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100辑) [Old Photos]

老照片(第100辑) [Old Photo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纪实
  • 黑白
  • 复古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4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483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ld Photo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照片(第100辑)》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每年出版六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关注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辑《老照片》里述及的人物有苏慧廉与翁氏后人的交往、孔德成与日军占领曲阜等,供读者阅读。

目录

智效民 大表妹寻亲六十年
张鸣 高跷上的新中国
薛原 蒋介石在青岛的一张老照片
孙国辉 八分钟的纪实摄影
王道 张充和的未刊老照片
锐明 前国军上尉的存照与“交代”
徐明 一个人的漂泊和落脚
陈龙元 父亲的传奇人生
曹虹 忆母亲
佘守恺 口述 史卫平 整理 飘泊求学路
胡振绥 再谈在齐鲁大学的日子
邓洪秀 一组知青老照片
李义福 六十多年前的合影
赵明凡 一次休假探亲的留影
柳谋 从一张毕业证书说起
胡剑 20世纪初:德国人镜头里的中国建筑
李宾 一部尘封的影集
傅国涌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
朱新地 说真话的“老照片”
赵姻 我与《老照片》
高振环 老照片:存毁之间
冯克力 百姓自己的史述
封面 一位美国浸礼会传教士(李宾)
封二 20世纪30年代的张充和(王道)
中插 一同走来——《老照片》百辑封面

精彩书摘

  《老照片(第100辑)》:
  在青岛八大关海边,有一栋城堡式样的花岗岩别墅,被青岛人称为“花石楼”。还在我少年时的1970年代,对“花石楼”就听闻了许多故事,这栋楼还被称为“蒋公楼”,据说当年蒋介石来青岛时曾下榻此楼。当然,这种“据说”是非常不靠谱的,蒋介石当年来青岛时,确实是住在八大关,但并没有住在花石楼,而是另有住处,此是后话。
  在青岛,关于蒋介石来青岛有过许多演绎的传说,甚至连宋美龄在青岛的住处都有了详细的“描绘”,例如“公主楼”等等。其实这大多是捕风捉影甚至无事生非的故事。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尽管早已经成为“民国往事”,但在青岛,至少在我十多岁的1970年代,一直到1980年代,关于蒋介石当年来青岛和住在花石楼的传说还言犹在耳。近些年来,青岛的这些老建筑不仅仅成为了地标性的旅游景点,更成了城市历史与建筑文化的标志。关于蒋介石当年来青岛的行踪,更成了许多有心人——包括专业学者和普通读者——从城市档案史料和当年媒体报道中梳理打捞的主题内容。
  1947年8月13日,《青岛时报》报道,因南京气候炎热,蒋介石有意来青岛避暑,由励志社派员部署。这一消息并非仅仅是传闻,尽管在此之前,抗战胜利后,关于蒋介石要来青岛的消息多次被证明仅仅是传闻。而这次不同,青岛的档案史料研究者发现:1947年8月27日,在档案中有青岛市警察局“关于部署蒋介石来青岛事宜”的密令,要求对相关责任区域进行警戒。尤其是负责蒋介石生活事务的国民党励志社也向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借用其位于青岛正阳关路36号的招待所,以作为蒋介石来青岛的临时官邸。但到了1947年9月23日,励志社又向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发出函件“主席暂不来青,所借房屋准迅即归还并致谢。”
  上述消息如同前奏,到了1947年10月9日上午,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乘坐“美龄号”专机从北平返回南京途中,在青岛沧口机场做了短暂停留,如果这也算是到了青岛,这就是蒋介石首次来青岛-1947年10月9日12时15分,“美龄号”降落在青岛沧口机场,蒋介石与夫人来到机场空军站办公室休息。此后,他接见了驻山东的军事官员,并与赶来机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上将等驻青美军将领进行交谈。青岛市市长李先良等也赶到机场。在沧口机场停留一个多小时后,蒋介石一行乘“美龄号”飞回南京。
  ……
好的,这是一份为名为《老照片(第100辑)[Old Photos]》的图书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岁月的剪影:百年记忆的拾遗与重构》 图书简介 一、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叙事:光影下的家族变迁 本书并非简单的图像汇编,而是一部穿越百年时光、聚焦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个体家庭命运的深度人文考察。它以时间为轴,以家族为切片,通过对大量鲜为人知、甚至几近散佚的老照片的细致梳理与解读,重构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轨迹。 我们摒弃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深入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微观世界中去。书中的照片涵盖了晚清至改革开放初期,从江南水乡的富商大贾,到西北黄土高原的淳朴农户,再到都市新贵的生活场景。每一幅影像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时代烙印:服饰的变化、居住环境的更迭、生产工具的演进,无不折射出社会结构与生活哲学的深刻转型。 重点章节将探讨“迁徙与定居”这一母题。书中收录了几组跨越数代人的家族相册,展示了从传统宗族社会向现代原子化家庭过渡的艰难历程。例如,一组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码头照片,捕捉了大量背井离乡的青年移民抵达新环境时的迷茫与希望,为我们理解近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视觉证据。 二、 物质文明的演进:器物背后的无声史诗 图像的魅力在于其对“物”的忠实记录。本书的第二个核心板块致力于通过老照片中的器物细节,讲述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史”。 我们关注家具、衣料、工具,乃至日常饮食餐具的变迁。例如,通过对比三十年代一户北方地主家庭的客厅陈设与解放后集体大院的公共空间摆设,可以清晰地看到审美趣味、私密性概念以及财富观的巨大转变。书中特别开辟了一章,专门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拍摄的婚丧嫁娶场景中的礼仪道具——从繁复的传统嫁妆到简朴的革命时期标配,这些“符号”的消亡与新生,是理解社会心理风貌变化的关键线索。 此外,本书对特定行业留下的影像资料进行了专门的挖掘和考证。涉及如早期铁路建设工人的工作状态、手工业作坊的内部运作,乃至二十世纪中叶公私合营企业中技术人员的工作场景。这些照片的价值,远超其艺术性,它们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结构变迁的珍贵文献。 三、 情绪与表情的解码:摄影技术与情感表达的张力 老照片往往因其拍摄技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凝固感”。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影像中的“情绪解码”。 在早期的肖像摄影中,由于曝光时间长、技术成本高,被摄者的表情往往趋于严肃和程式化。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同一时期拍摄的肖像照,分析了这种“庄重”背后所承载的敬畏、保守与对“留影”这一行为的仪式感。随后,随着技术普及和观念开放,运动中的抓拍、笑脸的出现,标志着个体情感表达的解放。书中收录了几组极为罕见的、展示民间娱乐活动的快照,它们打破了传统相册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民间生活的热烈与奔放。 我们还探讨了照片的“再生产”——即照片被复制、张贴、作为纪念物在不同场合被使用的过程。一张照片从“原始记录”沦为“家族符号”,再到最终被重新发现和解读,其意义是如何被不断重塑的。 四、 摄影师与被摄者的关系:媒介伦理的侧写 本书并非盲目地展示照片,而是试图还原这些影像背后的创作意图与被摄者的体验。我们试图回答:谁在记录?他们为何记录?被摄者对镜头持有怎样的态度? 书中收录了部分早期游走各地的专业照相馆的广告和影师的笔记,揭示了照相技术在不同地域的传播路径,以及照相馆老板如何在适应地方习俗与推行西方摄影标准之间进行权衡。对于那些缺乏明确背景信息的人物照片,本书采用“推测性叙事”的方法,基于服饰、背景建筑、器物等线索进行合理的历史背景还原,以期为这些“无名之辈”还原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结语:历史的“在场感” 《岁月的剪影》是一次对“时间”的严肃对话。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更是无数个体的、带着温度的、被光线捕捉的瞬间累积而成。通过对这些“老照片”的深入挖掘与重构,我们得以穿透时代的迷雾,真切地感受到那些逝去生命曾经的喜悦、挣扎与坚韧,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历史“在场感”。这本书献给所有珍视记忆、探求生活本质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老照片合集”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过于刻板、缺乏新意。然而,这本《老照片(第100辑)》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编排方式非常有意思,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堆砌,而是似乎在构建某种叙事线索。我注意到有几组照片在主题上形成了微妙的呼应,比如一组是关于早期工业化的场景,紧接着就是一组关于城市生活变迁的画面,这种对比让人在视觉冲击之余,也能引发对社会发展脉络的深思。摄影师的构图和用光技巧也值得称赞,即便是早期的技术限制下,依然能捕捉到非常富有美感的瞬间。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几乎是一页一页地品味,那种安静地沉浸在历史碎片中的感觉,简直是一种难得的心灵SPA。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视觉诗歌。

评分

第五段: 我通常会把这类书籍放在书房里一个专门的角落,不常翻阅,但每当心绪有些浮躁或需要沉淀的时候,我就会随手抽出这一本。它的魔力就在于,无论你翻到哪一页,总能被其中某个场景或某个人物抓住目光,让你瞬间抽离现实的喧嚣。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变化”:我们今天视若平常的生活,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成为被后人这样仔细审视的“老照片”。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时间循环的认知,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平静。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怀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不变的温情和不断前行的轨迹。我向所有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份关于时间记忆的珍贵收藏。

评分

第三段: 我是一个对细节观察入微的人,所以很多时候看老照片会特别关注那些“小东西”——比如路人的穿着、墙上的标语、甚至是背景里模糊的车辆型号。这本影集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呈现的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我仿佛能闻到旧时光里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阳光洒在老式屋顶上的温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有些照片的背景里竟然藏着一些日后我们习以为常、如今却已消失不见的物件,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成为了无声的历史见证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看图,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文物考古”。对于任何对历史细节、民俗变迁感兴趣的同好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敬畏时间的洪流。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或者说这本影集,简直就是一趟跨越时空的旅行。我翻开它的时候,感觉自己一下子被拉回了那个模糊而又清晰的年代。每一张照片的质感,那种泛黄的边缘和微微的颗粒感,都像是在低语着过去的故事。我尤其喜欢那些捕捉日常瞬间的场景——可能是一个孩子在泥地里玩耍,也可能是某个街角熙熙攘攘的集市。它们不是那种刻意摆拍的“大场面”,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真实记录。作者在选图上非常用心,看得出来是经过了细致筛选和打磨的。每张照片的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未曾言说的剧本,让我忍不住去猜测照片里人物的身份、他们的心情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风俗习惯。这种引导式的观看体验,比单纯的看图要有趣得多,它激活了我的想象力,让那些沉睡的记忆碎片也随之苏醒。这种对历史的温柔致敬,真的非常打动人。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为整体体验加分不少。现在的许多画册为了追求“高清晰度”,反而牺牲了老照片原有的那种胶片质感和年代感。但这一辑显然采用了非常考究的印刷工艺,它精准地还原了那些老照片在光影变化下那种微妙的层次感和柔和度。翻阅时,那种略微厚实的纸张触感,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仪式感。我很少对一本书的物理形态如此关注,但这次确实是被其品质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堆图像的集合,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我甚至开始想象,当年的摄影师带着他笨重的器材,在那些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捕捉到这些永恒瞬间的。这种对媒介本身的尊重,让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评分

一直买,非常好!

评分

《老照片(第100辑)》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每年出版六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关注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辑《老照片》里述及的人物有苏慧廉与翁氏后人的交往、孔德成与日军占领曲阜等,供读者阅读。

评分

非常喜欢这一套系列丛书,版面设计简单朴素大方,用来收藏

评分

自1998年开始购买《老照片》至今已经17个年头,每期不漏,值此100期隆重推出之际,以一位老读者的身份表示热烈的祝贺!

评分

可能时间隔太久了,书不是很新,但不影响阅读,就懒得换了~

评分

很便宜的商品,送货很快,很满意。

评分

这套书我从第一辑买起,一直到现在,一本不落,历时17年!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涨价了,希望内容也要提高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