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程 高级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

声乐教程 高级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杉小溪 编
图书标签:
  • 声乐
  • 老年大学
  • 教材
  • 音乐
  • 艺术
  • 声乐教学
  • 老年教育
  • 文化
  • 学习
  • 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8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94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声乐教程 高级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有一百首曲目,包括艺术歌曲、歌剧选曲、意大利歌曲、民间小调和创作歌曲。曲目风格多样化,旨在能使同学们全方位的了解声乐作品,并在演唱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在声音和表演上完整的再现作品。曲目的选择还考虑到了声部的划分,无论是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和女中音,各声部都有相对应的曲目,除此之外,在唱法上,也分别选出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所对应的曲目,以期为提高班的同学树立自己的演唱风格提供帮助。

目录

1.芦花
2.天路
3.望月
4.报答
5.鳟鱼
6.牧笛
7.飞天
8.眷恋
9.回忆
10.母亲
11.情歌
12.红旗颂
13.延安颂
14.满江红
15.母亲河
16.槐花海
17.包楞调
18.大黄河
19.黄河怨
20.公仆赞
21.故乡雨
22.小白菜
23.故园恋
24.跟你走
25.红土香
26.望乡词
27.祖国万岁
28.阳光路上
28.乡音乡情
30.小河淌水
31.松花江上
32.大江东去
33.那就是我
34.北京颂歌
35.青藏高原
36.五星红旗
37.西部放歌
38.锦绣中华
39.我心永爱
40.英雄赞歌
41.亲吻祖国
42.美丽家园
43.嘉陵江上
44.五哥放羊
45.断桥遗梦
46.黄河渔娘
47.走进春天
48.岩口滴水
49.小河淌水
50.爱在天堂
51.峨嵋酒家
52.枫桥夜泊
53.文成公主
54.千古绝唱
55.梁祝新歌
56.木兰从军
57.女人善变
58.太阳的儿子
59.蓝色爱情海
60.不幸的人生
61.七月的草原
62.永远跟你走
63.天地喜洋洋
64.春天的芭蕾
65.春江花月夜
66.斗牛士之歌
67.晴朗的一天
68.你们可知道
69.举杯吧朋友
70.我爱你。中国
71.哈巴涅拉舞曲
72.火把节的火把
73.在中国大地上
74.玛依拉变奏曲
75.我亲爱的爸爸
76.喀什噶尔女郎
77.忆秦娥·娄山关
78.啊!我的虎子哥
79.再见了,大别山
80.断桥——小青的歌
81.我像雪花天上来
82.我站在铁索桥上
83.看见你们格外亲
84.纳西篝火啊哩哩
85.万里春色满家园
86.满城尽带黄金甲
87.娘在那片云彩里
88.但愿不再是梦里
89.来香巴拉看太阳
90.蝶恋花·答李淑一
91.祖国。我为你干杯
92.山里的女人喊太阳
93.军营飞来一只百灵
94.沂蒙山我的娘亲亲
95.我的深情为你守候
96.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97.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
98.母亲河,我喊你一声妈妈
99.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
100.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
附录一:力度术语
附录二:力度变化术语
附录三:速度术语
附录四:速度变化术语
附录五:修饰词
附录六:表情术语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非《声乐教程 高级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类型的图书内容,避免提及原书信息,并力求自然流畅: --- 《交响诗的演变与审美:从李斯特到德彪西》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史上最具变革性、也最富文学色彩的体裁——交响诗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其艺术成就。本书不仅梳理了弗朗茨·李斯特创立这一形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更系统地考察了其后继者如柏辽兹、斯美塔那、理查·施特劳斯以及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如德彪西等人如何继承、发展和超越了早期模式,最终使其成为管弦乐队音乐表达复杂叙事与抽象意境的有力载体。 第一部分:浪漫主义的叙事冲动与交响诗的诞生 本部分聚焦于浪漫主义初期对纯器乐体裁的革新渴望。在古典主义的奏鸣曲式和交响曲结构逐渐被视为束缚之时,作曲家们急需一种能够直接承载文学、哲学、历史题材的音乐形式。 李斯特的“主题变形”与诗意纲领: 详细探讨了李斯特如何通过“主题变形”技巧,将单一的音乐动机与文学主题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双向渗透”。我们将分析《前奏曲》的结构哲学,理解其如何构建一个“没有文字却能讲述故事”的音乐剧场。 柏辽兹的先驱地位: 考察了尽管未直接使用“交响诗”一词,但《幻想交响曲》如何奠定了标题音乐的叙事基础。重点分析其“主导动机”的运用,以及这种手法在描绘内心冲突和外部事件时的表现力。 中欧民族乐派的“祖国之声”: 集中讨论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组曲,特别是《伏尔塔瓦河》。这部分将展示交响诗如何成为民族身份建构的工具,音乐如何通过描绘具体的地理风貌和历史传说,唤起听众的集体记忆和爱国情怀。 第二部分:晚期浪漫主义的戏剧性巅峰与百科全书式探索 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交响诗在规模、配器复杂性和情感深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许多作品展现出宏大的叙事野心和对哲学母题的探讨。 理查·施特劳斯的巅峰成就: 深入剖析了理查·施特劳斯如何将交响诗推向技术与表现力的极致。我们将细致分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哲学根基(尼采思想的影响),以及《英雄的生涯》中自传性叙事的创新运用。探讨其在管弦配器上如何利用复杂的复调织体和创新的音色组合来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 叙事与心理的交织: 探讨了如圣-桑的《骷髅之舞》等作品中,对死亡主题和民间传说的奇幻处理方式,以及如何利用管弦乐的对比手法来营造戏剧张力。这部分也将触及一些被忽视的杰出作品,如沃尔夫的交响诗,它们在音乐语言上更为内敛和抒情。 第三部分:印象主义的消解与现代的开启 二十世纪初,随着音乐语言的解放和对传统浪漫主义的反思,交响诗的“叙事”职能开始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对瞬间感受、光影变化和非西方美学的探索。 德彪西的“音色印象”: 重点分析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大海》。本书认为,德彪西并未放弃标题,但他将标题从明确的“故事”转向了难以言喻的“氛围”和“感觉”。考察他如何运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复杂的和声色彩来“绘画”,使听众沉浸于音响的流变之中,而非跟随线性的情节发展。 从“描绘”到“冥想”: 讨论了交响诗体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适应现代主义的审美转向。对比分析早期的“事件驱动型”交响诗和晚期的“心理状态驱动型”作品,揭示交响诗如何完成从具象叙事向抽象音乐哲思的过渡。 核心价值与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历史分析与作品细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基于作曲家的书信、时代评论,更辅以详细的乐谱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配器技术和结构布局。对于音乐专业人士,本书提供了深入的技法参考;对于普通爱好者,它则提供了一把钥匙,去解锁这些宏大管弦乐作品背后的思想世界和情感深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以更丰富、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欣赏这些定义了浪漫主义晚期音乐面貌的杰作。 目标读者: 音乐学院学生、指挥与作曲专业人士、交响乐爱好者、十九世纪艺术史研究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接触了市面上好几本所谓的“高级”声乐教材,很多都是华而不实,动不动就要求你达到歌剧演员的标准,读起来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声乐教程》给我的感觉是脚踏实地,它对“高级”的定义似乎不是指技巧的复杂程度,而是指对音乐理解的深度和演唱的成熟度。在讲解到艺术歌曲和民歌的诠释部分时,作者非常深入地挖掘了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歌词的文化内涵,引导我们不仅仅是用嗓子唱,更要用心去“诉说”。我发现,很多技巧性的内容,比如如何处理弱唱时的音准稳定性和如何在不增加气压的情况下保持声音的连贯性,都是通过分析具体的范例来展开的,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这对我这种对音乐历史和文学比较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教会我们如何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歌唱表达中,让“高级”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炫技,而是一种源自生命沉淀的艺术表达,这一点远超出了我原本对老年大学教材的期望。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自学了几年声乐的爱好者,我对于教材的内容深度是非常挑剔的。坦白说,市面上很多针对老年群体的教材,在到了高级阶段后,内容深度会明显不足,往往止步于基础的音阶和简单的歌曲处理上。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特别是关于人声的色彩变化和情感张力构建的部分,展现出了相当专业的视野。它开始探讨不同声部(虽然是针对业余爱好者,但理论架构是完整的)在处理复杂和声背景下的音准校正方法,并且引入了对不同时期声乐风格的简要比较分析。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处理气息支持和高音区过渡时的建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它没有简单地说“用腹部支持”,而是细致地描述了身体不同肌肉群的协同作用,并提供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帮助理解那种内在的支撑感。这种详尽且富有层次感的讲解,足以让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获得质的飞跃,它成功地搭建了从“会唱”到“会唱好”之间的桥梁。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的实用性,这是它区别于许多学院派教材的最大优点。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自我评估”环节和“小测验”,这些评估不是为了打分,而是为了帮助我们这些自学者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演唱习惯。比如,它会提供录音对照的标准,让你对比自己处理长乐句时的气息断点是否合理,或者对某个装饰音的处理是否符合作品要求。此外,教材对曲目的选择也极其独到,它涵盖了从经典的中国艺术歌曲到一些改编得非常精妙的西方艺术歌曲选段,这些选段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并且都配有详细的(非学术化)的演唱提示。比如,在处理一首略带悲伤情绪的歌曲时,教材建议我们如何调整声带的紧张度来获得略微沙哑的“颗粒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亮。这种关注“音色质感”的教学思路,对于我们希望在演唱中展现个人独特韵味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设计哲学,展现出一种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尊重。它不像有些教程那样,将所有内容塞进固定的课时框架里,而是鼓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节奏来吸收知识。我尤其欣赏它在每一章末尾都会出现的“拓展阅读”和“聆听建议”部分。比如,在学习了某个特定时期的歌曲技巧后,它会推荐几位该时期大师的录音版本供我们参考和对比,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听觉经验,帮助我们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听觉效果建立联系。对于我们老年学习者来说,最好的老师往往是那些真正伟大的演奏家,这本书做到了“以大师为师”的引导。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声乐导师,它没有急着让你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而是陪伴你享受每一次发声练习带来的进步和喜悦,这份耐心和深沉的关怀,是许多快节奏教材所不具备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声乐教程 高级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真是来得及时,我退休后一直想找点正经的声乐课学学,奈何市面上的教材大多是针对科班出身的年轻人,节奏太快,难度设置也不符合我们这个年纪的实际情况。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为我们老年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高深的乐理知识或者炫技的演唱技巧,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发声位置、气息的稳定性和共鸣腔体的认识开始讲解。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个章节后面都附带了大量的、针对老年人声带特点设计的练习曲目,比如那些音域跨度适中、节奏舒缓的民歌改编版,让人听起来亲切,练起来也不至于太吃力。而且,教材非常注重“慢工出细活”,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强调“放松”和“自然”,这对我们这些多年不用声带或者声带已经有所退化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老年人在学习新技能时可能会有的畏难情绪和生理上的限制,所以用词非常鼓励性,排版清晰,字体适中,即便是视力稍弱的同学也能看得清楚。这套教材不仅仅是教唱歌,更像是在教我们如何科学地、健康地使用我们重拾的歌喉,感觉很温暖,很贴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