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一辑):王祯农书(套装上下册)

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一辑):王祯农书(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 王祯<撰> 著,孙显斌,攸兴超 校
图书标签:
  • 农业科技
  • 农学
  • 中国古代科技
  • 王祯
  • 农书
  • 科技典籍
  • 古代农业
  • 历史
  • 珍稀古籍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85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78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50
套装数量:2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祯事迹在文献中记录不多,周郢发现与王祯相关的碑刻四通,十分重要。第1通为《东平府路宣慰张公登泰山记》,此碑立於元至元二年(二一六五),杜仁杰撰,碑题「奉高晚生王祯书并题额。第二通为《王氏葬亲碑》,此碑立於元至元四年(二一六七),杜仁杰撰,张志伟正书,王伯善八分额。第三通为《泰安重修宣圣庙记》,此碑立於元至元十二年(二一七五),柬平府教授李谦撰文,文中称「州教授王尹祯遣其门生刘琛驰书东平,请记其事。第四通为《泰安重修灵派侯庙碑记》,此碑立於元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碑额下题「州教授王祯撰并书篆。第1通碑题「奉高晚生」,奉高为泰安旧称,则王祯应为泰安人。据《兀史·地理志》,泰安州)兀初属东平路。(至元)五年析隶省部。至元五年为一二六八年,元初在此之前称王祯为东平人亦可,只是後世东平与泰安分立,则称泰安人更为准确。王祯自称晚生,意即元至元二年(一二六五)年纪尚轻。从后两通看,王祯至少在元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即十年後已为泰安州教授,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仍在任,这与《乾隆一泰安府志》卷十《职官志》元泰安州教授下有王祯的记载相合。

作者简介

  孙显斌,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文献数字化及科学技术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王祯农书》点校
《农桑通诀》
震器图谱》
《谷谱》
附录一 文渊阁本元王祯书原序》
附录二 元戴表元《王伯善农书序》
附录三 嘉靖本明间闳薪刻东鲁王氏农书序》
附录四 章丘本明傅希挚画刊东鲁王氏农害叙》
附录五 邓汉本明邓《重刻农书序》箫曲山人邓汉撰
附录六 文渊阁本《王氏农渼提要》
附录七 闽本清孙星华《王祯农书跋》
附录八 农专本民国郭葆琳《重刊王祯农书序》
附录九 农专本民国张恺《题辞》
附录十 农专本民国张寅生《王祯农书跋》
附录十一 《王祯农书》书影
後记

精彩书摘

  導 言
  一、王禎其人
  王禎事跡在文獻中記録不多,周郢發現與王禎相關的碑刻四通,十分重要。第一通爲《東平府路宣慰張公登泰山記》,此碑立於元至元二年(一二六五),杜仁傑撰,碑題‘奉高晚生王禎書并題額’。第二通爲《王氏葬親碑》,此碑立於元至元四年(一二六七),杜仁傑撰,張志偉正書,王伯善八分額。第三通爲《泰安重修宣聖廟記》,此碑立於元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東平府教授李謙撰文,文中稱‘州教授王尹禎遣其門生劉琛馳書東平,請記其事。’第四通爲《泰安重修靈派侯廟碑記》,此碑立於元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碑額下題‘州教授王禎撰并書篆’。第一通碑題‘奉高晚生’,奉高爲泰安舊稱,則王禎應爲泰安人。據《元史·地理志》,泰安州‘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五年析隸省部。’至元五年爲一二六八年,元初在此之前稱王禎爲東平人亦可,只是後世東平與泰安分立,則稱泰安人更爲準確。王禎自稱‘晚生’,意即元至元二年(一二六五)年紀尚輕。從后兩通看,王禎至少在元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即十年後已爲泰安州教授,至元十三年仍在任,這與《[乾隆]泰安府志》卷十《職官志》元泰安州教授下有王禎的記載相合。
  傳世文獻中最早的當屬元代戴表元寫的《王伯善農書序》,其文見本書附録二,茲不贅録,現將與王禎生平相關的內容摘録如左:‘丙申歲客宣城縣,聞旌德宰王君伯善,儒者也,而旌德治。’‘如是三年,伯善未去旌德。’‘後六年,余以薦得官信州,伯善再調,來宰永豐。’另外,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藏王禎《農書》嘉靖九年刻本前有元代抄白,見本書卷首,茲不贅録,內與王禎生平相關的內容如左:‘承事郎信州路永豐縣尹王禎,東魯名儒,年髙學愽,南北游宦,涉歷有年。嘗著《農桑通訣》、《農器圖譜》及《穀譜》等書。’落款年月爲‘大德八年九月’。
  由於王禎先後任旌德縣和永豐縣縣尹,所以在明清地方志中有零星記載,如:
  《[嘉靖]寧國府志》卷五小注‘有淳源橋,宋名平政,屢更修建,名亦數易,元元貞中縣令王禎始定今名。’卷七‘旌德六門,東曰通和、英濟,南曰感化、明德,西曰廣豐,北曰迎恩。元貞元中縣令王禎建。’
  《[萬曆]寧國府志》卷二《官師表上》載元王禎元貞元年任旌德縣尹。
  《[萬曆]旌德縣志》卷七《官師志》載元‘王禎,字伯善,東魯人,元貞元年任’云云。
  清康熙年間顧嗣立編《元詩選》二集己集‘王永豐禎’小傳曰:‘禎字伯善,東平人。官旌德宰,六年再調永豐,山齋蕭然,終日清坐。每嵗教民種桑若干株,凡麻苧禾黍牟麥之類,所以蒔藝芟穫,皆授之以方。又圖畫所爲錢鎛耰耬耙?諸雜用之器,使民爲之。名其書曰《農器圖譜》、《農桑通訣》。…剡源戴表元称其綱提目舉,華搴實聚。顧舊農書有南北異宜而古今異制者,此書歷歷可以通貫。信儒者之用世,非空言也。’全以戴表元書序爲說,以王禎爲東平人由此始,後世皆以東平爲後世東平縣,而非元初東平路,遂多致誤。《[萬曆]旌德縣志》記載爲‘東魯人’,則泛稱無差。清代地方志對王禎的記載則多承《元詩選》小傳,如:
  《[康熙]江西通志》卷六十三‘王禎,字伯善,東平人。博通經史,清介自持。大德四年尹永豐,以課農興學爲務,常買桑苖及木棉子導民分藝,遇旱或淫雨必齋戒虔禱,著有《農器圖譜》、《農桑通訣》,刻於廬陵,詩集一卷,名《農務集》。《元詩小傳》。’
  《[康熙]廣永豐縣志》卷十八上‘元:王禎:王禎字伯善,東平人,博通經史,清介自持。大德四年尹永豐,以課農與學爲務,好禮儒士,誘之講業。嘗買桑苗及木綿子,導民分藝,遇旱或淫雨必齋戒虔禱。昕夕憂民之凍餒,著有《農書》,刻於廬陵,豐士民久謳思之。’
  《[乾隆]廣信府志》卷十“名宦”廣豐縣有王正,亦即王禎,避雍正諱改。小傳與《[康熙]江西通志》略同。
  《[乾隆]旌德縣志》卷六《職官志》‘政績’:‘王禎,字伯善,東平人。元貞元年,以承事郎爲縣尹。元王禎,字伯善,元貞元年以承事郎爲縣尹。惠愛有爲,凡學宮齋廡尊經閣及縣治壇廟橋道,捐俸改修,爲諸紳士倡。蒞任六載,山齋蕭然。躬率家童於縣圃別爲穀壟稻區,環植桑棗、木棉,凡麻苎禾黍牟麥之類,所以蒔藝芟獲,皆授之以方;又別爲錢鎛耬耙朳諸雜器,使民爲之,名曰《農器圖譜》、《農桑通訣》,皆著有詩。又兼施醫藥,救民貧疾,種種善績,口碑載道。後調永豐。《省志名宦》《府志良吏》。’卷十《職官志》‘祥瑞’:‘元大德元年東魯王侯禎尹旌。”又“拾遺”:“元貞間,縣尹王禎,字伯善,山東東平人。治旌六載,每暇日躬率家童,辟廨西廢圃,構茅屋三間,引鹿飲泉水,注爲清池,以種蓮芡,四面樹以花草竹木,仍別爲穀壟稻區,環植桑棗、木棉,示民種藝之法,扁其居曰山莊,命其圃曰偕樂。又嘗教民種桑麻苎禾黍牟麥之類,并圖畫所爲錢鎛耰耬耙朳諸雜器,使民爲之,名其書曰《農器圖譜》、《農桑通訣》,每物詠詩一首。’
  《[乾隆]旌德縣志》對王禎治縣與日常農耕生活記載略有拓展,而重要信息大體不出戴表元書序範圍。
  關於王禎在旌德和永豐的任職年限,《[萬曆]寧國府志》與《[萬曆]旌德縣志》皆稱王禎於元貞元年(一二九五)任旌德縣尹,這與戴表元書序稱王禎丙申歲即元貞二年(一二九六)爲旌德宰相合。《[乾隆]旌德縣志》卷十《職官志》‘祥瑞’:‘元大德元年東魯王侯禎尹旌。’則大德元年(一二九七)王禎仍爲旌德縣尹。戴序又稱‘如是三年,伯善未去旌德’,‘後六年,余以薦得官信州,伯善再調,來宰永豐。’據袁桷《戴先生墓志銘》‘大德甲辰,先生年六十一矣,會執政薦于朝,起家拜信州教授。秩滿授婺州,以疾辭。’戴表元《戴剡源先生自序》稱‘大德丙午冬,歸自信州。’則戴氏信州教授任期爲大德八年甲辰(一三〇四)至大德十年丙午(一三〇六)。從丙申歲算起‘如是三年’即兩年後大德二年(一二九八),王禎仍任旌德縣尹,‘後六年’正是大德八年戴氏出任信州教授。又《[康熙]江西通志》、《[康熙]廣永豐縣志》等記載王禎‘大德四年尹永豐’,大德四年即一三〇〇年,《元詩選》小傳稱王禎‘官旌德宰,六年再調永豐’,或以元貞元年推算,六年後正是大德四年。依戴序所述大德八年其任信州教授時王禎應還在永豐任上,王禎在《農器圖譜》所附《造活字印書法》中稱‘予遷任信州永豐縣,…今知江西見行命工刊板’,是江西刻書時王禎應還在永豐縣任上,而元代刻書抄白落款爲大德八年,與戴序相合。
  王禎在元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仍任泰安州教授,之後至元貞元年(一二九五)近二十年間事跡沒有記載,元代刻書抄白稱王禎‘南北游宦,涉歷有年。’或可以概括。王禎在《農書》中多次提及‘江’、‘淮’、‘浙’、‘中土’、‘燕趙’、‘秦晉’等地,一定程度上是其‘南北游宦’的寫照。按戴表元生于南宋淳祐四年(一二四四),卒於元至大三年(一三一〇),其書序稱王禎爲‘王君伯善’,則年輩大抵相仿,王禎至元二年(一二六五)自稱‘晚生’,或與戴氏年紀相仿,二十歲余,到大德八年(一三〇四),則亦爲六十歲余,刻書抄白稱王禎‘年髙學愽’亦皆符節。四庫本《農書》前有王禎自序(見本書附録一),落款爲‘皇慶癸丑三月望日東魯王禎書’,則皇慶二年癸丑(一三一三)王禎仍在世,以後事跡則湮沒無聞。
  .....

前言/序言

  《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總序

  我國有浩繁的科學技術文獻,整理這些文獻是科技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竺可楨、李儼、錢寶琮、劉仙洲、錢臨照等我國科技史事業開拓者就是從解讀和整理科技文獻開始的。20世紀五十年代,科技史研究在我國開始建制化,相關文獻整理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涌現出胡道静的力作《夢溪筆談校證》。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文獻的整理再次受到學術界和出版界的重視,這方面的出版物呈現系列化趨勢。巴蜀書社出版《中華文化要籍導讀叢書》(簡稱《導讀叢書》),如聞人軍的《考工記導讀》、傅維康的《黃帝内經導讀》、繆啓愉的《齊民要術導讀》、胡道静的《夢溪筆談導讀》及潘吉星的《天工開物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與科技史專家合作,爲一些科技文獻作注釋并譯成白話文,刊出《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簡稱《譯注叢書》),包括程貞一和聞人軍的《周髀算經譯注》、聞人軍的《考工記譯注》、郭書春的《九章算術譯注》、繆啓愉的《東魯王氏農書譯注》、陸敬嚴和錢學英的《新儀象法要譯注》、潘吉星的《天工開物譯注》、李迪的《康熙幾暇格物編譯注》等。
  20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上百位專家選擇并整理中國古代主要科技文獻,編成共約四千萬字的《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簡稱《通彙》)。它共影印五百四十一種書,分爲綜合、數學、天文、物理、化學、地學、生物、農學、醫學、技術、索引等共十一卷(五十册),分别由林文照、郭書春、薄樹人、戴念祖、郭正誼、唐錫仁、芶翠華、范楚玉、余瀛鰲、華覺明等科技史專家主編。編者爲每種古文獻都撰寫了﹁提要﹂,概述文獻的作者、主要内容與版本等方面。自一九九三年起,《通彙》由河南教育出版社(今大象出版社)陸續出版,受到國内外中國科技史研究者的歡迎。近些年來,國家立項支持《中華大典》數學典、天文典、理化典、生物典、農業典等類書性質的系列科技文獻整理工作。類書體例容易割裂原著的語境,這對史學研究來說多少有些遺憾。
  總的來看,我國學者的工作以校勘、注釋、白話翻譯爲主,也研究文獻的作者、版本和科技内容。例如,潘吉星將《天工開物校注及研究》分爲上篇(研究)和下篇(校注),其中上篇包括時代背景,作者事迹,書的内容、刊行、版本、歷史地位和國際影響等方面。《導讀叢書》、《譯注叢書》和《通彙》等爲讀者提供了便于利用的經典文獻校注本和研究成果,也爲科技史知識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不過,可能由于整理目標與出版成本等方面的限制,這些整理成果不同程度地留下了文獻版本方面的缺憾。《導讀叢書》、《譯注叢書》和其他校注本基本上不提供保持原著全貌的高清影印本,并且録文時將繁體字改爲簡體字,改變版式,還存在截圖、拼圖、换圖中漢字等現象。《通彙》的編者們儘量選用文獻的善本,但《通彙》的影印質量尚需提高。
  歐美學者在整理和研究科技文獻方面起步早于我國。他們整理的 經典文獻爲科技史的各種專題與綜合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些科技文獻整理工作被列爲國家工程。例如,萊布尼茲(G. W. Leibniz)的手稿與論著的整理工作于一九〇七年在普魯士科學院與法國科學院聯合支持下展開,文獻内容包括數學、自然科學、技術、醫學、人文與社會科學,萊布尼茲所用語言有拉丁語、法語和其他語種。該項目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失去法國科學院的支持,但在普魯士科學院支持下繼續實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項目得到東德政府和西德政府的資助。迄今,這個跨世紀工程已經完成了五十五卷文獻的整理和出版,預計到二〇五五年全部結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際合作促進了中文科技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我國科技史專家與國外同行發揮各自的優勢,合作整理與研究《九章算術》、《黃帝内經素問》等文獻,并嘗試了新的方法。郭書春分别與法國科研中心林力娜(Karine Chemla)、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道本周(Joseph W. Dauben)和徐義保合作,先後校注成中法對照本《九章算術》(Les Neuf Chapters, 二〇〇四)和中英對照本《九章算術》(Nine Chapters on the Art of Mathematics, 二〇一四)。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的學者合作校注《遠西奇器圖說録最》,在提供高清影印本的同時,還刊出了相關研究專著《傳播與會通》。


《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精华:王祯《农书》解读》 导言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古国,其农业发展不仅维系着民族的生存,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农学思想。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中,《农书》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作者王祯,这位生活在元代(公元1260-1368年)的杰出农学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毕生的心血,为后世留下了这份详实、系统、实践性极强的农学巨著。 《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精华:王祯《农书》解读》并非直接收录王祯的原著,而是对这部珍贵的农学瑰宝进行深度挖掘、提炼与阐释。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的阻隔,走进王祯的农学世界,领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理解其在农业技术、农事管理、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并探究其思想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农学巨匠的时代印记——王祯其人与《农书》的诞生 在深入解读《农书》之前,了解其作者王祯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本部分将勾勒出王祯的人生轨迹,展现他作为一名官员、一位实践者、一位思想家的多重身份。通过史料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他并非仅仅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身体力行者。 同时,本部分也将详细介绍元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元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战乱的创伤、人口的迁徙、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融合,都为农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需求。《农书》的诞生,正是回应了这一时代的需求,是对当时农业生产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创新升华。我们将探讨王祯创作《农书》的初衷、动机以及其对农业发展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耕种之道的精髓——《农书》中的农事技术体系 《农书》之所以被誉为农学经典,在于其对中国古代农事技术的系统性、全面性论述。本书将围绕《农书》的核心内容,对其中的农事技术进行深入剖析。 作物栽培的智慧: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农书》中关于水稻、小麦、菽(豆类)、麻、棉等主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这包括对选种、育苗、耕作、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详细指导。我们将深入探讨王祯在这些方面的具体方法,例如他提出的“选种四要”、“耕锄七法”,以及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精细化管理策略。这些技术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的最高水平,更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农田水利的艺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书》中对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论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改造自然、利用水资源的智慧。本部分将聚焦于《农书》中关于渠道开挖、堤坝修筑、水库建设、灌溉系统构建以及旱涝灾害应对等方面的技术。我们将分析王祯如何将不同地区的水利经验融汇贯通,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养殖业的实践: 除了种植业,《农书》也对畜牧业、渔业等养殖业有所涉及。本部分将介绍《农书》中关于家禽家畜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优良品种的选育以及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三部分:机械创新的先驱——《农书》中的农业机械设计与应用 王祯《农书》最令人称道的成就之一,便是其对农业机械的详尽记载和创新设计。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解读《农书》中的农业机械部分,展现其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农具的革新与发展: 《农书》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农具,从最基础的犁、耙、锄、镰,到更为复杂的播种机械、收割机械、脱粒机械等。本部分将对这些农具的结构、原理、制造工艺以及使用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我们将着重分析王祯是如何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的,例如他发明的“代代有车”的播种机,以及其他用于提高耕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各类机械。 动力机械的探索: 除了人力和畜力驱动的农具,《农书》中也蕴含着对动力机械的初步探索。本部分将介绍《农书》中关于水力、风力等自然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然这些机械在现代看来可能相对原始,但在当时却是巨大的技术突破,展现了古人利用自然力量改造生产方式的勇气和智慧。 机械图解的价值: 《农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是其另一大特色。本书将着重分析这些图解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图解不仅直观地展示了机械的构造,更体现了王祯对机械原理的深刻理解。我们将结合图文,详细解读各类机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要点,帮助读者还原古代农机的原貌,理解其工作机制。 第四部分:农事管理与经济策略——《农书》中的综合性考量 农业生产并非仅仅依靠技术,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经济策略同样不可或缺。《农书》并非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它更包含着王祯对农业生产的整体性思考。 农时与节令的把握: 中国古代农业强调“天时”,即根据自然节令安排农事。《农书》中对农时、节令的详细记载,体现了其对农业生产规律的尊重。本部分将分析王祯如何将天文、气象知识与农事活动相结合,指导农民适时播种、适时收割,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土地利用与改良: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书》中关于土地的分类、耕作方式的选择、土壤改良的方法等内容,反映了王祯对土地资源的珍惜和高效利用的理念。我们将探讨他提出的关于轮作、休耕、施肥等措施,以及对不同类型土地的适应性耕作建议。 农业经济思想的萌芽: 在《农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能窥见一些朴素的农业经济思想。本部分将尝试解读王祯在书中提及的关于农产品价值、市场流通、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见解。这些内容虽然不如其技术部分那样直观,但却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第五部分:思想的传承与现实意义——《农书》的影响与启示 《王祯农书》的影响并非局限于其诞生的时代。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农书》的传承与当代的启示。 历代传承与价值评估: 《农书》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历代农学家的重视和推崇。本部分将梳理《农书》在历代流传中的情况,以及历代学者对其进行的评价和研究。我们将分析《农书》如何被后世的农学著作所借鉴和吸收,以及其在中国农学史上的地位。 跨越时空的智慧: 尽管古代农业生产条件与现代存在巨大差异,但《农书》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部分将探讨《农书》中的哪些思想和技术,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启示。例如,其对精细化管理的强调,对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认知,以及对因地制宜的重视,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现代视角下的《农书》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来研究古代科技。《农书》作为中国古代农学的重要代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从历史学、农学史、科学技术史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本部分将简要介绍现代学界对《农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及这些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掘《农书》的价值。 结语 《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精华:王祯《农书》解读》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智慧的窗口。通过对王祯《农书》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回溯中国辉煌的农耕文明,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启迪现代农业的发展。这部著作,是民族智慧的沉淀,是农耕文明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石。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王祯《农书》的价值,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并从中获得对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深刻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极度注重文本注释质量的人,因为没有高质量的注释,很多古籍等于白读。这套选刊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每一个生僻字、每一个专业名词,乃至每一个模糊的指代,都有翔实可靠的解释或考证。更难得的是,注释中还穿插了不同版本间的对比和学界的主流争议,显示出极强的学术深度和公正性。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身边随时有几位博学的学者在为你解疑释惑。它不仅让我们读懂了“文字”本身,更引领我们深入理解了那些文字背后的技术演变和社会环境,让人感到出版方对学术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选刊”持保留态度,担心会因为过度删减而丧失原著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但实际阅读后,我的疑虑完全打消了。这套书的选材和编排逻辑非常严谨,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权衡“精要”与“全面”之间的关系。它似乎更侧重于提炼出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点和技术体系,而不是面面俱到地罗列所有琐碎的经验。这使得整体阅读节奏明快,重点突出,非常适合在有限时间内掌握一个领域的核心脉络。对于希望快速建立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精炼和聚焦的处理方式,比直接啃原著要高效得多,是极佳的入门或进阶读物。

评分

我是在寻找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史方面的深度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套选刊。初读之下,便被其中对古代农事活动的详尽记录所震撼。书中对不同季节的耕作、播种、灌溉乃至病虫害防治的描述,细致入微,几乎可以构建出一幅完整的古代田园生活画卷。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技术的章节,从中可以窥见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这些内容与我目前研究的某个特定朝代的农业发展瓶颈问题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过去被忽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论述,而是脚踏实地的、可供参考的实证资料,对我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设计采用了经典的织物纹理,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庄重而又内敛的学术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色泽柔和,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插图和图版的印刷质量,细节清晰,线条流畅,充分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文字布局疏密有致,注释清晰地标注在旁,让复杂的古代文献阅读起来变得格外顺畅。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文化厚重感,让人由衷地敬佩这份匠人精神。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科技史感兴趣的爱好者,我常常觉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这套选刊真正做到了“选刊”的价值所在——它精选了那些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篇章,并且进行了现代化的整理和校注。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一窥古代智慧的光芒。我最欣赏的是那些随文附带的现代学者解读,它们像一座座桥梁,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古文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避免了望文生义的偏差。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具体的农具构造,更体会到了古人那种与土地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这比单纯记忆技术细节要深刻得多,让人收获良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