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色彩饱和度很高,视觉冲击力挺强,那种略带复古又有点迷幻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传达的“流行”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挺有分量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挺充实的。内页的纸张质感也还不错,油墨印制清晰,排版上没有那种过于学院派的刻板,留白处理得比较得当,读起来不会觉得眼睛很累。不过,内页的插图选择上,我个人觉得有些地方可以更丰富一些,尤其是在介绍一些早期音乐流派的段落,如果能配上当时标志性的唱片封面或者乐队照片,那代入感会更强。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硬件条件是合格的,算是一本在视觉上也能吸引人的音乐读物。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和行文流畅度。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它会写得枯燥乏味,毕竟“基础知识”这个词听起来就挺像教科书的。但翻开之后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行文节奏掌握得不错,没有那种生硬的知识点堆砌感。他似乎很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串联起不同的音乐现象和时代背景,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乐评人娓娓道来,而不是在背诵资料。尤其是某些章节对于音乐工业转型期的描述,那种紧迫感和戏剧性被捕捉得很到位。只是,有些地方的逻辑跳跃性稍微大了点,可能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中间的过渡需要多读几遍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范围和取舍标准,是我认为它最值得探讨的部分。它显然试图搭建一个广阔的音乐地图,从早期的根源音乐谈起,逐步延伸到后来的电子乐和嘻哈文化。这种宏大的视角是令人钦佩的。然而,正是这种广度,导致了某些关键节点的深度略显不足。比如,在探讨特定地区(比如亚洲或南美)的流行音乐演变时,往往只有寥寥数语带过,更多笔墨还是集中在英美主流音乐的脉络上。这让这本书的“中外”二字,在实际内容分配上显得有些失衡。对于想深入了解非西方流行音乐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入门的引子,而非详尽的指南。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上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谨慎和平衡。它在引用观点和阐述理论时,总是会加上很多限定词,避免给出过于绝对的判断,这一点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它更倾向于描述现象和趋势,而非强行划分风格的界限。例如,在定义“什么是流行”时,它没有给出一个铁板钉钉的标准答案,而是列举了市场数据、文化影响力和艺术创新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模式,对于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非常有帮助。但这种“事事周到”的态度,也使得这本书在面对那些极具争议性或颠覆性的音乐事件时,少了那么一点点“冲劲”和立场。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对于一个想要系统梳理自己音乐知识的爱好者来说,它就像一张导航图,让你知道哪些是主干道,哪些是岔路口。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将音乐仅仅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变迁、技术进步和商业运作的交叉口进行考察。例如,它对采样技术、媒介更迭如何重塑音乐消费习惯的分析,非常到位。它让我意识到,理解流行音乐,不仅要听旋律,更要理解它背后的时代脉搏。虽然有些地方的深入探讨需要读者自行去寻找其他更专业的书籍,但作为一本全面而又易读的导论性作品,它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成功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各个流派的兴趣。
评分总的来说,比较满意
评分一次买了三整箱的书,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还需要慢慢消化。
评分所有的音乐风格,很多的国内外经典巨星的介绍
评分此书 厚厚的 而且价钱不是很贵!像个大辞典似的 挺好的!
评分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
评分很快哦,一天就到。
评分复印本。。?
评分所有的音乐风格,很多的国内外经典巨星的介绍
评分一次买了三整箱的书,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还需要慢慢消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