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本南宋至明初湖南佚誌輯校

《永樂大典》本南宋至明初湖南佚誌輯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方高 著
圖書標籤:
  • 永樂大典
  • 湖南地方誌
  • 宋元明
  • 佚誌
  • 輯校
  • 史料
  • 古籍
  • 地方文獻
  • 明代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64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701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南宋及南京都城臨安研究係列叢書·博士文庫
齣版時間:2015-09-01
頁數:12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據考證,湖南自南宋至明初,有古方誌154種,雖迄今全佚,但部份內容為《永樂大典》所收錄。作者通過對《大典》(殘本)所收錄的湖南古方誌的有關內容,分地區進行輯編,加以整理點校,撰成本書,對研究自宋至明初湖南的鄉土地理和鄉土曆史有一定文獻價值。

目錄

序言
自序
整理說明
長沙府
長沙誌
淥江誌
長沙縣淥江誌
長沙府誌
瀏川誌
瀏陽誌
瀏陽縣誌
攸縣誌
長沙府攸縣誌
茶陵州誌
湘潭誌
湘鄉誌
長沙府湘潭誌
古羅誌
湘陰縣古羅誌
長沙府湘陰縣古羅誌

衡州府
衡陽誌
衡州誌
衡州府誌
衡州府圖經誌
衡陽縣誌
桂陽誌
前桂陽府桂陽誌
桂陽府誌

寶慶府
邵陽郡誌
邵陽誌
都梁誌
寶慶府邵陽誌
寶慶府誌
武崗州誌

嶽州府
嶽州誌
嶽陽誌
嶽州府誌
臨湘誌
華容誌
澧州誌
澧陽誌
澧陽新誌

常德府
武陵圖經
常德誌
武陵新誌
武陵圖經誌
常德府武陵圖經誌
武陵續誌
常德府誌
龍陽誌

郴州
郴州圖經
郴州圖誌
郴州重修圖誌
郴州誌
郴州圖經誌
郴江誌

永州
永州誌
永州府誌
舂陵圖經
舂陵重校圖經

辰州府
沅川記
沅州誌
沅州府誌

靖州直隸州
靖州誌
後記

精彩書摘

  《<永樂大典>本南宋至明初湖南佚誌輯校》:
  二妃既曰以謀語舜,脫舜之厄,成舜之聖,堯死而舜有天下為天子,二妃之力。宜常為神,食民之祭。今之渡湖江者,莫敢不進禮廟下。
  元和十四年春,餘以言事得罪,黜為潮州刺史。其地於漢南海之揭陽,厲毒所聚,懼不得脫死,過廟而禱之。其鼕,移袁州刺史。明年九月,拜國子祭酒。使以私錢十萬抵嶽州,易廟之圮桷腐瓦於刺史王堪。長慶元年,刺史張愉自京師往,餘與(愉)故善,謂曰:“丐我一碑石,載二妃廟事,且令後世知有子名。”愉曰:“諾。”既至州,報曰:“碑謹具。”遂篆其事,碑刻之。(冊三,捲五七六九,十六麻,頁二五一六上)
  蕭振《修(黃陵)廟記》
  歲在單閼,律應甤賓,太尉中書令楚王重修新二妃廟於洞庭岸,所以酬靈感而答前願也。在昔有鰥側陋,將弘試可之功;釐降觀刑,始協嬪於之德。於是化流媯訥,德洽堯聞,罔矜帝子之尊,盡執傢人之禮。洎南巡不反,北渚俱來,莫追龍馭之蹤,空見象耕之所。違天有恨,甘委骨於重泉;同穴無期,分捐軀於積水。芳流舊俗,德被遺黎,煥廟貌於韆鞦,儷精靈於二聖。魂歸紫府,想從西母之遊;跡瘞黃陵,猶锡斯民之福。有祈皆應,無感不通,權水旱於鄉關,運慘舒於生植。吞刀吐火,越巫而但騁蹁躚;桂酒椒樽,楚老而猶通肸蚃。
  ……

前言/序言


湖湘文脈的斷簡重光:一份關於宋末元初湖南地方文獻的搶救性整理與研究 本書聚焦於一個在中國地方誌研究領域長期存在的“空白地帶”——南宋滅亡至明朝初年(約1276年至14世紀末)的湖南地區的地方文獻的失佚與重構。這一曆史階段,恰逢元朝的建立與統治,是中原王朝統治秩序重塑的關鍵時期,也是湖湘士人群體經曆劇烈社會震蕩和文化轉型的敏感時期。彼時,大量地方誌書、鄉賢錄、文集以及官方檔案因戰亂、改朝換代、官方修誌的更迭等原因而散佚或被納入新誌的框架中,其原始形態和珍貴信息鮮有留存。 本書的研究背景與核心關切: 傳統的湖南地方誌研究多側重於明清兩代的成熟體係,或是對更早先秦兩漢乃至唐宋的“大一統”史觀下的記載進行梳理。然而,元代近百年,湖南作為“陪臣之地”,其內部的社會結構、經濟變遷、人口流動、地方風俗的記載往往淹沒在元代的官方記錄或後世的修誌概要之中,極度缺乏第一手、帶有強烈地方敘事色彩的文獻支撐。 本書旨在通過對海量的、分散於不同善本、抄本、他誌引文、以及清代筆記、民國地方資料中的隻言片語進行“考古式”的發掘、辨析、校勘與輯錄,力求還原齣南宋遺民心態下或元初新政影響下,湖南各地州縣的真實麵貌。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地理、建置的變化,更深層次的是文化認同、士人階層的存續與轉型,以及特定區域(如湘潭、衡陽、長沙府、邵陽等地)在曆史劇變中的社會心理投射。 研究的獨特視角與方法論: 本書並未試圖憑空“創作”一部不存在的誌書,而是采用嚴謹的“佚誌輯校”方法,將散佚的文獻視為碎片化的文物,通過交叉印證和邏輯推斷,進行搶救性重構。 一、文獻的界定與範圍鎖定: 我們明確界定瞭“佚誌”的標準。它主要包括: 1. 宋末遺老或元初士人私修的、未成書或僅存片段的鄉邦誌稿: 比如可能在南宋紹定或端平年間醞釀,卻未能在元初付梓的誌書殘文。 2. 元代地方官府修誌的“存目”與“提要”: 許多元代地方誌(如《元大德長沙誌》等)僅留下書名或極簡的篇目結構,本書嘗試根據已有的引文片段,反推其內容的側重。 3. 他誌的“嵌入式引用”: 重點梳理清代康熙、乾隆年間修撰的湖湘總誌或府縣誌中,明確標注“據XX誌舊聞”、“前代舊檔”等字樣引用的原始段落。 4. 私人著述中的“附錄”與“見聞錄”: 如某些傢族文集中對祖籍地災情、水利、祠堂修建的曆史記述,這些內容往往是官方修誌中被捨棄的“瑣碎細節”。 二、輯校與校勘的精細化處理: 每一個輯錄的條目,都附有詳盡的來源考證。我們運用文獻學手段,區分哪些是元代基於宋代遺稿的轉錄,哪些是元人基於現實的增補,哪些是後世的訛誤。例如,對於涉及具體地名、職官設置的記載,我們必須與元代《通誌略》、湖廣行省誌等權威檔案進行比對,確保其曆史真實性。 本書的預期貢獻: 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部完整的敘事,而在於提供一套可靠的、經過嚴格學術訓練的“原始素材庫”。它填補瞭研究者在探究元代湖南社會史時,往往缺乏直接的、微觀視角的文獻缺憾。通過對這些碎片信息的重組,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 1. 社會肌理的韌性: 在元初的嚴酷統治下,湖南地方社會結構(如宗族、保甲製度)是如何自我調整和維持運作的。 2. 文化斷層的彌閤: 宋代遺民的文化記憶和地方傳統知識是如何在元代的“文化真空”期得以保存,並影響到明初地方秩序的重建。 3. 湖湘地域特色的顯影: 許多在明清誌書中已趨於定型的地域風物和習俗,其最早的係統性記載可能正蘊藏於這些失傳的宋元文獻之中。 簡而言之,本書是一次對曆史“失語者”的傾聽,是對散落民間的湖湘史料的搶救性“文獻考古”。它為後世學者研究元代湖南社會的復雜性、地方認同的演變,乃至中國地方誌發展史提供瞭堅實而精微的文獻基礎。它所呈現的,是曆史的肌理,而非被後世修纂者美化或簡化的“結論”。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對外地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但也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它不像通俗讀物那樣迎閤大眾的閱讀習慣,而是直接將原始的史料以一種近乎“原貌”的方式呈現齣來。一開始,麵對那些晦澀的古文和陌生的地名官職,確實有些不知所措,需要頻繁查閱注釋和工具書。然而,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它迫使讀者主動去思考和構建曆史場景,而不是被動接受結論。這種強迫性的深度參與感,雖然費力,卻也帶來瞭超越一般曆史書的滿足感,仿佛自己親身參與瞭一場遙遠的時空考古。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考究的封麵所吸引。紙張的選用非常齣色,觸感溫潤,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文獻影印件,也能保持較高的可讀性。尤其是那些精心繪製的插圖和版式設計,無不透露齣一種古典的雅緻與嚴謹。裝幀的工藝也十分精湛,綫裝的細節處理得恰到好處,翻閱起來既有儀式感,又不失實用性,讓人在閱讀枯燥的史料時,也能享受到一種視覺上的愉悅。整體來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實體書,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和古籍整理的尊重與熱愛。

評分

內容上,這本書的考據工作做得極其紮實,簡直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心血,將那些散佚在各地、難以搜集的南宋至明初湖南地方誌碎片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重建。閱讀過程中,我常常為作者的細緻入微感到驚嘆,許多看似不經意的細節,經過作者的鈎沉索隱,最終拼湊齣瞭當時社會、地理、風俗的完整圖景。這種“無中生有”的學術精神,對於研究明初湖南地方史的學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不僅僅是資料的簡單匯編,更是一種深度的曆史重構,展現瞭作者紮實的文獻功底和對曆史脈絡清晰的把握能力。

評分

從學術價值的角度評估,這本書的意義非凡。它填補瞭特定曆史時期、特定地域地方誌研究的空白。地方誌作為研究地方社會變遷最直接的史料,其存佚情況往往影響到對區域史的整體認知。這本書的工作,無疑是為後世研究湖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人口流動、文化變遷提供瞭堅實的基石。它不再是零星記載的集閤,而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係,為後續的深化研究開闢瞭新的路徑。這種基礎性的、奠基性的工作,其價值難以用短期的閱讀快感來衡量,而是具有長遠的學術生命力。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兼具瞭古代文獻的古樸厚重與現代學術整理的清晰嚴謹,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混搭”美學。在部分引述原文時,那種凝練、跳躍的文言錶達,讓人仿佛能嗅到曆史塵封的氣息;而在作者的輯校和說明部分,語言則變得邏輯分明、用詞精準,確保瞭學術信息的準確傳達。這種雙重語境的切換,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它既保留瞭曆史的“原味”,又通過現代學術的規範進行瞭包裝和導讀,成功地讓一批近乎失傳的珍貴記錄,以一種可以被當代人理解和利用的形式重見天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