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时歌 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

新岁时歌 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颜垒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古诗词
  • 传统文化
  • 诗歌
  • 文学
  • 节气
  • 中华文化
  • 新岁时歌
  • 文化艺术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2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322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对生活中的父子,写作上的同台作家。民间说书人父亲+古典诗词畅销书作家儿子=中国当代“父子书”

  ※“父子书”的意思是,作者李颜垒与其民间说书人身份的父亲李民许于同一时间和同一出版社,同步推出父子俩的新书《新民间故事》和《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

  ※《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为百万畅销书青年作家李颜垒2016年度为你倾心绘制的巨幅光阴画卷,尽现时序之美、幽趣之美、诗意之美

  ※本书配有著名剪纸艺术家袁升科的“二十四节气”剪纸插画,图文搭配,味道浓郁

  ※“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它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仿佛一段美丽而温馨的传说

  ※《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一书选辑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结合其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多重信息,以诗写人,以人说史,以史赏诗,以清新的笔调优游于节气诗词的田野中,直抵每个人心中的诗词梦

  ※此外,《新岁时歌》也是关于中国历代诗词与古典文化变迁的一个梳理,在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拓展知识面

  ※这本书在写作手法上质感十足、文风细腻流畅,整部作品如同一副清新的诗意画卷,在历代节气的抒情畅游中,我们既能够领略古人生活的趣味风情,又能找到与我们心底浪漫的契合点


内容简介

  《新岁时歌 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为“父子书”之一。

  时节更替,节气轮回,这是中国独有的节日文化。本书以二十四节气诗词为线索,选取中国古诗词中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作品,用散文笔法串联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幽趣之美、民俗之美,共同绘成一幅幽美的光阴画卷。

  由此,二十四节气从古人清婉的诗词、水墨氤氲的画卷中走来,踏过二十四节气的轮回,盛放于你的眼前。


作者简介

  李颜垒,男,河南许昌人,青年作家,“父子书”作者之一。

  郑州大学广告学学士,厦门大学传播学硕士,读书成痴,精耕文史。

  已出版古典诗词赏析作品:

  《*美不过诗经》

  《*是诗经惹情扉》

  《归来,*美的诗经》

  《*爱不过唐诗》

  《归来,*美的宋词》

  《乱世青春不迷茫》等14部。

  其中《*美不过诗经》畅销百万,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喜欢,形成诗经阅读潮流。


内页插图

目录

【立春第一】


剪刀巧手一阵风,是春天要来了——《咏柳》 002

春天,斜风细雨不须归——《春园即事》 004

关外之春,即是一种别样胸怀——《凉州词》 005

最是立春惹情扉——《汉宫春?立春日》 006

春山暖日和风——《天净沙?春》 008

春到了,情趣横生——《清江引?立春》 010


【雨水第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012

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场雨来情事了——《初春小雨》 013

红楼隔雨相望冷——《春雨》 014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016


【惊蛰第三】


冬虫惊醒,草木沾雨——《拟古?仲春遘时雨》 020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观田家》 022

纵使风雨来,江南美景不须归——《渔歌子》 023

拂墙浓杏燕支湿——《秦楼月?浮云集》 024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026


【春分第四】


怀念那一望无际的洛阳春景——《春日京中有怀》 030

那些年,我们一起访春踏青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031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月下独酌(其三)》 033

雪中春景——《癸丑春分后雪》 034

明朝种树是春分——《春日田家》 036


【清明第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的忧伤心情——《清明》 038

春城无处不飞花,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 039

你看,二月江南花已满枝——《寒食》 040

梨花风起正清明——《苏堤清明即事》 042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 044

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郊行即事》 045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047


【谷雨第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050

春风吹落半床书——《老圃堂》 051

百花次第开,牡丹最芬芳——《白牡丹》 052

闲着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 054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谢中上人寄茶》 055

谷雨好时节,一切均美好——《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056

【立夏第七】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日》 060

偷得浮生半日闲——《题鹤林寺僧舍》 062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之》 063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立夏》 065

梅子黄时日日睛——《三衢道中》 066

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 067


【小满第八】


在诗酒的流年里,共醉一夏天——《渭川田家》 070

桑叶正肥蚕食饱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071

梅子金黄杏子肥——《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072

布谷声叫,树荫片片——《初夏绝句》 074


【芒种第九】


麦熟了,这是我们共同的庄稼——《观刈麦》 076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077

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079

那些青碧的秧苗开始播种了——《梅雨五绝(其二)》 080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081


【夏至第十】


杨柳青青江水平,最让人动容的遇见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084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085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086

蝶衣晒粉花枝舞——《夏日三首(其一)》 088


【小暑第十一】


心闲即清凉——《文殊院避暑》 092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夏日南亭怀辛大》 093

栩栩如生偷采莲——《池上》 094

盛夏里,直奔佛寺而来——《同苗发慈恩寺避暑》 095

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暑中闲咏》 096


【大暑第十二】


热散由心静——《销夏》 98

避暑,我裸袒青林中——《夏日山中》 99

来,卧石绿阴中——《同崔峒补阕慈恩寺避暑》 100

此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 102

最美的山峰已在词人的心中

——《酒泉子?长忆西山》 104


【立秋第十三】


秋日的等待故事——《诗经?匏有苦叶》 108

如雪的双鬓,是坎坷人生最明显的印记

——《立秋前一日览镜》 109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秋日后》 110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111

一枕新凉一扇风——《立秋》 114


【处暑第十四】


快走踏清秋——《马》 116

天阶夜色凉如水——《秋夕》 118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初秋》 120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思》 121

金戈铁马,千秋佳话——《渔家傲?秋思》 122


【白露第十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126

今来白露晞——《情诗》 128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杂诗》 129

秋夜萧索,白露湿冷——《捣衣》 131

夜深,秋深,怨深——《相和歌辞?玉阶怨》 13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133

秋日里登高有愁绪——《九日齐山登高》 135

寒蝉凄切——《雨霖铃?寒蝉凄切》 138


【秋分第十六】


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142

秋风、秋月,不如不遇倾城色

——《秋风词?秋风清》 143

那遍绕篱边盛放的黄色花朵——《菊花》 144

秋分夜晚碧凉如水——《夜喜贺兰三见访》 146

羁旅秋景,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147


【寒露第十七】


露华凄冷蓼花愁——《秋莺》 152

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 154

刘禹锡的别样秋歌——《秋词》 155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158


【霜降第十八】


霜降来临,谁堪羁旅情——《泊舟盱眙》 162

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 165

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山行》 167

独属于诗人自己的秋日山林——《鲁山山行》 169


【立冬第十九】


冬天早晨江边的寒冽——《冬柳》 172

冬风中闻到梅花飘香——《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173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虞美人?寄公度》 175


【小雪第二十】


那是谁的情歌在幽谷回荡——《子夜吴歌?冬歌》 178

砌下梨花一堆雪——《初冬夜饮》 179

一个冬日黄昏的城郊——《天净沙?冬》 181


【大雪第二十一】


独钓寒江雪的诗人——《江雪》 184

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 185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 186

那句最美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8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其一)》 189

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191


【冬至第二十二】


冬至里,让我们举杯痛饮——《小至》194

不得团聚,只剩思念——《邯郸冬至夜思家》 195

风萧萧雨霏霏——《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196


【小寒第二十三】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冬日归旧山》 198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对雪》 200

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201

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202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其一)》 204


【大寒第二十四】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208

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10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211

梅花飞雪,最美的画面——《点绛唇?梅》 212


【读者评论】


光荣不需要仰望214

处处都是好时节216

岁时如歌218

美好的光阴哪去了219

在节气中轮回 221

节气之美223

参考文献226


精彩书摘

  【立春第一】

  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春季万物复苏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5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5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剪刀巧手一阵风,是春天要来了——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诗

  人、书法家。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

  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86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

  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

  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

  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

  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赏析

  立春之后,春天就要来了,万物就要在人们眼前活跃起来,将呈现一种别样的动人景致。在盛唐诗人贺知章的这首七言绝句中,他生动地刻画了柳的春天形象。

  贺知章是浙江人,他的这首《咏柳》书写的是南方二月的特征,南方的二月柳树已经发芽,他称柳为碧玉,意思是她是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为绿色,和柳的颜色一致;二是碧玉一词给我们的印象是青春。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一句名句,共同演绎出“小家碧玉”这个美妙成语来称小户人家的美貌少女。“碧玉妆成一树高”自然就联系到美人,她穿一身嫩绿,而且充满活力。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自然而来,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既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我们对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般万紫千红的春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你看,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多美的春的感觉,饱含韵味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相信经过似剪刀巧手一般的春风吹拂,不久的将来将是一个声势浩大的春天。

  配图

  柳下晓妆图

  (清)陈崇光

  【春天,斜风细雨不须归——春园即事】

  (唐)王维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

  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

  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

  都说王维的诗歌景美如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我们的脑海中,有一首诗,就有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就是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原因吧。

  你看,《春园即事》中田畦既分,白水流入畦垅之间,从远处望去,清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白光;翠绿的柳树丛中还夹杂着几树火红怒放的桃花,惹尽双眸。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摆棋对局,凭几蓬蒿,其意融融,其乐也融融。

  《春园即事》作为写田园春天景色的绝品,诗人王维还有一个色调的对比。春天刚来,天还有些寒冷,就有着冷色与立春之后的暖色对比,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有了鲜明的反差,这也是绘画高手才能做到的境界。

  同为唐代诗人的陈羽也写过一首《春园即事》:“水隔群物远,夜深风起频。霜中千树橘,月下五湖人。听鹤忽忘寝,见山如得邻。明年还到此,共看洞庭春。”也在尝试着这种手法,“霜中千树橘”,橘树发春芽,可是这季节偶尔还有霜,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这是他成功向前辈王维致敬的作品。

  在春天的美色中畅游,让自然的美景和诗人安闲恬适的情怀交融在一起,让一切都显得清幽绮丽,赏心悦目,是田园派诗人共同的愿景。

  【关外之春,即是一种别样胸怀——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赏析

  春天来了,桃李吐蕊,万象更新,可玉门关之外还是黄沙漫漫,好

  像与白云连在一起,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

  春光迟迟呢,因为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春天到了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的诗人王之涣这里,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著名的《凉州词》。“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许多唐代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此首。

  王之涣先写山川的雄阔苍凉,黄河之外,白云之间,再写戍守者处境的孤危,万山之中的一座孤城。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演奏的是《折杨柳》曲调。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折杨柳》是最容易惹人离愁的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结句在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全诗写得苍凉慷慨,悲壮渲染,但却无颓丧消沉的情调,这就是一种广阔胸怀。原来一首《凉州词》,既是一种关外故事,又是一种别样胸怀。

  【最是立春惹情扉——汉宫春?立春日】

  (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赏析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阕由“春已归来”一句总叙,立春了——接着就有了一系列初春特有的意象:春幡、余寒、燕子、春酒、青韭,这些景物层层铺叙,把春天的来临具体化。“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展现了初春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正是在这样的季节,没有来由的春风春雨还没有将冬天剩余的寒威全部收尽。

  这是写民间的春日欢乐习俗。随着感情的深入,词人开始对天时人事别有一番感触: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虽然燕子无法归去,词人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词人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一句运用“解连环”的典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把秦国的连环难题解开了,解决了忧愁。进一步把自己的忧愁具体化:国破家亡,旧恨未消;国事堪忧,新愁又起,此刻谁人能解我之忧愁?赋予了立春风光以更深的含意。时光流逝,我英雄何用?隔着无尽的时光,只有读懂辛弃疾的我们才知晓,春光美妙,

  而不能享受。

  词人害怕见到“花开花落”的景象,鸿雁比人回的还早,更勾起辛弃疾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蕴含其中的,还有壮志难酬、国耻未报的感慨。而这些,正是词人要表达的“春愁”的内涵。

  ……

前言/序言

  【代序】

  【光阴的画卷】

  著文如题,仅颜垒兄的《新岁时歌》书名,已将我的思绪不自觉地拉回若干年前,一位才学皆受敬仰的学长送了一首歌词与我:“回过头看看那幼年的纯真,让我为你抹去眼中的灰尘。”

  这光阴似箭般催人老,却不知那一年四季里,春风秋雨,花开草长,多少美景争相在这人世间一展缤纷,又有多少美景在过眼云烟间消失殆尽。

  翻开历史的诗词画卷,诸多的诗人将一世的情愫挥洒在人间,点染这些草木鱼虫的灵性,让它们活跃于二十四节气的时光隧道里,伴随着诗人们一起欢笑与哀愁。

  你看那二月里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嫩嫩的小芽从细细的柳枝里冒出来,清爽爽的青色,焕发出立春后万象更新的萌动。

  你听那淅淅沥沥的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一般的滋润,花苞中已隐约呈现出点点粉,脆脆白来;“一雷惊蛰始”,桃花盛开,樱花斗艳,万物灵动,一派生机盎然之态,一切都是欣喜而充满希望的。但是这“千花昼如锦”的春日美景并不能打消诗人“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的失意愁绪。

  于是,这繁花盛开的春日反而增添了诗人无限的惆怅。不觉已到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远行的游子急匆匆赶路想要回乡拜祭祖先,这纷纷细雨更增添了思念的情绪。春日里的草木已经深绿了,枝头的花已落了满地。“茶煎谷雨春”,到了谷雨时节,春日就越发显得短了,吟诗品茗,踏春访友,不误了赏春,“春风吹落半床书”,也别耽误了读书。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过了立夏,满目成荫,这“一年之‘季’在于春”的美好时光已悄然而逝,日子就在光阴里流走。梅子黄了,桑葚乌红,回想起童年时,姨家表哥爬上高高的桑葚树,摘一兜满满的桑葚,用白衬衫包着,送给小小的我,至今脑海中依然记得那渗透了红色反而更加漂亮的白衬衫,还有那吃得满嘴满手红的我和表哥的模样。

  酌一杯杨梅酒,醉眼看着透过树叶的阳光,柔和的光给人暖暖的感觉。夏已悄然而至,自北而南的列车上,看到的是满眼渐黄的麦子,还有那水田里嫩绿的秧苗,忙碌的收成与播种的季节,孕育着成长。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大概是夏季里最灿烂、炫目的主角儿了,“出淤泥而不染”的低调且不失奢华的姿态,就这样铺满整个荷塘,傲姿里透着清香。小暑大暑估计是一年里最难熬的三伏天了,知了会一天到晚吼个不停。清凉凉的竹椅石板是最好的歇脚地儿,蒲扇就那么摇啊摇,邻家的老爷爷会在树荫下的躺椅上很悠然地睡去。

  如雪的双鬓,是坎坷人生最明显的印记,立秋前在镜子前那么一览,热气蒸腾的夏日就在这鬓发间一点点清凉起来。初秋的夜开始长了,清风里也带着微凉。虽喜秋的成熟,却不喜秋的凄凉。

  枫叶红了,银杏叶子微黄,树叶的颜色将这个季节打扮得依旧多彩,但终究耐不住冷风吹,落叶归根,小道上铺满厚厚的叶子,晴朗朗的天空里透着宁静,经历了春的萌芽,夏的成长,现在真的该成熟了。

  秋风,秋月,不如不遇倾城色,纵使再美容颜也难抵岁月雕琢,皱纹记录了时光,也记录了经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秋日里平添了许多愁绪,思念故土也思念那曾经同甘共苦的兄弟。露华凄冷,微霜煞白,独属于诗人自己的秋日山林,宁静而恬淡。

  一层秋雨一层凉,层层秋雨透心凉。冬天里的寒冽已不自觉地占满整个世界,期盼雪的到来。冬至时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下肚,似乎年的气息越来越重了。梅花飞雪,最美的画面,使这个寒冷的冬天不再冷。白茫茫一片大地上,白雪覆盖着青青的麦苗,一切都在静候,在等待。

  过了这个冬天,春天就不远了吧!

  这零零散散的述说,拣拾着一年四季里的美景与美好,恍然间发现今日小满,这二十四节气已过了三分之一。如是光阴惹情扉,纵然踏过二十四节气的轮回,这光阴的画卷依旧会温婉美丽。

  贾保倩

  2015年9月


《新岁时歌:古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 内容简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农耕文明的脉络,也点染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本书《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便是一次深邃的穿越之旅,我们循着古老智慧的足迹,在唐诗宋词的浩瀚星空中,寻找那些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的动人篇章。 本书并非是对二十四节气进行逐一的科普讲解,也不是对某些特定节气的历史演变进行考证。相反,它将带您走进一个更为感性与诗意的空间,通过鉴赏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去体悟节气所蕴含的自然之美、生活之味以及人文之情。我们将那些凝固在诗句中的时令风光、农事活动、民俗风情,以及士人的情怀与感悟,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的独特之处 诗词为骨,节气为魂: 本书以丰富的古诗词为载体,将抽象的节气具象化、情感化。每一首诗,每一阙词,都如同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在特定节气下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我们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节气意涵,展现诗词如何巧妙地捕捉并传达时令的微妙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气息。 精选名篇,意蕴深远: 精心挑选了大量来自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经典诗词,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节气信息。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春暖花开,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夏日丰饶;从“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秋高气爽,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冬日寂寥,每一首诗都将带您进入一个立体的节气世界。 多元视角,深度解读: 本书不仅呈现诗词本身,更注重对其进行多维度的解读。我们将从节气对自然景物的影响、农耕劳作的景象、人们的情感起伏、民俗活动的描绘等多个角度,阐释诗句中的节气意蕴。例如,在解读与“立春”相关的诗词时,我们会关注诗人如何描绘冰雪消融、生机萌发的景象,以及借此抒发的对新一年希望与憧憬;在品读“立秋”的诗句时,我们则会体会到诗人如何捕捉到一丝秋凉,以及由此引发的“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思绪。 重温古韵,感受生活: 通过阅读这些诗词,读者不仅能温习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能重新感受古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四时更迭中安排生活、寄托情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观察天象、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与诗词的结合,更是让这份智慧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重拾那些被现代生活淡忘的节气之美,感受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律动。 语言雅致,文脉传承: 本书力求语言的雅致与流畅,用朴实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引导读者走进诗词的世界。我们避免过于学术化的论述,而是侧重于营造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深层意涵,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份温润与底蕴。 本书涵盖的内容(通过诗词呈现) 本书将围绕二十四节气的顺序,精选与每个节气紧密相关的代表性诗词进行赏析。 春季: 从“东风解冻,蛰虫惊醒”的立春,到“雷始震,樱始开”的惊蛰,再到“玄鸟生,桃花始放”的春分,以及“半夏生,麦秋至”的夏初,我们将通过诗词描绘春日里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嫩芽初绽、鸟语花香的明媚景象,以及农人开始辛勤耕作的忙碌身影。诗句中将流淌着希望、活力与盎然的春意。 夏季: 从“小暑,大雨不至”的初夏,到“梅子黄时雨”的芒种,再到“长夏,草木长盛”的夏至,以及“凉风至,白露降”的盛夏,本书将透过诗词展现夏日里绿树成荫、骄阳似火的景象,骤雨初歇、荷风送香的清新,以及稻谷成熟、瓜果飘香的丰收喜悦。诗中将传递出生命的热烈、成熟的韵味和丰盛的活力。 秋季: 从“鸿雁来宾,草木黄落”的立秋,到“寒蝉始鸣,露水渐凝”的处暑,再到“霜降,菊花开”的秋分,以及“天地始肃,雁南飞”的寒露,我们将通过诗词描绘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舒朗,层林尽染、丹桂飘香的绚烂,以及果实累累、收获满满的富足。诗句中将饱含着成熟、收获、思念和一丝萧瑟的情绪。 冬季: 从“水始冰,地始冻”的立冬,到“雉入大水为蜃”的小雪,再到“虹藏不见,天气上腾为白茫茫”的大雪,以及“风始大,动木”的冬至,最后到“草木零落,山河寂寥”的寒冬,本书将借助诗词刻画冬日里万物萧瑟、银装素裹的壮美,寒风凛冽、炉火温暖的对比,以及人们在寒冬中蕴藏的坚韧与对春的期盼。诗中将弥漫着宁静、肃穆、思索以及对生命力的坚守。 为何选择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们以其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诗词的解读,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境遇、情感起伏、社会风貌的深刻反映。诗词如同镜子,映照出古人在不同时节下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感悟。通过诗词,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一本献给热爱文学、热爱传统文化,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一份宁静与诗意的读者的书籍。它将引领您用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熟悉又陌生的二十四节气,让古老的智慧在诗意的流淌中焕发新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如何用最细腻的笔触捕捉四季的变迁。《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给我的感受,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知识手册,而是将冰冷的节气名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情感。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闭上眼睛,脑海中会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比如“清明”时节,书中那些关于踏青、祭扫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那个充满生机与追思的氛围。我仿佛能闻到新翻泥土的芬芳,听到燕子呢喃细语,感受到人们对故人的深深眷恋。又像是“大暑”的章节,那些描写烈日炎炎、荷风送香的诗句,让我深切体会到盛夏的热烈与丰饶,也体悟到古人如何在酷暑中寻求一丝清凉与慰藉。书中对于每个节气的诗词选择都极具匠心,它们相互呼应,层层递进,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时令画卷。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诗词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诗句背后所蕴含的节气特征和古人的生活智慧。比如在“冬至”那一章,那些关于“数九”、“围炉夜话”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古人在漫长冬日里如何消磨时光,如何寻找温暖与乐趣,这与我们现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连接,原来在每一个日升月落、寒来暑往的瞬间,都隐藏着如此多的诗意和哲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品味。

评分

我一向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更是将这座桥梁建造得无比坚固且诗意盎然。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抱着很大的期待,因为“二十四节气”本身就充满了东方智慧,而“古诗词”则是这种智慧最美的载体。打开书页,我被深深吸引住了。比如,在描写“小暑”时,书中引用了“熏风初入弦,晚暑渐成薰”的诗句,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夏日里那股若有若无的暑气,以及随之而来的蝉鸣蛙叫,充满了夏日特有的慵懒与热烈。又比如,在“大寒”章节,那些描写“风雪夜归人”、“红泥小炉”的诗句,则将寒冷冬日里的温暖与人间烟火气,描绘得细致入微,令人动容。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诗词与节气配对,而是深入挖掘了诗句背后的意境,将节气的物候变化、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古人的情感体验,都融于一炉。这让我觉得,我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他们与自然的对话。它让我对“天人合一”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节气的到来,因为我知道,每个节气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诗意。

评分

《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惊喜和满足。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诗意的计时方式,它将天地的规律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而这本书,则用古诗词的语言,将这种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白露”的解读,那些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那个秋高气爽、带着一丝凉意的季节,仿佛能听到露水凝结的声音,感受到秋风拂过脸颊的清凉。又比如“大暑”,那些描写“绿树阴浓夏日长,玉簪花开满庭芳”的诗句,则将盛夏的浓烈与芬芳,以及古人对夏日之美的欣赏,展现得生动形象。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诗歌与节气进行对应,而是深入挖掘了诗歌背后所蕴含的节气信息、自然现象、以及古人的生活情趣。它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读懂古人的生活,感悟他们与自然的连接。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时间的骨骼,那么古诗词便是赋予这骨骼血肉与灵魂的生命力。《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一灵魂注入者的角色。我一向对古代文学有着深深的喜爱,而这本书则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礼物。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一条古老的河流,每一段诗句都是岸边的一棵垂柳,每一个节气都是河面上的一片涟漪。在“春分”这一章,那些描写“杨柳吐新芽,莺歌燕语忙”的诗句,将春天的生机勃勃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萌发。而在“小雪”的篇章,那些“纷纷吹雪上,寒意透衣襟”的诗句,则将冬日的清冷与寂寥,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期盼,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将节气的物候变化与古人的情感世界巧妙地联系起来。它让我明白,古人不仅仅是记录节气的变化,更是通过这些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人生的哲理。它让我觉得,我不是在阅读一本“教材”,而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他们的诗句中,找到共鸣,获得启迪。

评分

我必须承认,《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给了我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情有独钟,而二十四节气更是我心中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计时系统。这本书将这两个我深爱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效果令人惊艳。打开书,我立刻被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氛围所包围。比如,在描写“谷雨”时,书中引用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这句诗如此形象地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的景象,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雨丝落下,草色渐浓的画面,也感受到了那个时节的勃勃生机。又比如,“霜降”章节,那些描绘“丹枫迎秋,层林尽染”的诗句,则将秋天的色彩之美,以及秋日的肃杀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它让我觉得,我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他们的诗句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也让我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这本《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初拿到手时,就被它温润的古朴封面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二十四节气更是其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一种时间划分,更蕴含着古人顺应自然、感知四时变化的智慧。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令人遐想,它承诺将古诗词的韵律与节气的意境巧妙融合,想来必然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中的文字如行云流水,配合着精心挑选的古诗,将每一个节气的独特风貌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在讲到“惊蛰”时,书中引用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诗句,让我联想到大地苏醒,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机,仿佛听到了蛰虫破土的细微声响,感受到了春风拂过万物的温柔。又比如“立秋”的部分,那句“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诗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秋意渐浓的萧瑟与沉思,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周期。书中对于节气的解读,并非生硬的科普,而是通过诗词的意象,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深刻理解节气所代表的自然规律和人文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小满”的阐释,那“小满不满,满则亏损”的哲学意味,在诗词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隽永,让我反思生活中恰到好处的满足感,而非一味地追求圆满。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诗意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古人关于自然的智慧,让我对“天人合一”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和诗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生命态度的启迪之书。

评分

《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东方画卷。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情有独钟,因为它蕴含着古人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哲学思想。而这本书,更是将这种思想与古诗词的魅力完美结合。初读此书,我便被其精美的排版和雅致的文字所吸引。比如,在描写“立秋”时,书中引用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诗句,寥寥数语,却勾勒出秋意渐浓的萧瑟与感伤,让我仿佛看到了梧桐叶在晚风中飘落的情景。又比如,在“冬至”这一章,那些描写“围炉夜话”、“数九盼春”的诗句,让我看到了古人在寒冷冬季里,如何寻找温暖与慰藉,如何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书中对每个节气的解读都非常深入,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这让我觉得,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探索和发现。这本书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和诗意的流淌。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敬畏自然。

评分

拿到《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精致的装帧设计,那种复古的淡雅风格,就已经预示了内容的非凡。阅读过程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满足,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导游,引领我穿梭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廊,又在二十四节气的节点上驻足,细细品味每个时期的独特韵味。书中对于“立春”的描写,那些破冰迎春、万物复苏的诗句,让我仿佛看到了沉寂了一冬的大地,终于舒展了筋骨,充满了新的希望。而到了“夏至”,那些描写“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诗句,则将盛夏的盎然生机,那种悠闲而又热烈的氛围,描绘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解读诗词时,所融入的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描绘,这让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时代背景。例如,在“霜降”这一节,书中引用了一些描写农事忙碌、准备过冬的诗句,让我对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节气具象化,让人们能够通过熟悉的诗词,去感受和理解自然的律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四季的感知更加敏锐,对古人的智慧也更加敬佩。

评分

我必须说,《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一次非常惊喜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学术或者说比较“冷”的书,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用一种非常温暖、非常亲切的方式,将古诗词与二十四节气这两个我都很喜欢的元素结合起来。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他们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例如,在描写“谷雨”的时候,那些关于播种、祈盼丰收的诗句,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辛勤与淳朴,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而在“白露”的章节,我读到了“鸿雁来宾,鹊始支屋”的描述,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秋高气爽,候鸟南迁的景象,一种清朗而略带萧瑟的美感油然而生。书中对每一节气的诗词解读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仅仅是文字的罗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小寒”的描写,那些在寒冷冬日里,人们互相取暖,共享温情的诗句,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依然能够传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优美,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它让我觉得,原来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如此轻松愉快,并且能从中获得如此多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关于诗词和节气,更是关于如何生活,如何感受生活,如何与自然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

评分

《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这本书,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世界。我一直觉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之一,它是一种关于时间和自然的哲学。而这本书,则以古诗词为载体,将这种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书中的内容,让我对每一个节气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惊蛰”那一章,那些描写春雷滚滚、万物复苏的诗句,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在悄然萌动。而到了“芒种”,那些关于农事繁忙、夏粮入仓的诗句,则勾勒出了一幅幅辛勤耕耘、祈盼丰收的画面。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寻常的节气,也挖掘出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诗意。比如“秋分”,那些关于“昼夜均而寒暑平”的描写,以及随之而来的诗句,让我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宁静,也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平衡与和谐的追求。这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读起来如同品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它让我觉得,原来传统文化是可以如此亲切和动人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类的读物,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自然,以及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微妙联系。

评分

配合二十四节气看的

评分

送货快,印刷精美,再次还买京东自营

评分

读书最大的好处是起到了修养身心 获得知识 开阔自己的视野 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学会与人相处 面对压力的时候的方法态度 至于挣钱嘛 那是比较直接的利益关系 只是不是必然的利益关系了 读书要活读 万万不能死读 读书也是一生的事 要持之以恒 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 与时俱进 获得内心的强大世界 寻求心灵的永恒 是精神食粮 不可缺少 是塑造灵魂的重要途径

评分

还没开始看,很期待,看封面是自己喜欢的

评分

好?

评分

给孩子看,不错。

评分

正品

评分

诗歌,很多古诗描述二十四节气。

评分

不错,正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