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神经:我即我脑

触碰神经:我即我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帕特里夏·丘奇兰德 著,李恒熙 译
图书标签:
  • 神经科学
  • 大脑
  • 意识
  • 自我
  • 认知
  • 心理学
  • 哲学
  • 身心
  • 神经可塑性
  • 自由意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6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744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什么塑造了我们的人格?我们怎样做出决定?为什么人们之间会同心共感?

  当代意识科学代表人物帕特里夏·丘奇兰德揭示神经活动如何为你是谁奠定了基础

  脑科学研究专家唐孝威院士、意识领域知名学者李恒威教授撰文推荐

内容简介

  

  如果我们接受以下这个观点——

  我们的一切所感所思都不是源自于非物质的心灵,

  而是源自于我们脑中的电化学活动

  那么,会怎么样呢?

  当代意识科学代表人物帕特里夏·丘奇兰德将生物学的基本要素作为心智哲学的根据,流畅地解释神经活动如何奠定一个人的身份,揭示出了在意识、记忆和自由意志诸方面新的研究怎样帮助人们重新审视那些经久不衰的哲学、伦理学和精神领域的问题:

  什么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如何解释濒死体验?

  我们怎样做出决定?

  为什么人们之间会同心共感?

  近来的科学发现还对理解各种现实生活中的两难处境提供了有力的洞见:

  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是否该为其行为承担责任?

  昏迷中的患者是否可以被认为有一个自我?

  接受“正是我们的脑为我们是谁奠定了基础”这样的看法,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进化的机制、过去的经验以及社会施加影响的产物。

作者简介

  帕特里夏·丘奇兰德(Patricia S. Churchland),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荣修哲学教授。丘奇兰德教授聚焦于传统哲学问题(什么是知识,价值从何而来)与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新发展之间的交叉研究,她将其称为“神经哲学”(Neurophilosophy),并因在这方面的开拓性工作而荣获麦克阿瑟奖。

精彩书评

  

  ★《触碰神经》是一本明白晓畅、接地气而又有趣的著作,它就像是草原上清凉舒爽的风,吹跑了哲学和神经科学中的混乱与模糊。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宝宝也是哲学家》作者
  

  

  ★帕特里夏·丘奇兰德也许是世界上杰出的神经哲学家。在这本美妙、谦逊而又迷人的著作中,丘奇兰德考察了心智、道德和生活的意义。

  ——欧文·弗拉纳根(Owen Flanagan)

  《真正的难问题:物质世界中的意义》作者
  
  

  ★《触碰神经》用迷人的文笔将读者带上了一段引人入胜的旅途,在其中他们会看到脑是如何运作的,神经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任何人,只要他认为好的哲学要植根于好的科学,或者他只是好奇,想要理解脑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的状况的,都会从中感到兴味。一本极棒的著作!

  —— 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David Livingstone Smith)

  《非人:为何我们会贬低、奴役、伤害他人 》作者
  
  

  ★世界宝贵的是人,人宝贵的是意识。人们开始重视意识与健康、意识与教育、意识与创新、意识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些应用研究的成果将造福于人类。

  ——唐孝威院士

  脑科学专家
  
  

  ★我们应该在意识之谜面前驻足片刻,去体会一下它的独特韵味:有意识的体验好比是宇宙漫长演化中的一道曙光,尽管它还闪烁不定,但它第1次将曾经漫无边际的无意识的黑暗世界的一隅照亮,然后慢慢扩大,并最终明白自己就诞生在那个被它照亮的宇宙中。

  ——李恒威

  浙江大学教授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中文版序言
第1章 我,我自己和我的脑 / 1
不安 / 1
待售的水果 / 13
实用的视角 / 16
第2章 灵魂的探寻 / 20
身体与灵魂 / 29
为什么搞清楚脑的工作方式如此困难 / 36
否定要比实干容易 / 39
拓展我们的自我概念 / 42
第3章 我的天堂 / 45
脑中的趣事 / 50
幻觉但不是妄想 / 52
信念 / 57
第4章 道德背后的脑 / 61
价值的源泉 / 63
哺乳动物之爱 / 64
人类是一夫一妻制的吗 / 79
道德从何处开始 / 80
宗教和道德的理由 / 88
紧张与平衡 / 91
第5章 攻击与性 / 94
憎恨的快乐 / 94
攻击的用途 / 99
择偶竞争 / 101
雄性与雌性的脑 / 102
人类在性发展上的不同道路 / 108
性吸引及其生物学机理 / 112
睾丸素与攻击性 / 114
控制与驾驭攻击性 / 118
第6章 一场如此可爱的战争 / 121
种族灭绝是基因惹的祸? / 121
制度规范如何塑造行为 / 128
第7章 自由意志、习惯和自我控制 / 134
自我控制的脑机制 / 134
自由意志 / 143
犯罪与惩罚 / 149
第8章 隐藏的认知 / 157
无意识的智慧 / 157
无意识进行的对话 / 159
获得习惯 / 165
我和我的无意识脑 / 167
回到我与非我相对立的划分 / 168
是我做的吗 / 172
自我概念中的失常 / 175
决定、无意识处理和自我控制 / 177
第9章 对有意识生活的考察 / 183
睡眠与意识经验的丧失 / 184
睡吧,宝贝,安静伴你一夜 / 185
意识的科学 / 190
对某物的意识与对具体某物的意识:一个联系 / 195
对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意识的评论 / 204
工作记忆 / 206
结语 / 210
注释 / 220
致谢 / 246








前言/序言

  欣闻我的新著《触碰神经:我即我脑》有了中文译本。很久以来我都渴望与中国的学者交流,如今这本著作在中国出版,我倍感荣幸。在中国,有关心智、脑和道德本性的探讨有着悠久而又与众不同的传统,诸如孟子这样的卓越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深邃的见地。我期待着与中国的学者就科学(不仅包括神经科学,也包括遗传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与我们对自身本性的理解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我希望随着对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的了解越来越深刻,我们对于文化发展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这将有助于制度的建设并最终服务于宽容、自由和智慧的目标。此外,许多人因为罹患神经疾病而陷于生活的困境,神经科学的研究为治疗这些疾病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希望。尽管在人脑的组织与功能方面尚有许多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发现已经为治疗甚至是预防这些可怕的疾病打下了基础。的确,对脑的科学理解在实践上已经收获了重要的成果,关于脑的知识也催生了奇妙的技术发明,除此之外,科学知识本身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满足与纯粹的快乐,它是黑暗中驱散迷信的弥足珍贵的火光。

  帕特里夏·丘奇兰德




alt="" />

《触碰神经:我即我脑》是一部深度探索人类意识、自我认知以及大脑运作机制的著作。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试图回答那个古老而又现代的问题:我们是谁?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次穿越大脑迷宫的旅程,每一次章节的推进都伴随着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剖析。作者从最基础的神经元结构讲起,逐步深入到神经递质的化学信使作用,再到神经网络的庞大连接,为读者搭建了一个理解大脑运作的宏观框架。然而,本书的亮点远不止于此。它巧妙地将这些科学原理与人类最核心的体验——意识、情感、记忆、决策——紧密联系起来。 在探讨意识方面,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绘大脑活动如何与主观感受相对应,而是进一步质疑了意识的本质。它是一种涌现现象,还是潜藏在更深层的物理规律之中?我们所体验到的“我”,是否只是大脑复杂计算的结果?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认知心理学实验以及哲学思辨,引导读者一同思考这些悬而未决的谜题。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不同意识状态下的脑部活动差异(如睡眠、麻醉、冥想),以及对脑损伤患者的研究,揭示了意识的脆弱性以及大脑结构与功能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于“我即我脑”的核心命题,本书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作者认为,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大脑的感知、记忆和情感处理方式所塑造的。我们的性格、偏好、甚至道德判断,都与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模式和化学物质的平衡息息相关。书中详细介绍了大脑各个区域的功能,如额叶在决策和执行功能中的作用,边缘系统在情感表达和记忆形成中的关键地位,以及颞叶在语言理解和视觉识别上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区域的研究,作者说明了我们如何通过大脑来构建一个稳定且连续的“自我”叙事。 记忆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篇章。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记忆(如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在大脑中的储存机制。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记住某些事件,而另一些却被遗忘,以及记忆的形成和回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通过对“虚假记忆”等现象的探讨,本书进一步强调了记忆的构建性,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对“我”的认知。 情感在本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认为,情感并非独立于理性之外的存在,而是大脑高度整合的产物。他详细阐述了情绪产生的神经机制,以及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决策和行为。从基本的恐惧和快乐,到更复杂的情感如爱和同情,本书都试图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通过对情绪障碍的研究,如抑郁症和焦虑症,作者揭示了情绪失调可能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大脑内部化学平衡的失衡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体验和自我感知。 决策过程也是本书的重点关注对象。作者挑战了“理性人”的传统观念,指出我们的许多决策并非纯粹基于逻辑分析,而是受到潜意识、直觉、情感以及过去经验的深刻影响。他介绍了大脑在评估风险、权衡利弊以及做出选择时的神经活动,并解释了“冲动”、“延迟满足”等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基础。通过对“损失厌恶”、“确认偏误”等认知偏差的剖析,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大脑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陷阱”,以及如何认识这些陷阱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作者不仅广泛引用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巧妙地借鉴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他将神经科学的发现与笛卡尔的二元论、休谟的经验主义、以及当代认知哲学的讨论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框架。通过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对比,作者也探讨了大脑的独特性,以及人类意识在当前的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的不可替代之处。 《触碰神经:我即我脑》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相反,它提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作者以一种开放而谦逊的态度,承认了人类大脑的复杂性和我们对其认识的局限性。他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知识应用于自身,更加审慎地审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我”这个由亿万神经元构成的奇迹。 本书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没有科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从神经元的微观世界到意识的宏观图景,本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身最深层奥秘的大门。 总而言之,《触碰神经:我即我脑》是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著作。它不仅是对大脑科学的一次精彩梳理,更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意识本质以及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追问。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去“触碰”那个我们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所在——我们自己的大脑,并在此过程中,重新审视“我”的真正含义。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智力上的“沉浸感”。很多科学著作为了追求严谨,往往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性,但这本书却很好地平衡了这两者。它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即使是讨论像突触可塑性这样深奥的概念,作者也总能找到一个贴切的比喻或类比,使得一个门外汉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我尤其欣赏它对“自我欺骗”和“认知偏差”的深入探讨。它揭示了我们大脑是如何为了维护一个稳定且积极的自我叙事,而不断地过滤、扭曲外部信息的。这不仅仅是理论,它直接作用于我们对日常社交的理解。读完后,我在与人交流时,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对方的“叙事过滤器”可能是什么,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理解他人复杂动机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你看清自己运作机制,并因此获得某种程度“精神解放”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触碰神经:我即我脑”,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直击灵魂的意味。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我是谁”的深度探索。作者并没有像传统的哲学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几乎是叙事的方式,将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娓娓道来。我记得有一章讲到记忆的形成,作者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大脑是如何像一个不断重构的档案库,将经验碎片化地储存,又在回忆时重新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故事。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自我”的认知——我们所认为的那个稳定不变的“我”,可能更多是一种持续进行的、脆弱的神经信号的共振。这种描述不是冰冷的科学报告,而是带着强烈的画面感,让你仿佛能透过书页,直接窥见自己大脑深处那些闪烁的电信号。它挑战了我对“自由意志”的传统理解,让我对每一个决定背后的生理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同时也有一丝清醒的、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科普读物,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当代重述。它强迫你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我”的一切——思想、性格、偏好——都可以被视为大脑活动的产物,那么,我们如何定义“本我”?作者对“可塑性”的强调令人振奋。尽管我们的神经通路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和早年经验奠定,但书中的实例不断提醒我们,大脑终其一生都在进行着重塑。每一次新的学习、每一次刻意的练习,都是一次神经联结的强化或修剪。这给予了我极大的行动上的鼓舞。它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被困在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里的僵化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可以自我编辑的系统。这种积极的暗示,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能量,它让你不再抱怨环境对你的塑造,而是开始关注自己如何主动地去“编程”自己的下一步。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佩服,行文如行云流水,毫不拖沓,但其深度却非同一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情感机制的剖析。过去我们总觉得爱、恐惧、喜悦这些是抽象的精神活动,这本书却把它落到了具体的脑区和化学物质上。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杏仁核负责恐惧”,而是会详细描述在面对压力时,神经递质如何像潮水一样涌过各个通路,瞬间塑造了你的反应模式。这种将人类最深层、最私密的情感体验,还原为一套精密的生物学算法的过程,初看令人震撼,细想却又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做出“非理性”的决定,因为那不是你的“心”在作怪,而是你的“脑”在遵循一套古老的、为了生存而优化过的程序。这种视角转变,使得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惑时,多了一层抽离的、更具同理心的理解——理解了大脑的局限,也更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在复杂的神经迷宫中穿梭。作者在关键的理论节点上,总能穿插一些历史上的里程碑式实验,或者是一些前沿的临床案例,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趣味性。特别是关于意识的探讨,这一点往往是所有相关书籍的难点,但作者处理得极为克制和精妙。他没有妄言要完全“解开”意识之谜,而是诚实地指出了当前科学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可测量的电化学反应,哪些仍旧是哲学的疆域。这种严谨中带着谦逊的态度,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了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感。我合上书本时,脑中浮现的不是一堆公式,而是对未来科技可能如何重塑我们认知的无限遐想,比如人机交互的界限,以及“数字化永生”的可能性。

评分

好书,值得仔细学习!受益匪浅!

评分

东西很好,发货很快!服务态度也很好。

评分

对比了亚马逊,很合适的价格

评分

昏迷中的患者是否可以被认为有一个自我?

评分

有关高级意识(抽象思维、灵魂等)的生物学基础的探索性作品。

评分

不错,有助于认识大脑,值得一看。

评分

对比了亚马逊,很合适的价格

评分

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是否该为其行为承担责任?

评分

质地精良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