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族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红歌选》以100余首红军歌谣为主线,收录的歌曲一部分产生于抗战年代,特征鲜明,激情饱满,昂扬向上,催人奋进。这些歌曲,可以说每一首都是精品,每一首都是历史见证,都是用血和泪谱写成的。还有部分是近年来比较流行及传唱度高的爱国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共同组成了爱国歌曲中最优秀的篇章。他们的出版,是对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反对日本侵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最好纪念。
内页插图
目录
1. 中国梦…杨湘粤、晓 达词 崔臻和曲 (1)
2. 中国梦…傅庚辰词曲 (2)
3. 中国梦…忽 如词 刘礼民曲 (4)
4. 中国梦想…杨淑英词 栾 凯曲 (5)
5. 复兴之歌…王晓岭词 印 青曲 (7)
6. 走向复兴…李维福词 印 青曲 (8)
7. 走向伟大的复兴…梁和平词 张宏光曲 (10)
8. 我的梦,中国梦…人 民词 小 民曲 (11)
9. 相信…王晓岭、朱 海词 印 青曲 (13)
10. 长征记忆…刘世新词 王祖皆、张卓娅曲 (16)
11. 新长征之歌…红日今天词曲 (17)
12. 万里长征万里歌…石 祥词 生 茂曲 (19)
13. 江山…晓 光词 印 青曲 (21)
14. 圆梦…苏 文、金 韵词 印 青曲 (22)
15. 祖国万岁…朱 海词 刘 青曲 (23)
16. 义勇军进行曲…田 汉词 聂 耳曲 (25)
17. 爱国歌…胡 适词 佚 名曲 (26)
18. 保卫国土…任 钧词 张 曙曲 (26)
19. 保卫黄河…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27)
20. 保卫领空…陶伟生词 刘雪庵曲 (30)
21. 保卫祖国…克 锋词 焕 之曲 (31)
22. 抗敌歌…黄 自、韦瀚章词 黄 自曲 (33)
23. 大刀进行曲…麦 新词曲 (36)
24. 毕业歌…孙 瑜词 聂 耳曲 (37)
25. 采茶歌…无 射改词 龙 文记谱 (38)
26. 长城谣…潘孑农词 刘雪庵曲 (39)
27. 行军小唱…李 伟词曲 (41)
28. 延安颂…莫 耶词 郑律成曲 (42)
29. 延水谣…熊 复词 郑律成曲 (44)
30. 到敌人后方去…启 海词 冼星海曲 (45)
31. 二月里来…塞 克词 冼星海曲 (47)
32. 旗正飘飘…韦瀚章词 黄 自曲 (48)
33. 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 冼星海曲 (55)
34. 黄水谣…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58)
35. 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 贺绿汀曲 (62)
36. 救国军歌…塞 克词 冼星海曲 (64)
37. 黄河怨…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66)
38. 河边对口曲…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69)
39. 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 (71)
40. 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 (73)
41. 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 聂 耳曲 (76)
42. 爱枪歌…方 平词 舒 模曲 (77)
43. 八路军进行曲…公 木词 郑律成曲 (78)
44. 八路军军歌…公 木词 郑律成曲 (79)
45. 白云故乡…韦瀚章词 李中和曲 (81)
46. 保家乡…贺绿汀词曲 (82)
47. 出征别母…刘雪庵词曲 (87)
48. 凯旋歌…佚 名填词 【德】亨德尔原曲 (88)
49. 垦春坭…田 汉词 贺绿汀曲 (90)
50. 老百姓总动员…澄 秋词 马 可曲 (92)
51. 流亡…江 陵词 刘雪庵曲 (93)
52. 卢沟问答…仿《小放牛》调 田 汉词 张 曙编曲 (95)
53. 马儿真正好…麦 新词曲 (98)
54. 牧羊女…张文纲词曲 (99)
55. 庆祝胜利…贺敬之词 李 尼曲 (100)
56. 热血歌…吴宗海词 黄 自曲 (101)
57. 全民武装…邵子南词 周巍峙曲 (101)
58. 从军歌…沈秉廉词 佚 名曲 (102)
59. 打回老家去…安 娥词 任 光曲 (103)
60. 大家一条心…侯 枫词 刘雪庵曲 (104)
61. 大战台儿庄…西北武山农家小调 洛 宾改编 (105)
62. 背着枪…马祖武、陈礼江词 赵元任曲 (105)
63. 长期抗战…陇东小调 张寒晖填词 (106)
64. 乡愁曲…高季琳词 贺绿汀曲 (107)
65. 新编“九·一八”小调…崔 嵬、钢 鸣词 吕 骥曲 (108)
66. 新编凤阳歌…凤阳民歌调 高 雄填词 (109)
67. 新的中国…孙 瑜词 贺绿汀曲 (110)
68. 新四军军歌…集 体词 何士德曲 (111)
69. 男儿从军…佚 名词曲 (113)
70. 怒吼吧,珠江!…荷 子词 黄友棣曲 (114)
71. 盼望红军回故乡…江西民歌 (115)
72. 破路歌…田 汉词 舒 模曲 (116)
73. 前进歌…田 汉词 聂 耳曲 (117)
74. 前线去…佚 名词 刘雪庵曲 (118)
75. 告别南洋…田 汉词 聂 耳曲 (118)
76. 月光曲…任毕明词 黄友棣曲 (120)
77. 赞美新中国…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122)
78. 只怕不抵抗…麦 新词 冼星海曲 (125)
79. 中国的战士…顾仲彝词 马思聪曲 (126)
80. 中华民族好儿女…许 晴词 孟 波曲 (128)
81. 黄河之恋…田 汉词 冼星海曲 (130)
82. 纪念碑…安 波词 马 可曲 (131)
83. 家…吴新稼词 贺绿汀曲 (133)
84. 江汉渔歌…田 汉词 林 路曲 (134)
85. 进军曲…晓 河词曲 (135)
86. 救亡对口唱…艾 芜词 冼星海曲 (135)
87. 救亡进行曲…钢 鸣词 孙 慎曲 (137)
88. 歌唱二小放牛郎…方 冰词 劫 夫曲 (139)
89. 故乡…张 帆词 陆华柏曲 (140)
90. 红缨枪…金 浪词 向 隅曲 (142)
91. 洪波曲…田 汉词 张 曙曲 (143)
92. 军歌…韦瀚章词 黄 自曲 (145)
93. 军民合作…舒 模词曲 (148)
94. 军人进行曲…李家藻词 黄友棣曲 (150)
95. 开荒…天 蓝词 吕 骥曲 (151)
96. 凯旋…李大寰、燕 南词 贺绿汀曲 (152)
97. 日落西山…田 汉词 张 曙曲 (153)
98. 三十里铺…陕北绥德县民歌 李冠春改词 (153)
99. 塞上曲…白 曙词 戈 忻曲 (155)
100. 胜利鼓舞…贺敬之词 刘 炽曲 (156)
101. 胜利进行曲…田 汉词 贺绿汀曲 (158)
102. 时代的战歌…戴逸青词 张锦鸿曲 (159)
103. 睡狮…韦瀚章词 黄 自曲 (161)
104. 思故乡…刘雪庵词曲 (162)
105. 酸枣刺…塞 克词 冼星海曲 (163)
106. 王禾小唱…方 冰词 劫 夫曲 (165)
107. 为祖国战争…贺绿汀词曲 (166)
108. 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 阎述诗曲 (167)
109. 勇壮男儿…恩 澧词 友 棣曲 (168)
110. 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乔 羽词 翟希贤曲 (168)
前言/序言
民族魂:烽火年代的信仰与旋律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关于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红歌选集,而是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民族魂”的构建与探索的学术研究专著。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在内忧外患交织下,中国知识界如何通过文学、哲学、艺术乃至教育等多个维度,试图塑造一种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抵御外侮的精神内核。本书力图揭示“民族魂”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剖析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社会动因及其对现代中国国民性塑造的深远影响。 --- 第一章 绪论:现代性困境与“民族魂”的叩问 本章首先界定本书的研究范围与核心概念:“民族魂”。我们认为,“民族魂”并非一个静态的、单一的文化符号,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压力下,知识精英群体不断争论、定义与重塑的动态建构过程。从晚清“救亡图存”的初步探索,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激烈反思,再到大革命失败后的思想整合,知识分子始终在追问: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如何在被西方工业文明强势冲击的现代世界中,找到重新站立的道德基石与精神力量? 本章梳理了自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对传统“士”的精神的现代化改造,到陈独秀、胡适对国民性弱点的尖锐批判,分析了在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时,“精神力量”如何被置于与“物质力量”同等重要的地位。本书将重点分析,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试图从儒家伦理、道家超脱精神以及西方人道主义中,提取并重组出一种既能适应现代竞争,又保有东方独特性的“新精神内核”。 第二章 梁启超的“新民”构想与国家伦理的重塑 梁启超无疑是“民族魂”概念早期最重要的鼓吹者之一。本章集中剖析其“新民”理论。梁启超认为,旧的“国民”已被证明无法适应现代国家竞争,必须塑造出具有公民意识、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新民”。 我们详细考察了梁启超如何批判传统社会的“苟安”与“私德”,转而推崇“公德”与“冒险精神”。他将目标指向如何通过“以血和汗铸成的国民精神”,替代传统的“家族主义”。本章选取梁启超在流亡期间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特别是他对魏晋风度、宋代理学的复杂态度,论证了他试图在传统中寻找精神资源,以服务于现代国家构建的复杂心路历程。此外,本章还对比分析了严复早期对国家意志的强调,与梁启超对国民性启蒙的侧重,以凸显早期现代知识分子的路线分歧。 第三章 五四:激进的反思与精神的解构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对传统“民族魂”的一次彻底的颠覆性冲击。本章聚焦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精神”的批判性审视。 我们探讨了鲁迅对国民“精神麻木”的深刻描摹,特别是其笔下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如何被视为阻碍民族觉醒的顽疾。同时,本书分析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引入,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上以道德和历史延续性为基础的“魂”。知识分子不再满足于修补旧的框架,而是呼吁彻底的“洗心革面”。 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在彻底否定旧有体系后,知识分子在精神上陷入的“真空期”。虽然他们高举了“个性解放”的旗帜,但在构建新的、具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方面,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既不退回旧制,又能抵御外来文化的彻底吞噬?我们还将关注钱穆等人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辩护,探讨保守派知识分子对激进解构的担忧。 第四章 哲学转向:马克思主义与精神的实践化 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初,随着社会矛盾的深化,知识界对“民族魂”的探讨开始转向实践层面。本章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潮如何为“民族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带有阶级属性的实践哲学。 不同于早期知识分子主要集中于文化批判和道德重塑,马克思主义强调“精神的力量必须通过群众的组织化实践来实现”。我们分析了这种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工人运动和青年教育,使得“民族魂”的概念从纯粹的精英思辨,转化为深入到社会基层的、具有明确政治指向性的行动纲领。 本章特别关注瞿秋白、李大钊等人在吸收西方哲学思潮时,如何将中国传统中关于“家国同构”的观念,与现代的“革命集体主义”进行融合与转换,为日后全民族抵抗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动员基础。 第五章 承载与坚守:抗战时期的“精神堡垒” 本书的理论核心部分,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对“民族魂”的实际构建与精神力挽狂澜。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知识分子群体展现出惊人的团结与创造力。 这一时期的“民族魂”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精粹的抢救性保护(如“后方学术的建立”),对民间艺术的动员,以及通过文艺形式进行的广泛的民族主义教育。 本章将考察文协(中国作家协会)的成立、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以及大后方文艺工作者如何通过戏剧、小说、歌曲等形式,塑造出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民族英雄群像。 我们深入分析了冯友兰的“贞元论”在动荡年代对知识分子心理稳定的支撑作用,以及朱自清、闻一多等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的“以身许国”的典范。这一时期的“民族魂”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抵御绝望。 第六章 结论:历史遗产与现代反思 本书最后总结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民族魂”的探索与构建的得失。这些探索为现代中国提供了多样的精神资源,但同时也留下了复杂的遗产:例如,精英话语与底层实践的脱节、工具理性对人性的过度强调,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个体精神的压抑。 “民族魂”的建构史,本质上是一部关于现代性焦虑、文化身份危机以及国家理性如何试图驯服并重塑国民精神的历史。通过对这一思想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在面对文化认同与全球化挑战时的内在驱动力与潜在矛盾。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严谨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学术视角,审视这场贯穿近半个世纪的精神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