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看企鹅 企鹅封面故事(1935-2005)

从设计看企鹅 企鹅封面故事(1935-2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菲尔·巴恩斯 著,王建琪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史
  • 企鹅图书
  • 封面设计
  • 视觉文化
  • 出版史
  • 艺术史
  • 平面设计
  • 品牌形象
  • 文化研究
  • 设计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72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5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出版商像企鹅这样拥有如此强烈而又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它是一个把封面当做品牌来运作的出版商。

  企鹅不仅以平装书开创了大众阅读,更引领了书籍装帧设计。在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企鹅图书几乎可以等同于“书籍设计”一词。

  企鹅的经典封面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七十年后的今天,每个人都知道企鹅的封面长什么样子。这本书要告诉大家的是,企鹅封面设计的故事远远比你最初以为的要有趣和复杂许多。

  本书通过五百多幅图片探讨了企鹅图书的演变,既谈到了历史,又对设计做了评论。目的不在于概括企鹅品牌的发展和介绍新系列及子品牌,而是为了展现设计发展中的主要变化,告诉大家企鹅封面远不止三段彩条和一只跳舞的企鹅。

  内容推荐:

  不敢说这本书很全面,因为企鹅真的是有太多故事可讲,有太多封面可展示。不过已经竭尽所能来阐述主要的构成部分,介绍那些占有重要地位的单品、系列和设计,同时尽可能展示那些之前从来没有被以这种方式收录的封面。

内容简介

  从1935年企鹅一本平装书问世至今,企鹅图书的封面一直推动着英国文化和设计的历史进程。《从设计看企鹅 企鹅封面故事(1935-2005)》收录大量令人惊艳的插图,结合对书名、设计师以及企鹅品牌标识大小和形状变化的细节关注,将封面如何成为设计经典的故事娓娓道来。
  通过回望七十年的企鹅平装图书,菲尔·巴恩斯详述,英国出版业和图书封面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家和设计师在企鹅形象的创造和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设计看企鹅 企鹅封面故事(1935-2005)》把对设计师的深入分析与对已出版套系和单品的广泛研究结合起来——从扬·奇肖尔德到罗梅克·马伯,从早期的企鹅和鹈鹕到二战期间和20世纪60年代的“特刊”、“经典”、小说和参考书,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图卷,展现了企鹅是如何与广阔的平面设计发展和字体排印、摄影、插图及印刷技术的潮流变换相互影响,并通过封面一步步确立其鲜明个性的。
  《从设计看企鹅》通过大量令人灵感迸发的图片,说明了一件事——想要不“以貌取书”是多么困难!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建立平装书出版业务,1935—1946
2.连贯性和竞争,1947—1959
3.艺术导向和平面设计,1960—1970
4.莱思逝后,1970—1995
5.品牌重塑,1996—2005
参考文献
标识演变,1935—2005
索引
致谢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从设计看企鹅 企鹅封面故事(1935-2005)》的书籍的简介,内容专注于该书未包含的方面,并力求详尽自然。 --- 暂定书名:《现代主义的先声:英国大众出版的视觉革命与知识普及(1930-1960)》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期英国出版业在结构转型、市场拓展以及文化普及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从大萧条的阴影中走出的1930年代初期,到战后社会重建与文化消费兴起的1960年代中期。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正是这一时期,出版界主动打破了传统精英文化的壁垒,通过创新的发行模式和大众化的知识呈现方式,重塑了英国的阅读景观和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战前市场的重构与知识的解放 本书首先考察了1930年代初英国图书市场的经济基础与社会需求。在经济紧缩的背景下,传统精装本的高昂定价使得大量中产阶级和工人阶层望而却步。我们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新技术(如更经济的纸张供应和更高效的印刷技术)来实现成本控制,并探讨了早期平装书(Pocket Books)的先驱尝试,这些尝试往往局限于特定题材,如侦探小说或通俗小说,但已预示着大众阅读时代的来临。 我们没有关注特定出版社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而是着重分析了当时主导书籍封面的几种主流设计思潮: 1. 装饰艺术(Art Deco)的残余影响: 探讨了在1930年代初期,色彩的运用、几何图案的简化如何被用于吸引追求现代感的城市读者。这些设计往往强调秩序感和速度感,与当时对现代性的集体憧憬相呼应。 2. 插画的黄金时代: 分析了以伍德豪斯(P.G. Wodehouse)系列或经典文学再版为例,当时内页插画的艺术水准,以及这些插画师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构建读者的想象空间,这与后来的极简主义平面设计形成了鲜明对比。 3. 信息优先原则: 考察了非虚构类书籍,尤其是关于政治、科学普及和自我提升类的书籍,其封面设计如何绝对服务于信息传达的效率,字体选择和排版严格遵循功能主义的逻辑,缺乏后世商标化设计的考量。 第二部分:战争时期的出版策略与国家叙事 二战爆发后,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物资管制和审查制度。本书深入研究了战争对纸张配给的严格限制如何迫使出版商在形式上采取极度节俭的策略。 我们探讨了政府机构(如信息部)如何与出版商合作,发行大量关于战时生活、公民义务和反法西斯宣传的小册子。这些出版物的特点是: 统一的视觉语言: 为了快速、明确地传达官方信息,视觉语言趋于标准化,大量使用粗体无衬线字体,以及红、黑、白三色构成的强对比度版面。这是一种政治驱动的视觉同构化,而非品牌差异化的设计策略。 “便携性”的实用主义: 由于士兵和平民都需要在转移过程中阅读,小开本的实用性被推向极致,其设计考虑的是物理层面的耐久性和携带便利性,而非作为可收藏的艺术品。 第三部分:战后重建与教育的普及 1945年至1960年代初,英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阶级流动和教育改革。本书认为,这是知识获取权力结构发生根本性转移的时期。 我们详细分析了“教育普及”的社会需求如何影响书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包装: 1. 教科书的革新: 考察了中学和大学教材在设计上的突破。这些设计不再是老旧的图书馆风格,而是引入了清晰的图表、信息图示,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封面排版,旨在激发青年一代的学习兴趣。例如,化学、地理和现代语言教材的版式设计如何配合新的教学大纲进行系统性重构。 2. 翻译文学的冲击: 随着文化交流的恢复,大量欧洲大陆的文学作品被引入,这些翻译作品的封面设计往往承载着特定的“异域”情调,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策略,不同译本间的视觉风格极为分散,反映了市场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与传统审美的拉锯。 3. 实用手册与DIY文化的兴起: 随着家庭生活的重心回归,园艺、烹饪、家居维修等实用指南的出版量激增。这些书籍的设计特点是高度的实用主义和直观性,封面往往直接展示最终成果或关键工具,缺乏艺术性的抽象表达。 结论:从功能到身份的过渡 本书总结道,在1935年至2005年这段漫长的时间跨度中,出版业经历了从“信息传递工具”到“文化身份象征”的演变。本书聚焦于1930年代到1960年代初的这段关键转型期,重点展示了大众出版在设计上是如何应对经济压力、政治需求和教育普及的,以及在尚未形成强大、统一的品牌视觉策略之前,其封面设计是如何服务于功能性、意识形态灌输或特定细分市场的(如教育或实用指南)。 这段历史是理解现代书籍设计如何从“为内容服务”过渡到“为品牌服务”的必要铺垫。我们着重分析了那个时代设计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而非特立独行的视觉语言和市场逻辑。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里捧着的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其封面设计往往朴实到近乎粗粝,但这正是那个年代的魅力所在。我推测,这本书一定深入剖析了企鹅图书如何通过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设计语言,实现了“让好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宏大抱负。这不仅仅是商业策略,更是一种文化启蒙的实践。我想知道,在那个阶层差异尚未完全消弭的年代,一套统一的、有辨识度的封面系统,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打破阅读的壁垒,建立起一种平民化的知识殿堂的仪式感?对比当今设计追求的复杂和炫技,我更欣赏那种克制的美学——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最清晰的指向。这本书如果能将不同历史时期,比如战时和战后的封面风格进行对比分析,定能揭示出设计语言如何与宏大历史叙事紧密相连。它应该会展示出,即便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伟大的设计依然能够通过智慧和远见,跨越物质的局限,成为一种文化印记。

评分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爱好者,我对“故事”二字有着近乎苛刻的期待。封面设计往往是设计师的“首秀”或“终极陈述”,它承载了编辑的意图、作者的灵魂以及市场的期许,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三维空间。我渴望看到的是那种“Aha!”时刻的诞生过程——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决策,是如何在无数次草图和讨论中最终敲定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字体选择、那抹微妙的色彩变化,背后想必有着无数次与印刷厂的沟通、对油墨特性的妥协与坚持。这本书如果能将那些设计背后的“幕后人物”,那些默默无闻但影响力巨大的艺术家和排版师的故事串联起来,那将是极大的满足。它不应该仅仅是罗列成品,而应该像解剖一台精密的钟表一样,让我们看到每一个齿轮咬合的逻辑,感受到设计思维的严谨与浪漫。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简直让人浮想联翩,光是“企鹅”这两个字就带着一种独特的英伦气质和文化厚度。我猜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关于一家出版社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半个世纪以来设计美学、社会变迁以及出版业的脉搏。我特别好奇那些早期设计是如何在那个相对朴素的年代里,用有限的色彩和材质,塑造出如此经久不衰的视觉符号。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数码印刷的时代,设计师们如何通过对字体、留白乃至纸张纹理的精妙拿捏,让一本小小的平装书也能散发出知识的魅力。这绝不是简单的排版教学,而是一场关于视觉哲学的深度挖掘,探索的是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以及设计如何无声地传达价值。我期待能看到那些经典的、现在看来依然充满现代感的封面设计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应对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其独特的辨识度和权威感。这种对历史的致敬与审视,远比单纯的收藏图录来得更有价值,它触及了设计与时间、记忆之间的微妙关系。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设计史的书籍很多,大多流于表面或过度学术化。我更倾向于一本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书。企鹅的平装书,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思考与孤独。那些泛黄的纸张边缘,带着旧书特有的味道,本身就是一种设计。我猜这本书会通过聚焦于“时间流逝”这一主题,来探讨设计的永恒性。1935年到2005年,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足以见证技术革命和文化断裂。我想看看,那些早期的几何图案和现代主义的简洁,是如何在千禧年前夕被新一代的设计师重新诠释或颠覆的。这种跨越七十载的视觉演变,如果能以一种叙事性的口吻娓娓道来,而不是干巴巴的年代划分,我想读者会更能体会到设计工作者面对传承与创新的永恒挣扎与乐趣。它应该是一部关于“如何优雅地老去,又如何保持活力”的设计教科书。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深切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种“设计的谦逊”的范本。企鹅的设计哲学,在我看来,核心在于对读者的尊重——不哗众取宠,不靠廉价的视觉刺激来吸引注意力。它相信好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引力,而设计的工作是充当一个高效、美观的“信使”。我希望书中能详尽分析不同系列的设计语言的区隔,比如文学、科学、纪实作品,它们各自拥有怎样独特的视觉DNA,又是如何通过统一的品牌标识(如企鹅图标)来维系整体性的。这种在“差异化”和“统一性”之间走钢丝的艺术,是任何品牌都梦寐以求的平衡点。这本书不该只停留在“好看”的层面,更应该深入探讨“有效”——如何用最经济、最清晰的方式,完成知识传播的使命。它应该会让我重新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否丢失了那种对“简洁即力量”的深刻理解。

评分

天才艺术家书系精选世界上最耳熟能详的20位艺术家:凡艾克、波提切利、达芬奇、 丢勒、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勃鲁盖尔、卡拉瓦乔、委拉斯贵支、伦勃朗、维米尔、戈雅、透纳、马奈、塞尚、莫奈、雷诺阿、图卢兹劳特雷克、高更、梵高,以其生平、作品、艺术家与凡人为主要部分,精选艺术家50件经典作品加以详细评述,辅以评论文选集天才艺术家书系精选世界上最耳熟能详的20位艺术家:凡艾克、波提切利、达芬奇、 丢勒、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勃鲁盖尔、卡拉瓦乔、委拉斯贵支、伦勃朗、维米尔、戈雅、透纳、马奈、塞尚、莫奈、雷诺阿、图卢兹劳特雷克、高更、梵高,以其生平、作品、艺术家与凡人为主要部分,精选艺术家50件经典作品加以详细评述,辅以评论文选集、藏品地点等辅文。本次推出9种,分别是《伦勃朗》《勃鲁盖尔》《丢勒》《凡艾克》《委拉斯贵支》。《丢勒》详列丢勒生平各时期,带您探寻丢勒与他的时代,全方位介绍这位艺术大师的风采

评分

评价多于10个字,有机会奖励京豆哦~ 评价多于10个字,有机会奖励京豆哦~

评分

实体书点看到过,心仪已久

评分

还没有看,值得收藏

评分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1953年9月26日逝世。

评分

还没有看,值得收藏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心仪已久的一本书,终于买下了,很开心。

评分

还不错的,毕竟开卷有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