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背后1991-2005:吕克·达内电影手记

影像背后1991-2005:吕克·达内电影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著,王恬,王瑛 译
图书标签:
  • 吕克·达内
  • 电影
  • 影像
  • 法国电影
  • 电影史
  • 回忆录
  • 手记
  • 纪录片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9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61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1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影像背后》一书收录了两次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比利时著名导演达内兄弟的电影创作手记和三部获奖电影的剧本,不仅有助于电影爱好者更好地欣赏达内兄弟的电影作品,更可供导演、编剧乃至电影学者进行研究、讨论和借鉴,作为“作者电影”的第一手文献,甚至是研究欧洲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内容简介

  《影像背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电影创作笔记,记录和分享了达内兄弟在构思创作《一诺千金》、《罗塞塔》等知名影片过程中,对于剧本方方面面细节的思考、修改,对于演员的选择、机位的运用,以及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思索等等,其中亦包含了面对观众、媒体意见的反思和创作过程中汲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灵感源头。
   第二部分是笔记中提到的三个剧本:《儿子》《孩子》和《罗尔娜的沉默》。第一部分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部分中得以具体呈现,即便没有观看过影片,读者也不难通过剧本文字,感受到达内兄弟的影像魅力及艺术造诣。

作者简介

达内兄弟(让–皮埃尔·达内 和 吕克·达内),比利时著名电影导演,与英国导演肯·罗奇、迈克·李等齐名的欧洲社会电影杰出代表。 1970年代开始联合执导纪录片与剧情片,但直到1996年,才凭借影片 《一诺千金 》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并奠定自身的独特风格:影片多描述移民、失业者等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其视觉语言简练、直接,与内容完美切合。之后的 《罗塞塔 》(1999)、《儿子 》(2002)、《孩子 》(2005)、《罗尔娜的沉默 》(2008)受到国际影展和评论界的一致认可,而《罗塞塔》和《孩子》在戛纳电影节上两度夺得金棕榈大奖——达内兄弟由此成为比利时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导演组合。近几年,其作品《单车少年 》(2011)和《 两天一夜》(2014)也荣获多个国际奖项。

王恬,浙江桐乡人,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学士,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学)现代文学硕士,电影学博士。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现居巴黎。译著有《<美女与野兽>拍摄日记》《亚瑟与禁忌城》《克洛岱尔情结》《可怕的孩子》《奥岱翁街》等。
王瑛,黑龙江哈尔滨人,凡尔赛大学电影学在读博士。

精彩书评

  达内兄弟把真实的琐碎生活带回大银幕,故事令人感伤而又发人深省。
   ——菲利普·波米耶(Philippe Paumier)( Ciné Live 杂志总编)
  
  达内兄弟真诚执着地拍摄影片,如同外科医生一样剖析社会……
   ——皮埃尔·瓦瓦瑟尔(Pierre Vavasseur )(著名作家、评论家)

目录

一诺千金,不忘初心(代序) / 1
影像背后(1991—2005) / 1
剧本 / 191
儿子 / 193
孩子 / 269
罗尔娜的沉默 / 337



精彩书摘

一诺千金,不忘初心(代序)
舒浩仑
(电影导演,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硕导)
达内兄弟是谁?
他们是比利时电影导演,拿过两次戛纳金棕榈大奖。
两次金棕榈是个什么概念呢?
到目前为止,华语电影界只有陈凯歌一个人拿过金棕榈。
我看的第一部达内电影是《罗塞塔》,他俩凭此片第一次拿金棕榈。刚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故事超级简单,但导演怎么能拍得这么真实,这么富有戏剧张力。有评论就说这是因为他们用了手持摄影机、长镜头、非职业演员的缘故,还说非职业演员那种天然的质感是专业演员无法企及等云云。那么,问题来了:这三板斧似乎并不难学啊,为什么模仿达内兄弟风格的电影看上去都那么假,更谈不上什么戏剧张力?
后来,我携自己的电影《黑白照片》参加马拉喀什电影节时,遇到了达内兄弟,就和他们讨论起他们拍电影的方法。当时,他们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每天早上先和演员在片场排练,排到我们觉得差不多时,我们就会把摄影、灯光等制作团队成员喊进来实拍。”这和先前外界的想象完全相反,大家以为他们就像拍纪录片一样即兴拍摄,拍到什么算什么,以此来呈现所谓的“生活的质感”。电影节过后,我就收到了达内兄弟寄来的他们电影作品的DVD套装,其中大部分电影都看过,唯独没看过他们的处女作《一诺千金》。
今年6月,好友王恬(本书的译者)从巴黎打来电话说,她把达内的创作手记译好了,想请我为中译本写个序。看了手记后,我才知道《一诺千金》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处女作,他们之前还拍了两部故事片,是那种大兵团作战在工业体系下拍成的电影,但他俩对这两部电影很不满意。
1992年6月25日,兄弟俩一番长谈后,确定了此后拍电影的方向——“小成本,(故事、背景、服装、照明、团队、演员)的全面简化。有我们自己的团队,找真正想与我们一起创作的演员,不会因其职业性而妨碍我们的创作”。然后,他俩开始写《一诺千金》的剧本。经过三年多的等待和挣扎,终于在1995年年底开拍。该片后来入围戛纳的“导演双周”单元,但更重要的是,兄弟俩找到了自己创作电影的方法。
达内兄弟寄来的DVD套装中正好有《一诺千金》,看完后,我被电影深深地打动了,尤其是小男孩把父亲的脚拴在铁链上的那场戏,导演处理得太好了,把父亲的恳求和男孩的不忍拍得淋漓尽致,但又那么真实。而且,达内兄弟也真的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履行自己的电影诺言,到今天仍然不忘初心,依旧用全手工、个人化的方式来拍电影,真的是一诺千金。
在一次访谈中,达内兄弟说,拍电影时他们一直在寻找戏中人物的生命力(life force),如果在一场戏中看不到这种生命力,他们就会找出问题在哪儿,然后重拍,直到这种生命力自己跳进摄影机。这种生命力到底是什么?他俩在访谈里没有详说。
看完本书后,我想斗胆替他们哥儿俩来回答。
其实,这种生命力就是一种戏剧张力和艺术真实(比实际生活更真的真实)的混合体。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剧本自己写,只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二、有固定的创作团队。
三、所有的电影都是按剧本顺序拍摄,而不是为了省钱按场景、地点来规划拍摄。
四、每天早上他俩先和演员排练当天要拍的戏,直到他们和演员找到了感觉,才会把摄影、灯光、录音等工作人员喊进来开拍。
五、因为他俩要求摄影师去捕捉演员的表演,而不是演员去迁就摄影机的机位,所以他们要求灯光全部采用大散光,从而让演员在戏中毫无顾忌地走动。
六、一部看起来可能很简单的电影,他们往往要拍三个月,而且拍完后场景不拆,因为他们在剪辑时,一旦发现哪里不对就要补拍。
七、他们会把有些对话戏放在不同的场景下尝试,直到他们需要的“生命力”从表演中跳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魔鬼都在细节里”。
换句话说,达内兄弟并没有手握什么电影拍摄秘笈,而是老老实实地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所以他俩坚持电影的情节可以简单,但戏必须要有生命力,而且还要关注社会问题。比如,电影《罗塞塔》的上映,令比利时政府意识到中小城市青少年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制定了新的劳工法案,被称为“罗塞塔计划”。
本书的后面还附了达内兄弟三部获奖电影的剧本,这也是他们的电影剧本首次在华语世界出版。因此,无论是对欧洲文艺电影的粉丝还是专业电影的工作者来说,本书都堪称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我尤其要把本书推荐给那些在影片中追寻生命力的有志电影人。

2015年7月13日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电影史和导演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 --- 书名:《光影回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世界电影思潮与美学转型研究》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年份] 页数: 约 620 页 定价: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定价] --- 内容提要 《光影回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世界电影思潮与美学转型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约1985年至2010年)全球电影景观变迁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关注某一位特定导演的个人创作手记,而是致力于考察这一跨越世纪的阶段,全球电影在技术、叙事结构、主题表达以及文化身份认同方面所经历的深刻转向与重塑。 本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后经典”叙事结构的解构与重组、数字技术对电影本体论的冲击、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电影身份的建构与消解,以及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影像中的隐秘投射等方面。作者通过对大量文本(影片)的细致分析,结合电影理论、文化研究和历史语境的交叉解读,力图描绘出一部宏大而精微的电影史侧影。 核心章节与研究视角 第一部分:媒介变迁与美学焦虑 (1985-1999) 本部分聚焦于录像技术普及、有线电视爆炸式发展以及早期数字技术对传统胶片美学的挑战。 数字时代的先行者与胶片遗嘱: 分析了以法国新浪潮后期、德国新电影的衰退与转型为背景,探讨了传统电影语言如何开始适应新的观看习惯。重点考察了某些欧洲导演如何在新媒体的压力下,强化或反思其作者性(Auteurship)。 后现代叙事的黄昏与“新真实主义”的萌芽: 探讨了九十年代初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达到顶峰后,电影叙事开始出现的疲态。一方面是过度风格化的商业大片(Blockbuster Cinema)的成熟,另一方面,一些独立电影人开始转向对日常生活、社会边缘人群的细致捕捉,预示着一种新的“真实感”的追求。这并非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全球化消费文化阴影下对“在场感”的重新定义。 亚洲电影的勃兴与“地方性”的全球表达: 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以香港、台湾、韩国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为代表的亚洲电影现象。研究其如何在全球电影市场上找到了独特的审美位置,探讨了其在融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好莱坞工业模式之间所采取的复杂策略。 第二部分:全球化、身份政治与技术融合 (2000-2010) 进入新千年,数字摄影的普及、互联网的爆发性增长,以及“9·11”事件对全球心理的冲击,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主题和工具。 去地域化的影像:全球化叙事的新范式: 关注跨国合拍片模式的成熟,以及“世界电影”这一概念的模糊化。探讨了在叙事中,如何处理跨文化交流、移民身份、以及“被观看”的国家形象等复杂议题。本书尤其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去地域化”叙事策略,它们如何在保持某种艺术野心的同时,争取国际市场的认可。 恐怖主义阴影下的电影主题重塑: 考察了“反恐战争”背景下,电影对安全、监控、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关系的思考。电影不再仅仅是反映社会问题,而开始直接参与到关于“真实”与“虚假信息”的辩论中,导致纪实与虚构界限的进一步模糊。 数字工具箱与电影本体论的重构: 本章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从辅助工具向核心创作要素转变的过程。关注电影制作者如何利用非线性编辑、CG技术以及廉价的高清数字设备,挑战既有的电影制作流程和视觉范式。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关于“何为电影”这一根本问题的重新审视。我们分析了某些特定流派(如“伪纪录片”的泛滥)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操纵观众的感知。 欧洲电影的内在张力:现代性批判与新的感官探索: 在好莱坞工业体系和新兴的亚洲电影力量的夹击下,欧洲电影的艺术性发展路径成为研究的重点。本书分析了部分欧洲导演如何通过极简主义的叙事、对感官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欧洲历史创伤的持续挖掘,来维持其在世界电影光谱中的独特地位。 本书的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跨地域的比较研究视角。它避免了将世界电影划分为“好莱坞中心”与“边缘艺术电影”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将全球范围内具有突破性的艺术实践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作者坚持认为,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不同地域的电影创作者,即使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母题,也共享着一套应对时代挑战的底层美学逻辑。 本书结合了文本细读、历史语境分析和媒介理论,旨在为电影学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关注当代视觉文化发展的高级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框架。它不仅记录了特定时期的电影作品,更试图解读那些驱动这些作品诞生的时代精神与哲学困境。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特别是那个时间跨度——1991到2005,恰好涵盖了他们最核心的几部奠基之作。我很好奇,在这十几年间,他们作为比利时电影工作者的身份,对他们的创作有何实质性的影响。是带来了某种地域性的题材优势,还是限制了他们对全球议题的表达?一个“手记”的价值,在于它能呈现出一种“时间的密度”,即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了多少思想的重量和经验的积累。如果这本书能展现出,他们是如何在坚持其标志性美学风格的同时,不断地对当代社会进行锐利且不失温度的扫描,那么它无疑是极具重量感的。我期待的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一种近乎冷静的、近距离的观察报告,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解剖影像背后的创作肌理。它应该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在不同的细节处发现新启示的文本。

评分

读完那些关于欧洲独立电影黄金时代的论述,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把“理论”和“实践”无缝衔接起来的文本。这本书的副标题“吕克·达内电影手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常个人化、甚至有些私密的记录方式。我希望它能揭示出那种达内式的“在场感”是如何炼成的。他们的作品总是那么贴近人物的呼吸,仿佛摄影机本身就是空气的一部分,不干预,但又无处不在。这种“参与式观察”的镜头语言,必然需要导演在拍摄现场做出无数艰难的决定。我想知道,当面对一个突发的情感爆发点时,是选择顺势而为,让演员去“生活”,还是会为了维护某种既定的叙事节奏而进行干预?这种“手记”如果能捕捉到这些关键的“选择时刻”及其背后的伦理挣扎,那就太有价值了。它不应该只是对已完成作品的彩虹屁,而应该是对创作过程中那些充满泥土气息的、充满妥协与坚持的瞬间的真实记录。一个真正的电影手记,应该带着汗水和烟灰的味道。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引人入胜,光是“影像背后”这四个字,就让人忍不住去探究那些镜头之外的故事。我一直对电影制作的幕后环节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具有开创性或深刻思想性的作品。想象一下,在1991到2005这个跨度里,世界电影的语态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内兄弟的电影,作为欧洲艺术电影中一股强劲的“真实系”力量,他们的创作方法论必然是极其值得玩味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他们如何捕捉日常生活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张力,如何设计那种极简却充满力量的调度,那简直就是一本绝佳的导演心法。我特别期待看到他们如何处理叙事的断裂感,以及那种标志性的长镜头背后的考量——究竟是技术上的追求,还是哲学上的坚持?毕竟,他们的电影总是在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和权力结构,这种深刻性是如何从剧本阶段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这是最让我好奇的部分。如果这本书能呈现出一种清晰的创作脉络,而非仅仅是流水账式的记录,那么它将不仅仅是电影爱好者的读物,更像是对一种独特电影美学的深度解码。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欧洲电影的观众,我对达内兄弟的“现实主义”标签总是有着复杂的看法。他们的现实,总是被某种超验的道德困境所笼罩。这本书,如果真是一本“手记”,也许能揭示出他们是如何在看似平庸的日常中,故意植入那些“异质”的元素,从而引发观众的深思。比如,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突然的停顿,这些都是构建他们电影独特氛围的关键。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演员选择”和“排练过程”的细节。他们如何让非专业演员(或者看起来像非专业演员的专业演员)进入那种极度本真的状态?这种对“本真性”的追求,在1991到2005这个商业化浪潮渐起的时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这本书若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保持创作初衷的“内部对话”,那对任何一个想在喧嚣中保持独立声音的创作者来说,都是无价之宝。这种对“纯粹性”的坚守,才是他们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源泉。

评分

从美学角度来看,达内兄弟的电影有一种近乎冷峻的克制,但这种克制之下涌动着巨大的社会情绪。这本书如果能详细阐述他们是如何平衡这种“冷”与“热”的,那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我特别关注他们如何处理声音设计——那种对环境音的极度敏感,如何反过来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波澜。电影的“手记”往往是创作者的“无意识流露”的宝库,它可能记录下导演对某一帧画面的执念,或者对某一处转场意图的模糊描述。我猜想,在那个十年间,随着世界局势的动荡和后福特主义的兴起,达内的镜头语言可能也经历了一次微妙的演变。这本书若能清晰地梳理出这种演变轨迹,比如从《新人》到《孩子》,他们的关注点是如何从个体命运的挣扎逐渐扩展到社会结构性的困境,那就不仅仅是回顾,而是一部关于电影如何介入现实的观察报告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扎实的、基于具体场景的分析,而不是宏大叙事的堆砌。

评分

开本不错,拿在手里舒服。但是印刷太深入,翻起来总担心把书掰烂了。内容不错,翻译有点生硬。

评分

作家朱天文亲自校订,按创作年序,完整收录侯导每部作品台前幕后的珍贵回忆

评分

不错,还行,以后还会再来的!

评分

小书 还不错 随便看看即可

评分

一个梅县来的青年,通过自己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保存了一代人的最好时光。&ldquo;远一点,冷一点&rdquo;,带着灵光消逝年代所稀缺的完满与克制,他拥抱悲情、挥别南国,追问的一直是好男好女们的戏梦人生。荧幕里,那颗好奇而自由的红气球不时显隐,是一个老灵魂用生命的本质向我们回眸致意。

评分

正版好书,折扣也不错。

评分

正版正版,还不错

评分

喜欢达内的电影。

评分

六一八活动时购入,超划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