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文心雕龙

国学经典:文心雕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 刘勰 著,徐正英,罗家湘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文学
  • 文心雕龙
  • 刘勰
  • 经典
  • 古代文学
  • 文学批评
  • 修辞
  • 审美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8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70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作者简介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者均有益后学,不可不观也。  ——北宋·黄庭坚
    ★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鲁迅
    ★读了这部书,可以了解我国从先秦到南朝齐代的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的原则与脉络,文学体裁的分类与流变,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

目录

梁书·刘勰传
前言
凡例
原道第一
征圣第二
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
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
乐府第七
诠赋第八
颂赞第九
祝盟第十
铭箴第十一
诔碑第十二
哀吊第十三
杂文第十四
谐隐[(言隐)]第十五
史传第十六
诸子第十七
论说第十八
诏策第十九
檄移第二十
封禅第二十一
章表第二十二
奏启第二十三
议对第二十四
书记第二十五
神思第二十六
体性第二十七
风骨第二十八
通变第二十九
定势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
熔裁第三十二
声律第三十三
章句第三十四
丽辞第三十五
比兴第三十六
夸饰第三十七
事类第三十八
练字第三十九
隐秀第四十
指瑕第四十一
养气第四十二
附会第四十三
总术第四十四
时序第四十五
物色第四十六
才略第四十七
知音第四十八
程器第四十九
序志第五十
考书目

精彩书摘

  原道第一

  1,1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③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④此盖道之文也⑤。仰观吐曜,俯察含章,⑥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⑦。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⑧为五行之秀⑨,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注释】

  ①文:“文”在《文心雕龙》中有多种含义,这里是广义的“文”,泛指一切事物的外部文采,即万物的形态色泽和声韵之美。德:意为“得道”,指“道”的体现。②玄黄:语出《周易·坤卦·文言》“天玄而地黄”。玄,高空的深蓝色,指天的颜色;黄,指地的颜色。方圆:古人误以为天圆地方。③叠璧:《尚书·顾命》的《正义》里传说日月曾经一度像璧玉那样重叠起来。垂:悬。丽:附着。④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理地:使地有文理。⑤道:本篇的“遗”有多种含义,这里指自然之道,具体含义是客观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⑥吐曜:发光,指日月星。含章:蕴涵文采,指山川风光。⑦两仪:指天地。⑧性灵:指人的天性智慧。钟:聚集。三才:天地人。⑨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译文】

  文采作为“道”的体现,它的意义真是伟大啊,它与天地一起产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了天地就有了深蓝色和黄色的不同,圆形和方形的分别。日月像重叠的璧玉,悬挂在天空,显示出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像美丽的锦绣,铺陈在天地,展示着地形的文理:这大概就是自然规律产生的文采。抬头仰望天空日月星辰发出的光芒,俯视地上山川原野蕴涵的文采,上下的位置确定后,天地便产生了。后来又有赋予着聪明智慧的人类参与进来,就和天地并称为“三才”。人是万物中的灵长,实在是天地的核心。作为天地核心的人类产生了,语言也就随之确立了;语言确立了,文学也就跟着产生了,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1。2傍及万品①,动植皆支: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②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③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④泉石激韵,和若球锃⑤。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⑥

  【注释】

  ①傍:指推广。②藻绘:美丽的外貌。藻,文采;绘,彩画。炳莳:光彩动人的形式。炳,光彩鲜明;蔚,色彩繁多。凝:聚集。③贲(bi必)华:开花。贲,装饰。奇:美化,加工。④籁:风吹孔窍所发出的声音。竽:吹奏乐器,像笙,有三十六簧。瑟:弹奏乐器,像琴,有五十或二十五弦。⑤球:玉磬。锺(huang黄):钟声。⑥郁然:草木茂盛,这里形容文采之盛。其:岂。

  【译文】

  推广到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用美丽的鳞羽来呈现祥瑞,虎豹用斑斓的皮毛来展示英姿;云霞构成色彩,胜过画家的炒笔;草木开花,不需要织锦工匠的美化加工。这一切难道是外加的装饰吗?都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还有风吹林木万窍发声,好像竽瑟和鸣;泉水激石成韵,好像磬钟齐奏。所以,只要有形体确立就会有文采构成,只要有声音发出就会有节奏产生。那些无意识的东西还有浓郁的文采,充满智慧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呢?

  1,3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④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②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⑧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④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注释】

  ①元:始。肇(zhb0照):开始。太极:这里指《易》象。学术界多把“太极”解作天地未分口,前的元气,本书不取。幽:深。赞:明,通晓。神明:神奇的道理。《易》象:《周易》的卦象。②“庖牺”二句:旧传庖牺(伏羲)画八卦,孔子作《十翼》,是十篇解释《周易》的文章。庖牺,即伏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三皇”之一;仲尼,孔子的字,春秋未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翼,辅佐,作为《周易》的辅佐。③《乾》《坤》:卦名。《文言》:相传孔子作《文言》篇解释《乾卦》和《坤卦》。④“若乃”二句:相传黄河里龙献图,伏羲依照图文作八卦;洛水里龟献书,夏禹依照书的内容制定九畴。《河图》《洛书》同玉版丹文都是纬书的迷信传说;孕、韫(yon运),指藏在里面;九畴(ch6u仇),九类治国的大法。⑤玉版:玉做的板片。传说帝尧在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上面绘有天地之形。镂:刻。牒:竹简。尸:主宰,主持。神理:即神明,指有意志的天。

  【译文】

  人类文章的开端,起始于《周易》,深刻地阐明神明之道的,要数《周易》中的卦象最早。伏羲画八卦是创作《周易》的开始,孔子写《十翼》,是《周易》的最后完成。其中《乾卦》和《坤卦》,孔子特意写了《文言》来解释。语言的文采,正是天地本心的体现啊!至于说黄河里有龙献图,包蕴了八卦;洛水里有龟献书,蕴涵着九类治国大法。玉版上金字的内容,绿简上红字的文采,是谁主宰的呢?是神明的指令罢了。

  1,4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④炎嗥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②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③元首载歌④,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⑤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⑥逮及商周,文胜其质,⑦“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⑧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制】《诗》缉《颂》,斧藻群言。⑨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必金声玉振;①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⑩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注释】

  ①鸟迹:相传仓颉(jie节)仿照鸟兽足迹创造了文字。绳:指上古结绳记事。炳:明显。②炎:炎帝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三皇”之一。雌(hao浩):太皞(昊)伏羲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三皇”之一。《三坟》:相传为伏羲、神农、黄帝这“三皇”的书。渺邈(miao秒):遥远。声采:声韵文采,指文章。靡:无。③唐虞:唐尧和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焕:鲜明。《论语·泰伯》中孔子曾赞美唐尧“焕乎其有文章”。④元首:指虞舜。栽:则。⑤益稷(ji计):伯益和后稷,都是虞舜时期的重臣。陈谟(mo魔):陈述谋议。垂:流传。敷:陈述。奏:进言。⑥夏后氏:夏禹,传为夏朝的开国之君。业峻鸿绩:即业峻绩鸿。峻,高;鸿,大。九序:指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都有秩序。勋德:功德。弥缛:更丰富。⑦逮:及。文胜其质:文采胜过质朴,指文采有了发展。⑨患忧:指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茭(you有)里。繇(zhou宙)辞:《周易》中解释卦和文(tao姚)的话,据说是文王被囚时所作。符采:玉的横纹,指文采。复隐丰富含蓄。⑨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名旦,西周初期著名政治家。振:发扬。徽:美。烈:功。缉:辑。斧藻:删削和修饰。斧,指砍削。⑩镕钧:整理编订。镕,铸器的模子;钧,制瓦的转轮。金声而玉振:语出《孟平·万章下》,意为奏乐开始时击钟,结束时击磬,这里借音乐比喻集大成。⑩木铎(duo夺):用木作舌的大铃,古代宣扬教化时用的器具,这里借指孔子所施的教化。席珍:语出《礼记·儒行》,意为儒者在坐席上有珍贵的道德学问供别人请教。席,指施教者的讲席。

  【译文】

  自从用鸟迹般的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的方式,文字的作用便开始显示出来。炎帝神农氏和太嗥伏羲氏传下来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但由于年代太遥远,那些文章已无从追寻了。唐尧虞舜时代的文章,文采才开始丰富起来。虞舜所作的“元首起哉”歌,已在吟咏中抒发了情志;他的大臣伯益和后稷陈述谋划的文章,也开创了敷陈进言的风气。夏禹兴起,事业崇高而伟大,治理天下的各种工作都有了秩序,受到歌颂,功德更显辉煌。到了商朝和周朝,文采胜过前代的质朴,《诗经》的“雅诗”和“颂诗”影响所及,作品的文采日趋华美新颖。周文王在受难时所创作的《周易》卦辞和爻辞,光彩照耀,像美玉的文采,丰富含蓄,意义精微而坚实深刻。再加上周公旦多才多艺,发扬文王的美好事业,创作辑录了《诗经》中的《周颂》,对各种作品删削修饰。到了孔子,继承前代圣人,却又一枝独秀超越先贤:他整理编订“六经”,像奏乐打钟开始击磬结束那样集大成;他提炼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成美妙的文字;他推行的教化像木舌大铃的铃声振动一样,千里呼应;他的

  道德学问像讲席上的珍品一样流传下来,万代响应;他写出了天地的光辉,启发了世人的聪明才智。

  1,5爰自风姓,暨于孔氏,①玄圣创典,素王述训,②莫不原道心以敷章③,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④观天文以极变⑤,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挥】事业,彪炳辞义。

  ……

前言/序言

  我与《文心雕龙》有缘。  记得二十五年前的198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我,鬼使神差般地选修了李壮鹰先生的“古代文论研究”课程。当时,虽然对这门课程的性质还不大了解,但学起来还是很认真的,不仅用省吃俭用的钱跑到王府井购买了一套郭绍虞先生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而且还硬啃了第一册上的不少选篇,入选最多的《文心雕龙》篇章自然在重点攻读之列。尽管读得头昏脑涨,似懂非懂,但还是坚持读完了,这是我最早与《文心雕龙》结缘,算是打下了一点基础。
国学经典: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更是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瑰宝。此书以其宏大的体系、精深的见解、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文笔,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文学作品的规律以及文学评论的标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全书共二十卷,分为辨骚、明诗、颂赞、诔蹀、铭箴、诔诔、奏启、书说、论说、辞说、议论、诏策、檄移、封禅、祭诔、涉笔、物色、才略、知音、知说等篇章。刘勰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从文体的起源、文学的功能、作家的创作原则,到文章的审视、批评的得失,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其内容之丰富,涵盖之广泛,在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堪称翘楚。 创作的源流与发展:追溯文学的脉络 《文心雕龙》开篇即提出“文心”,意即文章的“心”,即文章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刘勰认为,文章的产生,源于“人心理智,形之言也”,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他追溯文学的源头,从《诗经》的“风”、“雅”、“颂”的时代开始,探讨了文学的最初形态及其演变。他认为,文学的起源,既有“缘情”的冲动,也有“因物”的观察,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刘勰对历代文体的梳理,是《文心雕龙》的一大亮点。他逐一分析了诗、赋、颂、赞、诔、铭、箴、诔、奏、启、书、说、论、辞、议、诏、策、檄、封、禅、祭、诔等各种文体,不仅追溯了它们的起源和演变,还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功能以及创作的要领。例如,在“明诗”篇中,他详细阐述了诗歌的“风”之作用,即诗歌能够反映民情、表达民意,具有教化社会的功能。而在“辨骚”篇中,他则对屈原的《离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肯定了其“发愤之作”的创作动机,以及其在文学上的创新和开拓意义。 创作的法则与艺术:探寻文章的精髓 《文心雕龙》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文学创作法则的精辟论述。刘勰强调“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更要承载思想的深度和社会的责任。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具备“才、学、识、胆”四个方面的素质。“才”指天赋的才能,“学”指后天的知识积累,“识”指对事物的深刻洞察,“胆”指敢于创新、突破的精神。这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了优秀作家必备的条件。 在艺术技巧方面,刘勰提出了“五气”、“四声”、“八病”等概念,对文章的声律、节奏、色彩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五气”指文章的“风、雅、兴、比、赋”,是五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四声”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是构成和谐音韵的基础。“八病”则指文章中可能出现的八种毛病,如“句读之不知,句读之失所,句读之不协,句读之不辨,句读之不连,句读之不畅,句读之不次,句读之不雅”,这些对后世的格律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勰还非常重视文章的“兴”的艺术。“兴”是一种通过联想、比喻来引起情感共鸣的写作手法。他认为,“兴”能使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深化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描写景物时,通过“兴”的手法,可以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使之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批评的准则与艺术:锤炼鉴赏的明镜 《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创作论,更是一部杰出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知音”篇是其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刘勰认为,文学批评的前提是“知音”,即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作品的精髓。他强调批评者应具备“五美”和“四过”的鉴赏能力。“五美”指文章的“辞、事、理、情、气”,即语言的精炼、内容的充实、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挚、气势的磅礴。“四过”则指文章的“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可能出现的四个方面的缺点。 刘勰还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强调要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时的心境来理解作品。他认为,脱离了作者和时代的作品,往往难以被真正理解,也难以进行公正的评价。这种方法,超越了单纯的文本分析,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文心雕龙》还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指出了一些批评的弊端,如“循名责实”、“以枝求主”等。他强调批评应以“道”为核心,以“德”为准则,反对空谈辞藻、不注重思想内容的批评。 深远的影响与不朽的价值 《文心雕龙》的问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次将文学创作和批评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思想体系和批评方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如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明清的茅坤、金圣叹等等,无不从中汲取营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批评史上也享有盛誉。其深刻的思想、系统的理论和精辟的见解,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重要参考。它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艺术智慧,至今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时至今日,《文心雕龙》依然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文学创作和进行文学批评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一部古籍,更是一座思想的宝库,一座艺术的殿堂,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领悟、去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四、 《论语》的智慧启迪: 手边一直放着一本《论语》,时常会翻阅几页,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这本书不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里面充满了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却又以一种极其平实、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简短而深刻的对话所打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开篇语,就道出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读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是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谦虚,向身边的人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恕道”,更是至今仍是做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孔子并非高高在上,他会犯错,他也会有烦恼,他更会用幽默的方式与弟子交流。这种真实的人格魅力,让《论语》中的智慧更具感染力。每次读《论语》,都像是在与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对话,他不会强迫你接受什么,而是引导你思考,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书中的很多观点,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却依然能给我们现代人以深刻的启迪。它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虽然有时会觉得有些道理过于理想化,但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评分

一、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印象: 最近在啃一本厚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知识的海洋,时而激昂,时而沉思。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宏大与精微并存。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到汉赋的铺陈辞藻,再到唐诗的浪漫飘逸,宋词的婉约细腻,元曲的通俗生动,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作者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读起来就像是在与无数位文人墨客神交,感受他们在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抒发和思想光辉。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梳理。比如,在讲到唐诗时,他不仅仅列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作品,还深入分析了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以及这些风格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读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我仿佛看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背影;读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则体会到了杜甫心怀苍生的悲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让我明白文学作品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时代的土壤之中。这种解读方式,让枯燥的文学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篇幅很长,有时会感到些许吃力,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多了一分敬畏。

评分

二、 《红楼梦》的千年回响: 最近重温了《红楼梦》,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感悟,仿佛书中人物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心中有了更鲜活的生命。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描绘的那个时代的众生相,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抗争。贾宝玉的痴情与叛逆,林黛玉的敏感与多愁,薛宝钗的圆融与世故,王熙凤的精明与狠辣……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 我常常会沉浸在书中细腻的情感描写中,为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心痛,为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叹息。曹雪芹笔下的女性,是那个时代最耀眼却也最令人心疼的存在。她们在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度下,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努力地展现着自己的生命光彩,但最终却大多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让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笔力。书中的语言艺术更是登峰造极,无论是诗词歌赋的信手拈来,还是日常对话的生动传神,都展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品味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虽然结局的残缺令人扼腕,但这恰恰也为这部巨著增添了更多令人遐想的空间,让它在千年之后,依旧能引发如此深刻的共鸣。

评分

三、 《诗经》里的风雅颂: 最近在翻阅《诗经》,这本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诗集,总是能给我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读《诗经》,就像是走进了一幅古朴的水墨画卷,感受着先民们最原始的情感和生活气息。书中那些质朴而深情的诗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触动人心。 我特别喜欢《国风》部分,那些描写男女情爱、农事耕作、战争徭役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氓》中的女子,从情窦初开到最终被辜负,她的心路历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禁为之扼腕。《蒹葭》则描绘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意境悠远,充满了朦胧的美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仿佛能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水边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而《雅》和《颂》则展现了更宏大的视野,记录了王朝的兴衰、祭祀的庄严,以及君臣之间的酬唱。每次读到这些诗篇,我都仿佛能听到远古的歌谣在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庄重与肃穆。尽管语言有些古奥,需要借助注释才能理解,但这丝毫不能减弱《诗经》带给我的震撼。它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史诗,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窥见了文明初开时的纯真与力量。

评分

五、 《道德经》的玄妙哲思: 最近开始研读《道德经》,这本书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简练的语言,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初读时,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神秘的领域,文字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穷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这句,就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暗示了宇宙万物背后那不可言说的“道”。书中对“无为而治”的阐述,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减少人为的干预,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我尤其对“上善若水”的描绘印象深刻,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是一种多么博大而包容的胸怀!《道德经》常常会用一些看似矛盾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事物的认知有了新的角度。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开始思考事物的本质和相互联系。虽然《道德经》的很多思想对我来说 still is 比较抽象,需要反复琢磨,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并非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而是给予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引导我去探索内心的宁静和宇宙的和谐。

评分

文心雕龙是从小就一直想读的一部经典!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

真的是不错哦,的确是正版书

评分

纸质不错,排版也挺好。至于内容,当然没话说、

评分

一直挺喜欢这套丛书的,快买齐了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书很不错,纸质量好,书很新,内容没具体看,但封面和纸质都很好,字体也很清晰,很不错的!

评分

书很好,很干净,也没有破损,满分。

评分

好书慢慢看,一点点读,文心雕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