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

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桂榛 著
图书标签:
  • 先秦儒家
  • 性与天道
  • 人性
  • 天道
  • 儒家思想
  • 中国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24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5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9
字数:44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深研孔孟荀的天道论、人性论,探赜索隐,正本清源,新意迭出,创见纷呈,如提出:孔子精通天文与历数,其天道论是基于天体运行的“阴阳五行”易道哲学;孟子持伦理本体化的天人贯通论,将人德本性化与天道化,故就历数性天道五行说以张人德五行说;荀子持理智的天文学天道观,弓荀学派天道论实是对孔子易学天道论的正确继承与发展。本书对“道一易一阴一阳”等字义的辨正,对“五行”本义及“五材”如何附会到“五行”的破解,对思孟学派将五种人德附凑到天道五行而言德性五行并推崇“圣一聪一闻”等的揭示,对《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己矣”章含义的考定,对子弓非孔子弟子冉雍仲弓乃楚人肝臂子厷并“玄”字衍作弓、弘、宏等的厘证,对《荀子·性恶》篇“性恶”命题由“性不善”而讹(讹于西汉末刘向之误改)及荀子不持性恶论而持性朴论、习伪论的辨原,对荀子性朴论之理论结构、学说源流、价值意义的分析,对弓荀、思孟学派思想分歧的解剖,皆*富创见及详证,可谓有“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之功,先秦儒学“性与天道”的一些重大问题或疑难问题由此得到了辨正澄清。

作者简介

  林桂榛,男,哲学博士,1974年3月生于赣南兴国县,华南师范大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武汉大学博士,曾任杭州师范大学助教、讲师,现任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为学效法清代朴学,推崇思想史、学说史、观念史、制度史、生活史等历史考证,无文史哲法诸局限或门户,主要问学中国经史与汉前诸子,素喜致思礼乐刑政与东亚文明,并自名其论为“自由仁教与民邦政治”。

目录

引言
一 黑格尔对孔子的哲学批评
二 怎样的哲学、孔子及儒学
第一章 孔子天文学天道论
第一节 道与天道
一 “道”字初义及哲思泛化
二 两种天道观、天道理论
(一)本体论哲学的天道
(二)天文学的阴阳天道(孔子及易传语录五种之解
第二节 天道与阴阳
一 易、阴、阳的字义
二 阴阳易道哲学的要义
第三节 四时与五行
一 “时”与“四时”
二 “行”与“五行”
第四节 孔子论性与血气
一 “性”、“习”之对说
二 “性谓人受血气以生”
三 血气之性与阴阳天道
第二章 孟子天论、性论辨
第一节 思孟“五行”考原
一 “五行”概念、观念源流考辨
(一)五行本为历数概念非材质概念
(二)水火木金土五材附会历数五行
(三)《尚书·洪范》“五行”概念问题
二 荀子的思孟“五行”批判问题
(一)思孟“五行”多解
(二)思孟“五行”正解
(三)“五行”说的几种形态
第二节 沟通天人的性道论
一 独以仁义礼知圣为“性”
二 由“性一德”到“天道”
(一)“德,天道也”
(二)“形色,天性也”
(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
(四)“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五)配天道五行以立德性之五行说
三 “聖(圣)”与“聪”、“闻”
四 段玉裁勘“圣人之于天道也”
五 “聖(圣)”:《尚书》与殷商传统
第三节 孟子“性善”论的勉强
一 绝对的性善论
二 摇摆的性善论
(一)孟子的四个辩论点
(二)“恻隐之心”从何而来?
(同情心:怵惕一恻隐
三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辨正
(一)《孟子》说“性”的最后疑难点
(二)“故”字的“古”义与“欠”义
(三)作本初、原本义的故、本故、性故
(四)性、故、则、利、凿、致及其章义
第四节 北宋江望的孟子批判
一 北宋道学的孟子改造
二 北宋江望的孟子批判
(附)宋本江望《性说》原文
第三章 荀子天论、性论考
第一节 子弓易学与弓荀学派
一 子弓非仲弓(冉雍
二 子弓为楚人馯臂子厷
三 弓荀学派的天文学天道论
第二节 《荀子》“性恶”之校正
一 传世《荀子》人性论的矛盾
(一)荀子严申“性一伪”之分
(二)荀子严申“善一恶”之别
(三)荀子严申“合一验”之则
(四)荀子严申“可一必”之异
二 “性恶”乃“性不善”之讹
(一)“性善”相反命题是“性不善”
(二)非证“性恶”,乃证“性不善”
(三)荀子驳性善、谈朴伪、论化治
(四)本当作“性不善”的其他证据
三 “性恶”可能始讹于西汉末年
第三节 性朴论的结构与源流
一 “性恶”的怀疑与辩护
二 “性朴”论的理论结构
(一)性、材、伪、积范畴及其关系
(二)循人性人情而教化与管制并行
三 “性朴”论的理论源流
(一)荀子“性朴”论的源
(二)荀子“性朴”论的流
(三)荀子走出玄学性道论
(附)宋本《荀子·性恶》校勘清样
第四节 由人性论到人情论
一 “天功”与“天情”
二 “因人情”而治天下
三 “法出于礼”的礼法论
结语 孟荀天人论的差异
附录
《无求备齐荀子集成》49册总目绿
荀卿赞十二章——兼和杨海文教授
孟子得运二千年、荀子失运二千年(一
——关于孟荀思想路向及学说命运
孟子得运二千年、荀子失运二千年(二
——再述孟荀的思想路向及学说命运
各时期谁真正坚持了孔子的路线(道
《易经》的术数体系与思想体系
——孔子易道思想考原[论纲
正统儒家本无什么本体论及形而上学
挽武漠大学中国哲学三贤(三章
致思尚经史,为学避玄谈
——林桂榛三十五学术自述
主要参考书目
跋语
审查报告五则
后记



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 核心探究: 本书《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并非一本涵盖所有先秦儒家思想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本专注于深入剖析先秦儒家学派,特别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早期思想家,关于“性与天道”这一核心命题的论述。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文本考证、逻辑梳理和思想辨析,揭示他们如何理解和阐释天道的运行规律及其与个体生命本然之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书本内容概述: 本书的撰写,立足于对先秦儒家经典文献的细致解读,如《论语》、《孟子》、《荀子》等,并辅以相关的先秦诸子学说作为参照,力求在历史的语境中理解“性与天道”的早期儒家形态。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先秦儒家“天道”观的溯源与建构 “天道”概念的萌芽与早期认知: 本部分将追溯“天道”这一概念在先秦时期之前,甚至在殷周之际的模糊雏形。探讨早期先民对宇宙秩序、自然规律以及神明意志的朴素理解,是如何逐渐孕育出“天道”意识的。这可能涉及到对《诗经》、《尚书》等早期文献中与“天”相关的词汇和观念的分析。 孔子对“天命”与“天道”的哲学深化: 重点阐述孔子如何将“天命”这一宗教性概念,转化为具有哲学意义的“天道”。分析孔子“畏天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语录,揭示其对天道无所不在、至高无上、且不可违抗的认识。同时,也探讨孔子“道”的思想,如何与“天道”相互辉映,构成其政治伦理和人生哲学的基础。 孟子对“天道”的“性善”哲学解读: 深入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哲学内涵,以及这一学说如何构建起他理解“天道”的独特视角。探讨孟子如何将“天道”的推展,与个体生命的仁、义、礼、智等天赋德性联系起来,强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内在关联。本部分还将审视孟子对于“浩然之气”的论述,以及这种“气”与“天道”之间的微妙互动。 荀子对“天道”的“天论”与“性恶”论的张力: 剖析荀子“天论”的理性精神,他如何将“天”理解为自然规律,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此基础上,分析荀子“性恶论”与其“天论”之间的关系,探讨他如何认为后天的教化和礼仪,是人依照“天道”规则,实现个体完善和国家治理的关键。 第二部分:先秦儒家“人性”观的演变与“性与天道”的对接 “性”概念在先秦儒家的多重意涵: 本部分将梳理“性”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不同维度,包括先天的稟賦、后天的習染、以及道德實踐的潛能。考察儒家如何從“性”的層面,來理解人的社會性、道德性以及精神追求。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初步阐释: 分析孔子在此语中的深意,他是否预设了人性的某种普遍基底,而个体后天的“习”则是塑造个体差异和道德走向的关键。本部分将探讨孔子对“仁”的追求,如何被视为一种潜藏于人性的内在渴望,并需要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 孟子“性善论”的哲学体系与“天命”的根源: 详细阐述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的四大端,如何被视为天赋的善的种子。深入探讨这些“性之端”与“天道”的内在契合,即人性本身就内在地蕴含了天道的精神。 荀子“性恶论”的论证与“隆礼”的“天道”遵循: 详细考证荀子“性恶论”的论据,并阐释其“性伪对立”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分析荀子如何认为,后天的“伪”(即礼仪、制度、教化),是人类为了适应“天道”的运行规律,为了建立有序的社会,而不得不采取的理性建构。本部分还将探讨荀子对“法度”的强调,以及这与“天道”的必然联系。 “性与天道”的内在张力与儒家内部的辩论: 在梳理了各家观点之后,本部分将聚焦于先秦儒家内部关于“性与天道”的内在张力。例如,孟子强调天道通过善性内在显现,而荀子则强调天道通过外在的礼法强制实现。探讨这种张力如何体现了早期儒家在理解人性与宇宙秩序之间的复杂互动。 第三部分: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的哲学意蕴与历史影响 “性与天道”论的宇宙论与人生论意义: 探讨先秦儒家关于“性与天道”的论述,如何构成其完整的宇宙论和人生论体系。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对天道的体悟,来确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顺应天道中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性与天道”论在早期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审视“性与天道”这一议题,在先秦儒家思想整体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理解其道德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各个分支的基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诸子学派的重要标志。 “性与天道”论的早期影响与后续发展: 简要探讨先秦儒家关于“性与天道”的论述,如何对后世的儒家思想,特别是汉代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以及宋明理学对“天理”和“心性”的进一步探讨,都可以从中看到其早期思想的源头。 本书研究的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观点,而是力图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揭示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的深层结构和演变脉络。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并非将“性”与“天道”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呈现早期儒家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总结: 《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它以“性与天道”为核心,深入挖掘先秦儒家思想的精髓。本书不求包罗万象,而是致力于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深入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与孔孟荀的智慧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理解中国早期哲学如何处理个体生命与宏大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中构建出富于人文关怀的道德与政治理想。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先秦儒家思想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者以及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古朴的庄重感,光是“天道天行”这四个字,就让人联想到先秦那种对宇宙本源的宏大叩问。我个人对这种探究形而上学基础的著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它聚焦于儒家思想的源头时。读完之后,感觉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表面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思想家们如何将“天”的秩序与“人”的本性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在论述复杂概念时,保持了一种清晰的脉络,让你能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进先秦士人的精神世界。那种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老师,在古老的竹简中穿行,触摸到思想最初的火花。特别是关于“性”的界定,不同学派之间的细微差异,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儒家思想的基石,不再将其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辩证性的思辨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相当的酣畅淋漓,尤其是在处理“人情”这一极具烟火气的主题时。很多关于先秦哲学的研究,常常将重点放在那些高悬的、抽象的“道”与“理”上,使得学问显得有些不接地气。然而,这部作品很巧妙地将冰冷的“天道”与热乎乎的“人情”放在了一起进行对比和融合的探讨,这恰恰是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它没有回避人性的复杂性——那种在礼义约束下依然涌动着的七情六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述《孟子》或《荀子》的段落时,那种恰到好处的文本解读,既尊重了原文的历史语境,又赋予了其符合现代学术审视的深度。读罢此书,我对儒家思想中“由情入理”的内在逻辑链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那些圣贤们是如何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逻辑自洽的桥梁的。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只适合放在书架上积灰的冷门理论,它有很强的现实关怀,让人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安顿我们复杂的情感需求。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是其语言风格的沉稳内敛,透着一股子学者的风范,却又不像某些前辈学者那样故作高深。它在力求精确表达复杂哲学概念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优雅,仿佛作者本人也深受先秦儒家那种“中和之美”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注释或背景资料,这得益于作者精妙的行文布局,每一个关键概念的引入,都有清晰的铺垫和解释。特别是对“天行”的诠释,作者似乎花了很多心思去描绘那种既是客观规律又是道德召唤的复杂意涵。与其说这是一部单纯的理论分析,不如说它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让我们得以探究那些奠定了中华文化底色的根本性认知。它提醒着我们,思想的深度往往不在于词汇的华丽,而在于概念的穿透力与逻辑的严密性。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古代思想史的爱好者,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方法论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严肃性。它似乎拒绝了任何试图将先秦思想简单“现代化”或“实用化”的倾向,而是坚持将“性”与“天道”置于其诞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这种对语境的极端尊重,使得全书的论断都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天命”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张力时所采用的辩证视角。它没有将人塑造成被动接受天命的傀儡,也没有鼓吹纯粹的个人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微妙且富有张力的平衡点。这种平衡,恰恰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塑造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时的精妙之处。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儒家思想“为什么是这样”的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学理深度与阅读愉悦感的精品力作。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专注于“考据”的学术著作抱持着一丝敬而远之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无休止的文字辨析中而迷失方向。但是,这部关于先秦儒家“性与天道”的论述,其结构设计和论证推进的节奏感,简直像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作者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区分和比较,做得极为细致和审慎,没有丝毫草率下定论的倾向。每当我觉得某个观点似乎已经盖棺定论时,作者总能适时地引入另一派的强有力反驳,将讨论拉回到更广阔的维度。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构建理论大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先秦思想争鸣的激烈与活力。特别是关于“性善”与“性恶”背后所暗含的对天道理解差异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清晰到让人茅塞顿开。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份导览图,指引我们穿越历史迷雾,准确把握那些核心思想的脉络走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