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精)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卡尔·洛维特 著,徐晔,陈越 编,彭超 译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哲学史
  • 20世纪哲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德国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7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895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 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卡尔·洛维特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海德格尔 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海德格尔 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是洛维特哲学史写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经典文献。

目录

生存哲学(1932)
时代的精神状况(1933)
卡尔·施米特的偶然决断论(1935)
马丁·海德格尔和弗朗茨·罗森茨韦克——《存在与时间》补论(194243)
引言


结论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问题与背景(1948)
海德格尔的经验概念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和黑格尔思想中
本质与实存的关系
谢林、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1960)
第二版前言
一、向着自身下决定的此在以及给出自己本身的存在
二、历史、历史性和存在的天命
三、解释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中未被道说的东西
四、对海德格尔影响力的批判性评价
忆埃德蒙特·胡塞尔(1959)
海德格尔的尼采讲座(1962)
狄尔泰和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态度(1966)
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世界(1969)
纪念海德格尔80寿辰
原版附录
说明与附注
关于本卷
附录
专名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海德格尔:在贫困时代思索存在的意义 马丁·海德格尔,二十世纪哲学巨匠,以其深刻而独创的思考,在现代思想的版图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哲学,如同一场横扫一切的飓风,不仅重塑了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的走向,更对文学、艺术、心理学、神学乃至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贫困时代”,恰恰是对我们所处历史境遇的一种精准概括,它指的是一个精神贫瘠、意义失落、技术理性主义泛滥的时代,一个人类在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中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代。海德格尔的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和突围的可能性。 一、 存在之问:哲学的根本起点 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在于对“存在”的追问。他认为,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一直在追问“是什么”,而忽略了更根本的问题——“存在本身是什么”。“存在”并非一个具体的实体,也非一个概念,它是一种“被遮蔽”的、流动的、开放的状态。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桌子是什么”、“一个人是什么”,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存在”这一基础性的理解。然而,这种理解往往是浑然不觉的,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所遮蔽。 海德格尔将这种对“存在”的遗忘称为“形而上学的遗忘”。在他看来,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将“存在”混淆于“在者”(即具体存在的对象)的历史。例如,我们将上帝视为一个最高的“在者”,将理念视为永恒的“在者”,而忘记了“存在”本身才是这一切“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这种遗忘导致的结果是,人类的生存被简化为一种工具性的、技术性的存在,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如何“改造”,却不再追问“为什么”以及“如何成为我们自己”。 二、 此在的分析:人类生存的独特维度 为了重新揭示“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转向对“此在”(Dasein)的分析。“此在”并非指代一个抽象的人类本体,而是指我们每个人具体而实在的生存。海德格尔深入剖析了“此在”的生存结构,揭示了其独特性和根本性。 1. 向死而生:揭示存在的有限性与可能性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最根本的特征是“向死而生”。死亡并非外在于我们的一种终结,而是“此在”自身的一种可能性,一种“最自己的、无条件的、不能被超越的、确定到来的存在之可能”。正是由于死亡的存在,我们才得以直面自身存在的有限性,从而摆脱日常琐碎的遮蔽,意识到生命本身的紧迫性和宝贵性。 当“此在”能够承担起自身的“死”,它就进入了“本己的”生存状态。这意味着,我们不再被动地被环境、被他人所定义,而是能够主动地选择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向死而生”并非是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对生命真谛的体认,是实现“此在”可能性、走向“本己性”的必由之路。 2. 操劳与忧思:此在在世界中的展开 “此在”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在世界之中”。海德格尔将“此在”与世界的关联描述为“操劳”(Sorge)。“操劳”是一种生存性的、先于认识的、积极的投身于世界的方式。我们通过“操劳”与世界中的各种“可用之物”(Zeug)发生关系。这些“可用之物”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围绕着我们“用”的目的而显现。例如,一把锤子之所以是锤子,是因为它被用于钉钉子。 在这种“操劳”之中,“此在”也显露出其“忧思”(Besorgen)的特征。我们对世界、对他人、对自身都有着一种关切和忧虑。这种“忧思”是“此在”生存结构的内在组成部分,它驱动着我们去理解、去行动、去规划。然而,在日常的“操劳”中,我们往往沉溺于对琐碎事务的关注,而忽略了对“存在”本身的更深层次的追问。 3. 共在:此在与他人的关系 “此在”也必然是“共在”(Mitsein)的。我们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总是与其他“此在”共同存在于一个世界之中。海德格尔并非简单地将他人视为外在的存在,而是认为他人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此在”的生存方式。 在日常的“共在”中,“此在”容易陷入“常人”(Man)的生存模式。“常人”是指那种遵循普遍的规范、习惯和意见,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生存状态。我们模仿“常人”,说“常人”说的话,做“常人”做的事,从而获得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同时也丧失了走向“本己性”的可能性。海德格尔警示我们,要警惕“常人”对“此在”的同化,勇敢地超越这种非本己的生存。 三、 语言与真理:通往存在的桥梁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并非只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存在之居所”。语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存在的真理。他深刻批判了技术理性主义对语言的阉割,认为技术话语将语言简化为一种编码和指令,从而遮蔽了语言的诗意和真理性。 他强调诗歌在揭示存在真理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能够触及存在的深层,表达那些无法用理性语言完全言说的东西。通过对语言的重新体悟,尤其是通过对古典语言的挖掘和对现代语言的警醒,海德格尔试图重新开启一条通往存在意义的道路。 四、 技术与时代的危机 海德格尔对技术保持着深刻的警惕。他认为,现代技术并非仅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它本身就包含着一种“驱动”(Gestell)性的力量。这种“驱动”性将一切“在者”都视为一种可供调度的“储备”(Bestand),从而抹去了“在者”的本有意义,将其简化为纯粹的功能性。 在这种技术理性的统治下,人类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储备”,被工具化,被计算化。我们沉溺于技术的便利,却失去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为“时代的危机”。他预言,如果我们不能够摆脱这种技术理性的牢笼,人类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贫困和存在危机。 五、 贫困时代的思想家 海德格尔正是在这样一个“贫困时代”进行思想的探索。他不是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也不是宣扬某种救世的理论。他的哲学,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重新体悟生存的意义。 “贫困时代的思想家”,这个称谓并非否定海德格尔思想的丰富性,恰恰相反,它强调了其思想在当下语境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一个充斥着物质繁荣、信息爆炸,却精神荒芜的时代,海德格尔的哲学如同在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提醒我们追问那些被遗忘的、被忽略的根本性问题。 他的思想,要求我们进行一场深刻的“存在的转向”,从对“在者”的沉迷中挣脱出来,重新回到对“存在”本身的体悟。这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自身的有限性,承担起走向“本己性”的责任,并在与他人的“共在”中,在语言的深层中,在对技术的警醒中,重新发现生命的真谛。 海德格尔的思想,至今依然是我们理解自身、理解时代、理解“存在”这一最根本问题的深刻启示。在“贫困时代”,他的哲学,为那些不甘于平庸、不满足于现状、渴望追寻生命意义的探索者,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于“时代性”与“思想本质”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它似乎在暗示,任何伟大的哲学思考,都逃不出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烙印,但同时,真正伟大的思想又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作者在分析时,总能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场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那些原本高悬于空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目睹了思想是如何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孕育、挣扎并最终定型的。这种宏大的历史观与微观的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哲学思考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两极分化的。一方面,其学术深度令人肃然起敬,作者对文献的掌握程度令人叹服,这无疑是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宝藏。但另一方面,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的门槛似乎设置得有点高。有些篇章的论述节奏过于缓慢,大量的术语和晦涩的表达,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性。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同一句话,甚至需要借助外部资料来辅助理解。然而,一旦跨越了那些最初的障碍,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是无与伦比的,仿佛在迷宫中终于找到了出口,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它考验的不仅是智力,更是毅力。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德味儿”,那种严谨到令人窒息的逻辑链条,初看时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论点的基础之上,稍有走神,就可能跟不上作者的思绪。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克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来掩盖实质性的内容,而是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语言去切割和定义。它不是一本适合睡前阅读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马拉松。读完一些章节,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重塑了一遍,对“清晰”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慢下来,去真正消化每一个字背后的重量,而不是囫囵吞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体现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着一种沉静、内敛的气质,非常符合其严肃的哲学主题。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被精心保存的思想遗产。尽管内容深奥,但整体的编排逻辑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虽然内敛,但依然能感受到作者精心设计的引导线索。它不是那种追求快速消费的读物,更像是一件需要细细品味、反复摩挲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它所探讨的议题,本身就具有永恒的张力。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被它那种近乎虔诚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作者显然在某些哲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耕耘,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思想脉络的清晰梳理。虽然我对书中所探讨的具体哲学流派并不完全熟悉,但那种对概念的精准把握和对历史背景的细致描摹,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度。特别是对某些经典哲学命题的重新审视,那种层层剥茧的论证过程,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一个可靠的立足点,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扎实。读完其中几章,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对某些问题的粗浅认知,仿佛作者提供了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思想空间的大门。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带领读者一同进入思想家的内心世界,去体验那种思考的艰辛与辉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