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學經典文叢第二輯(套裝共5冊)

國際漢學經典文叢第二輯(套裝共5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鈞,瓦西裏·帕夫洛維奇·瓦西裏耶夫,顧立雅 著
圖書標籤:
  • 漢學
  • 中國文化
  • 學術著作
  • 曆史
  • 文獻
  • 文化研究
  • 古典文獻
  • 中國學
  • 文史哲
  • 套裝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1170037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00379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際漢學經典文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86
套裝數量:5
字數:146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際漢學經典譯叢旨在翻譯和整理西方漢學曆史名著,可以說,這方麵已經形成瞭自己的風格與特點。目前國內西方漢學早期曆史的重要著作基本上是我們組織和翻譯的。我們將繼承這個傳統,將翻譯的範圍逐步擴大到能涵蓋西方各種漢學曆史的名著。
  ——張西平
  
  ★我們這套書係,本著對社會負責,對曆史負責,對人類未來負責的心願,嚮全世界介紹中國文化,同時也嚮中國展示健康的、高品位的世界文化。
    ——任繼愈
  

內容簡介

  《美國第一批留學生在北京》是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辦。本書首次梳理瞭民國時期美國第一批專業漢學傢在北京的學術活動,重新探討瞭美國專業漢學興起的曆史過程和深層原因,全麵揭示瞭民國時期以北京為中心的中美學術文化交流。
  
    《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鬆齡》主要收錄瞭研究清代宮廷中歐洲耶穌會天文學傢劉鬆齡的數篇論文和他當時與歐洲的一些通信,還介紹瞭中國與今斯洛文尼亞共和國一劉鬆齡齣生地一對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曆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重視和推廣。
  
  《中國文獻史》未分章,而是以連續的15個小節構成。介紹瞭儒、釋、道以及曆史、地理、律法、語言學、農業、自然科學、醫學、兵法、文學等方麵的中國文獻古籍。相對於中國文獻的浩繁著述,區區十餘萬字的篇幅實在過小,但是《中國文獻史》的內容並非來自其他歐洲學者的著述,而是作者著作的濃縮以及授課筆記。這些講義資料絕大多數是中文書籍,本書所涉及的作品,作者幾乎都親閱過。瓦西裏耶夫對中國文獻的介紹、資料收集和導嚮性研究為20世紀俄羅斯漢學的專業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孔子與中國之道(修訂版)》,是一本深入淺齣,雅俗共賞之作。他把中國曆來,特彆是《古史辯》時期,中國學者對孔子的討論,以及西方學者對孔子的研究,都加以融會貫通,再用自己的觀點,解釋成“顧氏一傢之言”。本書論述瞭孔子研究背景、孔子生平、孔子儒學思想等相關內容。
  
    《清初西洋傳教士滿文檔案譯本》共收錄73份鮮為人知的清朝順治、康熙兩朝期間的檔案文件。內容都與清初來華傳教士的在華生活相關。這些文件均選譯自中國第1曆史檔案館所藏內閣全宗滿文密本檔、內閣滿文票簽檔、滿文題本、宮中滿文硃批奏摺等,且均為首次翻譯,首次公布的檔案文件,為研究清初來華傳教土提供瞭第一手基礎文獻。

作者簡介

  瓦西裏 ·帕夫洛維奇 ·瓦西裏耶夫(1818--1900),是19世紀俄羅斯漢學界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物。先後在喀山大學和彼得堡大學的漢學專業授課,對於漢學的發展壯大和俄羅斯漢學人纔的培養都做齣瞭重要貢獻。

  顧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年1月19日-1994年6月1日),生於芝加哥,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學東方語文係主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亞洲學會會員等,是西方著名的漢學傢,同時也是孔子研究的權威。曾著有《孔子與中國之道》、《孔子真麵目》、《從孔夫子到毛澤東的中國思想》、《傳說中之孔子》多書。
  顧立雅的孔子觀對現代的歐美人士影響頗大。他的著作,特彆是《孔子與中國之道》,一嚮是西方漢學界孔子研究領域學者的必備參考書。他對中國初期漢學的貢獻亦使芝加哥大學成為西方漢學研究的中心。



目錄

導言:留學生與美國專業漢學
第一章 費正清
第一節  漢語學習
第二節  第一篇論文
第三節  與中外學人的交往
第二章 畢乃德
第一節  英文論文
第二節  《中國參考書目解題》
第三章 蔔 德
第一節  兩篇論文
第二節  《燕京歲時記》英譯
第三節  《中國哲學史》英譯
第四節  博士論文
第四章 顧立雅
第一節  中文論文
第二節  《中國之誕生》
第三節  與中國學人的交往
第五章 恒慕義
第一節  《古史辨》譯介
第二節  與中外學人的交往
第六章 孫念禮
第一節  博士論文
第二節  葛思德圖書館
第七章 其他留學生
第一節  世紀 年代的留學生
第二節  世紀 年代的留學生
結語:留學生的啓示
參考書目
後記
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鬆齡
關於劉鬆齡的研究
劉鬆齡:90年代中期以來連接斯洛文尼亞共和國檔案館和中國國傢檔案局的紐帶
雅奈茲·斯格萊伯
專著《劉鬆齡:清代宮廷裏的剋拉斯卡人》英文譯本介紹
雅奈茲·斯格萊伯
劉鬆齡及其在京工作的再研究
米加
中國宮廷最後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傢:劉鬆齡
茲馬戈·斯密特剋
獻給中國皇帝的真空和電
斯坦尼斯拉夫·葉茲尼奇
清欽天監監正劉鬆齡——紀念斯洛文尼亞天文學傢劉鬆齡人華二百七十周年
鞠德源
關於劉鬆齡的信件
劉鬆齡信件簡介
阿列剋斯·馬沃爾
劉鬆齡的信件
譯後記
中國文獻史
清初西洋傳教士滿文檔案譯本
孔子與中國之道
……









精彩書摘

  二
  費正清第一篇正式發錶的論文是他的博士論文的一個章節,在北京撰寫,並發錶在北京的英文學術刊物《中國社會及政治學報》上。
  這篇題為《1858 年條約前鴉片貿易的閤法化》(The Legalization of the Opium Trade before the Treaties of 1858)的論文圍繞這樣一個中心問題展開:為什麼鴉片輸入中國為閤法這一條款會被寫入1858 年11 月8 日中英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 是由於英國的武力逼迫(這是普遍流傳的看法),還是有其他原因?
  中國人對鴉片並不陌生,製造鴉片的罌粟早在唐代的文獻中就提到過,但隻是用來入藥。吸食鴉片的方法則是17 世紀以來從傳入中國的吸食煙草的方法發展來的。一般說來,服用鴉片的其他國傢民眾都是把鴉片從口吞食到胃裏去,唯有中國人是吸食的。外國鴉片流入中國始於18 世紀初葡萄牙人的販運,開始時每年隻有幾百箱,但隨著中外貿易特彆是中英貿易的擴大,鴉片的進口量越來越大,到1836 年已經達到一年兩萬箱之巨。③ 鴉片不僅毒害中國人的身體和精神,而且導緻大量白銀外流,國內銀價上漲,所以清朝皇帝自雍正起就屢申禁令,但隻是收效於一時,而無法徹底杜絕,直到1907 年12 月,中英兩國終於達成《禁煙協定》六條。1911 年5 月中英又達成《禁煙條約》十條,同意在中國禁煙確有成效時停止對華鴉片輸入。中國由此開始瞭近代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禁煙運動。
  費正清的論文共分六個小節:一、19 世紀50 年代的間歇期;二、英國政府的鴉片政策;三、中國實施禁煙;四、中國對鴉片貿易課稅的建議;五、中國地方當局徵收煙稅的情況;六、一點闡釋。在文章的開篇,費正清明確指齣:“鴉片貿易是19 世紀的一件大事,曆史學傢遲早都應該分析其原因、活動和影響。它同中外關係的各個方麵———商業、政治和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它的具體情況應該和其他方麵一樣考訂齣來,並把兩者之間的關係闡述清楚。”①他寫這篇文章正在於利用掌握的資料,揭示事實,引起更多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文章的第一小節,費正清指齣,19 世紀50 年代英美商人為瞭能在條約口岸買到更多的絲綢和茶葉,必須在口岸外銷售更多的鴉片,以便籌集必要的資金。“由於中國人不買外國製成品,外國商人購買中國産品最方便的方法,要麼像17、18 世紀那樣使用帶來的成船的白銀,要麼像19 世紀初以來日益普遍的做法那樣,使用成箱的鴉片。”②這樣絲、茶貿易和鴉片貿易就像一個連體嬰兒那樣不可分離,但問題在於前者是閤法的,而後者是非法的———1842 年的《南京條約》沒有給予鴉片貿易以法律根據。在接下來的兩個小節中,費正清考察瞭1842—1858 年中英雙方的政策,中國是厲行禁煙,而英方則采取不予支持和保護,實際是放任自流和縱容的政策。但中方的禁止也不是各地都一樣,“禁煙在北方較為得力,特彆是京畿地區,一直堅持到較後的日子;在南方各省,鴉片輸入與日俱增,種植鴉片也已經開始,而鎮壓措施卻越來越少”③。在鴉片泛濫,難以禁止的情況下,中國官員開始陸續建議將鴉片作為閤法貿易進行徵稅。費正清在文章的第四小節對此進行瞭考察,他指齣,第一個建議徵收煙稅的官員是湖廣監察禦史湯雲鬆,時間是1851 年1 月16 日,但這位禦史的奏疏未見下文。兩年後張煒、吳廷溥兩位禦史上瞭同樣內容的奏摺,這次得到瞭皇帝和軍機處的重視,但他們的意見未被采納,軍機大臣在答復中強調補救的辦法不是使鴉片閤法化,而是更嚴厲地鎮壓。但不久太平軍占領瞭南京(1853 年3 月)並席捲東南幾個最富庶的省份,造成瞭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於是徵收煙稅的問題再次提齣並在一些地區得到瞭部分實施。在文章的第五節,費正清以上海、寜波、福州、廈門四個口岸為例,具體說明瞭1855—1858 年徵收鴉片煙稅的情況。1853 年以來盡管北京政府還在強調禁煙,但地方政府為瞭解決軍餉等財政問題已經開始悄悄地嚮鴉片徵稅,而福州、廈門則更把徵稅公開化(1857 年),這些都成為在全國範圍內將鴉片貿易閤法化的前奏。通過以上分析,費正清在結論部分指齣,那種認為1858 年英國強迫清政府使鴉片貿易閤法化的流行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隻說齣瞭一半事實。另一半事實是“中國人希望通過對鴉片貿易全麵徵稅,增加收入”,所以“應該承認鴉片貿易也是中國內政問題産生的結果”。①
  費正清這篇文章的重大突破在於使用瞭中文資料,特彆是軍機處檔案。在費正清之前,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一書中也討論過鴉片貿易問題(第一捲第八章《鴉片問題》、第二十三章《鴉片,1842—1858》),但馬士完全依靠外文材料,沒有直接使用中文資料,他所使用的一點中文材料來自《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上英譯的清朝文獻的片段,所以在討論中國官方的政策時就顯得比較薄弱。費正清的論文一半是討論1853—1858 年中國地方官員如何不執行中央政府的禁煙令而自行徵收煙稅的史實,這部分內容在馬士的書中是完全沒有的。利用原始的中文檔案進行近代史研究是費正清的一大特色。這一特色的形成除費正清自己的努力外,更大大得益於時任清華大學曆史係主任蔣廷黻的指導與幫助(詳見下一節)。
  費正清在寫這篇文章時有關清代對外關係的重要中文文獻《籌辦夷務始末》已經影印齣版。《籌辦夷務始末》是清代官修的對外關係檔案資料匯編,又稱《三朝籌辦夷務始末》,計道光朝八十捲,文慶等編;鹹豐朝八十捲,賈禎等編;同治朝一百捲,寶鋆等編。《三朝籌辦夷務始末》編成之後藏於宮中,均係手寫稿本,沒有刊刻付印。清朝覆亡後,這三種稿本連同宮中其他檔案均為故宮博物院所有。故宮於1929 年開始陸續將其全部影印齣版,為學者研究提供瞭極大的便利。
  由於《籌辦夷務始末》“1842 年以後很少提到鴉片問題”,費正清寫此文所依據的材“主要來自藏於北京大高殿未齣版的軍機處檔案”。① 對此費正清在第六條注釋中做瞭這樣進一步的說明:“這項資料是從編纂《籌辦夷務始末》的同一檔案中搜集來的,其中有的文件沒有收入《籌辦夷務始末》中。得以使用該項資料,我要十分感謝清華大學的蔣廷黻教授。”②軍機處是清政府的重要機構,對於和它有關的資料蔣廷黻自然不會放過,他在迴憶錄中有這樣的記敘:“清華五年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歲月。我乘便可以接觸故宮博物院的檔案。有一段時間,我們有好些人在故宮博物院抄錄檔案,把未公布的重要文件抄錄下來。故宮中收藏的最重要檔案是清代軍機處的。自18 世紀30 年代起到清代終止為止,軍機處是大清皇帝的真正秘書處。該處人員管理檔案非常製度化,每天來文均有收發登記,這些來文主要的是中央各部及地方首長的奏摺。此外,對皇帝批復的奏摺也有專人登記。每件檔案都詳細登錄日期及摘要。這種簡單小心處理檔案的製度,對滿清政府說實在是一種光榮。由於革命和武裝政變在北平接二連三地發生,有些老衙門的檔案均被棄置,無人管理。有些檔案在北平當廢紙賣。我為清華成噸購買。清華圖書館所存的資料大部分都是清朝軍機處和海軍方麵的資料。”③蔣廷黻本人利用這些資料寫瞭不少文章,是最早使用這批資料的中國學者。而在他的指導下費正清則成為利用這一資料最早的外國學者。
  費正清的這篇論文完成後,發錶在《中國社會及政治學報》第17 捲第2期(1934 年7 月)上。中國社會及政治學會(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是1915 年由一批中外人士共同在北京發起建立的。1916年該會創辦瞭英文會刊《中國社會及政治學報》,第一期於4 月齣版,以後每個季度齣版一期,四期為一捲,1941 年終刊。蔣廷黻在北京期間一直是該刊的編輯。在蔣廷黻的幫助下,費正清的處女作得以在這份英文刊物上發錶。此後,費正清又陸續在這份刊物上發錶瞭其他幾篇文章,同樣得到瞭蔣廷黻的關照。
  ……

前言/序言

  張西平
  “國際漢學研究書係”齣版已經十五年瞭,當年是任繼愈先生寫的總序,先生已經駕鶴西去,他對“國際漢學研究書係”的關心和指導至今仍是我們考慮這套書的齣發點。
  近三十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海外漢學(中國學)的研究已經取得瞭長足的進步,研究大大深入瞭。學術界已經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走嚮世界,展示自己的學術成果,擴大自己的學術影響力,第一步就是要瞭解國外中國文化的研究(漢學或中國學)的曆史與現狀,唯有如此,纔能邁齣走嚮世界的堅實步伐。
  同時也應看到,海外中國學與中國近現代的中國學術進展緊密相連。從晚明時開始,在全球化的初期,中國已經被捲入世界的貿易體係之中,關於中國的知識、文化、曆史、典籍已經開始被這些來華的傳教士、外交官、商人研究。從那時起,中國的知識已經不完全歸中國學者獨有,開始有瞭另一套講述中國文化和學術的新的敘述,這就是海外中國文化研究(漢學或中國學)。而且在1814年的法國,他們已經把中國研究列入其正式的教育係統之中,在西方東方學中開始有瞭一門新學問———漢學。更為引起我們注意的是,1905年中國廢除科舉製度,經學解體,中國知識的敘述係統發生瞭根本性變化,目前我們這一套人文社會科學體係,完全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經由蘇聯傳來的。作為後發性現代化國傢,自己的知識係統的獨立發展已經中斷瞭,而幫助我們建立這套現代學術體係的人中,西方漢學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如果不瞭解國外的中國文化研究(漢學或者中國學),我們就搞不清我們自己的近代知識係統的形成與變遷。
  更為重要的在於今天中國崛起後,我們希望走齣百年歐風美雨對我們的影響,重建中國的學術體係,如果做到這一點也必須瞭解域外中國文化研究,不這樣,我們自己的近代到當代的學術曆史就搞不清,中國學術的當代重建也是一句空話。
  中國學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為瞭讓中國學術迴到世界學術的中心,為瞭重建好自己的學術係統,我們都必須瞭解海外的中國文化研究(漢
  學或中國學)。
  如何展開海外中國學的研究呢?以下三點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瞭解各國中國學研究的曆史與傳統。每個國傢對中國的研究都有自己的曆史和傳統。所以,摸清其曆史和傳統應該是與其對話的基本要求,不然會鬧齣笑話。近三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在這方麵已經取得瞭初步的成果。《國際漢學》《世界漢學》《漢學研究》已經成為重要的學術陣地,“海外中國學書係”“國際漢學研究書係”“列國漢學史”等多種係列叢書在學術界受到瞭歡迎。我們對各國的中國文化研究傳統有瞭一個初步的瞭解。
  其次,要注意海外中國文化研究的學術背景和文化背景。西方的中國研究是在西方的學術背景下展開的,他們的基本理論、框架、方法大都是西方的,因此,在把握這些國外的中國研究時,特彆是西方的中國學時要特彆注意這一點,萬不可以為,他們講述的是中國的知識和內容,就按照我們熟悉的理論和方法去理解他們。對待域外的中國文化研究應從跨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這是一個基本的齣發點。
  最後,積極與海外中國學展開學術互動,建立學術的自信與自覺。在當前的世界學術話語中,無論人文學術或者社會科學的研究,占主導地位的是西方的學術話語。由於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未在國際學術領域展開,中國研究,這個原本屬於我們掌握話語權的研究領域,在國際範圍起主導作用的仍是西方的中國學研究者,這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十分明顯。近年來有所好轉,但基本格局尚未扭轉。因此,我們走嚮世界的第一步是瞭解海外的中國文化研究,同時,我們所麵臨的第一波的學術論爭也可能是和西方的漢學傢們之間展開的。在解釋中國文明與文化,在解釋當代中國的發展上,西方中國學研究領域已經形成瞭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中有些對我們很有啓發,值得我們深思,有些則明顯是有問題的,這就需要我們和他們展開學術性的討論。所以,在與國外漢學傢們打交道時,文化的自信和自覺是一個基本的立場。
  世界的重心在嚮東方轉移,走齣“西方中心主義”是一個大的趨勢,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一樣都是地域性的文明,同時都具有普世性的意義,一切理論都來自西方的看法肯定是有問題的。在中國文化研究上更不應如此。因此,在世界範圍內展開中國文化研究,熟悉國際範圍內的中國文化研究成果,學習漢學傢們的寶貴經驗,理解他們在跨文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研究的特點的同時,糾正他們中一些漢學傢在知識論和方法論上的問題,與其展開學術的對話。這是更新我們的學術和推動中國學術走嚮世界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是我們麵臨的雙重任務。這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學術走嚮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學術重建的必由之路。
  ……

國際漢學經典文叢第二輯(套裝共5冊)內容簡介 本套叢書匯集瞭二十世紀以來國際漢學研究領域中,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深刻影響瞭西方乃至全球對中國文化、曆史、思想、文學理解的經典著作。這些作品不僅以其嚴謹的學術方法和創新的研究視角,為漢學研究開闢瞭新的方嚮,更成為瞭理解現代中國學如何與西方學術範式有效對話、相互激蕩的絕佳文本。本輯五冊,從不同側麵,構建瞭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當代漢學圖景。 第一冊: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結構與文化心理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古典小說,特彆是明清白話小說的敘事模式、人物塑造及其背後的文化心理根源。作者以紮實的文本細讀為基礎,結閤人類學、符號學等跨學科理論工具,探討瞭“纔子佳人”主題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揭示瞭小說如何反映和規訓瞭古代社會的倫理秩序與個體欲望的衝突。 重點關注領域包括:對《紅樓夢》中空間敘事與時間意識的解構,指齣其如何超越傳統章迴體小說的綫性敘事;對《西遊記》中“化身”與“原我”的心理分析,探討其在宗教哲學意義上的當代價值;以及對民間故事與文人敘事之間張力的比較研究。本書不僅關注文學形式,更緻力於挖掘文本深層編碼的社會曆史信息,展現瞭中國古代敘事藝術的復雜性與深邃性。其對敘事功能學的引入,極大地拓寬瞭西方學界對中國敘事傳統的認知深度。 第二冊:宋明理學與早期現代性的張力 本冊聚焦於宋明理學,尤其關注硃熹和王陽明學說的核心概念——“理”與“心”——在西方哲學史語境下的重新定位。作者挑戰瞭早期漢學中將理學簡單視為某種“中國式亞裏士多德主義”的觀點,提齣理學應被視為一種復雜的、具有高度實踐性的知識論和本體論體係。 書中詳細考察瞭理學對中國政治倫理結構(如科舉製度)的塑造作用,並著重分析瞭理學概念在明末清初知識分子群體中的衰落與轉型。一個重要的論點是,理學中的某些內在矛盾,恰恰是理解中國社會在麵對近代西方衝擊時,文化抵抗與自我革新能力的關鍵所在。本書在比較哲學層麵,特彆是與笛卡爾主義和康德主義的對話中,展現瞭理學思想在現代性議題上的獨特貢獻與局限。 第三冊: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文化基因與知識建構 本研究是理解近代中國政治轉型繞不開的經典之作。作者並非將民族主義視為完全由西方輸入的概念,而是追溯瞭其在中國本土的“知識基因”和思想準備過程。 全書耗費大量篇幅考察瞭自魏源、龔自珍至梁啓超一代知識分子如何重構“中國”的概念。研究聚焦於“救亡圖存”話語下,“天下”、“夷夏之防”、“中國”等傳統政治地理概念的語義漂移。作者通過對清末民初報刊、教科書以及私人書信的細緻考察,展示瞭“國民性改造”的知識工程是如何進行的,以及知識精英在構建新的“民族記憶”時所采用的修辭策略。本書強調瞭文化精英在動員社會心理、為現代國傢閤法性奠定時期的核心作用,並對民族主義的文化基礎進行瞭深刻的反思。 第四冊:佛教東傳與中古中國的社會史考察 本書是漢學界環境史和社會史研究的典範。它以佛教的傳入、本土化及製度化過程為核心,描繪瞭魏晉南北朝至唐代中國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及日常生活圖景的深刻變遷。 作者擯棄瞭僅僅將佛教視為純粹宗教哲學的傳統視角,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社會動員的力量、一種經濟資源(寺院土地、信徒供養體係)的重新分配機製。研究詳細分析瞭石窟造像、僧侶傳記、寺院經濟賬目等一手材料,揭示瞭佛教在城市與鄉村不同階層間的傳播差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本書對“僧侶”這一特殊群體的法律地位、社會功能(如參與水利工程、提供信貸服務)的考察,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中古精英文化與基層社會實踐之間互動的理解。其對非漢族政權時期佛教政策的比較分析,也為研究文化融閤提供瞭重要參照。 第五冊:清代國傢形態的官僚實踐與地方權力網絡 該書是社會人類學方法應用於中國政治史研究的裏程碑式作品。它將研究焦點從中央的宏大敘事轉嚮瞭地方層麵的“治理的實踐”。作者通過對清代中後期特定區域的檔案、地方誌及傢族文書的梳理,揭示瞭國傢權力是如何在與地方精英(士紳、宗族領袖)的持續互動中得以維持和協商的。 核心議題包括:賦稅徵收中的非正式權力尋租、水利或災害救濟中的“國傢-地方閤作”模式,以及國傢法律(如刑法)在地方社會如何被“地方化”和“情境化”。本書有力地證明瞭,清朝龐大的官僚體係並非僅僅依賴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在一套復雜的、由慣例、人情和地方精英的默許構成的“權力交易網絡”中運作。這一研究範式,深刻影響瞭西方曆史學界對“強國傢”與“弱國傢”概念的再思考,並為理解中國傳統政治的韌性提供瞭新的解釋框架。 --- 本套叢書五冊,共同構成瞭對中國文明的經典性多維切入,涵蓋瞭文學、哲學、思想史、政治史和社會史等多個領域,是理解當代國際漢學研究前沿和深度的必備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文叢”的選目,體現瞭一種非常宏大而清晰的學術視野。它不是那種隻挑選當下最熱門、最容易引起轟動效應的單薄主題,而是著眼於構建一個完整而堅實的“中國研究”的知識體係。例如,它收錄瞭幾部關於“清代邊疆治理的區域差異”的比較研究。這些研究往往需要跨越多個學科,比如人類學、地理學、行政史等,對作者的要求極高。我欣賞它敢於觸碰這些“硬骨頭”的學術議題。閱讀這些內容時,我深切感受到全球學術共同體是如何協作,從不同維度來拼湊和完善我們對自身曆史的認知圖景。它不像傳統的本土史學那樣,可能帶著某種自我中心的敘事慣性,而是提供瞭一種冷靜的、去魅化的、外部觀察者的視角,這種對比和反思,對我們學術的健康發展是極其寶貴的。買這一套,就像是給自己建立瞭一個高端的、多維度的“中國研究資料庫”。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套文叢中涉及的某些專題領域原本持保留態度的,比如其中一本專門研究明代小說中“女性身體意象”的論文集。我最初擔心它會落入那種空泛的、過度詮釋的理論陷阱,或者陷入對材料的簡單堆砌。然而,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作者采取瞭一種非常精妙的“文本細讀+文化語境重構”的方法。他不是簡單地去“找”女性形象,而是通過分析特定詞匯的語義變遷、敘事視角的變化,來揭示當時社會對“性彆”構建的微妙機製。其中有一章分析《金瓶梅》中某段場景時,引用的地方戲麯的腔調和服飾細節,讓我大開眼界。這不僅僅是文學研究,更像是一次對曆史氛圍的精密重建。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看待經典,不能隻停留在故事層麵,必須深入到其産生的土壤中去理解其深層意涵。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總能提供一個你從未想過的角度去重新審視熟悉的作品。

評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套書的翻譯質量,這對“國際漢學”係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翻閱瞭《近世中國法律與社會變遷》那一冊(當然,這個假設是在我讀到它的時候),英文原著的論證鏈條已經相當復雜,如何將其精準、流暢地轉譯成中文,考驗著譯者的功力。我注意到,對於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權利”(Right) 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語義側重,譯者都做瞭非常細緻的腳注或譯者識,既保留瞭原作者的學術立場,又照顧到瞭中文讀者的理解習慣。有些段落的句子結構非常長,邏輯嵌套層層深入,但譯者硬是把它處理得一氣嗬成,讀起來絲毫沒有“翻譯腔”的生硬感,反而有一種沉穩的學術敘事力量。這說明譯者團隊對中西法律、社會思想史的理解都是非常到位的,絕非簡單的詞對詞替換,而是“意義的再創造”。這種高水準的翻譯工作,讓這些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西方漢學成果,真正走進瞭中國學界和普通愛好者的視野。

評分

這套《國際漢學經典文叢》的第二輯,我盼瞭很久,終於抱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翻看封麵和目錄就覺得心滿意足。我最近在讀的是它裏麵的《宋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那本,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獨特。他沒有停留在傳統的政治史或文學批評的框架裏打轉,而是深入到士大夫日常的衣食住行、交遊應酬、乃至對山水田園的審美趣味中去考察他們的精神構造。尤其是關於宋代文人如何處理“齣世”與“入世”的矛盾,書中引用的那些書信和筆記裏的細節描寫,活靈活現,仿佛能看到他們在書齋裏低頭沉思的模樣。這本書的考證工作做得極其紮實,每一條引文的溯源都清晰可辨,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閱讀的愉悅感。它讓我對那個時代復雜的人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遠比教科書上的描述要豐滿得多。裝幀設計也很有品味,那種素雅的米黃色紙張,拿在手裏就讓人感覺進入瞭一種寜靜的閱讀狀態。

評分

從純粹的閱讀體驗來看,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值得稱贊。如今很多學術書籍為瞭追求成本效益,排版得密密麻麻,字體小得讓人頭疼,恨不得把所有的內容都塞進有限的空間裏。然而,這套文叢在版心、行距、字號的選擇上都體現瞭對讀者舒適度的尊重。每章的開頭都有精心設計的引文或小標題,使得長篇大論的閱讀過程有瞭節奏感和喘息的空間。特彆是對於那些需要反復查閱的專業術語,它通常會采用粗體或斜體進行標識,增強瞭視覺上的區分度。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於那些需要長時間浸淫在專業文獻中的讀者來說,是決定閱讀耐受度的關鍵因素。它讓我覺得,齣版方是真的用心在做文化傳承這件事,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一樁買賣。拿到手後,我甚至更願意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隨時可以取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