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

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正璜 著
图书标签:
  • 西北
  • 考察
  • 日记
  • 民国
  • 历史
  • 地理
  • 文化
  • 风俗
  • 游记
  • 田野调查
  • 1940-1941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53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764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我国政府组织的第1个艺术文物考察团,团长王子云,何正璜任团员兼文秘。《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详实地记述了考察团在重庆成立、成都集训、赴陕以及在西安地区的考察情况。 在何正璜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考察团在西安的考察工作、生活,是丰富、紧张而又滋味复杂的。其中也不时表现、流露出我国老一代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让我们从中看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情,对祖国文化事业的执著。这些文字,历经几十年风雨,古色斑斓,但依然散发着理想的光辉。

内容简介

  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我国政府组织的第1个艺术文物考察团,团长王子云,何正璜任团员兼文秘。考察团成立的背景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气焰顶盛之时,为了抢救收集整理我国西北地区(河南洛阳以西及陕甘青地区)的文物古迹资料,以防万一被日寇破坏、盗走,保存一份完整的资料,为以后复制作参考。《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详实地记述了考察团在重庆成立、成都集训、赴陕以及在西安地区的考察情况,日记记述考察团对西安古代遗存进行了细致查看;走访西安大儒、收藏家、古董商,看到了精美文物之所在;于残垣断壁的寺院中,寻找到不少遗散的文物;对西安周边的汉唐遗址进行了踏查;对市井民俗文化也做了详尽的记叙。日记从1940.9.2日始,1941.4.20止,共计7个月18天。其中1941.2月至4月为重点篇章。

目录

前言
途记
1940年11月19日——1941年1月2日
西安记
1941年1月3日——1941年4月20日
附录: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成立

精彩书摘

  《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
  晨,在广元北站换西北公路局之软椅轿车。行李至此,均需一一过磅,磅后系号条由局负责捆于车顶,迅速而有秩序。且我们之座位号数,在我们未到之前即已顺购票先后派定。我们皆中国之忠诚人民,喜有法有则之处置,故虽吾人行李磅后须补四五十元,且吾等座位又在最后一列,然均甚为心愿。知西北公路局为交通部所办国营事业,究竟不同,观夫抗战以后,各处工程创始改良者均多,是抗战胜利之日,亦建国成功之日也。广元为四川极边之一县,过此即入陕境。川省虽非故土,然住此已多日,且家尚有人在渝市,今即离川,心中滋味颇难形容。此处有酒精制作坊,规模尚有可观,亦为国营。
  传此处尚有兵工厂,故敌机常临,然我们匆匆过此,不得熟知。但久闻人言,广元有佳妙石刻之佛像,云因此极思一睹,辨其风格。然车昨日抵站时已四点,询问其地,答以约三公里。六公里之来回,今夜实不可能,只得交臂失之。今日在车窗中一瞥而过,但见累累石佛或立或坐,均装于沿公路之峭壁中,高约二三尺,面目衣物不及细辨,只得待诸归途再行过访。车沿嘉陵江上游而行,云累(注:原文如此,似应为“屡”)低问忆及嘉陵江上否?我只低笑而不答。水最浅处仅可湿踝,真所谓滥觞也。水急而流乱,冲石排沙,奋力前奔,此处虽非其最上游,然睹此勇毅奔流之状,不禁念及任何事物创始之艰。
  大言之,总理当日合少数先烈肇创民国,几经阻挠仍不屈前进,终成今日吾等自由民主之中华,吾等享受今日之幸福,亦皆先贤能忍受开始之艰辛,方能有之也。
  同时,今日大军御侮,祖国声誉之高扬,地位之升起,我等能安然在此山水间者,皆峨峨干城,忠勇将士之功也。
  ……

前言/序言


《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 这是一部穿越时光的珍贵记录,凝结着一位学者在动荡年代里,对中国西北这片古老而神秘土地的深切探寻。1940年至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的烽火蔓延,整个中国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艰难岁月,然而,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却毅然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考察之路。本书以日记的形式,真实、细致地描绘了作者在那段特殊时期,深入西北腹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日记的开篇,便勾勒出作者踏上旅途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好奇,也夹杂着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作者笔下的西北,绝非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土地。从东部的黄土高原,到西部的戈壁荒漠,再到高原上的雪山冰川,作者的足迹遍布了这片广袤土地的多个角落。 书中详尽地记录了作者在考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他描绘了当地居民淳朴而坚韧的生活状态,捕捉了他们脸上岁月的痕迹,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希望。作者深入村落,与当地人交谈,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乃至民间传说。这些鲜活的细节,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生活图景,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年代,亲身感受着西北人民的喜怒哀乐。 在学术层面,作者的考察也极具价值。他关注地质地貌的演变,记录了沿途的自然风光,细致观察了植物的分布与生长。同时,他对历史遗迹的探访更是引人入胜。他搜寻古老的城墙、寺庙、石窟,考证其年代、风格与历史意义。对于当地的考古发现,作者也进行了详实的记录与初步的分析,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那些在尘封的岁月中被遗忘的古迹,通过作者的笔触,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日记中饱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在考察的过程中,他不仅看到了西北地区的壮丽景色,也直面了当地存在的贫困、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挑战。他记录了交通的不便、资源的匮乏,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传统与现代碰撞所产生的复杂现象。作者以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深切关怀。 1940-194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抗战的阴影笼罩着大地,但在这片广袤的西北土地上,生命依旧在顽强地延续,文化依旧在默默地传承。作者的考察,不仅是一次地理与历史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体认。他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个年代西北的真实面貌,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的痕迹,那些在困苦中闪耀的人性光辉,都得以在这本日记中被珍藏。 《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西北的独特风貌。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思考深刻真挚,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能了解到西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更能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的家国情怀与探索精神。这是一部充满力量与智慧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变成了一枚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对那个年代、那片土地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应该仅仅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它更应该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而这本日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1940-1941年间,深入西北地区进行的考察,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与意义。我阅读时,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荒凉的大漠,巍峨的高山,古老的丝绸之路遗迹,以及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韧生活着的各族人民。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挚,他用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记录下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尤其被他对当地人文风情的记录所吸引,那些关于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的描绘,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气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变迁中,依然保有其独特面貌的中国西北。它不仅仅是一份科学考察的记录,更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写照。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更多未知,去理解更多历史,去感受更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自从拿到《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本书,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中国西部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向往,尤其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那里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这本日记,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作者在1940-1941年间的考察,无疑是一次艰苦卓绝的壮举。我仿佛能透过他的文字,感受到阵阵袭来的寒风,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气息,听到驼队在寂静的戈壁上发出的声响。他的记录,不只是对地理环境的简单陈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我看到了他对当地人民生活困境的关注,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以及在艰难条件下,依然坚持科学探索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中国西北。它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一份充满生命力的叙事,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渴望从中挖掘出更多关于那片土地的秘密,以及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真实生活。

评分

我最近正在啃读《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套书的吸引力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片土地上隐藏着无数未被讲述的故事。当我拿到这本日记时,那种古老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淡淡香气,立刻让我进入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了在1940-1941年间,他对西北地区的考察过程。从那些字里行间,我仿佛能看到他在严寒的冬日里,裹紧衣裳,一步步踏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也能感受到他在酷暑的夏日,汗流浃背,用执着的脚步丈量着无垠的戈壁。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图景。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地理风貌,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甚至是中国当时社会转型时期的点点滴滴,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我看到了他对每一个陌生面孔的善意,对每一处陌生风景的好奇,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地理考察笔记,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肌理。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了解更多关于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去感受作者在那段特殊时期所经历的种种。

评分

《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成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勾勒出一段被时光尘封的往事。我一直对中国西北地区充满好奇,那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孕育着独特的文化。而1940-1941年,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作者选择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考察,其意义非凡。我翻阅着书页,脑海中浮现出作者笔下的场景:荒凉的戈壁,连绵的山脉,古老的城镇,以及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着的人民。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将那些遥远的景象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被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细致描绘所打动,那些关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习俗的记录,都让我感受到那份古老而淳朴的文化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变迁中,依然保持着自身独特风貌的中国西北。它不仅仅是一份科学考察的记录,更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史诗。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这片土地的奥秘,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也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那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土地深沉的爱。

评分

《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变成了一扇时光之门,引领我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一直对中国西北地区充满了神秘感,那片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也孕育着独特的文化。而1940-1941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作者选择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考察,其意义非凡。我沉浸在书中,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笔下那片土地的广袤与苍凉,能听到风吹过戈壁的呼啸,能看到古老城墙在落日余晖下的剪影。他的文字朴实而富有力量,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以及作者自身的思考和感悟,都一一呈现出来。我尤其被他对当地居民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所打动,那些关于贫困、希望、坚韧和乐观的故事,都让我深受感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变迁中,依然保持着自身独特魅力的中国西北。它不仅仅是一份科学考察的记录,更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史诗。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这片土地的奥秘,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也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那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土地深沉的爱。

评分

我最近被《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就像一本沉睡了许久的宝藏,在我手中渐渐苏醒。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亲历者的视角,而这本日记,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窗口。1940-1941年,这是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而作者选择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西北土地上进行考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翻阅着书页,仿佛能听见作者笔下那些充满回响的声音:驼铃在空旷的沙漠中悠扬,风沙在古老的城墙边低语,还有当地人民淳朴的笑声和辛勤的劳作。他的记录,不仅仅是对地理环境的描绘,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我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在艰苦条件下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依然保持着自身独特魅力的西北。它不仅仅是一份考察报告,更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记录。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这片土地的奥秘,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也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祖国土地深沉的眷恋。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本书,它简直是一部令人着迷的历史活化石。我一直对中国西北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总觉得那里隐藏着无数未被讲述的故事。而1940-1941年,那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作者的考察,无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作者的每一步足迹,感受着他在荒凉戈壁上的孤独,聆听着他在古老城墙边的沉思。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我被他对细节的关注所深深打动,无论是对一种植物的生长环境的描绘,对一种建筑风格的考究,还是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记录,都显得那样真实而可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依然保持着其独特魅力的中国西北。它不仅仅是一份地理考察的记录,更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叙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了解更多关于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去感受作者在那段特殊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去体会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评分

《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阅到的。当时我正迷恋上历史地理类书籍,对于中国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偶然间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它,书脊上褪色的“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几个字,立刻就吸引了我。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质感,纸张泛黄的古朴气息,都让我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岁月痕迹。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1940-1941年,这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特殊时期,而在这片广袤的西北土地上,又会发生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日记,去了解作者亲身经历的那个年代,去感受那片土地的脉搏。我想象着作者如何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如何在荒凉的戈壁上驻足,如何与当地淳朴的居民交流,又如何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用笔记录下所见所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记录,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能够近距离地窥探那段鲜活的历史。我期待着它能带我领略西北独特的自然风光,理解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状态,更能从中挖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蛛丝马迹。这本书就像一个未经雕琢的宝藏,静静地等待着我去发掘它内里的光华,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

我近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阅读《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启发是巨大的。我对中国西北地区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认为那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孕育了许多独特的文化。而1940-1941年,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动的时期,作者的考察活动,无疑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我被作者文字中那种朴实无华的叙述风格所吸引,他用极其真诚的笔触,记录下了他在西北地区考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寒冬的刺骨,听到驼铃在空旷的沙漠中回响。他不仅仅是记录地理环境,更是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人文风情,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都真实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他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尊重,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在艰苦条件下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中国西北。它不仅仅是一份科学考察的报告,更是一份充满生命力的叙事,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渴望从中挖掘出更多关于那片土地的秘密,以及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真实生活。

评分

《西北考察日记(1940-1941)》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中国,尤其是那些被现代社会进程暂时遗忘的角落,充满了好奇。而这本日记,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探索的欲望。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下了他在1940-1941年间,在西北地区的考察经历。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作者笔下的场景:崎岖的山路,荒凉的戈壁,简陋的住宿,以及与当地淳朴人民的每一次真诚的交流。他的文字没有过多的渲染,却有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将那些遥远的景象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被他对于细节的关注所打动,无论是对一种植物的描述,对一种建筑风格的考究,还是对一个地方风俗习惯的记录,都显得那样真实而可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西北,一个在战争的阴影下,依然顽强地呼吸着、生活着的西北。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那段旅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也更能体会到他对于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这不仅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渴望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去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历史,那片土地,以及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

评分

《僧伽吒经》直接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鷲山的教授。佛陀的这次教授,就像所有的大乘经典,是由他的弟子记住之后,再用梵文写下来的。《僧伽吒经》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从往昔的古佛听受的,而且对读诵者的影响广大、深远。

评分

听闻僧伽吒法门经于耳者 临命终时恒河沙等百千亿诸佛世尊安慰其人

评分

书店看上了这本非常好的书,一直想买可惜但是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版。

评分

更韩国锦湖进口红酒可很快就好空聊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你的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法。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

评分

,快递也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真的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