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

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泰宏,周懿瑾 著
图书标签:
  • 消费者行为学
  • 中国消费者
  • 消费心理学
  • 市场营销
  • 行为经济学
  • 消费者研究
  • 文化差异
  • 购买决策
  • 第二版
  • 行为洞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6362
版次:2
商品编码:117368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尝试建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消费者行为学,并且保持深化了第一版确立的两大特征,以全新的专业内容,以及建立更强的互动体验学习平台,面向大学本科生和MBA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创新。  独特的“4H”框架:“如何解释消费者行为—如何透视消费者行为—如何测量消费者行为—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深化消费者行为学的营销管理视角,注重消费者行为研究在商业中的应用。这意味着本书更适合营销学和管理学的本科生和MBA,由此与其他角度(心理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有所区别。  国际视野,立足本土。在吸收全球消费者行为学精华的基础上创新,率先建构划时代的数字化消费者行为学。挖掘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文化密码,提出以消费者行为与文化的关系为本,从而为透视中国消费者行为提供更强的理论背景和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作者简介

  卢泰宏,中山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退休),中国营销研究中心(CMC)创始主任,“菲利普?科特勒国际营销理论贡献奖”大中华区首位获奖者(2001)。荣获国家教委首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政府津贴。培养营销学专职博士硕士超过百人。论著若干。被评选为“2005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位管理学教授”(《世界经理人》周刊和《华尔街电讯》,2005);“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25位风云人物”(《新营销》,2004)等。
  周懿瑾,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2009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课程:营销管理、消费者行为、媒体经营管理等。研究兴趣:新媒体与消费者行为;内容营销;品牌传播等。在国内CS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多项;参与企业合作与咨询项目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绪论
第1章导论
1. 1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范畴与学科特征
聚焦中国1—1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特点
1.2消费者行为学的简要历史
延伸阅读1—1市场营销调研方法的发展
1.3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兴起
延伸阅读1—2中国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趋势——2015年麦肯锡报告
延伸阅读1—3中国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特征——2014年埃森哲报告
第2章消费者行为与营销
2.1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营销管理
案例2—1从胡蝶到张曼玉—— “力士”长期不变的定位策略
案例2—2李奥?贝纳的“变性手术”与万宝路的重新定位
2.2顾客价值与共创分享价值
延伸阅读2—1MEC模型—— 从产品属性到消费者价值
案例2—3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创造客户价值
2.3营销伦理与消费者权益
聚焦中国2—1中国转型市场中的营销伦理
延伸阅读2—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隐私
第2篇
原理篇
第3章行为的基本理论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
3.1行为的基本理论
延伸阅读3—1消费者是理性人还是非理性人
延伸阅读3—2星座与行为
聚焦中国3—1中国人行为中的数字命理
3.2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
案例3—1手机微信改变生活
3.3消费者行为总体解释模型
聚焦中国3—2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殊影响因素
案例3—2一个白领家庭的购房行为
案例3—3超人奥特曼的巨大威力
第4章消费者需求、动机与体验理论
4.1动机的理论
4.2需求的分类
案例4—1高山上的禅修
案例4—2放肆青春——一次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生日派对实验
4.3消费者体验/81
案例4—3小米手机为什么火爆——消费者角度的透视
第5章自我概念、生活方式与态度理论
5.1自我概念
延伸阅读5—1手机是你的延伸自我吗?
聚焦中国5—1中国女性社会角色之转变
案例5—1白领丽人的高级手袋情结
5.2生活方式及其细分
聚焦中国5—2中国数字化消费者生活方式细分
案例5—2星巴克的情调
5.3态度理论
第6章消费者信息行为理论
6.1信息环境与消费者行为
延伸阅读6—1数字化媒体的消费时间——中美比较
延伸阅读6—2谷歌效应——网络搜索改变我们的记忆方式
6.2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型与介入度
延伸阅读6—3消费者“傻瓜”假设
案例6—1Eli的追星史——粉丝的信息搜索行为
6.3消费者虚拟社群与新口碑理论
延伸阅读6—4口碑传播的STEPPS 方法
案例6—2社交营销如何调动粉丝的参与热情?
延伸阅读6—5如何提升社交媒体对消费者的影响?
第7章购买决策理论/147
7.1消费者决策模型/147
案例7—1中国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华为Mate7还是iPhone6?
7.2类别购买决策理论
案例7—2天猫网购
7.3终端购买决策
案例7—3虚拟与现实——优衣库的虚拟试衣间
聚焦中国7—1中国人购物之不同
第8章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消费者决策
8.1数字化消费者决策模型
案例8—1褚橙网购
延伸阅读8—1行为习惯的差别: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延伸阅读8—2中国2014年移动购物用户调研报告
8.2网购与移动购买
聚焦中国8—1疯狂的中国双十一网购
聚焦中国8—2中国消费者的网购特点
案例8—2亚马逊的移动购物
案例8—3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零售的O2O创新实践
第3篇
消费文化篇
第9章全球跨文化消费
9.1分析框架: 基于文化的消费者行为
9.2消费全球化
延伸阅读9—1全球化消费的跨文化趋势
延伸阅读9—2关于加班与快乐的调查
案例9—1中国人的麦当劳情结
9.3消费文化的生成与扩散
聚焦中国9—1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追求
第10章中国文化的特色消费行为
聚焦中国10—1中国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差异点
延伸阅读10—1中国人的焦虑心理和过度竞争
10.1中国人的面子消费与关系消费
案例10—1林先生的购车动机
案例10—2团结村的婚庆礼俗消费
10.2根文化与根消费
聚焦中国10—2中国人的购房情结
延伸阅读10—2中国的重教育传统和教育消费
案例10—3张姐与她的儿子
延伸阅读10—3回家过年与2015年春节电子红包喜羊羊
第11章中国世代消费差异
11.1消费者世代
延伸阅读11—1中国网民的年龄、性别结构
延伸阅读11—2中国消费者世代的其他描述
延伸阅读11—3中国人的养老消费
11.2中国80世代的消费行为
案例11—1中国独生子女一代刷新消费观念
延伸阅读11—4中国儿童零花钱异常——中日韩越四国的调查比较
案例11—2一个独生子女的自白——我的消费观
11.3中国90世代的消费行为
延伸阅读11—5我的数字化成长
延伸阅读11—6弹幕亚文化
延伸阅读11—7探索中国的00世代
第12章中国区域消费差异
12.1区域消费差异
延伸阅读12—1林语堂论中国人的地域差异
聚焦中国12—1中国农村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特征
延伸阅读12—2中国八大菜系
案例12—1奥美公司的亚洲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12.2区域消费差异的基本类别模型
延伸阅读12—3中国城市消费文化面相录
聚焦中国12—2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初步实证
12.3中国市场的区域营销策略
案例12—2“爆果汽”与重庆人的性格
第4篇
方法与工具篇
第13章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方法入门
13.1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本方法
13.2消费者测量与量表
附录13—1消费者行为的实用测量工具和量表
案例13—1奥美广告公司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第14章消费者行为的大数据智能分析
14.1消费者数据来源——网上“足迹”
案例14—1亚马逊如何精准把握消费者
14.2消费者行为的大数据分析
延伸阅读14—1消费者大数据建模分析的基础
案例14—2今日头条——大数据为每个用户建立“兴趣DNA”模型
延伸阅读14—2网络精准广告
第5篇
营销应用篇
第15章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和态度
15.1影响消费者认知的策略
案例15—1高露洁的口腔护理教育
案例15—2格兰仕是如何低成本教育消费者的
15.2劝说消费者的策略
案例15—3反吸烟广告如何劝说美国青少年
案例15—4小米如何运用互联网创造了销售奇迹
第16章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和关系
16.1影响消费者终端购买的策略
延伸阅读16—1秒杀
延伸阅读16—2跨国公司的销售终端生动化
案例16—1淘宝和天猫的网上促销策略
16.2维系和发展顾客关系的策略
案例16—2Nike+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构消费者—品牌关系
延伸阅读16—3如何认知消费者关系的多样化
注释
关键术语表

精彩书摘

  在已经来到的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行为学的根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消费者行为模式改变了,特别是在消费者决策和消费者购买行为这两个关键点上;其二,消费者信息环境完全不同了,从不对称的不完全信息状态进入透明的几乎完全信息状态,消费者有了更大的权力(power);其三,消费者虚拟社群(virtual consumer community)广泛出现,成为消费者行为的主体形态。同时,由于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了解、把握和研究消费者的方法也完全不同了。  由此,解释和影响消费者的理论方法和路径将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推想,许许多多的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和图书(包括国外的)都面临“过时”的挑战。2013年2月,我在与美国学者M�彼�罗门教授合作编写的《消费者行为学》(第10版,中国版)的序言中曾经说过:  最近5年左右,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巨浪铺天盖地而来,人类已经迈入真正意义的“大数据”(big data)时代。在移动互联的大数据新环境中,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和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方法理论都面临根本性的挑战,一些全新的变化已经出现。例如,任意个人观点的扩散互动可以导致群体行为模式的重大改变。又如,以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都是依赖人的分析综合,通过越来越精密的工具和方法的改进而深入;现在已经进入“机器可以(自动)了解人”的阶段,每个人的行为和沟通信息都可能被完全记录下来,通过抓取、存储、分析海量数据,每个人的个性化偏好和行为都可以预测出来。谷歌和亚马逊公司利用电脑和软件在“捕捉个性化信息和行为”上大踏步前进,以至于“理解消费者”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有革命性的进展。可以想象,全新整体架构和内容的消费者行为学一定会出现。  本教材的两大特征  特征1:新的结构  本教材在广泛吸收消费者行为学国际代表性教材的理论方法成果的基础上,在广泛比较国内外各种版本的同类教材的基础上,从营销学专业角度对消费者行为学进行重构,尤其重视消费者行为学的应用和解决营销问题,重视对中国文化背景下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透视。全书由四大功能板块组成,即原理篇(如何解释消费者行为); 文化篇(如何透视消费者行为);方法篇(如何测量消费者行为)和策略篇(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下图显示了本书的基本结构,可称为“消费者行为学4H框架”。  消费者行为学4H框架  特征2:贴近中国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与文化有紧密的相关性,即消费者行为学离不开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从西方开始的消费者行为学既揭示出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也打上了西方文化中的消费者行为的“烙印”。因此,2000年之后,国外消费者行为学教材的新版本在推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反映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消费者行为差异。  本书作为消费者行为学教材的中国版,在介绍基本理论方法的前提下,在内容上凸显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及其理论解释,除了有若干专门透视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章节之外,全书还有若干篇 “聚焦中国”的专栏。  本书首次在中国的消费者行为学教材中引入作者编写的中国本土消费者行为案例,并附有多个不同专题的相关个案。另外,在本教材的网上课堂上还提供了若干开拓中的个案,可以进一步互动讨论。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是消费者行为学有待开拓的新领地。在中国市场日益重要的21世纪,这也是全球的迫切需要。但是,与国际上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历史、范围、深度、方法和成果相比较,中国本土的消费者行为研究,特别是研究方法显得非常不够,如何在充分学习和把握国际上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地推进中国本土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是消费者行为学在中国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本书就是朝这个方向做出的努力。  第二版保持并且深化了第一版确立的两大特征,以更丰富的结构和新的内容面向大学本科生和MBA的教学需求。  其一,继续采用“4H”的基本结构:“如何解释消费者行为—如何透视消费者行为—如何测量消费者行为—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 深化第一版确立的消费者行为学的营销管理视角,更注重消费者行为研究在商业中的应用。这意味着本书更适合营销学和管理学的本科和MBA学生,由此与其他角度(心理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有所区别。  其二,强化了第一版“国际视野,立足本土”的中国导向,在吸收全球消费者行为学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以消费者行为与文化的关系为本,从而为透视中国消费者行为提供了更强大的理论背景和更新的案例。在新确立的“消费文化篇”中,挖掘中国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文化密码,并力图结合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和新鲜资料,对东西方消费者行为进行比较。  第二版的创新与主要更新  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有全面重大的改进,更加国际化、更加本土化。其创新的焦点是走向“数字化消费者行为学”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学”。  第二版主要的更新和改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幅调整和更新了全书的结构,包括章节的调整、主体内容的新设计——正文+专栏 (聚焦中国+案例+延伸阅读)。  (2)增加了全新的章节:第1章、第2章、第8章和第14章。  (3)增加了反映最新趋势和变化的概念和重要内容,如“数字化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虚拟社群”、“数字原住民”、“网购与移动购买”、“新媒体”、“大数据分析”、“中国90世代的消费行为”等。  (4)选择并更新了大部分个案(以中国个案为主),加入最新案例,如阿里巴巴、小米手机、电子红包、亚马逊移动购物等。  (5)补充更新了专栏“聚焦中国”。  (6)全面更新和大量补充了注释和资料来源。  重大的修改包括:  (1)增加了第1章 “导论”, 尤其是“消费者行为学的简要历史”、“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兴起”。  (2)新增了第2章“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特别是该章中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模式”。  (3)增加了行为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受限意向行为理论”(见第3章)。  (4)更新了消费者影响因素模型,增加了新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虚拟社群”(见第3章)。  (5)增加了“数字化自我”(见第5章)。  (6)增加了“消费者虚拟社群”、“新口碑理论”、“参与度”和“新媒体”(见第6章)。  (7)增加了不确定情境中行为决策的“预期理论”(见第7章)。  (8)新增了第8章“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消费者决策”,特别是“网购与移动购买”及“O2O模式”。  (9)增加了“基于文化的消费者行为框架”(见第9章)。  (10)增加了“中国90世代的消费行为”(见第11章)。  (11)新增了第14章“消费者行为的大数据智能分析”。  教学支持  除基本的教材之外,提供较多的教学支持并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配有本教材的网上课堂,支持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在互联网上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及拓展。网上课堂教学互动的内容包括若干个专栏区: A�毖�习参考。 B�苯萄еС郑航萄Т蟾偌敖萄Ы�度建议 ; 教学讨论案例示范精选; 消费者行为相关量表索引与精选等。C�毖�生专区。D�备霭浮�E�绷勘碛氩馐浴�F�弊ㄌ饣ザ�。依需要和发展还将不断扩充网上的内容。  ……

前言/序言


《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 深度洞察中国消费者,解锁市场增长密码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消费市场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深刻理解中国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动机及决策过程,已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本书,《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正是为帮助市场研究者、营销决策者、品牌管理者以及对中国消费者群体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分析框架和实践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扇通往中国消费者内心世界的窗口。 我们将抛弃宏观、普适性的理论模型,转而聚焦于中国本土的独特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变迁以及技术发展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化浪潮下的消费者新特征,洞察新兴群体(如Z世代、银发经济),探讨社交媒体、直播电商、私域流量等新兴消费渠道的崛起,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如何重塑消费体验。 核心内容聚焦: 中国消费者的演进与分层: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质至上”,到如今的“价值主义”、“体验至上”,中国消费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将细致剖析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群体的核心诉求、消费习惯和偏好差异,帮助您精准定位目标市场。 本土文化与消费心理: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如集体主义、面子文化、关系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决策,以及这些文化特质在现代消费场景中的新表现。同时,我们将探讨心理学原理在中国消费者身上的具体应用,如认知偏差、情感驱动、社会影响等。 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者: 这是一个被技术重塑的时代。本书将详细解析数字原生代(Z世代)的消费逻辑,他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决策,对内容营销、KOL/KOC的依赖程度,以及他们对品牌真实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社群营销等新兴业态的消费者互动模式和转化机制。 新兴消费趋势与驱动力: 关注“健康中国”、“绿色消费”、“悦己型消费”、“国潮兴起”等当下最热门的消费趋势,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消费者心理以及市场机会。我们将探讨如何从细分市场中发现潜力,并制定有效的市场进入和增长策略。 消费者决策过程的本土化解析: 抛开西方的经典模型,本书将从中国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路径出发,解析从信息搜集、认知评估、意愿形成到购买行为及购后行为的每一个环节。特别关注线上线下融合(OMO)模式下的决策链路,以及口碑传播、用户评价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品牌建设与消费者互动: 如何在中国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中,构建有吸引力、有价值的品牌形象?本书将提供基于消费者洞察的品牌沟通策略,包括内容营销、情感连接、社区运营、用户共创等,帮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 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的阐释,更在于其高度的实践指导性。书中将穿插大量来自中国市场的鲜活案例,涵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分析其在消费者洞察、营销策略、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为您的决策提供宝贵的借鉴。 谁将从中受益? 市场营销专业人士: 想要提升营销活动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洞察消费者需求,优化传播策略。 品牌管理者: 希望深入理解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建立更强的品牌忠诚度和市场竞争力。 产品开发与创新者: 需要基于消费者洞察,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 创业者与初创企业: 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中,找到切入点,了解目标用户,制定可行商业计划。 学术研究者与学生: 需要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消费者行为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任何希望理解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读者: 无论您身处何地,本书都能为您提供一个更清晰、更真实的中国消费者画像。 《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 力求成为您在中国市场扬帆远航的压舱石和领航仪。我们相信,通过本书,您将获得驾驭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强大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增长。

用户评价

评分

《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分量不轻,封面设计也挺有质感的。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吸引住了。虽然我不是专业学者,但这本书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把那些听起来有点高深的理论都讲得明明白白。比如,关于“认知失调”,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理论,而是讲了一个关于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后如何自我安慰的真实案例,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情境。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之前在买东西时纠结半天,最后下单了又有点后悔,那其实就是一种认知失调的表现!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很多购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感觉像是在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很多不自知的习惯和想法。

评分

《消费者价值与满意度》这个章节,简直就是给我的“购物雷达”升级了。我一直觉得,买到东西开心就好,很少去想“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消费者在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对“价值”的感知是动态变化的,而且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它不仅是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还包括情感价值、社会价值等等。书里举了很多关于品牌如何通过营造“情感价值”来吸引消费者的例子,比如一些运动品牌如何通过“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理念来连接消费者。这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我买过的、让我觉得“值”的东西,都是在情感上与我产生了共鸣。

评分

这本书在分析“消费者信息处理过程”时,简直像一个“心理侦探”。我之前总觉得,看到广告,听到推荐,然后就去买,很简单。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复杂信息流。从“注意”、“理解”、“储存”到“提取”,每一个环节都有学问。书里讲到“选择性注意”,我才明白为什么同样一个广告,别人看到了,我却忽略了,原来是我的“心理过滤网”在起作用。还有“记忆”这个部分,让我反思了为什么有些品牌的产品我总是能轻易记住,而有些却转瞬即逝。这对于我理解营销策略的有效性,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社会化进程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时,给我的启发非常大。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清晰地展示了家庭、参照群体、社会阶层等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消费偏好和习惯的。我尤其对关于“代际消费差异”的分析印象深刻。书中对比了“70后”、“80后”和“90后”甚至“00后”在消费观念上的巨大差异,这一点在我自己的家庭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父母那一代更看重实用和性价比,而我们这一代则更注重品牌、体验和个性化。书里解释了这种差异的根源,不仅是经济水平的变化,更是信息获取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环境的巨大不同。

评分

《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并没有把中国消费者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关于“新兴消费群体”的分析,比如“银发族”的消费升级、“小镇青年”的消费能力崛起,以及“Z世代”的独特消费逻辑,都让我觉得非常贴切。我经常在生活中观察到这些现象,但总是觉得零散。这本书把这些零散的观察串联起来,并且提供了理论框架来解释。例如,关于“悦己型消费”在老年群体中的出现,书中给出的解释是,随着健康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他们也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感受,这让我觉得非常具有洞察力。

评分

《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消费者”这个词背后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购买者,而是一个拥有丰富情感、心理、文化背景的个体。书中对“消费者决策过程”的详细拆解,从“问题认知”到“信息搜集”、“方案评估”、“购买决策”再到“购后行为”,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细节。特别是“购后行为”这一部分,关于“满意度”、“不满意”、“抱怨行为”、“复购”等等,让我认识到,一次成功的销售,其实只是消费者旅程的开始。这让我对如何与品牌进行互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探讨“消费者在数字时代的变革”时,简直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渠道、购买方式,乃至决策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关于“社交媒体营销”、“意见领袖(KOL)影响力”、“个性化推荐算法”等内容的分析,都非常深入和前沿。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网购达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每天看到的那些“猜你喜欢”,以及那些被我奉为“购物指南”的博主,背后都有如此精密的心理学和营销学原理在支撑。这让我对未来的消费趋势有了更清晰的预判。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分析“文化与亚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这一章节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中国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的具体特征。比如,在描述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时,他提到了“体验式消费”和“悦己型消费”的兴起,这些词语我平时在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但总是感觉停留在表面。这本书则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比如对个性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升,以及社交媒体的影响等等。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返乡潮”的案例,分析了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返乡后,消费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追求新潮转为注重实用和情感连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有类似的经历。

评分

这本书对于“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忠诚度”的阐述,让我对“品牌”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品牌就是 Logo,就是广告,就是产品质量。但这本书告诉我,品牌更是一种“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不仅仅是因为产品好用,更是因为品牌所代表的某种价值观、某种生活方式,甚至是某种社会身份。书里举了很多关于奢侈品品牌如何通过稀缺性、排他性来建立“高价值感”的例子,以及一些快消品牌如何通过“亲民”、“便捷”的形象来赢得“日常忠诚”。这让我开始思考,我对某个品牌的喜爱,究竟是源于产品本身,还是源于我与它建立起来的某种情感纽带。

评分

读完《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第二版)》后,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每个人在消费这件事上,都好像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博弈”。书中关于“决策启发式”的章节,简直是把消费者的“偷懒”心理分析得淋漓尽致。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很理性的消费者,会仔细对比价格、功能、品牌等等。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依赖一些“快捷方式”来做决策,比如“锚定效应”,第一眼看到的价格往往会影响我们对后续价格的判断;再比如“从众效应”,看到很多人都在买,就觉得这个东西肯定好。这让我有点警醒,原来我的很多购买行为并非完全出于自主思考,而是受到了外部信息和心理暗示的强烈影响。

评分

商品质量很好,送货非常快,很满意,会给朋友介绍

评分

不错,学术强

评分

垃圾。。都没有塑封的。。鬼知道是不是新书

评分

还不错 挺厚的 内容也很全

评分

还没看,写文章需要,有时间好好看看

评分

不错,质量可以,囤着,回头再看

评分

不错,质量可以,囤着,回头再看

评分

还没看,写文章需要,有时间好好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