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室内乐歌曲集1(附光盘)

意大利室内乐歌曲集1(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莹,郭淑珍 著
图书标签:
  • 意大利
  • 室内乐
  • 歌曲
  • 艺术歌曲
  • 声乐
  • 音乐
  • 古典音乐
  • 附光盘
  • 合唱
  • 意大利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4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836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页数:21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是“BelCanto”意大利美声学派及歌剧的发源地。歌剧自1600年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之后,经几百年发展、传袭,至今已成为全世界人类共有的文化艺术遗产。歌.剧是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与此同时,以演唱艺术歌曲、室内乐声乐作品为主的音乐会、音乐沙龙,又是声乐表演艺术的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意大利不仅拥有歌剧这一艺术瑰宝,同时也拥有大量珍贵的室内乐歌曲。

内页插图

目录

焦阿基诺·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誓言(La promessa)
2.责备(Il fimprovero)
3.离别(La Partenza)
4.酒神节(L’orgia)
5.邀请(L’invito)
6.阿尔卑斯山上的牧羊女(La Pastorella delle Alpi)
7.岗朵拉之旅(La gita in gondola)
8.舞曲(La Danza)
9.佛罗伦萨的卖花人(La:fioraia fiorentina)
10.威尼斯赛船会(La regata veneziana)(声乐套曲)
(1)安佐列塔在赛前(Anzoleta avanti la regata)
(2)安佐列塔在赛中(Anzoleta co passa la regata)
(3)安佐列塔在赛后(Anzoleta dopo la regata)

盖塔诺·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1.永恒的爱情与忠贞(Eterno amore e fe)
12.摇篮曲(La ninna nanna)
13.船夫曲(Il barcaiolo)
14.午夜时分(A mezzanotte)
15.纺锤之歌(La conocchia)
16.爱与死(Amore e morte)
17.我要盖座房子(Me voglio fa’na casa)
18.泪水(una lacrima)
19.啊!美丽的依蕾内,请别忘记!(Ah! rammenta,o bella Irene)
20.珠宝镶嵌的棕色头发(Ne omerh labmna chioma)

温琴佐·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
21.小蝴蝶(La farfalletta)
22.热切的愿望(Il fervido desiderio)
23.忧郁女神,秀美迷人(Malinconia,Ninfa gentile)
24.去吧,幸运的玫瑰(Vanne,O rose fortunata)
25.恋爱中美丽的尼斯(Bella Nice,che d’amore)
26.如果我不能,至少(Almen se non poss’io)
27.求你,我的好宝贝(Per pieta,bell’idol mio)
28.让她高兴吧(Ma rendi pur contento)

前言/序言

  众所周知,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是“BelCanto”意大利美声学派及歌剧的发源地。歌剧自1600年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之后,经几百年发展、传袭,至今已成为全世界人类共有的文化艺术遗产。歌.剧是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与此同时,以演唱艺术歌曲、室内乐声乐作品为主的音乐会、音乐沙龙,又是声乐表演艺术的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意大利不仅拥有歌剧这一艺术瑰宝,同时也拥有大量珍贵的室内乐歌曲。
  “室内乐声乐作品”,在意大利称为“Composizioni vocali da camera”,顾名思义,它具有“室内乐”的特点,演唱时不需要使用戏剧性的力量,是声乐教学训练声音极好的教材。在当今世界各国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Arie antiche)往往作为学习声乐的基础曲目,“意大利室内乐声乐作品”则是在此之后过渡到歌剧作品学习的必要训练曲目。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来讲,在发声技巧的学习过程中,室内乐声乐作品的学习与演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室内乐声乐作品的学习与演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如果说歌剧唱段的演唱是在正确掌握意大利美声学派(Bel Canto)歌唱技巧以后的一种目的与结果的话,那么,室内乐声乐作品的演唱不仅是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更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是通往歌剧演唱的必经之路。目前,声乐学习者往往入门时学习一些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之后就马上开始大量歌剧唱段的演唱。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急于求成”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仅仅通过歌剧唱段的学习使演唱者迅速掌握发声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且这很可能会因演唱者在没有完全掌握发声技术的情况下,过早演唱戏剧性强、歌唱难度大的歌剧作品而损害了其娇嫩的声带,从而影响他今后的演唱生涯。
  歌剧唱段的学习需要在已经掌握并可以熟练运用声音技术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在声乐教学中,在进入歌剧唱段的学习之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进行一些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学习,在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声音技术之后,下一个阶段学习、训练最好的教材就是室内乐声乐作品了。但由于各种因素,当然最重要的国内乐谱的缺乏,导致了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室内乐声乐作品的学习落后于日、韩等亚洲国家,出现了声乐教学的“断层”:在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学习之后马上进入歌剧唱段的学习与演唱,缺失了室内乐声乐作品这一学习的范畴。
  室内乐声乐作品的学习与演唱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具有实用价值。相对于耗资巨大的歌剧来说,以音乐会形式出现的声乐艺术表演形式,更适合于室内乐声乐作品的使用。所谓的艺术歌曲、声乐室内乐作品,它们的起源可以说都是来自为音乐会、音乐沙龙之需的创作,因此,室内乐声乐作品可作为音乐会演唱的极佳之选。如果说歌剧如汹涌澎湃的大海,通过庞大的交响乐队及合唱、灯光、舞美相交织的戏剧效果带给观众激情的碰撞的话,那么艺术歌曲、室内乐声乐作品的演绎,则如淙淙的泉水,清新隽永,高雅脱俗,使听者耳目一新。
  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Donizetti)、贝利尼(Bellini)、威尔第(Verdi)、普契尼(Puccini)、马斯卡尼(Mascagni)、赞多纳伊(Zandonai)、莱翁卡瓦洛(Leoncavavallo),这些都是在意大利歌剧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作曲家,他们创作有大量流芳百世、耳熟能详的歌剧作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介绍,该书与《意大利室内乐歌曲集1(附光盘)》内容无关。 --- 图书名称: 《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演变:从吉格到赋格的结构分析》 作者: 维尔纳·施密特 出版社: 音乐史学研究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580页(附乐谱插页12页) ISBN: 978-1-5678-9012-3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欧洲键盘音乐在风格、结构和技术运用上的关键性转变。作者维尔纳·施密特,一位享誉国际的音乐学家和键盘演奏家,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和稀有手稿的细致考证,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巴洛克键盘音乐发展图景。全书聚焦于键盘乐器——尤其是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在这一时期作为独奏和伴奏媒介的地位确立,以及与之相关的音乐体裁的成熟与创新。 第一部分:前奏与基石——巴洛克早期键盘艺术的奠基 本书伊始,作者首先回顾了文艺复兴晚期向巴洛克过渡期的键盘音乐特征。重点分析了意大利帕韦尔的托卡塔(Toccata)和幻想曲(Fantasia)在即兴性与结构化之间的张力。 第一章:意大利的“触键艺术”:即兴与装饰的初步融合 详细考察了克劳迪奥·梅洛蒂(Claudio Merulo)和安德烈亚·加布里埃里(Andrea Gabrieli)的作品。施密特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使用音型发展(Figuration)来延长乐思,并首次将模仿手法系统地引入非对位性作品中。通过对这些早期作品的音响学分析,揭示了键盘织体从声部独立转向垂直和声色彩增强的趋势。 第二章:尼德兰学派的织体革命 本章将视野转向佛兰德斯地区,探讨了扬·彼得斯松·斯维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在联结意大利与德意志音乐传统中的核心作用。施密特的论述核心在于斯维林克如何将意大利的赋格技法与尼德兰的复调传统相结合,并首次将“变奏曲”(Variations)作为一种独立的、结构严谨的键盘体裁推向成熟。特别分析了其键盘组曲中,不同舞曲(帕凡舞、加拉德舞曲、萨拉班德、吉格)之间在节奏和情绪上的递进关系。 第二部分:中巴洛克的交汇与创新——法国与德国的对话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巴洛克音乐的黄金时期,分析了法国宫廷音乐对键盘乐器独特音色(特别是羽管键琴的两个键盘)的适应性要求,以及德国地区对严格复调技巧的极致追求。 第三章:法国“键盘之王”:舞曲组曲的精雕细琢 这一章全面梳理了法国羽管键琴学派的风格特征。作者认为,法国作曲家(如雅克·尚邦尼埃尔、弗朗索瓦·库普兰)的核心贡献在于其对“曲式”(Style Brisé,破碎式)的处理和对装饰音的规范化。详细剖析了库普兰《键盘曲集》中,双重奏(Doubles)的精妙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踏板和键盘切换指示,来描绘特定的情感场景(如“画意”)。 第四章:德意志的结构巅峰:巴赫的赋格艺术 这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一章,集中讨论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键盘音乐上的集大成地位。施密特并未停留在对《平均律键盘曲集》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巴赫如何通过对“主题发展”(Fortspinnung)的掌握,将早期托卡塔的自由结构融入到赋格的严密框架中。分析细致入微,涵盖了: 1. 单主题与双主题赋格的结构差异: 对答题(Answer)的转调处理,以及中段(Episode)的素材提炼。 2. 主题的演变应用: 如何在《平均律》的二十四调中保持主题的本质特征不变。 3. 管风琴作品中的空间感: 对莱比锡圣多马教堂管风琴作品中,和声进行与器乐音色(如簧片音栓与普林斯音栓的交替使用)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声学模拟分析。 第三部分:风格的转型与过渡——洛可可与早期古典主义的影响 在巴赫逝世后,键盘音乐开始经历向更轻盈、更注重旋律线条的“情感风格”(Empfindsamer Stil)转变。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这些过渡期的作品如何为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形式铺平了道路。 第五章:从“炫技”到“抒情”:前古典时期的羽管键琴 本章重点考察了德国的卡尔·菲利普·伊曼努尔·巴赫(C.P.E. Bach)的作品。施密特强调了C.P.E.巴赫在保持对位复杂性的同时,如何通过更长的、歌唱性的旋律线和更频繁的情绪波动(如“惊愕与叹息”)来打破严格的巴洛克平衡。通过分析其键盘奏鸣曲,展示了曲式发展中引入呈示部(Exposition)的早期迹象。 第六章:奏鸣曲的曙光——多元风格的融合 收尾部分讨论了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在西班牙对单乐章键盘曲的贡献。施密特认为,斯卡拉蒂的“练习曲”(Essercizi)是巴洛克复调织体与古典主义清晰结构间的关键桥梁。通过对斯卡拉蒂近五百首奏鸣曲中对“对比”和“快速段落发展”的分析,阐明了其作品如何预示了古典奏鸣曲式中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的基本要素。 附录与方法论 本书的附录部分提供了详尽的术语表,涵盖了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中特有的演奏术语(如 notes inégales, agréments)。方法论部分则阐述了作者融合了历史语境分析、结构主义分析和现代声学模型的交叉研究方法。大量的乐谱插页(如原版手稿的对比图、巴赫赋格中主题的变形图解)极大地增强了学术的可读性和操作性。 --- 目标读者群: 音乐学、音乐史、键盘演奏专业的学生与研究人员;资深的键盘乐器演奏家;以及对17至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感兴趣的严肃读者。 本书价值: 《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演变》不仅仅是一部风格史,更是一部技术与美学深度交织的结构分析指南,为理解西方键盘音乐的古典主义转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理论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白,从侧脊的装订工艺到书脊上烫金的书名,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精装硬壳,拿在手上份量十足,给人一种庄重而可靠的感觉。打开书页时,那种略微“吱嘎”的摩擦声,伴随着淡淡的油墨香气,构筑了一种独属于实体书的仪式感。这种对材质和工艺的执着,让这本书在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传承的物件。即便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拥有这样一本实体书,阅读起来的心情都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堪称一绝,布局的疏密有致,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觉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被文字挤压的压迫感。字体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衬线体的运用使得文字清晰易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注意到一些段落的引文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或倾斜处理,这种细微的区分有效地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使得信息获取更加直观明了。而且,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每一章的开头都设置了富有哲理的小引言,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深度思考,也让我对书中内容抱有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走的是简约现代路线,封面设计极具几何美感,大面积的纯色背景上只有极简的元素点缀,没有冗余的装饰,反而衬托出一种高级的质感。我观察到,书脊部分的处理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布面包裹,手感温润,与硬壳的冷静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种材质上的碰撞反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内页的裁切边缘处理得非常平整光滑,显示出极高的制作水准。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冷静、克制,却又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这内在力量的源头——也就是书中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感觉非常典雅,仿佛时光的沉淀都凝结在了这厚实的纸张里。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侧边有非常精美的书签带,这对于经常需要停下来思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贴心至极的设计。封面的设计虽然朴素,但其纹理的处理却非常别致,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光泽变化,这种光影的互动极大地丰富了视觉体验。更值得一提的是,书本的尺寸设计非常适合单手持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腕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种对人体工学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舒适度的不懈追求,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无比的放松和投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上典雅的金色烫印字体,一股古典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棒,摸起来光滑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版本。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插画,线条流畅,色彩淡雅,为整本书定下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基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和感受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足以让人心情愉悦,感觉到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对于注重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外部呈现绝对是加分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