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曹操割发代首与古代髡刑
“割发代首”是中国法制史上的著名事例。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阿瞒传》记载,曹操某次出兵,行军途经一片麦田,便下令不准践踏麦子,违者处死。于是骑兵都下马扶麦,缓缓而行。偏巧此时曹操自己的坐骑突然受惊,驮着他跃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便叫军中主簿给自己议罪。主簿认为,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曹操乃全军主帅,可以免受处罚。但曹操认为,自己制定了法令,自己又触犯,以后怎么能叫别人遵守?由于自己身为主帅,不可自杀,但可自刑,于是拔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对于曹操割发代首之举,后人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这是曹操的“权术”,是他奸诈的罪状之一;也有的认为这是曹操执法不阿的表现,等等。然而,要真正了解割发代首这一举动,还应从“割发”这一行为本身在当时的法律意义说起。
割发,在古代刑法中被称为“髡”。《说文解字》:“髡,剃发也。”古时候的人认为,身体、皮肤和头发都受之于父母,不能有丝毫的损伤,否则便是不孝。因此,强行剃去须发,也与肉刑一样,被认为是对人的身体的损伤。《周礼·秋官·掌戮》中记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把髡刑与墨、劓、刖、宫等刑罚等而视之,均属于损伤身体的肉刑。据郑玄的解释,髡刑原是对不能适用宫刑的国王的同宗之人所用的代用刑。因为男子受了宫刑以后,引起生理上的变化,不再生胡须,对国王的同族又不能适用宫刑,而是用剃去头发和鬓须的髡刑来代替宫刑。因此,髡刑逐步被用来代替肉刑。从《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中援引的法律条文看,把杀(死刑)、刑(肉刑)、髡(髡刑)三者并列,作为国家刑罚的法定体系,同样也体现了髡刑的性质。秦汉刑法以“髡钳城旦舂”,即剃去须发、带刑具服役,作为徒刑的最高刑。汉文帝废除肉刑之后,以髡钳城旦舂代替黥刑,正式以髡刑取代了肉刑。至东汉时,又以髡钳(徒刑)作为次于死刑的刑罚:“下死则得髡钳,下髡钳则得鞭笞。”髡刑在这一时期已成为死刑以外最主要的刑罚而广泛适用。曹操发布的《魏武军令》中,就有“违令者髡翦以徇”的规定。至魏明帝制定《新律》时,“更依古义,制为五刑。其死刑有三,髡刑有四,完刑作刑各三”《晋书·刑法志》。,以髡刑为仅次于死刑的刑罚。
因此,从髡刑(割发)的发展沿革,我们便可以理解曹操所说的“不可自杀,请自刑”的真正含义了,死刑减死一等为髡刑,“自刑”也就是“自髡”。因此,不论曹操割发代首在主观上的真实用意何在,仅仅从“割发”这一行为看,与当时的刑罚制度是相符合的。
曹魏以后,两晋及南朝的刑罚相继沿用髡刑,作为减死之刑。北齐时,以髡刑作为流刑的附加刑,改变了髡刑原来的意义。至隋《开皇律》,髡刑作为一个独立刑种,在法律上被完全废除了。
选自:手倦抛书午梦长
记不得是哪一位诗人,写过这样一首“午睡诗”:“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与其他生活习惯一样,午睡与文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日午睡,本为调节精神的养生之道。清人李笠翁说过:夏日午睡,犹如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陆游有诗道:“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宋人释有规也有诗道:“读书已觉眉棱重,就枕方欣骨节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残日已无多。”一枕睡去,直到夕阳西下,无忧无虑,自在逍遥。然而,就在这份悠闲心情的背后,似乎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对尘世的不满。
古代最为著名的午睡诗当推宋人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北宋元祐年间,宰相蔡确被贬安州,在游览当地名胜车盖亭时,写下了绝句十首。没想到,他的政敌竟以此为证据,指责他借诗讥讽、诽谤朝政。结果,蔡确被流放到岭南,并死在那里。虽然后人对这桩政治公案和蔡确本人的评价不一,但那首《夏日登车盖亭》却成为后人传唱的名篇:“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及缠足的习俗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吧。
选自: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因小说《三侠五义》《龙图公案》等的流传而家喻户晓。其实,这只是后人根据传说演义而成的,并非历史事实。
宋仁宗的生母李氏(即李宸妃)本是刘妃的侍女,因宋真宗召幸怀孕,生下了仁宗。时刘妃专宠后宫,因不能生育,便强行将仁宗认为己子。不久,刘妃又被册封为皇后。宋真宗去世后,刘后便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垂帘听政达11年之久。李妃与其他知情者畏惧刘后的权势,不敢向仁宗言明真相。仁宗21岁时,李妃去世,刘后打算按照普通宫女的礼仪发丧,但当时担任宰相之职的吕夷简主张用厚礼隆重安葬,刘后不从。吕夷简叫人转告她说:“李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刘后闻言大悟,便按照吕夷简的意见,用后宫一品礼隆重安葬了李妃,并用水银注入棺中,保护好她的遗容,将棺木寄放在奉先寺。不久,刘后也去世,仁宗非常伤心。就在这时,他的叔父燕王将真情告诉了他,并说李妃可能是被毒死的。仁宗闻言大惊,悲痛欲绝,追封李妃为章懿皇太后,并赶到奉先寺,命人开棺;同时又派兵包围了刘后的府第。开棺后,见李妃面目如生,显然不是被毒死的,这才下令将包围刘府的士兵撤回,刘氏一门也因此得以保全。仁宗追念刘后的抚育之恩,仍以太后礼将她安葬,谥为章献明肃皇后。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确实有过类似“狸猫换太子”的事,不过,它不是发生在宋朝,而是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这位被换下的太子,就是以后的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历史书那样从帝王将相的视角出发,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最广大的普通民众身上,以及法律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作者笔下的古代社会,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墨迹,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琐事的法律纠纷,那些因为误解或冲突而产生的法律案件,都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普通人的生活不易,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可能是伸张正义的利剑,也可能是压迫剥削的工具。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我对古代法律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而且,作者在讲述法律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世故,使得整个叙事更加丰满和真实。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像是在与一群活生生的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生存之道。
评分《秦镜高悬》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思辨性完美结合。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法律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法律背后的权力结构、社会心理和伦理观念。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和法律体系的深入思考。比如,书中对于“德主刑辅”的讨论,以及法律的教化功能,都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的文笔也十分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即使是复杂的法律概念,也能被他解释得浅显易懂。而且,他善于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将古代的法律现象与现代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以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去审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评分这本《秦镜高悬:中国古代的法律与社会》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它并没有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仅仅罗列王朝更迭的事件,或者枯燥地解读法条。相反,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将冰冷的法律条文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完后,我才真正理解,法律并非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百姓生活之中,与他们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息息相关。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比如关于土地纠纷、婚姻问题、甚至是邻里之间的细微摩擦,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着当时人们是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生活,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去应对各种挑战。作者并没有回避法律的严苛与不近人情,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法律既是约束,也是保护。这种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充满了可感可触的温度。
评分这是一次非常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秦镜高悬》没有让人昏昏欲睡的冗长叙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智性探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读到那些关于古代审判的细节,我仿佛化身为一名旁观者,看着那些智慧的法官如何凭借经验和逻辑,辨别真伪,查明真相。书中对法律的解释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展现了其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演变和调整。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生命力,以及它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适应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法律的公正性和局限性都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并没有将古代法律神化,而是坦率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不公之处,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可信。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秦镜高悬》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社会研究著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法律在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方面所扮演的极其深刻的角色。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但《秦镜高悬》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法”也同样是支撑起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石。从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到基层乡邻之间的道德约束,法律的触角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者的论述非常严谨,旁征博引,从各种史料中挖掘出鲜为人知的细节,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古代法律图景。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法律条文,更是在分析这些法律条文背后的社会动因和哲学思想。比如,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博弈与融合,如何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从而塑造了不同阶层人群的行为模式和道德标准。读到此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今天的一些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竟然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刻剖析。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送货速度快,很好。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物超所值
评分正版~~~~~~~~~~~~~~~~~~~~~~~~~~~~
评分一般,普及册子
评分物超所值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