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奎松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史
  • 历史
  • 读书笔记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传记
  • 回忆录
  • 思想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355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04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它绝非是“死读书”或“读死书”。读书方法,因人而异。而对于学者来说,“开卷有疑”,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责任。

内容简介

  《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作为杨奎松教授近年来所撰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的一个结集,涉及近现代政治、军事、外交乃至重要历史的研究著作10余种。书中既有对这些著作学术成就、学术特色的中肯评价,也有对其中的偏颇、阙失、不足的指正,并多有独到的见解。读来有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

作者简介

  杨奎松(Yang Kuisong),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国共关系史及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著有《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开卷有疑》《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2)《忍不住的“关怀”》等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若干。

精彩书评

  ★杨教授以学者的身份对这些历史作品展开的深度解读,不仅引人思考,且读来不时让人有拨云雾而见青天之感,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读书札记提示我们如何跳出既有观念的桎梏,回到历史的本身,在史实重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充满疑云的现代历史。这多半也是作者“开卷有疑”作为标题,颜其封面的命意所在。
  ——《南方都市报》

  ★“不管实际上研究历史之人能够做到几成,至少,学问本身对研究者态度客观与否这一点,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的。”(《开卷有疑》前言)这种严格的要求,就是作者屡次提及的史学方法上的无征不信,拿史料说话。而在这一方法背后,充分体现出作者所引述的“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梁启超)和“纯然地去采寻事之然和所以然”(陈乐民)这一独立治学之真谛。
  ——《中华读书报》

目录

前言孙中山爱国不爱国?——兼评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与俞辛《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日本学者的贡献与局限——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北伐战争史研究中的些许遗憾——简评《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张学良忏悔了吗?——对《西安事变忏悔录》的文本考察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大陆抗战史著述亟待深入之一例莫斯科与延安关系的另一种记录——读《季米特洛夫日记》与《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研究历史人物不能忽视历史背景——对《周恩来传(1898-1949)》若干史实的辩正“纪实”也应严谨些——读《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大历史,小道德——黄仁宇《黄河青山》一书读后国民党代表谁?——由胡绳生前对国民党的评价所想到的台湾中共通史研究第一印象谈——评《中国共产党70年》从政治宣传走向学术研究中的曲折——50年来中共历史叙述的演变及其问题资本主义化,还是现代化?——读胡绳遗稿札记战史研究的学术化尝试与欠缺——评《抗美援朝战争史》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读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1946-1948年中共中央土改政策变动的历史考察——有关中共土改史的一个争论问题附录

精彩书摘

  杨奎松   古语云:“开卷有益”。此话听了几十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古人又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孟老夫子当年对此还有过一番解释,说是我们对孔老先生整理过的经典尚且不可尽信,又何况其他呢?可惜自孔孟之后,中国的读书人多半早忘了孟子的这一教诲,不仅死读书,而且每每将前人的言论语录集为经典,自己天天读不说,还要求后代顶礼膜拜,一生奉读,以从中体味其微言大义,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后,读经的时代可以说是寿终正寝了。但是,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出版物特别是网络信息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汹涌澎湃,读书在中国竟然越来越变成一种奢侈。在这种情况下,在有限的范围内,有选择地读书,对于多数还想读书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了。而因为相对于铺天盖地般的信息洪水,每个人读书的范围都只能变得十分狭窄有限,人们自然也就少了通过大量阅读来比较鉴别的种种可能。   再受到先入为主和主观情感因素等先验经验的左右,“死读书”、“读死书”、“以为上了(某些)书的就是对的”等好似早已过时的现象,重又死灰复燃。以至于读书人中间分化对立、各执一端、不相调和乃至于相互攻讦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当今许多读书人所面临的一大困惑了。   围绕着刚刚过去,在各场合中反复咀嚼议论于国人中间的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或外交的历史,自然就更加容易被读者自身先验的经验所牵制了。上面所说读书人分化对立、各执一端的情况,有相当部分就发生在喜欢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读者之中。说起来,这里既有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各种观念的刺激;也有因为民族、党派、地域、阶层及其家庭在历史或现实中的感受不同,所带来的立场情感上的差距与隔阂的作用;更有每一个关心中国现在和未来的读者,想当然地把自己看成半个历史当事人的某种自以为是。   既然上帝造出的人每个都互不相同,人们相互间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会有歧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用不着大惊小怪。只是,每一个受过历史学训练的研究者,总不免希望自己的客观研究,也能够被客观的读者客观地去看待和了解,从而提供给读者多一种认识和思考历史的角度与渠道,不至于仅仅因为读者的主观好恶,或被捧到九天之上,或被抛于九地之下,或者干脆因为自己对某些历史“生而知之”,就认定了凡是近现代历史研究,都只是故弄玄虚,根本就无所谓客观,故不读也罢。   毫无疑问,人之所以为人,都有七情六欲,说历史学家可以做到绝对客观,在研究历史时能够做到不夹杂有个人情感立场与价值观,肯定是一派胡言。但是,把历史看成是胡适笔下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认定每个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都只是服从于其个人好恶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也断断乎不能成立。不管实际上研究历史之人能够做到几成,至少,学问本身对研究者态度客观与否这一点,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的。任何太过明显地带有情感立场倾向的历史著作,至少在学术领域内,都是难以得到多数历史学研究者的认同的,也是注定不会有太长的生命力的。   当然,话虽如此,要想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仍旧是困难重重。想当年参观韩国的历史博物馆和战争纪念馆,不期然发现那里所讲的朝鲜半岛的历史,大部分都是讲述朝鲜民族对中国和日本的抗争史。影响所及,韩国民众理所当然地认为古代高句丽,乃至于渤海国,就是古代朝鲜的一部分。结果,2003年6月24日中国《光明日报》刊登的一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牵头的“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集体撰写的文章,因为一改过去承认古代高句丽属朝鲜历史一部分的观点,认定其应为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在韩国学术界、舆论界乃至于部分民众中间,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中韩两国关系也几乎受到了影响。进一步联系到前中国国家科委主任提议,同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其立项与结项工作在国际学术界所引起的广泛质疑,均不难看出,中国的历史研究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处于一种何等尴尬的境地。   古代史尚且如此,近现代史更不必论。   上个世纪30年代,蒋廷黻一本《中国近代史》,得到了多少中国人的喝彩,蒋也因此声名远播、官运亨通。不过60年后,茅海建一本《天朝的崩溃》,却被人狠狠地砸了顿板砖,差点儿弄得连教授都当不成。两人所讲的观点其实十分相近,只不过一个提纲挈领,广而论之;一个解剖麻雀,具体说明。其间的差别,说起来不过是因为时代不同,读者心态各异,以至于两人的境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罢了。   同样的情况,研究抗战史的学者大都了解,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为分水岭,之前的研究相对较为学术,学者的研究也多就事论事,很少与现实政治扯上关系。之后的情况则大异,越来越多的学者参加到声讨谴责日本战争罪行和批判日本当局顽固态度的政治斗争的行列中去了,以往客观冷静的学术研讨反而不大看得见了。说起来,日本当局在战争责任认识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其实长期以来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大陆学者态度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乃至于国防外交环境与形势的变化使然。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都包涵着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人们在看事物时,只有保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才容易做到客观公正。中国人研究中国史,再加上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仅空间距离拉不开,时间距离也拉不开,要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时间上越近,政治上的制肘和顾忌越多。不仅许多档案看不到,就是看到了,也很难无所顾忌地按照历史本来的面貌直言不讳。凡此种种,都使得今天我们中国人自己写自己的历史著作、历史读物,尤其是写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和读物,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读者多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多问一些为什么,而不宜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取“拿来主义”,以至于更加深了我们主观武断的倾向,被太多的“清癯”们误引到非历史的道路上去了。   清癯,想来也是深以中华民族为自豪的一位作家(如果不是历史学家的话!)。他曾写过一篇叫《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的短文,大谈成吉思汗征战欧俄之经过,称之为“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其说辞颇有点像今天各种电视剧中对“我大清”皇帝康熙、乾隆乃至于雍正之辈战功的颂扬。只不过,在他看来,中国的元朝还要更胜清朝一筹,因为“元时之兵锋,不仅足以扼欧亚之吭,而有席卷包举之气象,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勇气者,固自有在。”   对此,鲁迅却评论称:“这只有这作者‘清癯’先生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鲁迅说:“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即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即俄罗斯——引者),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下面这段话,也是鲁迅讲的:“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   很奇怪的是,鲁迅上面的话,就好像是写在今天一样。   这即是本书题名“开卷有疑”的一个初衷,也是笔者读书时一向坚持的态度。   ……
书名:《烽火中的文明之光: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像与思想变迁》 作者: 历史研究者A 出版社: 现代史学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既有历史叙事的简单重复,而是深入挖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最为剧烈动荡时期——特别是从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一批关键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学术探索及其社会实践。我们试图超越传统上将这些人物简单划分为“左派”、“右派”的二元对立框架,转而关注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进行艰难的知识选择、如何在思想的十字路口进行痛苦的权衡,以及他们如何试图用文化和教育来重塑一个破碎的国民。 本书的核心视角聚焦于“文明的焦虑与重塑”。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西方现代性的涌入与传统儒家体系的崩塌,构成了他们思想世界的底色。他们不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西方思想,而是主动地进行消化、批判、本土化,试图在古今中外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期完成现代国家的构建。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挽歌与新思想的萌芽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清末民初知识界承上启下的复杂图景。我们探讨了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遗老,到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旗手,他们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不同反应。 重点分析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对科学精神的推崇背后,隐藏着对传统迷信和蒙昧主义的深刻反思。我们考察了早期大学中不同学派的形成与竞争,如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维持住一个相对独立于政治干预的学术空间。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其身份常常在学者、社会批评家和政治活动家之间快速切换,其思想的演变,直接反映了国家命运的起伏。 第二部分:思潮的激荡与知识的“圈地运动” 民国前二十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本书详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等主要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本土化及其与本土社会现实的结合。 我们并非停留在介绍主义流派的表面,而是深入考察了关键人物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具体的中国问题。例如,对“平民教育”的探索,就不仅是教育学问题,更是社会阶层结构重塑的尝试。我们分析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丁文江、翁文灏等)在科学救国、技术立国方面的努力,以及他们与强调国家权力与民族主义的知识群体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在五四运动前后达到了高潮,也为后续的政治分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知识分子:流亡、坚守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抗日战争是检验民国知识分子信仰与立场的试金石。当国家面临存亡危机时,学术研究和个体命运被空前地卷入了民族斗争的洪流之中。 本书详述了西南联大这一“教育奇迹”的背后,师生们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精神坚持。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深刻体认。我们关注了那些选择坚守沦陷区,或在夹缝中艰难求存的学者,他们如何在维持学术尊严的同时,进行着隐晦的文化抵抗。例如,对传统史学、文学研究的坚守,被视为保存民族精神血脉的最后防线。 此外,本书也对比分析了在重庆和延安两地知识分子群体的不同状态。他们的论争不再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是直接关乎未来的国家蓝图。知识分子的身份,从“启蒙者”逐渐向“建设者”或“战士”转变,这种身份认同的切换,充满了复杂性和妥协性。 第四部分:知识的边界与人性的幽微 本书的第四部分着眼于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与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探讨了在宏大叙事(如民族独立、社会革命)面前,个体知识分子的情感、家庭生活和精神困境。 通过对日记、私人信件和回忆录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在政治高压下,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何面对友人的背离或逝去。例如,文学家在战时对人性描写上的深化,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继承与批判,以及他们在现代性冲击下对个人主义的探索。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现知识分子作为“人”的复杂性,他们并非是僵硬的意识形态符号,而是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 结语:未竟的现代性工程 本书最后总结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像对后续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的探索,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思想基础和学术传统提供了关键的参照点。我们所继承的许多学术范式、教育理念,乃至对“中国道路”的思考,都可以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找到源头。这本书试图让读者重新审视那一代人所付出的巨大心力,理解他们留下的遗产,既有光辉的理论建树,也有时代背景下难以避免的局限。 本书资料翔实,引用了大量未曾被充分利用的档案、手稿和口述历史,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富有洞察力的民国知识界全景图。它适合所有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以及文化转型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的高强度智力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运用史料时表现出的那种“学者的良知”。他引用的文献来源极其广泛,涵盖了国内外的各种档案、日记、回忆录,甚至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非主流刊物。在梳理这些驳杂的材料时,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偏袒或回避,而是坦诚地将材料的原始面貌呈现给读者。这种尊重事实胜过个人倾向的态度,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品质。与其说这是一本史学著作,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正确地研究历史”的范本。在某些章节,作者会详细描述他如何排除掉某些被污染的、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文献,转而依赖那些看似琐碎但更具现场感的私人记录。这对于我这样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真正的历史洞见,往往隐藏在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细节之中。读完后,我对任何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史的书都会更加谨慎,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那些“他没有提到的证据”。

评分

我拿起这本书时,内心其实是带着一种“审判者”的心态的,因为“开卷有疑”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带着挑战性。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颠覆我心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史学观点。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未走向极端化的“反传统”叙事,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平衡和审慎的修正。它不是为了推翻而推翻,而是基于扎实的史料对比,指出原有叙事中那些逻辑上的跳跃和证据的缺失。举个例子,对于某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描述,传统叙事往往强调“民心所向”,而这本书则通过解构当时的舆论环境和信息流通渠道,展示了“民意”是如何被精心塑造和引导的。这种对“权力与话语”关系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信息时代的宣传战有了更早的认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深刻的、令人不安的,因为它揭示了历史的“表演性”一面。它会让你不断地反思:我今天所相信的,有多少是基于事实,又有多少是基于最能被接受的故事版本?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让你对所有看似“理所当然”的定论,都保持一份必要的警惕。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光是书名《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就透着一股子“较真儿”劲儿。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是被其中那种旁征博引的学术气息所吸引的。作者似乎不满足于教科书上那种平铺直叙的叙事框架,而是执着于在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刨根问底,寻找那些被忽视的、或者说被刻意淡化的“疑点”。他并不急于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反而更像是一个带着放大镜在历史文献堆里摸爬滚打的侦探,不断地抛出新的问题,引着读者去质疑既有的定论。比如,在谈到某一重要事件的起因时,他会引用多方相互矛盾的档案资料,然后细致地剖析每份资料背后的政治立场和信息偏差,那种抽丝剥茧的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你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转变为一个主动参与历史构建的思考者。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留情面的批判性思维,即便是面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伟人”事迹,他也能找到角度切入,挖掘出更复杂、更具人性的侧面。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书,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其他资料来印证他的推论,但这种费力的过程,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次漫长而艰苦的学术徒步旅行。装帧和排版都很朴素,显然作者或出版社更注重内容的密度而非华丽的外表。我最初是抱着了解“中国现代史”宏观脉络的目的开始的,但很快发现,这本书根本不是那种按时间线索推进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系列精选的“田野调查报告”,每一篇札记都聚焦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切口,比如某次社会运动的幕后运作,或者某个关键人物决策背后的微妙心理博弈。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充满了学者的克制与精准,但也因此,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门槛略高。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才能完全领会他试图传达的深层意涵,尤其是那些关于理论模型和历史解释框架的探讨。不过,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链条是多么严密和有力。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历史理解体系。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研究的严肃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历史”绝非铁板一块,而是无数个未解之谜和不同解释交织而成的复杂织物。

评分

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思维的颠覆与重塑”。它绝非那种能让你在沙发上轻松翻完的小品文集。它的结构是跳跃的,论证是严密的,语言是密度极高的。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精密的钟表匠,把现代史中那些看似散乱的齿轮,重新排列组合,展示出了一个更精细、更符合机械原理的内部结构。我尤其佩服他处理那些“灰色地带”的能力,既不陷入简单的道德审判,也不逃避对是非的判断。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多重维度,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只有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无奈和选择。每一次我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某个历史阶段的精髓时,作者总能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像激光一样穿透表象,直击核心矛盾。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深入探究历史细节的兴趣,让我认识到,真正的知识积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质疑和重建才能达到的。

评分

一直想买的书,这次买到了硬皮版本,很喜欢。

评分

跟不错额的一本书,在静心细读!

评分

杨先生的书真的是很接近历史

评分

非常好的书,看到大师的作品很高兴。

评分

这本书不错,很喜欢,值得推荐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买来好好看看!

评分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

评分

开卷有益。读起来就是这个感觉。

评分

了解和研究现代中国历史的得力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