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书系”中的一本。该书重在抓住学界近年来较为集中地讨论和关注的热难点问题,抓住学生较为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独到的思想和观点;同时反映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研究状况,体现出作者对学科体系的认识和把握。既是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必备用书,也是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参考书。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书系”中的一本。如何从整体上研究、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直是困扰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一个难题。本书共分九章,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实践范畴与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早期探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和劳动价值论等问题,都在本书得到了详细阐释。
作者简介
孙熙国,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孙蚌珠,辽宁省北镇市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张守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多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在《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高校理论战线》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辩证唯物主义论集》等。
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与本质特征001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001
二、马克思主义名称的由来004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010
第一章 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013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最大问题和基本经验014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017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以贯之之道与整体架构019
第二章 实践范畴与辩证唯物主义025
一、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化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的
基本观点026
二、以实践为核心的辩证唯物的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
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029
三、以实践为核心的能动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认识的
基本观点031
四、正确理解黄楠森先生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坚持和倡导033
第三章 马克思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早期探索037
一、马克思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最初关注与初步探索037
二、《博士论文》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探索046
三、社会本质的阐释与人的本质的解答056
第四章 认识的主体性、真理性与价值性065
一、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 065
二、认识中的真理性问题070
三、认识的价值性和人的价值076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时代问题的价值阐释078
第五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和劳动价值论091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091
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分析商品开始099
三、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 111
第六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剩余价值理论127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128
二、“物”的依赖关系和“拜物教”135
三、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理论——剩余价值论147
第七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两个必然”结论162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162
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运行中的内在矛盾174
三、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188
第八章 物质生产与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199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南斯拉夫“实践哲学”对实践的
误读199
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201
三、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对立的焦点204
四、物质生产范畴是唯物史观的基石207
五、唯物史观的根本特征210
六、物质生产实践与其他形式的实践214
七、物质生产是“包含着”特殊的“普遍”220
八、物质生活条件与人的自由、发展225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历史发展230
一、狄慈根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230
二、恩格斯、普列汉诺夫与辩证唯物主义231
三、列宁与辩证唯物主义235
四、斯大林与辩证唯物主义239
五、对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几点看法242
六、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才真正是危险的249
后记251
前言/序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图书简介 一、 研究背景与时代意义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全球化浪潮深刻地重塑着世界格局,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也日益复杂多元。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重温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指导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创立至今已逾一个半世纪。尽管时代在变,但其揭示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核心思想,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经典论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解读空间。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回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一书,正是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适应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系统的梳理。本书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简单重复或注解,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当前社会实践中引发广泛讨论、具有迫切研究价值的“前沿”问题,力求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提出具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 研究视角与核心问题 本书的研究视角是历史的、辩证的,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人民立场、阶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对经典文本的字面理解。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发展的开放性和实践的能动性。因此,本书的核心在于“前沿问题”的界定与深入剖析。 书中重点关注的“前沿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新时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挑战: 面对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扩张、数字经济的兴起、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挑战,当代资本主义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在今天是否依然适用?如何理解和应对新自由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侵蚀?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挖掘资本主义内在的危机与不稳定性,并探讨其未来走向。 2. 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力,也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关系。这些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人的自由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理解技术理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异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数字时代如何得到新的阐释和实现?本书将尝试回答这些棘手的问题。 3. 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在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系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全球化在促进资源流动和技术传播的同时,是否也加剧了南北差距和新的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分析,在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下如何得到新的审视?本书将关注发展中国家在融入全球体系中的经验与困境,探讨其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4. 意识形态的重塑与社会思潮的演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西方普世价值、后现代主义、社群主义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日益突出。如何辨析和批判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如何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书将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5. 当代社会不平等与阶级的新形态: 尽管一些论调试图宣告阶级的消亡,但社会不平等现象依然严峻。新的经济形态催生了哪些新的阶级关系和阶层分化?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理解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本书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考察。 6. 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导致了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批判,能否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撑?如何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社会发展模式?本书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三、 内容结构与理论创新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现实的深度。每一章节都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前沿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框架下,展开细致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考察。 在理论创新方面,本书并非旨在另立门户,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和发展的统一中前进。我们坚持以下几点: 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 无论研究何种前沿问题,都将牢牢把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 运用辩证法分析复杂现象: 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始终坚持用辩证法来审视事物的发展变化,揭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聚焦实践,反观理论: 我们认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因此,本书的分析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践,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来检验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本书也承认和尊重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批判性地吸收其他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的合理成果,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建设性: 本书不仅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在批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道路,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繁荣的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四、 读者对象与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一书,主要面向以下读者群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 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师生: 作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前沿问题的教材或参考书。 党政部门的理论工作者和决策者: 为理解和把握当前中国及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制定科学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关心社会发展和理论前沿的广大读者: 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当代社会发展规律,增强辨别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 本书的价值导向在于,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以历史的眼光认识当今世界,以创新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我们希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去探索我们前进的方向,并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 结语 马克思主义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面对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的出版,正是这一努力的体现。本书希望通过对一个个“前沿问题”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探讨,展现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开放性、在实践中的指导性以及在创新中的生命力,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