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将日本近代建筑推向世界建筑舞台的首位建筑师,藤森照信从“何谓建筑”这一本质性问题入手,与15位日本建筑大师展开问答交锋,其中不乏犀利问题,答辩之精彩,你绝对不容错过!
2.《何谓建筑:藤森照信的建筑思考》的下半部分以信件的形式构成,介绍了日本历史上著名建筑家的思想和作品,让读者走进大师的思维世界,真正的感受建筑大师在设计之初的所思所想。
3. 本书不仅是认识建筑的不二之选,对于学习建筑的读者而言,更是技法思考、极具启发性的必备读本。
4.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装书,封面设计简洁高雅,内页选择了轻质纸,让你拿在手上翻阅的时候不会觉得沉重,非常有质感。
在《何谓建筑:藤森照信的建筑思考》中,藤森照信根据自己对建筑的经验和理念,并通过与安藤忠雄、伊东丰雄、隈研吾、原广司等15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之间的建筑问答,逐渐展开“何谓建筑”的思考。15位提问者皆为一时之选,问与答针锋相对,部分提问者甚至反被藤森质问,你来我往之间触及大师们建筑创作的原点。另外,《何谓建筑:藤森照信的建筑思考》一书中特别收录藤森建筑杰作、茶室“高过庵”从构思到完成4年间的完整草图。借由本书读者可以一窥藤森照信的建筑思考,本书不仅是认识建筑的不二之选,对于学习建筑的读者而言,更是技法思考、极具启发性的必备读本。
藤森照信,生于1946年。建筑史家、建筑家。工学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80年学位论文“关于明治时期的都市企划的历史研究”荣获日本都市企划学会论文奖,1986年《建筑侦探的冒险·东京篇》荣获三得利学术奖,1997年《韭菜房屋》荣获日本艺术大奖,1998年“日本近代都市·建筑史研究”等一系列论文荣获日本建筑学会论文奖,2001年《熊本县立农业大学学生宿舍》荣获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2006年在第十届威尼斯双年建筑展上担任日本馆负责人。主要建筑作品有《高过庵》、《养老昆虫馆》、《柠檬温泉馆》、《烧杉房屋》、《ROOFHOUSE》等,主要著作有《明治的东京企划》、《昭和住宅物语》、《日本的近代建筑(上·下)》、《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
虽然我长期置身于“何谓建筑”这类问题的思考之中,但我与此类抽象性的思考确实不合拍。如今细细回顾,正是建筑界前辈们的抽象性思考,伴着我一路走来。
我初次认识到建筑的背后也存在思想,是在学生时代,说来不免惭愧,那时我在黑川纪章的演讲中听到了新陈代谢理论。那时的我正处于低落时期,整日埋头苦读。我过去认为建筑行业是不存在思想的,所以在进入建筑学院第一学年的春天,我被闻获的新陈代谢理论触动了。
接下来的时期,我搜集了建筑类书籍和杂志,并在杂志上阅读到了矶崎新的《编年体笔记》。
得知他的思想与黑川纪章完全不同,使我倍感兴奋。虽然觉得同样是关于建筑的思想,其中差别应该不会很大,但是如果说黑川的建筑思想是分析社会形势,那么矶崎的思想就具有洞悉了建筑者个人内心的文学性质。于是,我在年级举办的建筑展会上,发表了名为《矶崎新的发生图》的文章。容我说句题外话,记得那时候同届的小田和正也展出了他擅长的风景写生画。
如今想来,我最初论述的关于建筑的“哲学”,都是从矶崎新的“死亡”、“废墟”问题中产生的。
我从埋头苦读中认识到,在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学中,“死亡”、“废墟”和“不知根底,存在论就无法立足”是不可或缺的议题,但是,通过矶崎新我开始思考“这些议题在建筑中是否可行?”结论是否定的。
20世纪的建筑,无法反映出20世纪人们的不安、悲伤、暗淡的内心真情。不论是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的建筑,还是中世纪的山中寺院和千利休的茶室,都无法反映当代人们内心的欲望。
认识到这个问题时,我略感悲伤。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何谓建筑”。
虽然开始了这样的思索,但我确信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那时我整日都在下决心——此生将致力于建筑历史研究,一边却在所谓的建筑家的道路上前进着。如果就那样继续下去,即使对建筑拥有一些理所当然的肤浅认识,我也无疑会成为没有其他深刻认识的、表情困惑的建筑史学家。
我重新开始对建筑进行抽象性思考是在1986年“路上观察学会”初期。当时,长谷川尧和阵内秀信开始倡导街道和河岸边的空间的重要性。与此相反,那时候相对于“空间派”,我们将自己称为“实物派”。
建筑的本质是实物还是空间?实物是“存在”的,空间是“抽象”的。这样说不免有些唐突,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建筑本质是“存在”。包豪斯(Bauhaus)的建筑本质是“抽象”。更加唐突地说,矶崎新是存在,妹岛和世是抽象。伊东丰雄是从抽象走向存在。继路上观察之后,现代日本建筑界分为两派,追求存在的“红派”和追求抽象的“白派”,此后一段时期内这种分法开始流传并被记载下来。
红派的矶崎、白派的槙文彦都对这种二分法颇感兴趣,再加上我对“何谓建筑”的思考,这种分法开始在建筑界广泛应用。
但是,我仍然对建筑的抽象性思考无所适从。相比较之下,我觉得无论是建筑史,还是路上观察,以及中年时开始的设计生涯都一直充满了乐趣。
这个过程当中,在两次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何谓建筑”的想法开始在我脑海中不断涌现。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的某个场合,我遇见了吉武泰水先生,并从他那里听到了关于“梦与建筑”的话题。另一次提及是在2004年,我见到卡尔纳克巨石群(CarnacStandingStone)的时候。
关于吉武先生的“梦与建筑”的卓见,都总结在《梦的地方、梦的建筑—原始记忆的实地考察》(吉武泰水著,工作室,1997年)中。
正是在吉武理论的引导下,我的建筑论诞生了一个主要思想。
另一个主要思想,如同巨石群(StandingStone)的字面意思,也就是在思考万物存在的意义的过程中诞生的。
由于在抽象性思考方面产生了一些成果,以此为契机,我为《X-KnowledgeHOME》撰写了诸多文章,并由编辑部汇编成册。
第一部分对页的图稿,是在“高过庵”(2004年)的设计过程中所绘,在草图中思考、在思考中创作,如此反复,结果从萌生想法到完成花费了4年时间。我正是从这种充满孩子气息的图稿中,开始了建筑创作。
回顾过去,我那独特变化的建筑风格,正是产生于成人式的思考与孩子气息的图稿这种不调和搭配之中。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克制与内敛。它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去赞美那些宏伟的杰作,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那些被主流建筑史遗忘的小小构建。作者仿佛一位高明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日常生活的纹理之中,提醒我们去注意那些被速度吞噬掉的细节。关于光影、材质、尺度这些建筑的“基本粒子”的探讨,被提升到了近乎禅宗的境界。每一段文字都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石头,沉甸甸的,需要你慢慢揣摩其纹理和重量。读完之后,我立刻产生了想要去探访书中提及的那些地方的冲动,去亲身感受那种被文字精心烘托出来的氛围。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它是一本关于如何“看见”世界的指南。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充满思辨性的论述,但一旦你被那种独特的逻辑链条所吸引,便会发现宝藏。作者对于“场所感”的执着,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他似乎在竭力对抗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全球同构化趋势。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在地性”与“普适性”之间张力的论述,这简直是当下全球化背景下设计领域最尖锐的矛盾之一。这本书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提问工具箱,让你学会如何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设计原则。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盖房子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为什么而盖”的书。这种自上而下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或关心文化创造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思想洗礼。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从喧嚣的现代都市被轻轻地拽入一个宁静的思考空间。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词汇,勾勒出最复杂的意境。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完美”和“缺陷美”的推崇。在如今追求极致光滑和完美无瑕的时代,这种对材料自然老去、对时间侵蚀的坦然接受,反而展现出一种更高级的审美趣味。它告诉我,真正的永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微小变化中保持其核心的生命力。书中的很多案例分析,都带着强烈的地域色彩,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穿过屋檐的低语。这种感官上的丰富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对建筑的“可感知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以为建筑学是冰冷严谨的理性集合,直到我翻开这本书。它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将建筑的本质剥离开来,直抵那些关于“家”、“庇护所”和“时间容器”的原始概念。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致入微地剖析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哲学依据;时而又如雷霆万钧,对当代建筑的某些浮夸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强烈的张弛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时间性”的论述,建筑如何抵抗遗忘,如何承载记忆的重量,而不是仅仅作为当下的一个符号存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远超出了通常建筑理论书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意义的沉思录,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部作品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师的传记,更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城市肌理与自然景象之间的微妙张力。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那些高耸的玻璃幕墙,那些弯曲的小巷,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元素,而是带着历史的温度和未来的期许,在时间的洪流中缓缓流淌。尤其是关于“场所精神”的探讨,那种对特定地域文化、气候、乃至居民生活习惯的尊重与融入,让人由衷地感受到建筑的真正价值——它不是为了炫耀技术,而是为了安放人心。这种深沉的思考,透过文字的缝隙,浸润着读者的心田,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它促使我去探索,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属于”那里,而不是被强行植入的异物。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好书 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待学习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好书
评分有各方的对于建筑的观点,还是比较不错的
评分正品送货快有发票我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