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跨文化脉络下的中西哲学互动

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跨文化脉络下的中西哲学互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清松 著
图书标签:
  • 利玛窦
  • 哲学史
  • 中西哲学
  • 文化交流
  • 海德格尔
  • 明清思想
  • 比较哲学
  • 知识分子史
  • 思想史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6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0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西对话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2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十六世纪明末时,中国的思想与学术在一场惊天动地的典范转变后,中西方哲人逐渐进行“跨文化哲学”的对话。
★中、西方彼此的思想家不断进行交谈,面对西潮,“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结交汤若望、毕方济,又让自己儿子与波兰人穆尼阁学习数学。这是一种尊重外邦人差异性的智慧。
★传教士罗明坚抱持着传教的热忱与文明的慷慨抵华,利玛窦因而说“朋友宛自我的另外一半”(《交友论》),平等友善地“相互丰富”彼此的文化内涵。
★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这两位西方哲人的心灵映照出不同的东方世界,藉由西方哲学家的眼光,重新认识印象中的中国思想。

内容简介

十六世纪末,利玛窦与其他耶稣会士来华,让中国人首度听闻西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玛斯的人名与思想,并将《四书》与孔子、《易经》与康熙引介西欧,促成欧洲初期启蒙运动。《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跨文化脉络下的中西哲学互动》讲论自利玛窦到海德格尔的中西哲学互动演变,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脉络中给予公正评价。

作者简介

沈清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讲座教授。1980年取得比利时鲁汶(Louvain-la-Neuve)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台湾政治大学,历任哲学系教授、主任、研究所所长,后担任巴黎大学高等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鲁汶大学Verbiest讲座教授,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心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等。
专长于中国哲学、现象学、科技的文化与宗教、哲学议题。主要著作有《现代哲学论衡》、《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的冲击与展望》、《物理之后——形上学的发展》、《科技、人文价值与后现代》、《人我交融——自我成熟与入际关系》、《传统的再生》、《追寻人生的意义——自我、社会与价值观》、《吕格尔》、《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以及Confucianism, Taoism and Constructive Realism (Vienna University Press,1994),并主编有 Dao Companion to Classical Confucian Philosophy (Springer, 2004)等,另著有中、英、法、德文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

目录

第一讲 引言
一 从比较哲学转向跨文化哲学
二 “中”与“西”
三 “西”概念的历史形成与前现代的中、西互动
四 西方近代性的兴起及其定性
五 利玛窦来华开启西学东渐的背景与厘清
六 从文化殖民到平等交流
第二讲 中西互译运动的开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译介与改写
一 亚里士多德:首位系统引进中国的西方大哲
二 耶稣会士选择亚里士多德的原因
三 明末中译的亚里士多德作品
四 近代中国哲学史不容忽视的大事
五 利玛窦等人引进西学的贡献与检讨
第三讲 西学中译选样解析:从耶稣会士译述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到中国士人夏大常的《性说》
一 艾儒略的《性学觕述》
二 毕方济的《灵言蠡勺》
三中国士人夏大常的《性说》
第四讲 中国经典西译与西方近代哲学家的回应:理性主义者与启蒙运动的初兴
一 初期在华耶稣会士译述中国典籍入欧
二 西方近代哲学对中国讯息的响应
三 理性主义者笛卡儿:入境随俗与慷慨待人
四 马勒布朗雪:孔子也在神内看见
五 基督徒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的对话
六 对于中国哲学的六点评述及其与朱熹哲学的比较和检讨
七 关于《和中国哲学家的对话》的小结
八 德国理性主义者莱布尼兹对中国的了解与向往
九 吴尔夫与西欧启蒙运动的初兴
第五讲 清初中国士人的响应与初融中西的尝试
一 清代汉、满皆有融接中西的学者
二 形而上学的视野
三 人性论
四 实践论
五 夏大常的中国宗教诠释
六 灵肉二元与颜元、戴震的身体哲学之修正
第六讲 批判中国哲学:黑格尔与马克思
一 从赞颂到批判
二 近代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眼中的中国哲学
三 马克思:坚持道德原则的半野蛮人将兴起中华共和国
四 结语
第七讲 欲近还远:马丁? 布柏与马丁?海德格尔
一 马丁? 布伯:庄子故事与道之教
二 海德格与老子
三 浊与清
四 光与暗
五 本真与他异(外地风光)
六 有与无
七 科技与艺术的斗争
八 道与路
第八讲 结语

精彩书摘

司马迁《史记》载老子晚年见周之衰,西去而后出关,说明老子道家开宗祖师爷老子向异域开放,强调道和圣人的慷慨,走向多元他者。
跨文化哲学──哲学出自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哲学、不同的文化传统应透过相互外推,丰富彼此。
从跨文化的向度,历览西方文艺复兴以降,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跨文化互动;了解基督徒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彼此之间的交流。
在哲学外推的历史中,本书侃侃而谈中、西方哲学家如何彼此对话,超越主体哲学与狭隘理性的困境:
明朝时,第一位被系统引进中国的西方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利玛窦: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
◎耶稣会士认为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位大哲,也有像中国苏秦“发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他睡觉时手持一颗铜球,下面放一个铜锣;当他睡觉时,手一松,铜球掉落到铜锣上,敲出锣响,于是他就醒来了,继续用功。
◎利玛窦向往先秦儒家对天的敬仰,他穿着儒服,从压抑的德行观来推解“克己复礼”之意。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才从中世纪的禁锢中获得解放,因此“人欲横流”。人要亲近天主,就必须克制肉体欲望,陶成美德。
◎被时人称为“西来孔子”的艾儒略说:在传统中国哲学里有各种名词来说灵魂,他一方面习取了中国的人性论,并透过天主教及其对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诠释,把人的灵魂与人的精神本性等同,而以此来和中国哲学沟通。之所以翻译亚理斯多德,是为了让东海圣人(孔子)与西海圣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逢。
◎文艺复兴时,第一位被译介到欧洲的中国哲人是孔子和其伦理智慧。到清朝,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派名数学家白晋到中国来为康熙服务,教学并研究数学和《易经》。
◎耶稣会士介绍、翻译的经典,主要都是环绕着四书、五经,认为其中对人整体理性的重视甚至超过西方;所介绍的圣者,主要是孔子。对于先秦儒家所订下的人文典范最为推崇。
.莱布尼兹:我认为这是个天定独特的计划,今天人类的文明与改良必须集中在我们这块大陆的两端,也就是欧洲和中国。中国是东方的明珠,就如同我们欧洲是另一端的明珠一般。

前言/序言



《东方之镜,西方之思:跨越时空的对话》 人类思想的星河流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个璀璨的节点,它们如灯塔般照亮前行的道路,又如交织的丝线,将看似遥远的文明紧密联系。本书《东方之镜,西方之思:跨越时空的对话》便是一次深入探索这些思想交汇点,揭示中西哲学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映照、彼此激发,最终共同塑造人类精神版图的学术尝试。 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单一的思想体系之中。从古老东方的智慧庙堂,到古希腊先哲的沉思园林,人类的求知欲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本书旨在梳理和呈现这一跨越地域、跨越时代的宏大思想史图景,重点关注那些关键的时刻和人物,他们如同桥梁,连接起东西方不同的智慧传统,为我们理解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本书的叙事,从“东方之镜”的视角出发,回溯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的智慧。我们将考察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辉煌,探讨儒家的仁爱与礼制如何构建社会秩序,道家的“无为而治”如何启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法家的集权与法治如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这些古老的思想,并非只是尘封在历史书卷中的教条,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轨迹。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思想的核心概念、内在逻辑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理解它们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也不会忽视中国哲学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发的思想变革,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再到近现代中国哲学在回应西方挑战中进行的自我反思与创新,都构成了本书“东方之镜”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内部的动态,不仅展现了中国思想的生命力,也预示着其与外部思想碰撞的巨大潜力。 然而,思想的交流并非单向的。当“东方之镜”映照出古老智慧的光辉时,西方哲学也同样在经历着自身的演进。本书将目光投向西方,审视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思想摇篮的深远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它们如何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基石,又如何影响了后世无数哲学家对真理、知识、道德和存在的探索?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奠基性的思想,理解它们是如何塑造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 随后的欧洲思想史,如同层层递进的波澜。从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再到近代科学革命催生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辩论,哲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平坦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洛克的经验论,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些重大的哲学转折点,不仅标志着西方思想内部的深刻变革,也为它们与外部思想的互动埋下了伏笔。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些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核心理论,展现西方哲学是如何在不断自我批判与超越中前行的。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跨文化脉络下的中西哲学互动”。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不可能孤芳自赏,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历史已经证明,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本书将重点考察那些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中西哲学交流案例。 我们将探讨,当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与西方哲学相遇时,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种相遇是简单的挪用、误读,还是深刻的理解与转化?例如,西方传教士在将西方科学与哲学介绍到中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思想的某些方面传回西方,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双向交流的可能? 本书还将着力分析,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强势的科学技术与哲学体系,中国哲学如何进行反思、批判与重建。从严复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到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重新解读,再到五四运动时期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些都是中西哲学互动过程中,中国思想主动回应与创造的生动例证。我们不仅要看到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更要强调中国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那些在跨文化对话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思想家。他们是如何理解、吸收、转化甚至批判对方的思想的?他们的工作,是如何在各自文化传统中开辟出新的思想空间?这其中,不乏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以其卓越的洞察力,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智慧的桥梁。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历史性的、比较性的,同时也是批判性的。我们力求在梳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不同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价值,避免简单地将一方的理论套用到另一方,或者进行表面化的比较。我们强调理解的深度,以及在理解基础上的批判性反思。 《东方之镜,西方之思:跨越时空的对话》并非要构建一套新的哲学体系,也不是要评判哪一种思想优劣。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中西哲学互动史的深入考察,展现人类思想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揭示不同文明在思想上的共通之处与独特之处。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思考,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生命、宇宙、道德、社会等根本问题的探索,是如何相互启迪、共同前行的。 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梳理学理,更在于启发一种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世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对话,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通过对中西哲学互动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本书将致力于提供一种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学术阅读体验,引导读者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在“东方之镜”与“西方之思”的交织辉映中,感受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跨文化”这个概念的深刻反思。它没有将中西哲学视为两个独立且封闭的系统,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持续变化、相互影响的动态场域中进行考察。这使得我们跳脱了过去那种“西方输入,东方接受”的二元对立叙事。作者的叙述策略是高明的,他似乎总是在寻找那些不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关注的“灰度地带”,那些思想在地化过程中产生的微妙变异和创新。这种对边缘和缝隙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文化交流复杂性的理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对话永远是双向的,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创造力。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妙了,它没有像传统哲学史那样将中西思想硬生生地分割开来,而是构建了一个横跨数百年的对话场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宏大的叙事格局,能够将利玛窦这位早期传教士的文化碰撞,与海德格尔这样一位深刻影响了当代西方思想的哲学家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尝试。读起来,我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流动性”,仿佛历史的洪流在不同文化之间穿梭,彼此交织、渗透,而非简单的吸收或排斥。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交汇点时展现出的细腻和谨慎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理解和重塑“他者”的概念时,那种深思熟虑的笔触,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这种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对话,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思想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参照。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它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历史纵深感的眼光来审视思想的起源和流变。作者在梳理利玛窦时代的知识结构与海德格尔时代的根本追问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理论洞察力,能够穿透表面的术语差异,直达思想的核心诉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填补了某个具体领域的学术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法论——一种开放的、对话式的、不断自我修正的哲学态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和“现代”的理解都变得更加灵活和立体了。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层次感和张力,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或观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精妙的思维迷宫,引导读者去探索那些隐秘的联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脉络”一词的理解,它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无数相互缠绕的纤维。例如,在比较早期儒家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处理与近代西方现象学对“在世存有”的关注时,作者并没有急于寻找简单的对应,而是深入挖掘了各自文化语境下对“存在”这一核心范畴的不同预设。这种深入骨髓的比较,使得原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思想体系,突然之间有了可以共振的频率。阅读体验非常充实,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新的视角,让我对传统哲学史的刻板印象被不断地打破和重建。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笔是极为典雅且富有节奏感的。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峻干燥,反而充满了思辨的热情和对知识探索的敬畏。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将极其艰深的哲学概念,用一种既精确又不失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尤其是当他描述两种文明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误读”与“相遇”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思想的撞击力,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这种高质量的写作水准,让这本书即便是对哲学背景稍弱的读者来说,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