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学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中国逻辑学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中原 著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思维方式
  • 文化普及
  • 通俗读物
  • 中华文化
  • 逻辑思维
  • 文化传承
  • 大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7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75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逻辑学研究者,大学程度及以上读者

中国古代有无逻辑学?学界对这个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孙中原教授长期致力于逻辑学方面的研究,该书系孙中原教授长期研究过程的成果,孙教授在书中全面分析中国古代逻辑学家代表人物的经典著述,提出“中国逻辑与古印度因明和希腊逻辑恰成鼎力之势,交相辉映,各放异彩”的观点。不仅是一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著作,而且是一本为今人思维表达服务的必读书。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国逻辑学研究专家孙中原教授长期教学和研究的成果。该书讲解中国逻辑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详细解读老子、邓析、孔子、墨子、孟子、惠子、庄子、尹文、公孙龙、荀子、吕不韦、韩非等人的逻辑学智慧,他们的逻辑学思维各具特色,共同促进中国逻辑学的繁荣和发展。通过阐释这些代表人物的逻辑学智慧,书中肯定了中国古代逻辑学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作者力图用现代科学观点和语言实现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改造转型,为今人的思维表达服务。

丛书简介:xi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讲话说,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本丛书著作的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的意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通俗易懂,有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阅读。


作者简介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1年逻辑研究生班毕业,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古代文献。著作有《墨子大辞典》、《墨学大辞典》、《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墨学通论》、《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墨学与现代文化》、《逻辑哲学讲演录》、《中国逻辑学》、《中国逻辑研究》、《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中华先哲的思维艺术》等30余部。论文2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中国逻辑学的开端 1

第一节 老聃的正言若反 1

第二节 邓析的两可之说 10

第三节 孔丘的正名论 23

第二章 中国逻辑学的奠基 36

第一节 墨翟和墨家 36

第二节 论辩与名 39

第三节 类、故、法概念和三表 44

第四节 矛盾律和归谬式类比推理 52

第三章 中国逻辑学的争鸣 63

第一节 孟轲的辩论术 63

第二节 惠施和同时代的诡辩家 84

第三节 庄周的思维方法和诡辩论 130

第四节 尹文的概念论和辩术 159

第四章 公孙龙的诡辩论与逻辑学 172

第一节 白马非马的诡辩 172

第二节 “离坚白”的诡辩 189

第三节 “二无一”的诡辩 196

第四节 指与物关系的诡辩 202

第五节 名实关系的逻辑 212

第五章 《墨经》逻辑学 222

第一节 逻辑学的对象和意义 222

第二节 论知识 225

第三节 论概念(名) 238

第四节 论判断(辞) 255

第五节 论思维规律 273

第六节 论推理、证明和反驳(说) 281

第七节 论谬误与诡辩 302

第八节 论范畴 320

第九节 墨家逻辑的命运 365

第六章 荀况的逻辑学 373

第一节 论概念(名) 373

第二节 论判断(辞) 385

第三节 论推理与论证(说与辩) 387

第四节 论思维规律 395

第五节 论谬误与诡辩 397

第六节 论范畴 407

第七节 荀况逻辑学的地位 415

第七章 吕不韦的逻辑学 425

第一节 语义之论 425

第二节 正名逻辑 432

第三节 推理论 440

第四节 论辩察和辩说 462

第八章 韩非的逻辑学 475

第一节 矛盾之说 475

第二节 刑名之学 477

第三节 参验说和推论术 484

第四节 辩论观 500

后记 508


精彩书摘

  《老子》包含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而丰富的理论思维体系。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正言若反”的命题。这个命题反映《老子》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表现《老子》的逻辑思想。
  “正言若反”的命题,见《老子》第七十八章。关于“正言若反”的意思,任继愈《老子新译》(1978年版)译为:“正面的话恰像是反面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解释为:老子感觉到他所说的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识相违反的。就是说,似乎是反,而却真正是正确的。魏源《老子本义》中有“此言若反乎俗情,而实含乎正道”的说法。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先秦部分上册)综合上述解释:“正面的话恰像反面的,真理好像违反常识。”黑格尔指出:“把一个哲学所内在包含的内容发挥出来却是至关重要的。”a把“正言若反”这个命题内在所包含的内容发挥出来,是有意义的。
  “正”,可引申为正面或肯定之意。一物或矛盾一方,其自身为正,与其相对的一物或一方则为反。正理解为肯定,反则为否定。“言”,泛指言辞语句,包括概念和判断。“正言若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正面的、肯定性的言辞中包含着反面的、否定性的因素,朱谦之《老子校释》引高延第说:“此语并发明上下篇玄言之旨。凡篇中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强坚,不益生则久生,无为则有为,不争莫与争,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若反)也。”高氏把“正言若反”看作《老子》相反相成言辞的概括。
  《老子》有大量这种形式的话:
  大成若缺(最圆满好似久缺)
  大盈若冲(最充实好似空虚)
  大直若屈(最正直好似枉屈)
  大巧若拙(最灵巧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
  (以上均引自第四十五章)
  明道若昧(明显的道好似黯昧)
  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类(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上德若谷(崇高的德好似卑下的川谷)
  大白若辱(最光彩好似卑辱)
  广德若不足(最大的德好似不足)
  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似怠情)
  质真若渝(质朴真纯好似不能坚持)
  大方无隅(最方正反没有棱角)
  大器晚成(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
  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稀薄)
  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以上均引自第四十一章)
  《老子》从这些大量同类现象中概括出“正言若反”的普遍原则。这里句子结构都类似。
  在上述引自第四十五章的五个判断中,成和缺、盈和冲、直和屈、巧和拙、辩和讷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是在某种条件下,在某种意义上(在这里是加了一个“大”字,以作为区别的标志),表示某种特定事物概念和它的对立面具有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在这里只有四五个字),就包含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的话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老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思想导向消极一面,如强调贵柔、守雌、无为、不争,在发掘《老子》思想的合理因素时,不可忽略其消极一面。但是,人的任何一句话总有相对性和局限
  性,对上述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等十二个判断,也可以做类似分析。黑格尔在评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维时说过,“理性在他物中认识到此物,认识到在此物中包含着此物的对方”a,《老子》的上述判断便体现了这个思想。《老子》“正言若反”式的命题,以哲理诗般的古朴语言,为这个思想提供颇有意义的佐证。
  《老子》中还有一些具有“正言若反”形式的判断,明显地表现因果联系,或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老子》用“……则……”,“……故……”,“……是谓(是为)……”的结构表现因果或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如:
  曲则全(委曲反能保全)
  枉则直(屈枉反能伸直)
  洼则盈(卑下反能充盈)
  敝则新(敝旧反能新奇)
  少则得(少反有收获)
  多则惑(多反而迷惑)
  不自见,故明(不专靠自己的眼睛,所以才看得分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昭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己夸耀,所以才有功劳)
  不自矜,故长(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领导)
  (以上均见第二十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君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承担全国的灾殃,才算得天下的君王)
  (以上均见第七十八章)
  在这些判断里,“则”、“故”、“是谓(是为)”等联系词前面的词项或支判断表现事物的一种性质、状态、原因或条件,联系词后面的词项或支判断则表现前者引起的一种结果。整个判断则表达条件和结果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到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就可以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即要想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就要来创造引起这种结果的条件。这里,结果就转化为人的预期目的,而条件则转化为自觉实行的手段。这样,条件和结果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就转化为手段和目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老子》第三十六章中“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类判断,表达手段和目的的辩证关系。
  《老子》有些“正言若反”式的判断,表现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这里用一个转折联系词“而”,“而”前面的支判断表现水的一个表面现象,即柔弱无比,但在这个现象背后,却蕴藏一种在实质上跟柔弱不一样的力量,这种力量即使能够“攻坚强者”也不能战胜。这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的道理。
  上述种种“正言若反”式的判断,是经过长期实践和观察,积累丰富经验,认真思索后才得出的。而对这种种判断做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出“正言若反”的普遍原则,就尤其需要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的理论思维的发展。老聃通晓古代文化,隐居乡村,熟悉民情和民间文化,加上老聃及其学派中的人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能够做到这一点。上面所引“明道若昧”等十二个判断,《老子》明说是“故建言有之”(第四十一章)。“建言”,奚侗《老子集解》说:“当是古载籍名。”任继愈《老子新译》说是古代谚语、歌谣。上述“曲则全”等六个判断,是《老子》引证的古代成语。《老子》第二十二章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由此可见,《老子》“正言若反”的原则,是自古以来认识史的概括和总结。
  ……

前言/序言

  本书经过作者长期教学和研究过程的检验,海峡两岸用作教材,这次出版是修订新版。该书讲解中国逻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墨经》的逻辑学说,力图用现代科学观点和语言实现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改造转型,为今人的思维表达服务。
  中国逻辑学有辉煌的过去,现在仍保有充沛的生命力。老子的正言若反,邓析的两可之说,孔子的正名之论,墨子的谈辩方术,孟子的舌战技巧,惠子的博物思辨,庄子的吊诡之言,尹文的名词分析,公孙龙的怪论异说,荀子的言辞逻辑,吕不韦的语义之论,韩非的矛盾之说等,都各具特色,共同促进中国逻辑学的繁荣。
  中国逻辑学曾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现代人定能从中汲取智慧,受到启迪,获益良多。中国逻辑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就深入研究思维规律,创立系统的逻辑学说。中国逻辑与印度因明和希腊逻辑恰成鼎立之势,交相辉映,各放异彩。在当今世界文化汇合交流的大趋势中,认真总结弘扬中国逻辑思想遗产,是我们的任务。
  本书的写作方法,是尽可能详细地占有材料,实事求是地总结中国古代逻辑学的贡献;在取材方面,主张逻辑和方法并重;在评价方面,不人为拔高和贬低;在语言文字方面,注意通俗化和规范化,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尽可能少用异体字、通假字,难懂的古文尽量给予现代汉语的解释。



《汉字之韵:穿越时空的智慧密码》 一、引言:文字,文明的血脉,思想的载体 自古以来,文字就是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星辰。它不仅仅是记录声音的符号,更是承载思想、传递情感、凝聚智慧的强大载体。在中国,汉字更是独树一帜,历经数千年演变,依然生生不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 《汉字之韵:穿越时空的智慧密码》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充满魅力的文化探索之旅。它将带领读者潜入汉字那博大精深的海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方块字中的古老智慧、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本书的宗旨,在于让大众读者,无论年龄、背景,都能轻松走进汉字的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滋养,理解中华文化深层的精神内核。 二、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从图画到符号的蜕变 任何宏伟的建筑都离不开坚实的地基。了解汉字,自然要追溯其源头。本书将首先勾勒出汉字从远古的图画符号,一步步演变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块字的漫长历程。 远古的回响:象形文字的曙光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符,到甲骨文的初现,汉字最初的萌芽,便是对自然万物形象的直接模仿。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图例,展示仓颉造字的传说,解读那些最早的“象形”字,如“日”、“月”、“山”、“水”等,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以最朴素的方式,捕捉世界的形态,并赋予其符号意义的。我们会探讨这些早期文字在记录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朴素的哲学观,例如“天人合一”的早期萌芽。 秦统一的规范:小篆的庄重与艺术 文字的统一,是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秦始皇统一六国,也统一了文字。小篆,以其端庄、匀称的线条,展现出一种典雅的美感,它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国家意志的象征。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小篆的特点,分析其结构美,并讲述李斯等人在文字统一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我们会探讨小篆的艺术价值,以及它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隶变的神奇:汉字走向实用与灵动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打破了小篆的繁复,变得更加便捷实用,为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奠定了基础。本书将详细阐述隶书的“蚕头燕尾”等典型特征,分析其结构上的变化,以及隶变对汉字书写效率的提升。我们会探讨隶变所体现的从宗教祭祀、政治统治为主向更广泛的日常生活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文字的“人格”。 楷、行、草的挥洒:书法的艺术生命 当汉字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它的艺术生命也随之绽放。楷书的端正严谨,行书的流畅洒脱,草书的龙飞凤舞,每一种字体都代表着一种书写的心境和审美追求。本书将带领读者欣赏历代书法大家的楷、行、草作品,从笔画、结构、章法等多个角度,解读书法的奥妙。我们会探讨不同字体所蕴含的性格特征,以及书法艺术如何成为中华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字的结构与智慧:形、音、义的内在联系 汉字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其历史演变,更在于其精巧的结构所蕴含的深刻智慧。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由形、音、义相互关联的微观世界。 六书造字法的奥秘 “六书”是中国古代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书将以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解读“六书”的造字原理。 象形与指事:描绘世界的眼睛:我们将回到汉字最初的“具象”阶段,通过对“山”、“水”、“人”、“口”等象形字的解读,展现汉字如何直接模仿客观事物。然后,我们将深入“指事”字,如“上”、“下”、“本”、“末”,探讨它们如何在象形的基础上,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更复杂的概念,这体现了先民对抽象思维的初步探索。 会意:组合的智慧与情感:会意字是汉字中最富于想象力和哲学意味的造字法。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在树下休息;“好”字由“女”和“子”组成,寄寓了美好的祝愿。本书将精选一系列经典的会意字,解读其构字意图,揭示古人观察世界、体悟人生的独特视角,以及他们如何用文字来表达情感和伦理观念。 形声:高效的表意与表音系统: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庞大的一类,它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组成。本书将详细讲解形声字的构造规律,并通过分析“马”部、“木”部等大量实例,让读者理解形声字如何兼顾了表意和表音的功能,成为汉字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我们还会探讨形声字的演变,以及一些声旁在不同时期读音的变化。 转注与假借:词义的延伸与概念的借用:我们将简要介绍转注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法,解释它们如何帮助汉字扩展词义,以及如何在语言发展中弥补字汇的不足。例如,“老”与“考”的转注,“其”字的假借用法。 部首的体系与联想:汉字的脉络 部首,作为汉字的“身份证”,不仅帮助我们检索和归类,更蕴含着丰富的语义信息。本书将梳理常见部首的意义,如“水”部与水的相关性,“木”部与植物的关联,“人”部与人的活动。我们将展示部首如何成为理解汉字意义的线索,并鼓励读者通过部首去联想和记忆汉字,从而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汉字知识网络。 四、汉字中的文化密码:生活、哲学与美学 汉字不仅仅是符号,它们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从字源看生活:古人的衣食住行与情感世界 许多汉字都深深烙印着古人的生活痕迹。从“衣”、“食”、“住”、“行”等基本字,到“灶”、“井”、“车”、“舟”等具体事物,再到“喜”、“怒”、“哀”、“乐”、“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每一个字都仿佛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古人的生活图景和价值观念。本书将精选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解读它们的字源,讲述它们背后蕴含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我们会探讨汉字如何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及古人对于家庭、社会关系的理解。 形体中的哲学:阴阳、五行与宇宙观 汉字的构造,有时也巧妙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例如,“阴”和“阳”字的构形,以及一些字中蕴含的“中庸”思想。本书将尝试从一些汉字的结构和意义中,挖掘其与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的联系,探讨汉字如何成为理解中华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视角。我们会分析一些汉字如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圆融”和“变化”的哲学思想。 意境中的美学:诗词、书画与方块字的韵律 汉字的美,不仅在于其书写时的笔墨意趣,更在于其组合起来所营造的意境。本书将通过赏析一些饱含诗意的汉字(如“山”、“水”、“月”、“露”等),以及一些寓意深刻的汉字(如“静”、“空”、“禅”等),来展现汉字所传达的东方美学神韵。我们还将探讨汉字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体系。我们会分析汉字在营造诗词意境时的“形”、“意”、“声”的协同作用,以及汉字如何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创作的灵魂。 五、当代意义与启示: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汉字,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其价值并非只存在于过去。在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今天,理解汉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汉字与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浪潮中,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至关重要。深入了解汉字,就是走进中华文化的深处,感受其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本书旨在唤醒大众对汉字及其背后文化的兴趣,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价值。 汉字与思维方式 汉字的象形、会意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理解汉字的构字逻辑,有助于我们反思和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并在当代社会更好地运用和发展它。 汉字与情感连接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汉字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能够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激发共同的情感认同。通过学习汉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祖辈的智慧,传承优秀的传统。 面向未来的传承 本书不仅仅是对汉字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解读,激发年轻一代对汉字学习的热情,让这古老的智慧之码,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六、结语:一次触碰文字灵魂的旅行 《汉字之韵:穿越时空的智慧密码》是一次诚挚的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踏上这场触碰文字灵魂的奇妙旅程。在这里,你将不再仅仅是使用者,更是探索者,发现者。你将看到,每一个方块字背后,都跳动着一颗古老而鲜活的心灵;你将领悟,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书;你将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博大,尽在这一笔一画之中。让我们一同走进汉字的世界,聆听它们跨越时空的低语,感受那份独属于中华的韵味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经历了一场思维的奇妙冒险。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充满了幽默感和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他们似乎不满足于仅仅是介绍“是什么”,而是热衷于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如果换一种方式会怎样”。书中时不时出现的那些机智的旁白和俏皮的批注,让阅读的体验充满了惊喜。你会发现,原来严肃的学术话题,在用对的方式讲述时,可以变得如此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故作深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朋友促膝长谈,对方耐心地为你解开一个个困惑已久的思维死结。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评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本书中那种对“求真”的执着探索精神。作者似乎在每一个论述的背后,都隐藏着对真理的敬畏和对思维严谨性的不懈追求。书中引用的案例虽然广泛,但绝非信手拈来,而是经过了精挑细选,每一个都精准地服务于要阐述的那个核心观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展示不同学派观点冲突时,展现出高度的学术公正性,他们没有急于站队或褒贬,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各种思考路径的优劣,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鼓励独立思考、尊重个体智慧的写作态度,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灌输,而是启发,让人在阅读的乐趣中,不自觉地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思辨训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阅读体验很舒服。封面设计上,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一种既尊重传统又不失活泼的基调,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显得非常用心,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插图和图示,不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概念,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知识点瞬间变得生动起来,这对于普通大众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来看,出版社在书籍制作上的投入和用心程度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的组织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清晰度和逻辑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知识体系拆解成一个个易于消化的模块。我特别欣赏作者叙述问题的角度,他们总能找到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的切入点,然后自然而然地将我们引导进入到那个特定的思维领域。举个例子,书中对某种传统论证方法的阐述,不是直接抛出僵硬的定义和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历史典故来铺垫,等到我们完全沉浸其中时,那些抽象的原则才悄然浮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望而却步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读完一个章节,感觉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新鲜视角和思维的训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那些陈旧的、被束之高阁的智慧遗产与我们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我过去总觉得,要理解某些深奥的传统思想,必须先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或者专门的哲学背景,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非常现代、非常贴近当代人思维习惯的语言,对那些古老的智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翻译和阐释。他们没有丝毫的媚俗,而是用最恰当的词汇,精准地传达了原意中的精髓。读完之后,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日常的判断和交流中,似乎多了一层审视的滤镜,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出论证中的有效性和不合理之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思维工具箱的升级,实用性极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