之前曾经发表过一段关于当代设计师的谈话,他谈到:“设计师对于社会的作用就好比蚯蚓对于泥土一样重要。蚯蚓进食泥土,然后通过消化,排出营养物质,使泥土更肥沃。他们都是伟大的合成者。好的设计师都是把设计当成享受生活和探索世界的途径的,并且用其所学来回报世界。”  这里汇集了超过两百项的器物、项目和概念,从微观到宇宙、从纳米器件到交通车辆、从工具到界面、从策略方案到解决日常问题的创意等影响我们未来选择的各个方面来探索设计和科学的关系,目的是为了阐释设计师善于抓住技术和社会瞬息的变化,将其转变为产品和系统,进而为消费者理解和使用的素养。  相对过去,今天设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设计师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作为创新的诠释者,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变化的催化剂。设计学科的领域很广,这不仅体现在我们接下来将会在后面的页面中看到的实物领域,还体现在为发明创造和现实生活所搭建的桥梁的作用上。  设计本应该是一辆促进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列车,但却被装饰的概念污染了太久。设计师的作用在于将多种不同的资源、创意整合成一个具有明确目的和功能的实体、方案或者仪器设备。近年来,随着设计思维和设计评论的发展——前者强调好的设计师应具备的系统思考、策略分析以及观察、分析和传达能力,后者指基于现有价值、道德和文化实践的设计产品评价——设计师的智慧不在局限于创造有形产品,同时也涉及对伦理、社会、环境以及人道问题的设计思考。设计师的目的是以技术创新、信息处理或更广义的手段,运用其“弹性思维”来解决诸如健康、贫穷、老龄化以及长期失业等问题。设计师的作用是利用符合逻辑、经济性好、具有时代精神的手段针对环境危机等突出问题提出可持续性优先的解决方案。  设计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着的,今天比过去更加的扩展和流动,并且具有越来越多的责任内涵。设计师过去主要参与生产性产品的产生过程,今天,只考虑产品好看好用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设计师还需要考虑产品的耐久性、对环境的最小影响以及对情感、技术和材料等在设计中的创造性把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设计师维克多巴巴纳克写了一部颇具宣传效果的书——《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书中谈到:“一些行业比工业设计更具危害性,虽然这些行业并不多”。他还勉励设计师们要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而不是那些忽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忽略社会和道德责任的虚假需求,否则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星球的生态环境将面临威胁,必须结束这种用后即弃的时代。即使在米兰国际设计沙龙(当代设计的晴雨表)上充满了新名词、新样式、新趋势等等,对设计师社会责任的强调却有增无减。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设计、研发、生产、运输以及废弃物处理——产品应该耐久,以使其可以被代代传承使用。按照人道主义观点,与第三世界国家非盈利组织合作以手工为基础的产品出现明显增长诠释了与西方设计师对发达国家设计贡献一样的责任。这种关怀性的、可持续性的、深思熟虑的设计方法在本书以及设计师们被问及面临的挑战、“可持续设计”的定义、设计对社会变化的贡献时的口头回应中被反复论证和强调。  2012设计沙龙(本书出版前的最近一次沙龙)的氛围是比较温和的,甚至有些保守,这反映了消费者需求减少趋势下的时代和现实的朴素需求。产品的最终用户往往选择有情感共鸣和想长久保留的产品,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选择同一种类的多个产品。最受关注的展览不是那些展出瞄准奢侈品市场的惊艳的产品展览,而是那些展出能够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产品展览;这些展览的展品有个共同特点,强调协同设计、黑客化的设计(挪动,改变,转换的当代概念)、资源开放设计(为多数需求服务的技术信息共享)以及强调产品周期过程的设计。未来设计被很多挑战和复杂问题困扰。但设计师固有的创新态度、团队协作能力、领域交叉的思想加之其处理社会问题时同其它学科和组织的头风暴方法会将这些困扰一一化解,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机会。  艺术家们或许会犹疑是否应该为别人服务,但设计师们必须确定不移地解决人造环境、产品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考虑人的首要地位。正如保拉安东尼利所讲的:“设计师的工作必须紧密围绕人类的需求来展开”。
书籍简介:深度解析全球化背景下的视觉文化变迁 书名: 现代设计史论前沿:跨学科视野下的全球化影响与本土性重构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李 维 / 艾米丽·卡特]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视野出版社 / 新世纪设计研究中心]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开本: 16开(精装/平装可选) 页数: 520页 ---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突破传统设计史叙事中对“风格”和“大师”的过度聚焦,转而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深入探讨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全球化浪潮如何重塑了设计实践的本质、伦理考量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什么设计是美的”,而是追问“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下,设计是如何被生产、消费和理解的”。 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力求为设计研究领域提供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 --- 第一部分:全球化冲击下的设计范式转移(约150页) 本部分着重于考察全球贸易、信息技术革命与后殖民主义遗产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设计思维的范式转移。 章节焦点: 1. 现代性的多重路径: 探讨包豪斯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不同非西方国家(如拉美、东南亚和东亚)的在地化(Localization)与抵抗(Resistance)过程。分析这些“二次现代性”的实践如何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设计叙事。 2. 跨国资本与设计标准: 深入剖析跨国企业(MNCs)的设计部门在统一全球市场标准方面的作用,以及这种标准化对地方手工艺、材料使用和传统生产方式造成的冲击与机遇。特别关注“设计驱动型”商业模式对传统工业设计伦理的挑战。 3. 数字基础设施与设计生产: 研究互联网和快速原型技术(如3D打印)如何改变了设计的地理边界。探讨“分布式设计团队”与“远程协作”的新模式,以及它们对设计教育和知识产权的影响。 4. 符号的全球流转与误读: 考察特定视觉符号(如极简主义、某种色彩或图案)在全球范围内被挪用、消费和重新编码的现象。分析符号的“去地域化”过程及其文化意义的漂移。 --- 第二部分:本土性重构与设计人类学(约140页) 面对全球同质化的趋势,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地方性知识、传统技艺以及社区驱动的设计实践,强调设计的文化锚定性。 章节焦点: 1. 材料伦理与地方知识系统: 考察特定地域的传统材料(如竹、陶土、特定染料)在当代设计中的再生。本书挑战了“新材料至上论”,强调地方知识在可持续性设计中的不可替代性。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传统手艺人如何通过适应新技术而非被取代的方式,实现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 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的批判性回顾: 不仅罗列参与式设计的成功案例,更深入批判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设计殖民主义”倾向——即外部设计者以“赋权”之名行主导之实。重点探讨如何实现真正的“共创”(Co-creation)。 3. 设计与仪式空间: 探讨在非西方文化中,设计如何深入参与到生命周期、宗教仪式和社区庆典中。分析建筑、器物和服饰设计如何充当文化记忆的载体,并抵抗快速消费主义的侵蚀。 4. 地方性与批判性地理学: 将设计置于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空间中进行考察。例如,分析城市更新项目如何通过设计手段重塑特定街区的社会阶层结构与身份认同。 --- 第三部分:设计伦理、可持续性与未来张力(约130页) 此部分超越了形式美学,聚焦于设计在面对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和技术异化时的责任与潜在的变革力量。 章节焦点: 1. 反思“形式追随功能”: 重新审视现代主义的核心信条,探讨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设计的功能性是否已扩展到社会、生态和情感层面。讨论“反功能主义”设计思潮的兴起。 2. 从“可持续设计”到“再生设计”: 对当前流行的“绿色设计”概念进行解构,指出其商业化倾向。提出以生态系统思维为基础的“再生设计”(Restorative Design)的必要性,强调设计目标应是修复而非仅仅减少负面影响。 3. 数据伦理与算法美学: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渗透到设计决策流程,本章探讨了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如何固化现有的社会歧视。讨论设计师应如何在数据驱动的设计中承担起“看门人”的伦理责任。 4. 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设计对象: 探讨未来设计对象将如何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视角,考虑非人类主体(如动物、环境、甚至人工智能本身)的需求与存在权利。 --- 第四部分:设计史学的自我批判与叙事重构(约100页) 本书的收尾部分是对设计史学本身进行反思,呼吁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历史书写方式。 章节焦点: 1. 谁被“设计史”所遗忘?: 对既有设计史文献中长期被边缘化的群体进行重新发掘,包括女性设计师、少数族裔的工匠以及“无名”的集体实践者。 2. 设计实践的档案化挑战: 探讨当代设计实践的瞬时性和跨媒介性如何给传统档案保存带来挑战。研究“数字遗存”和“活态知识”的记录方法。 3. 全球史观下的设计教育重塑: 提出构建一套新的设计史课程大纲,该大纲不再以西方时间线为主轴,而是以议题(如“城市化”、“材料循环”、“身份构建”)为核心,连接不同地理区域的平行实践。 4. 结语:走向未来的多中心设计对话: 总结全球化背景下设计研究的未来方向,强调设计不再是孤立的美学活动,而是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干预。 ---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对单一“杰出作品”的崇拜,转而聚焦于设计背后的系统性、流程与权力关系。它融合了批判理论、民族志研究和技术哲学,是一本面向研究生、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关注设计在塑造当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读者的深度学术专著。书中配有大量详尽的图表、案例分析与文献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广阔的跨文化视野。 目标读者: 设计史与理论研究者、艺术与文化研究学者、高级设计专业学生、关注全球化与文化变迁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致胜”哲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以为,大师的设计无非是宏大的概念和完美的比例,但通过这本书对细节的特写,我看到了设计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实现其理念的。比如,一个门把手的连接方式,一个踢脚线的收口处理,甚至是一个按钮的触感模拟,都被赋予了极高的关注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恰恰是体现设计师功力的地方。书中有不少特写镜头,专门放大了材料交界处的处理,甚至能看到设计师是如何巧妙地隐藏螺丝或接缝的。这对我个人在进行小型项目规划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一手参考资料。它们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在实际操作中借鉴的“工艺笔记”。这种对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图形设计等领域中“如何将想法变成实体”的深入刻画,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设计画册”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色彩表现力简直让我惊叹,这绝对不是那种廉价印刷品能比拟的。全彩印刷的威力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顶级设计师作品中对材质肌理的微妙处理,比如木材的年轮纹理、金属的拉丝光泽,甚至是皮革的自然褶皱,都得到了非常精准的还原。我特意对比了几张我收藏已久的老杂志上的图片,这本书的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更高,但最难得的是,它保持了一种高级的克制,没有把颜色弄得过于“艳俗”,反而凸显了作品本身的质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原稿的小样,而不是复制品。特别是关于灯光设计的部分,灯光对空间氛围的塑造力在这本书里被体现得无声胜有声,那种柔和的漫反射光,和硬朗的直射光在页面上的对比,让人不禁想象如果置身于那个空间会是怎样的体验。对于我们这些依赖视觉信息来学习和感受设计的人来说,这种高标准的印刷质量,本身就是对设计师作品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读者体验的一种投资。

评分

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真正体现了“当代”的意义,不仅仅是罗列那些已经封神的经典,而是捕捉了设计语言的流动性。我注意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理念碰撞出的火花,被这本书巧妙地并置展示。例如,在相邻的几页中,你可能先看到北欧设计对简约和自然材料的极致追求,紧接着就跳跃到了日本对极简与禅意的空间化表达,随后又是意大利设计中那种充满戏剧张力的形式感。这种跨文化、跨媒介的展示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它不是简单的“这个好看就放进来”,而是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不同的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下,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解答的。这种“横向对比”的编排结构,让学习曲线变得非常平缓而高效,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进行比较和消化。

评分

拿到这本《国际当代设计大师的1000个经典设计(全彩)》的时候,心里那种期待简直像要爆炸一样。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厚重得能当哑铃用的工具书,结果拿到手比想象中轻盈不少,但翻开之后,那种视觉冲击力真是无与伦比。书页的质感处理得非常好,纸张的挺度和光泽度恰到好处,完美承托了那些高清的彩图。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是排版,设计师显然在布局上花了不少心思,信息不会过于拥挤,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使得每一个案例都能“呼吸”。而且,它不像有些设计图册那样,只是把作品堆砌在一起,这本书的编排似乎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虽然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但你翻阅时能感受到从早期现代主义的简洁到后解构主义的复杂,再到当下可持续设计思潮的演变脉络。对我这个非科班出身,但对设计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就像一个私人博物馆的导览手册,每翻过一页,就像被拉进了一次大师的工作室,那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材料的敬畏感,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尤其是一些家居用品的设计,它们不仅仅是功能性的物品,更是雕塑般的艺术品,这本书把这种美感捕捉得淋漓尽致。

评分

更让我欣赏的是,尽管书里囊括了上千个作品,但它在信息呈现上保持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感——既有足够的深度供专业人士挖掘,又不至于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阐述,而是用作品本身说话,用简洁精准的图注来点睛。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恰恰符合当代人快节奏、重效率的信息获取习惯。我可以快速浏览,捕捉到灵感火花;也可以沉下心来,对着一个特定的椅子设计反复研究其结构受力点。而且,全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对“好设计”的最好诠释。书脊的稳固性,翻页时的流畅感,都显示出制作方对最终产品体验的重视。拿着它,感觉自己就像是拥有了一个可以随时查阅、不断激发创意的灵感库。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经典”二字最好的注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且在不同时代都能提供新的启发。

评分

值得一看,很厚,纸质也还可以

评分

值得一看,很厚,纸质也还可以

评分

很有用

评分

不错的好书,家具内的比较多

评分

只要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设计书永远是缩水的,原英文版的书籍尺寸是248×213×29mm,这本中文版的尺寸是228×168×22mm。一本定价99元的小册子,情何以堪!

评分

还不错,收罗的家具挺多的,可以参考参考

评分

小了点还没看

评分

商品不错,可以。。。

评分

小了点还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