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加藤周一 著,彭曦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时间观
  • 空间观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人类学
  • 东方学
  • 历史
  • 哲学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72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87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阅读日本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所谓时空观并不是跨越文化差异的普遍性东西,各种文化一定有其固有的模式。那么,日本文化具有怎样的时空观呢?独特的时空观使日本文化具有怎样特征呢?作者凭借丰厚的学识和广博的阅历,从古代神话、信仰体系中探求日本文化中的时空观的原型,并透过这些原型在艺术与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论述了传统的时空观对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加藤周一,1919-2008,评论家、作家、学者。194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1946年以长篇文学评论《1946年:文学的考察》受到世人注目。曾任上智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等。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混合文化论”广为人知,其力作《日本文学史序说》是日本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他本人则被誉为当代日本“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有《文学与现实》(中央公论社,1948年)、《美的日本》(角川书店,1951年)、《日本的内与外》(文艺春秋,1969年)、《现代欧洲的精神》(筑摩书房,1975年)、《对我来说的20世纪》(岩波书店,2000年)、《20世纪的白画像》(筑摩新书,2005年)等。

目录

序言/1 生活在“现在一此处”/1 概念的框架/3 本书的构成/6 第一部 时间 第一章 时间的类型/1 犹太教的时间/1 古希腊的时间/4 古代中国的时间/6 佛教中的时间/8 《古事记》的时间/11 日本文化的三种时间/13 第二章 时间的各种表现/17 日语的特征/17 语句顺序/17 时态/20 日语文学/24 物语的文体/24 抒情诗的形式/31 连歌的“现在一此处”/35 俳句的时间/38 随笔的特点/43 艺术与时间/44 “音色”与“停顿”的音乐/44 身体表现/47 绘画中的时间/48 第三章 行为方式/53 从神佛习合到摆脱信仰/53 贯彻顺应大势和内在化/59 第二部 空间 第一章 空间的种类/69 欧洲文明的空间/69 中国文明的空间和东亚世界/72 创世神话的空间认识/75 封闭的空间/78 村落的内与外/80 远方和村落/84 空间的三种特征/89 第二章 空间的各种表现/95 建筑空间/95 茶室的空间/95 崇尚水平线/98 非对称的美学/101 绘画的空间/107 开闭的空间与绘画/107 主观主义倾向/112 第三章 行为方式/115 开闭的对外关系/115 共同体的开闭和集体主义/119 第三部 “现在=此处”的文化 第一章 部分和整体/123 第二章 逃脱与超越/127 关于逃脱的愿望/127 逃脱“现在”/129 逃脱“此处”/131 避难这种选择/133 超越时空间/136 后记/140 译者后记/143

精彩书摘

但是,时间的非可逆性并不是原原本本地被投影在历史过程中。历史朝目的地或者目标前进的趋势存在于长期的框架中,而不是在短期的细部。从埃及逃脱的以色列人集团在红海摆脱了追赶过来的法老的军队,红海的水一分为二,拯救了他们。这样的事情只发生一次,而不可能发生第二次。他们横贯沙漠,但等待着他们的是重重困难:没有水,也没有食物。因此他们犹豫: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是坚持走到“约定的地点”,还是退回到埃及呢?以色列人不是被动地、顺其自然地前进,而是在经历了痛苦思索、迷茫之后,才做出了积极向前的选择。“流淌着乳汁和蜂蜜的国度”固然是神的承诺,但那并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在舍弃其他神、侍奉唯一神的时候那才会出现。那是神与以色列人之间签订的双向性契约,他们前进就是在履行契约,而打退堂鼓回到埃及众神之下则是违反契约。在后者的情况下,神不受契约的约束。相反,如果神不赐予他们“约定的地方”,也不遵守诺言的话,以色列人大概不会去尽义务侍奉唯一神吧。总而言之,对于他们来说,哪怕在契约很难履行的情况下,也只有两种选择即尊重或者不尊重与神的契约。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未来要实现的目的(“约定的地方”)和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从现在所处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这两项中,选择把哪个放在优先位置。 那么如何进行选择呢?那由集团成员即个人的意志所决定。在做决定的时候,神不会以“神托”的形式介入,巫女所告知的“命运”也不会对之产生影响。另外,领导人摩西不仅不会劝导,甚至还想方设法使集团不要向个人施加压力。总而言之,个人不论在何种意义上都不会受到外部力量的强制。在这种意义上,他们可以自由地做出决定。个人的自由决断结集起来形成集团的意志,他们选择与神签订契约,朝目的地前进。因为前进是以色列人的历史,所以他们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历史。

前言/序言

  在日语中,有“将往事付诸流水”这样的说法。那是说:应该早一点忘记已经过去的纠纷,不要老是纠缠过去的事情,那样有利于个人、集团现在的活动。但是,那在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个人以及集团都没有必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当然,这是程度上的问题,不论在哪种文化中,追溯到过去追究责任的做法是有限度的。例如,刑法有时效,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日本。不过,可以说在日本社会,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为了顺利地过现在的生活而不拘泥于过去;与其在法庭上解决纠纷,不如将过去付诸流水以实现和解。那样做有时更省事、更实际。但是,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如人们反复指出的那样,德国社会没有将奥斯威辛集中营付诸流水,而日本社会则试图将“南京大屠杀”付诸流水。其结果是,德国和法国恢复了信赖关系,而日中两国国民却没有建构起信赖关系,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未来,则有“哪知道明天会刮什么风”的说法。那恐怕有双重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说:因为未来的状况不可预测,所以与其为未来的事情操心,不如关注现在的状况;另一层含义是说:因为不知道风向会怎样变化,所以到时候根据情况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悠长岁月,缩微天地:日本文化中的时空织锦》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概念本身,而是通过一系列精选的文学、艺术、宗教及民俗实践,细致描摹日本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以及重大人生节点的仪式中,编织和感知他们独特的时间流逝与空间存在。我们不去直接定义抽象的“日本时间观”或“日本空间感”,而是让具体的文化表述,如同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对生命短暂、季节轮回、故土眷恋、群体归属等深层情感的流露。 第一部分:流淌的光阴,季节的印记 日本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与尊重。本书将从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俳句和和歌,来窥探这一点。这些短小精悍的诗歌,往往以捕捉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象为能事,如“春风初拂,樱吹雪”、“夏雨初歇,蝉鸣不止”、“秋叶染红,月色清冷”、“冬雪皑皑,炉火融融”。它们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蕴含着诗人对时节更迭引发的内心波澜的抒发。通过分析这些诗歌中的意象选择与情感投射,我们可以理解日本人如何将个人生命与自然界的宏大节奏紧密联系,体会到一种“与时俱进”的生命哲学。 除了文学,日本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也是时间意识的生动体现。从正月的新年参拜,到盂兰盆节的思念祖先,再到七夕的祈愿,每一个节日都标志着一年中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并伴随着独特的仪式和活动。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节日的起源、演变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揭示它们如何成为维系家庭、社区乃至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以及这些仪式如何帮助人们在时间的洪流中找到秩序与安宁。例如,春季的“花见”不仅仅是观赏樱花,更是一种集体参与的仪式,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促使人们反思生命的价值。 同时,本书还将考察日本传统艺术形式如浮世绘、能剧、歌舞伎等,如何通过对人物造型、场景设置、情节推进等方面的艺术处理,营造出独特的时空氛围。浮世绘中描绘的市井生活,定格了江户时代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而能剧与歌舞伎中精心设计的场景变换与程式化的表演,则在舞台有限的空间内,通过象征性的手法,勾勒出宏大的历史背景或幽深的心理空间。 第二部分:方寸之间,情感的栖息地 日本文化中的空间感知,同样充满了细腻与深度。本书将从日本的建筑美学、庭园艺术以及居住习惯入手,探讨日本人如何将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充满意义的情感载体。日式传统建筑,如茶室、书院、町屋,其设计无不体现着对自然光的利用、空间的留白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本书将分析这些建筑元素如何营造出静谧、雅致、内敛的空间感受,以及这种空间如何成为日本人进行思考、冥想或与他人交流的场所。 日本庭园更是将自然微缩于方寸之间,寄托着深沉的哲学理念。枯山水庭园的禅意,回游式庭园的曲径通幽,都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形态的提炼与重塑,以及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的追求。通过对这些庭园的构成元素、布局原则及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日本人如何在自然之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日本人在室内空间中的习惯,例如对“间”(ma)的理解,即留白、空隙所具有的独特美学价值。这种对“空”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视觉艺术上,也渗透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方方面面。通过对“间”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日本人如何在一个看似“空无”的状态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含义。 本书还将探讨日本的“地方”意识,即对故土、家乡的情感依恋。无论是文学作品中对故乡山川草木的描绘,还是民俗活动中对特定地域文化的传承,都反映出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地域情结。这种情感,不仅是对物质空间的依恋,更是对集体记忆、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 第三部分:无形之流,感知的延伸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更加深入地探讨日本人感知时间与空间的方式,这些方式往往超越了物质的界限,而更多地体现在情感、记忆和信仰之中。例如,日本的“物哀”(mono no aware)情怀,正是对生命易逝、美好事物终将消亡的深刻感知,它将对时间流逝的体验与对美的欣赏融为一体。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戏剧表演以及日常对话中“物哀”情怀的体现,我们可以理解日本人如何在这种淡淡的忧伤中,体会到生命的深邃与真实。 同时,本书也将考察日本宗教,特别是神道教和佛教,对日本人时空观的影响。神道教中的“八百万神”体现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将神性赋予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使得空间充满了神秘与敬畏。佛教的轮回观念,则为时间赋予了永恒的维度,同时也促使人们反思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我们将通过对这些宗教仪轨、经典叙事以及信徒行为的分析,来揭示宗教信仰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日本人的时空感知。 最后,本书还将触及日本现代社会中时空感知的新变化。科技发展、全球化进程,无疑在改变着人们对距离、速度和时间的传统认知。然而,即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那些根植于日本文化深层的时空观念,仍然以各种方式被保留、转化和延续。本书将尝试呈现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以及日本人如何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继续寻找他们内心世界的秩序与安宁。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多维度、多视角的解读,让读者在细细品味日本文化中的具体事物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日本人如何感知和构建他们独特的时间与空间。它并非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引领读者一同漫步在日本文化的长河之中,感受那流淌的光阴,以及那方寸之间的温暖。

用户评价

评分

一部关于日本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著作,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乐趣。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画面:春日里樱花飘落的瞬间,夏日里祭典的喧嚣,秋日里红叶的绚烂,冬日里雪落的静谧。时间在日本文化中,似乎与自然的变化紧密相连,与季节的更替息息相关。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种“自然时间”的深入解读。它是否会追溯到古代日本的历法,以及这些历法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节日安排?而空间,我则联想到那些精致的日式庭园,那些看似简约却蕴含深意的建筑。书中是否会解析,为何日本人如此钟情于“留白”?这种在空间中的“无”,是否也是一种对“有”的强调,一种对时间的稀释或凝固?我还会对书中关于“侘寂”(wabi-sabi)的论述充满期待。它所推崇的,是在不完美、不永恒中发现的美,这种审美观念,无疑深深地植根于对时间流逝和空间变化的感知之中。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艺术品、器物,甚至是一些生活场景,来展现“侘寂”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得以体现?我希望作者能带领我,去感受日本文化中那种对短暂易逝之美的珍视,以及对自然循环的深刻体悟。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关于“存在”的哲学探险,它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

评分

一提到日本文化,我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些充满禅意的画面:寂静的庭院,悠扬的尺八声,还有那缓缓飘落的樱花瓣。这本关于日本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著作,正是我渴望深入了解的。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日本人对“静”(sei)的追求,以及这种“静”是如何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精心安排来实现的。在那些极简风格的建筑中,在那些宁静的书法作品中,我是否能看到一种刻意营造的“静止”的时间感,以及一种“虚”的空间感?书中是否会探讨,日本人是如何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静”?我还会对书中关于“序”(jo-ha-kyū)的理论感到好奇。它是一种叙事结构,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节奏,它如何在文学、音乐、戏剧等领域中,通过时间的起承转合和空间的渐进发展,来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我期待书中能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释这种“序”的魅力,以及它如何反映了日本人对时间节奏的独特把握。日本的“祭典”和“仪式”总是充满了时间和空间的仪式感。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庆典,更是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秩序的确认。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这些活动是如何通过精确的时间和空间安排,来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的传承?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深刻的层面,去理解日本文化中,时间与空间并非是简单的背景,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元素,它们与人的情感、行为、乃至精神世界紧密相连。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他们如何感知和定义“世界”开始,而时间与空间无疑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维度。这本关于日本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著作,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能够触及本质的读物。我尤其好奇书中对“道”(dō)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条道路,更是一种修行、一种技艺、一种生活方式。例如,茶道、花道、剑道,这些“道”,是否都蕴含着对时间(专注当下、精进不懈)和空间(合理的布局、恰当的距离)的独特体悟?书中是否会通过对这些“道”的深入剖析,来揭示日本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将抽象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具象化?我还会关注书中对“物”(mono)的探讨,在日本文化中,“物”不仅仅是物品,它似乎也承载着情感、记忆和历史。那些古老的物件,为何能唤起人们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它们在空间中的摆放,是否也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意涵?我期待书中能通过一些文学作品、艺术品,甚至是一些生活习惯的例子,来展现“物”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微妙联系。日本的“过年”习俗,总给我一种时间和空间的仪式感。一家人团聚,空间是固定的,而时间是特定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去理解时间与空间在日本文化中的多重意义,它们如何渗透进日本人的心灵,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评分

当我看到“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便开始飘飞,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日本人对“季节”的独特情怀。他们是否会将每一个季节视为一种独立的生命周期,并赋予其特定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从春天的新生,到夏天的繁盛,再到秋天的收获,最后是冬天的沉寂,这种时间流转中的微妙变化,是如何体现在日本的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想了解,日本人是如何通过对“空间”的运用,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体验。那些传统的日式旅馆,那些宁静的寺庙,那些精心设计的茶室,它们又是如何通过空间的布局、材质的选择,以及与自然的融合,来引导人们感知时间的流动,并获得内心的平静?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间”(ma)的概念,它在日本文化中既指空间上的留白,也指时间上的停顿,这种“虚”的艺术,又是如何与“实”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日本式美学?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从著名的浮世绘版画中,我是否能看到时间在空间中的定格;在传统的日式庭园中,我是否能感受到空间在时间中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并非仅仅是符号和形式的堆砌,而是对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基本维度,进行了一种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性诠释,从而影响了他们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

评分

这部关于日本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著作,在我看来,其价值绝不仅限于学术研究。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一个民族如何用独有的方式去理解、去体验、去塑造自身所处的宇宙。我十分好奇书中对于“空”(kū)的解读,它在佛教禅宗中是至关重要的概念,是否也渗透到了日本人对空间的处理上?那些极简主义的室内设计,那些看似空无一物却意境深远的绘画,是否都在诉说着“空”的智慧?而时间,除了线性流逝的概念,日本文化中是否还存在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时间观?比如,对四季更迭的精微感知,对节日周期的重复祭祀,以及对历史的回溯与借鉴,这些是否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日本时间。我还会留意书中对于“缘”(en)的阐释,这不仅仅是偶然的相遇,更包含了一种时间性的宿命感。当两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遇,是否就注定了某种联系的发生?书中是否会通过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甚至一些社会现象来佐证这种“缘”的文化逻辑?我对日本的祭典和仪式也颇感兴趣,这些活动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是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这些祭典如何通过仪式化的行为,来强化人们对时间(比如农历、年度周期)和空间(比如神社、村落中心)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我希望作者能带领我,在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些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时间与空间的力量,它们如何塑造了日本人的情感、思想与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书,一本关于日本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著作,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日本民族独特精神世界的探索。我一直对日本人对“季节”的敏感和对“变化”的欣赏感到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如何将自然的四季变化,融入到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从春天的萌芽,到夏天的繁盛,再到秋天的凋零,最后是冬天的沉寂,这种时间的流转,是否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周期和事物无常的深刻理解?我还会对书中关于“侘”(wabi)和“寂”(sabi)的论述充满期待。这两种审美观念,是否与他们对时间流逝和空间中的“不完美”的接受紧密相关?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那些带有岁月痕迹的器物,那些自然风化的建筑,来展现“侘寂”之美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得以体现的。我还会关注书中对“间”(ma)的解读,它不仅指空间上的留白,更指时间上的停顿,这种“虚”的艺术,又是如何与“实”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日本式美学?我期待书中能通过对日本庭园、建筑、甚至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分析,来揭示“间”在营造意境和引导人们感知时间流逝中的重要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了解日本文化,更是去感受那种日本人对时间与空间独特而细腻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日本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著作,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探索“为何”的旅程。为何日本人对“寂”(wabi)有一种特殊的偏爱?这种在简朴、粗糙、不完美中发现的美,是否也与他们对时间流逝、事物衰败的坦然接受有关?书中是否会解析,这种“寂”是如何体现在器物、建筑、甚至生活态度上的?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建筑,那些带有岁月痕迹的陶器,它们不正是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时间的厚重吗?而空间,是否也同样被赋予了这种“寂”的审美?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日本庭园中苔藓的青翠、石块的风化,以及枯山水中的砂石纹理,这些元素的组合,是否都在营造一种宁静致远的,带有时间印记的空间感?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剖析日本人对“礼”(rei)的理解,这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否也与他们对空间(比如等级划分、尊卑之别)和时间(比如恰当的时机、仪式的先后顺序)的精细考量息息相关?那些在特定场合下,必须遵循的礼仪,是否也是为了在这种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维持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书中是否会对比现代日本社会中,传统礼仪的式微与新时间空间观念的兴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日本人如何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理解,来构建他们精神世界和社会结构的答案。

评分

当我看到“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便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春日里漫天飞舞的樱花,夏日里热闹非凡的祭典,秋日里层林尽染的山峦,以及冬日里静谧覆盖的雪国。这本著作,在我看来,无疑是深入剖析日本民族如何感知和体验这两个基本维度的一扇窗。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季节”的描绘,日本人对四季变化的敏感和热爱,是否体现在他们文学创作的意境,绘画的色彩,乃至日常生活的节律之中?书中是否会追溯到古代日本的历法,以及这些历法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节日庆典?而空间,我则联想到那些精致的日式庭园,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建筑。我迫切想知道,为何日本人如此钟情于“留白”?这种在空间中的“无”,是否也是一种对“有”的强调,一种对时间的稀释或凝固?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间”(ma)的概念,它在日本文化中既指空间上的距离,也指时间上的停顿,这种“虚”的艺术,又是如何与“实”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日本式美学?我希望作者能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艺术品,甚至是一些生活习俗的深入分析,来展现时间与空间在日本文化中多重而深刻的意义,它们如何渗透进日本人的心灵,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国度。

评分

这本关于日本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著作,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存在”的深度挖掘。我总是对日本文化中那种对“过去”的尊重和对“现在”的珍惜并存的特质感到着迷。书中是否会探讨,日本人如何将历史的痕迹融入现代的生活空间?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流传下来的手工艺,它们是否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并赋予了空间一种更深邃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展现,这种对“时间印记”的敏感,是如何体现在日本人对器物的选择和使用上的,比如那些历经多年传承的老物件,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时光故事?而时间,是否也并非仅仅是线性向前,书中是否会揭示,日本人是否存在一种“循环时间”的观念,比如对农历节日的重视,以及对自然周期的敬畏?我还会关注书中对“地方”(basho)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与时间、情感、记忆相互关联的“场域”。在特定的“地方”,是否会激发出对特定“时间”的感知,并引发独特的情感体验?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日本人如何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来构建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文学作品、电影片段,甚至是社会学分析,来佐证这些观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不仅仅是了解日本文化,更是去感受那种日本人对时间与空间独特而细腻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生活哲学。

评分

一本关于日本文化中时间与空间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想象一下,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那些细腻而深刻的对日式生活节奏、季节变迁、节日庆典的描绘。我尤其期待书中对“物哀”(mono no aware)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对短暂易逝的美的一种感知,更是一种浸润在时间流转中的深沉情感。书中是否会追溯到神道教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佛教轮回观念对日本人时间观的影响?我希望它能解析为何日本的庭园设计如此注重空间的静谧与流动,仿佛能让人在其中感受到时间的沉淀。又或者,它会触及日本艺术中的留白艺术,那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是否也是对空间与时间的一种独特处理方式?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是否也在悄然改变着日本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感知?书中或许会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比如传统茶道中的慢,与现代都市中的快,形成鲜明的对比,来揭示文化变迁下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我还会关注书中对“间”(ma)的理解,这个在日文中既指空间也指时间的词汇,究竟承载了多少文化的智慧?是建筑中的留白,音乐中的休止符,还是人际交往中的微妙距离?这些都需要时间与空间的共同营造。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例子,带我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奥秘的文化符号。

评分

好书,包装也不错,很值

评分

在日语中,有“将往事付诸流水”这样的说法。那是说:应该早一点忘记已经过去的纠纷,不要老是纠缠过去的事情,那样有利于个人、集团现在的活动。但是,那在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个人以及集团都没有必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当然,这是程度上的问题,不论在哪种文化中,追溯到过去追究责任的做法是有限度的。例如,刑法有时效,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日本。不过,可以说在日本社会,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为了顺利地过现在的生活而不拘泥于过去;与其在法庭上解决纠纷,不如将过去付诸流水以实现和解。那样做有时更省事、更实际。但是,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如人们反复指出的那样,德国社会没有将奥斯威辛集中营付诸流水,而日本社会则试图将“南京大屠杀”付诸流水。其结果是,德国和法国恢复了信赖关系,而日中两国国民却没有建构起信赖关系,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未来,则有“哪知道明天会刮什么风”的说法。那恐怕有双重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说:因为未来的状况不可预测,所以与其为未来的事情操心,不如关注现在的状况;另一层含义是说:因为不知道风向会怎样变化,所以到时候根据情况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评分

这套书做的很好,可惜没有人气

评分

加藤的书很有深度,很喜欢,物流也非常快

评分

好书,包装也不错,很值

评分

序言/1 生活在“现在一此处”/1 概念的框架/3 本书的构成/6 第一部 时间 第一章 时间的类型/1 犹太教的时间/1 古希腊的时间/4 古代中国的时间/6 佛教中的时间/8 《古事记》的时间/11 日本文化的三种时间/13 第二章 时间的各种表现/17 日语的特征/17 语句顺序/17 时态/20 日语文学/24 物语的文体/24 抒情诗的形式/31 连歌的“现在一此处”/35 俳句的时间/38 随笔的特点/43 艺术与时间/44 “音色”与“停顿”的音乐/44 身体表现/47 绘画中的时间/48 第三章 行为方式/53 从神佛习合到摆脱信仰/53 贯彻顺应大势和内在化/59 第二部 空间 第一章 空间的种类/69 欧洲文明的空间/69 中国文明的空间和东亚世界/72 创世神话的空间认识/75 封闭的空间/78 村落的内与外/80 远方和村落/84 空间的三种特征/89 第二章 空间的各种表现/95 建筑空间/95 茶室的空间/95 崇尚水平线/98 非对称的美学/101 绘画的空间/107 开闭的空间与绘画/107 主观主义倾向/112 第三章 行为方式/115 开闭的对外关系/115 共同体的开闭和集体主义/119 第三部 “现在=此处”的文化 第一章 部分和整体/123 第二章 逃脱与超越/127 关于逃脱的愿望/127 逃脱“现在”/129 逃脱“此处”/131 避难这种选择/133 超越时空间/136 后记/140 译者后记/143

评分

解读日本文化的钥匙,了解日本文化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很好,值得研究。

评分

学术与趣味皆具,送给朋友了.她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