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 慈禧太後的革新令

1901年 慈禧太後的革新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鞍鋼 著
圖書標籤:
  • 慈禧太後
  • 清朝曆史
  • 晚清
  • 維新變法
  • 曆史研究
  • 中國近代史
  • 政治史
  • 改革
  • 1901年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中心
ISBN:978754730717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750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摺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自1840年首次鴉片戰爭失敗被迫打開國門以來,曆經109年的艱難轉摺,中國的整個變遷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緩慢、艱難、而痛苦地進行思考的漫長曆程。戴鞍鋼編著的《1901年慈禧太後的革新令/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摺叢書》在敘述這段“人世之巨變至異”的曆史的時候,也試著去詮釋這段曆史的前因後果。希望得到廣大讀者和學術愛好者的共鳴。

作者簡介

  戴鞍鋼,1955年生,上海人。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先後獲復旦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校學位委員會委員、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近著有《晚清史》、《大變局下的民生:近代中國再認識》、《互聯互動:近代以來上海與長江三角洲的交通格局》、《中國地方誌精讀》等;主編有《中國地方誌經濟資料匯編》、《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等;閤著有《中國曆史人文地理》、《中國20世紀全史》等。曾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中國圖書奬”等奬項。

目錄

總序 窒迫下的近代化
引言 亡國的邊緣

第一章 逃亡途中的詔令
一 痛定思痛求革新
二 “江楚會奏”提方案

第二章 新政的中樞要員
一 高層政要的變動
二 政策齣颱的周摺
三 “丁未政潮”起風波

第三章 自上而下的革新
一 廢科舉辦學堂
二 編練新式軍警
三 鼓勵發展實業
四 司法和陋俗改革
五 邊遠地區的起色
六 “預備立憲”的啓動
七 新政的國際環境

第四章 朝野的互動
一 喚“新民”爭“民權”
二 君主立憲的訴求
三 海內外的立憲人士

第五章 立憲的政治實踐
一 地方自治的肇始
二 民意機構的雛形

第六章 來自革命的挑戰
一 知識分子的政治覺醒
二 開“民智”倡“共和”
三 組建革命團體
四 高揚三民主義旗幟

第七章 論戰、起義和暗殺
一 救國方案之爭
二 起義和暗殺

第八章 新政的睏局
一 皇帝、太後之死
二 皇族集權舉措

第九章 帝製的末路與時代轉換
一 一意孤行
二 民心嚮背
三 時代轉換

精彩書摘

  《1901年 慈禧太後的革新令》:
  世界剛步入20世紀,中華民族正陷於空前的危機和災難的深淵。
  八國聯軍的暴行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外國侵略者占領京津地區期間的暴行,令人發指。1901年1月英國《當代評論》刊登瞭一名目擊者的長篇文章,披露瞭八國聯軍的血腥罪行:
  大沽口有三百多名正在為各國輪船裝卸貨物的工人,不乾活時被拘禁在一艘大木船上。外國軍隊進入大沽口,為逃生他們設法把木船駛嚮陸地,適被俄軍發現,這三百多名無辜的裝卸工都成瞭俄軍的射擊目標。狄龍博士乘船駛過往昔人煙稠密的天津,那兒已變成一片廢墟。通州已是死亡之城,所過之處,野曠天闊,闃無人煙,他上岸觀望,一切都怵目驚心,房屋被焚,一切都遭破壞。
  他走進一傢,隻見木杌邊躺著一男一女,腳下散落著三支筷子,吃剩的粗糙食物已經腐爛,可見他們原本正在吃飯,突如其來就被砍死。室外院中,躺著一個梳著四股發辮的小女孩,被砸碎的頭蓋骨凝結著黑紅色血塊,上麵爬滿瞭蒼蠅。他看到,不少男女老少以及懷抱嬰兒的屍體埋在垃圾下麵,或順著河水漂流而下,每具屍體都伴隨著一層烏雲似的蒼蠅。蝙蝠在蒼茫的暮色中飛來飛去,貪食的烏鴉也在上空盤鏇。
  他還在通州水邊看到兩具屍體,看模樣是父親拉著年幼的兒子正舉手乞求慈悲,但他們卻在文明的名義下被槍殺瞭,躲在那裏,手仍然舉著,一隻黃狗正在啃那父親的手臂。白河兩岸一些大的縣城,被逃跑瞭的主人拋棄的房屋裏邊被洗劫一空。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節的所作所為。這裏的景象與其說是戰爭,毋寜說是一場大屠殺。①
  同年7月3日,英國《每日新聞》也刊載瞭題為《中國慘狀,歐洲軍人的罪行,盡乾壞事》的文章,作瞭類似的報道。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殺氣騰騰地頒布戒嚴令,實行分區管製,進行屠殺和洗劫,並且不時地派遣軍隊到直隸北部各個地區進行討伐,從1900年12月12日至1901年4月底,這種“討伐”就連續進行瞭45次,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法軍軍官綠蒂在他的日記中,記載瞭他們在清東陵的所作所為:“我們一登上冥殿那白色的須彌石座,就開始發現戰爭帶來的破壞瞭。比我們早先到此的德國兵,誤把硃門上鍍銅的漂亮飾品當成瞭金子,已經用刀尖一個個撬走瞭。”
  連那些列強駐京外交官和他們的太太們也趁機盜搶,醜態百齣。美國隨軍記者賈珀·懷亭記述:
  我認為對於北京的搶劫,是與義和團運動有關的最使人驚奇的最無恥行為。但是這一行為不僅限於任何一群個人或是任何國籍,也不僅限於男人們。我被最權威人士告知,搶劫是由女人們發起的。在英國公使館大門被衝開以迎接聯軍部隊纔五分鍾,兩名在英國公使館避難的法國婦女就衝齣大門,相互比賽著跑到公使館大街的某一傢商店,這是一傢和平時期她們經常去的商店,而且她們知道商店已經沒有人瞭。
  ……

前言/序言


晚清風雲:二十世紀初的社會變遷與思想碰撞 一部深入剖析190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劇變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一位特定人物的詔令或法令,而是將時間軸拉迴到二十世紀之交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以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思想變遷為核心,展現中國在內憂外患中艱難轉型的復雜圖景。我們將目光投嚮那片在傳統與現代的巨大張力下顫抖的大地,探究驅動時代車輪滾滾嚮前的深層力量。 第一編:帝國黃昏下的社會肌理 自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開啓瞭中國與世界的不平等接觸以來,舊有的社會結構便開始齣現不可逆轉的裂痕。本書的開篇,將細緻描摹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基本麵貌: 一、城鄉二元結構與流動的人口洪流: 詳細考察長江中下遊、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傳統農業經濟模式在麵對外部衝擊時的脆弱性。通過對地方誌、海關報告以及私人信函的梳理,描繪齣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如何湧入新興的通商口岸,成為城市無産階級的前身。我們將分析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對宗法製度、傢族倫理産生的衝擊,以及城市底層生活空間的擁擠與失序。 二、士紳階層的演變與地方自治的萌芽: 晚清的“士紳”不再是單純的儒傢精英,他們中一部分人開始轉嚮商業投資和教育改革。本書將探討地方士紳如何在新舊權力交替的縫隙中,逐步建立起半官方的、具有雛形的“地方自治”組織,這些組織在稅收、治安管理上扮演瞭重要角色,也為日後的地方權力重構埋下瞭伏筆。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精英群體的“適應性”,而非中央的單一意誌。 三、新興階層的崛起與身份認同的危機: 隨著洋務運動和教育改革的推進,一批接受瞭新式教育或具備商業頭腦的“新式知識分子”和商人階層逐漸登上曆史舞颱。他們是帝國體係的受益者,卻也是體製最深刻的批判者。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新階層在傳統“士農工商”排序下的身份焦慮,以及他們對現代國傢概念的初步構建。 第二編:思潮的碰撞與知識的“西學東漸”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場精神上的大地震。思想的輸入不再是零星的傳教士言論,而是係統性的、影響深遠的理論體係。 一、從器物到製度的認識深化: 我們將係統梳理自梁啓超的“新民說”到嚴復翻譯的赫胥黎、斯賓塞等西方思想傢的影響鏈條。重點分析“天賦人權”、“社會進化論”、“民族主義”等核心概念是如何被中國知識分子吸收、改造,並最終轉化為推動政治變革的口號。這不僅僅是翻譯工作,更是對中國傳統“天下觀”的顛覆過程。 二、教育體係的革命性重構: 廢除科舉製度的決定,無疑是晚清曆史上最深刻的文化斷裂之一。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一決策的背景、執行過程中的阻力,以及它對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産生的根本性改變。新式學堂(如京師大學堂)如何成為培養現代官僚和革命黨人的溫床,以及這種教育革命如何塑造瞭一代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三、宗教、哲學與民間信仰的張力: 在新舊思想交鋒的同時,本書也關注社會底層的精神世界。基督教的傳播、佛教的“維新”嘗試,以及傳統民間信仰(如義和團運動所體現的排外情緒的復雜性)如何共同構成瞭這個時代多元而矛盾的精神圖景。 第三編:經濟轉型的陣痛與國際環境的惡化 國傢的衰弱並非單純的政治失敗,更是經濟基礎被外部力量侵蝕的結果。 一、晚清的工業化嘗試與資本的睏境: 我們考察瞭以張之洞、盛宣懷為代錶的“官督商辦”企業的運作模式。分析瞭這些早期工業化嘗試在政企不分、官僚體製低效以及外資傾軋下的睏境。重點探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在“一戰”前的艱難生存狀態,包括它們如何努力應對原材料獲取、技術引進和市場壟斷的挑戰。 二、財政危機與賦稅結構的不公: 戰爭賠款的巨大壓力如何壓垮瞭地方和中央的財政體係。本書將剖析清政府為籌集賠款而采取的各種增稅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如何進一步激化瞭官民矛盾,成為社會動蕩的直接誘因。 三、列強勢力範圍的劃分與中國主權的消解: 在國際政治層麵,本書梳理瞭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的布局,尤其關注東北、長江流域和西南邊陲地區復雜的博弈。這種被蠶食的危機感,正是激發中國知識界和政治精英尋求強力變革的外部動力。 結語:曆史的必然與選擇的睏境 本書最終導嚮一個核心議題:在二十世紀之初,麵對前所未有的內外部壓力,中國社會展現齣的那種“既想改革又無法徹底斷裂”的復雜狀態。我們審視的不是一個單一的命令所帶來的結果,而是整個社會生態、思想光譜和經濟結構共同作用下,曆史嚮著更深層次的變革所發齣的不可遏製的呼聲。這是一部關於適應、抗爭、迷茫與覺醒的中國轉型史。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對晚清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對“舊學新知融閤的睏境”所提供的獨特視角。盡管書名暗示瞭最高統治者的意誌,但內容更多地關注瞭知識分子階層,尤其是那些被選派去日本或歐美考察的留學生迴國後的作用。作者沒有把他們簡單描繪成西方的“代理人”,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試圖用西方理念來改造儒傢倫理體係時的內部衝突。書中收錄瞭幾篇被“革新令”後逐漸推行的教科書大綱的片段,對比之下,能清晰看到傳統經學與自然科學、政治學知識的嫁接是如何生硬且充滿妥協的。例如,當談到引入近代法製觀念時,傳統“禮治”與現代“法治”的界限是如何模糊不清,官員們又是如何用熟悉的“人情社會”的邏輯去套用新的法律條文,導緻新法空轉。這種對思想文化層麵的剖析,讓我看到瞭改革的真正難度——它不僅要改造機構,更要改造人心和數韆年來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非常強,它巧妙地利用瞭“斷裂與連續”這一主題,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作者似乎有意將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視為一個巨大的分水嶺,筆鋒在此處陡然轉嚮,開始詳細梳理戰後清廷在外交壓力下不得不進行的“自我修正”。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外交層麵改革的論述。它不再是簡單地譴責清廷的愚昧,而是深入分析瞭在“城下之盟”的背景下,外交官們如何在極端不利的國際環境下,爭取到一絲一毫的政策空間。書中對“庚子賠款”對中國財政的深遠影響進行瞭極為細緻的量化分析,這種對財政壓力的描繪,無疑是理解後續所有改革舉措(從教育改革到軍事重組)的根本動力。語言風格上,它采用瞭一種極為冷靜、近乎新聞報道式的客觀描述,幾乎沒有抒情的段落,所有的情感都隱藏在對事實的精準羅列和邏輯推演之中。這種冷峻的文風,反而更具震撼力,因為它迫使讀者自己去得齣“這個帝國已然病入膏肓”的結論,而不是由作者直接灌輸。

評分

這本書的體量相當可觀,閱讀下來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曆史的階梯,每上一層,視野就開闊一分,但付齣的體力也越多。從結構上看,它似乎遵循著“軍事——財政——教育——政治”的漸進式改革脈絡展開,每一步都緊密相扣,論證邏輯鏈條清晰得如同精密機械。其中關於新軍建設的部分,雖然沒有深入到具體的兵種操練細節,但它對地方團練嚮中央集權新軍轉化的過程中,各方勢力的博弈描述得極其精彩。書中提到,地方實力派對新軍的控製權是一種“不得不放”的妥協,因為他們清楚,一旦軍事力量被中央完全掌握,其在地方上的政治資本也將隨之消亡。這種對權力博弈的細緻刻畫,超越瞭單純的政策介紹,提升到瞭政治權術的層麵。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視野廣闊、論證嚴謹的曆史著作,它通過描繪一個時代的係統性掙紮,間接印證瞭最高層“革新”意圖的艱巨性與曆史的復雜性。

評分

這本關於清末曆史的著作,雖然沒能深入探討我最期待的慈禧太後個人的復雜心路曆程,但它在描繪晚清官僚體係的僵化與改革的艱難方麵,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透徹的剖析。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篇幅去梳理那些繁復的奏摺、地方督撫的往來信函,以及中央決策層內部圍繞“新政”推行的阻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效率”與“傳統”之間摩擦的細緻描摹。比如,當提到引進西方現代財政製度的嘗試時,書中詳盡地展示瞭保守派大臣如何利用舊有的稅務結構和人情網絡來抵製改革的每一個嘗試。那些為瞭推行一項看似簡單的鐵路修建許可,需要經過多少層層疊疊的審批,以及地方士紳如何利用宗族勢力來阻撓土地徵用,這些細節構建瞭一個極其真實的圖景:製度的慣性遠比一項法令本身的效力要強大得多。它讓我深刻理解到,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改革不僅僅是思想上的認同,更是對盤根錯節的既得利益集團發起的全麵戰爭。整本書的氣氛是壓抑而沉重的,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那種“船到江心補漏遲”的無力感,盡管它沒有直接聚焦於太後本人的決策,但它為理解為何所有“革新令”最終都步履維艱提供瞭堅實的社會結構背景。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側重於宮廷秘聞和權謀鬥爭的書,但它呈現齣的卻是一場宏大的社會經濟變遷的斷麵圖。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宏觀,它幾乎跳過瞭紫禁城內的日常瑣碎,轉而聚焦於1901年前後,中國不同省份在麵對內憂外患時所做齣的不同反應。比如,作者對比瞭東南沿海省份在“自強”口號下工業化萌芽的嘗試,與內地省份在傳統農業經濟體係內勉力維持的現狀。這種地理上的差異化分析非常精彩,它揭示瞭中央政令在地方執行時的巨大摺扣,以及不同社會階層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的懸殊。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海關報告和民間商業契約的片段,試圖還原當時民間資本的流動狀態,這一點對於經濟史研究者來說是極具價值的。美中不足的是,這種極度側重“結構”的敘事,使得鮮活的個體形象略顯扁平化,讀者很難從這些冰冷的統計數字和政策條文中,捕捉到具體到某個官員或士紳在麵對時代洪流時的掙紮與抉擇。它更像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而非一部通俗易懂的曆史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