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

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天彪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杨氏太极
  • 老架
  • 九十八式
  • 田谱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养生
  • 拳术
  • 中华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48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4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太极拳经典拳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所著内容经典,有很高的传承价值,有田谱杨氏老架98式传统套路的拳理拳法、技法演练要求与窍要解析,一招一式,举例讲解,图文并茂,规范准确,通俗易懂,并附有DVD演示光盘,直观易学。

作者简介

  蔡天彪,男,1942年出生,1954年师从浙东名师陈志远先生,学习太极拳、剑和太极推手等。现任宁波市武术协会主席、宁波市太极馆馆长,中国武术八段。
  1957年担任市武协教练,1983年担任宁波市武协副主席兼教练委员会主任,1987年担任市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1993年担任市武协主席,2000年被聘为浙江省武协副主席,2014年被浙江省武协聘为名誉副主席。先后兼任省涉外武术教练专家组副组长、省段位制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月担任宁波市太极馆馆长至今。
  1984-1988年连续五年在浙江省散手、推手比赛中担任副总裁判长兼太极推手裁判长,1985-2001年连续五届担任宁波市运会武术比赛总裁判长,1986年被国家体委批准授予全国优秀裁判员荣誉称号。自1957年起担任教练员至今,已辅导数万余人次学习各式太极拳、剑。2004年自编六式和十八式太极拳在浙江省首届高级涉外教练员培训班上进行教学推广,使该套路在省国际武术比赛中被列为比赛项目。近年来多次成功地策划、组织了宁波全市的群众健身运动和由本人创编的六式、十八式太极拳大型千人表演活动,2008年5月组织了宁波市迎奥运万人六式太极拳表演。2008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新编简易太极拳》一书,深受太极拳入门者的欢迎。
  1984-1985年应浙江省体委的邀请担任省散手、推手队教练员,并组团参加了全国对抗项目散手、推手比赛,荣获4金。1996年起连续担任宁波市武术队领队兼总教练,在参加全国太极拳锦标赛中,8年来共荣获11金、15银、18铜。2004年5月组团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全国武术锦标赛与专业队同场竞技,宁波市武术队共荣获2金、4银、3铜,并夺得了2004年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08年11月组织承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功力大赛、2013年组织策划并举办了宁波国际武术交流大会,以上赛事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自1997年至今,多次率团出访美、加、日、韩、法、奥、澳和新西兰等国及港、台等地区进行武术传授、推广和交流活动,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简介
二、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图解说明
三、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拳架动作谱名
四、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套路动作技法、窍要图说
五、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套路动作运行路线示意图
六、田兆麟拳社太极拳要义杨氏老架九十八式老拳谱影印范本
七、陈志远先师的太极十三势手抄真迹

附录
(一)太极拳说十要
(二)太极拳论
(三)十三势歌
(四)十三势行功心解
(五)十三势行功要解
(六)太极拳解
(七)太极拳论要解
(八)十三势说略
(九)五字诀
(十)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前言/序言


九十八式杨氏老架太极拳(田谱)释解 探寻传统武学的精髓,体悟身心和谐之道 《九十八式杨氏老架太极拳(田谱)释解》并非仅仅是一本武术招式的图解,它是一部浸润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瑰宝。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九十八式杨氏老架太极拳的精髓,以田谱为宗,逐一解析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劲力运用、呼吸配合以及身法变化。通过详实的文字阐述与精妙的图示辅助,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杨氏太极拳的传承脉络,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智慧。 一、 源远流长,传承有序:杨氏老架太极拳的文化基因 杨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中叶。由杨露禅先生创立,经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等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结构严谨、风格鲜明的杨氏太极拳体系。其中,老架式,尤其以其质朴、刚健、浑厚的特点,备受推崇,被视为杨氏太极拳的根基所在。 “田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承谱系,它不仅仅记录了拳架的演变,更凝结了历代先贤在拳法上的体悟与升华。本书以田谱为依据,是对这一珍贵武学遗产的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它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力求还原杨氏老架拳最本真的面貌,为有志于探求真传的习练者提供一条清晰而可靠的路径。 二、 九十八式,精妙绝伦:动作的艺术与科学 九十八式,并非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拳法演进过程中,在满足技击、养生、健身等诸多需求下,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与提炼的经典组合。每一式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一个动作都遵循着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 本书将逐一细致地讲解这九十八式: 起势: 动作看似简单,实则为整个拳架的开端,是调整身心、进入桩功的关键。本书将阐述起势时身体各部位的微妙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起势建立起与天地自然的连接。 金刚捣碓: 杨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之一,包含着“掤、捋、挤、按”等基本劲力的运用。我们将深入分析金刚捣碓在发力时的身法、步法、腰胯的协调,以及其蕴含的“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 第一路二十七势(或按田谱具体分式): 每一式都将被细致拆解。例如,在讲解“揽雀尾”时,不仅会演示其外形,更会深入探究其中的“掤、捋、挤、按”四劲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身体的转折、虚实的转换来达到劲力的连绵不断。对于“单鞭”,我们将解析其“蓄劲于脊,发力于指”的要领,以及如何通过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来体现其“人不知而己知”的精妙。 搬拦捶、斜飞势、肘底锤、倒撵猴、白蛇吐信、搂膝拗步…… 每一个熟悉或略显陌生的名字,都将在此书中被赋予生命。我们将重点解析其动作的“形”(外在姿态)、“意”(内在意识)、“气”(呼吸配合)、“力”(劲力运用)以及“神”(精神状态)的统一。 三、 释解精微,明辨毫厘: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书的“释解”二字,体现了其核心价值。我们不仅会呈现拳架的招式,更重要的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点。 步法解析: 太极拳的步法是身体的基础,决定了根基的稳固与劲力的传导。我们将详细阐述进退、虚实、闪转等各种步法的变化,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动作中做到“进退连,虚实分”。 身法之道: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等是太极拳身法的核心要领。本书将逐一剖析这些要领在实际动作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对于气息流通、劲力贯通的重要性。 劲力探源: 太极拳的劲力并非蛮力,而是化整为零、积少成多的内劲。我们将深入讲解“用意不用力”、“节节贯穿”等原则,解析如何通过腰胯的带动,将身体各部分的力协调一致地发出。 呼吸配合: 呼吸是太极拳的灵魂。我们将探讨顺呼吸、逆呼吸的运用,以及如何做到“呼吸与动作同步”,使呼吸成为连接身体内外、调节身心状态的关键。 虚实转化: 太极拳讲究虚实变化,阴阳相济。本书将解析如何在招式中做到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从而达到“似松非松、将松非松”的境界。 技击奥秘: 在养生健身之外,太极拳的技击性同样不容忽视。本书将在不脱离老架精髓的前提下,适当地揭示部分招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技击原理,如如何借力打力、如何控制对手重心等。 四、 丹道养生,身心合一:太极拳的超越意义 太极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武术范畴,它是一种融合了道家养生、中国哲学智慧的生活方式。本书在解析拳架的同时,也将融入对太极拳养生功效的阐述。 调和气血: 通过舒缓的动作与深长的呼吸,促进全身气血的流畅,达到疏通经络、强健脏腑的目的。 修炼心性: 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专注、宁静的心态,消除杂念,达到“心静体谅”的境界。 提升平衡感与协调性: 复杂的步法与精妙的身法训练,能够显著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四肢协调性。 增强免疫力: 长期练习能够增强身体的整体素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哲学智慧的体悟: 太极拳的“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等哲学理念,也将在具体的招式讲解中得到体现,引导读者在习练中感悟人生的智慧。 五、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 杨氏太极拳习练者: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 传统武术研究者: 对杨氏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感兴趣的研究者。 传统养生爱好者: 寻求一种科学、有效、健康的养生方式的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通过太极拳了解中国哲学、道家思想的读者。 《九十八式杨氏老架太极拳(田谱)释解》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著作。它不仅是拳法的教科书,更是智慧的启迪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您打开通往杨氏老架太极拳深层奥秘的大门,在拳架的演练中,体悟身心的和谐,感受生命的律动,实现技艺与哲学的双重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比我想象中要亲切得多。我本来以为这种老派拳种的解读,会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故作高深的描述,读起来会非常吃力。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师父,坐在你身边,慢慢为你拆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他总是能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听起来很玄妙的“劲路”和“意境”,比如讲解“揽雀尾”的松沉时,他提到“就像把一块湿海绵按入水中,既要沉下去,又不能把水溅出来”,这种直观的描述瞬间就打通了我的理解障碍。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武学的热爱与敬畏,以及急于将真谛传授给后人的心切,透过纸面都能真切感受到,让人读起来一点负担都没有,反而越来越有代入感和学习的冲动。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网络上搜索各种零散教学视频的习练者,我深知“口传心授”的重要性以及文字记录的局限性。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捕捉到了那种“精髓”并将其固化在了文字里。它强调的很多细节,比如眼神的运用、松紧的拿捏、身体重心的细微转移,往往是视频里一闪而过、难以捕捉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描述了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比如描述如何保持“根节”的连贯性时,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内在结构的感觉非常强烈。这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学习资料中脱颖而出,它提供了一种扎实可靠的、可供反复查验的“定海神针”,帮助我校正了以往因为模仿不当而养成的坏习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质感非常细腻的纸张,那种微微泛着古朴光泽的触感,配合着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正统”的感觉。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讲究,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让版面看起来不拥挤。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招式的示意图的绘制水平,线条流畅而精准,每一个关节的转折和力量的运行方向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武术书籍的图示往往模糊不清,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翻阅时,就能感觉到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形制美学的尊重,不单单是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中所载内容充满了信心,相信它一定能带领我进入一个严谨、规范的太极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拳架本身,但它在历史渊源、拳理辨析以及功法修炼的阶段划分上,都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述。例如,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太极拳流派风格差异的对比分析,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它不是简单地复述传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辨析和提升。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和进阶思路,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能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读完后,我感到自己不光是学了一套拳,更像是获得了一套系统化的武学思维方法论,受益匪浅,绝对是案头不可或缺的武学典籍。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架构上的搭建非常系统和完整,完全不是零散的招式堆砌。它从最基础的站桩和基本功练起,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套路中的每一个单动,最后才整合到完整的架子中去。这种由内而外、由简到繁的编排逻辑,非常符合人体运动学习的规律。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动作时,都不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还会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力学原理、呼吸的配合、意念的引导,都阐述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想要真正理解太极拳而非死记硬背招式的人来说,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读完第一部分的基础导论,我感觉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深度立刻拔高了一个层次,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慢动作舞蹈”。

评分

2005年版,《鲁迅全集》以崭新的面孔与广大读者见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继19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后,新版文集中增收了鲁迅佚文24篇、佚信18封以及《两地书》原信68封,《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约10万字,总卷数由1981年版的16卷增加至18卷。这次修订对注释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和修改,新版《全集》新增注释1000余条。 新在何处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校勘:改动了1000多处; 注释:更加客观、公正、科学。 数字解读 :新版《鲁迅全集》主要在收文、校勘、注释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由1981年版的16卷增至18卷,其中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改动达1000处,新增注释900余条,新增佚文23篇。 专家点评 :新版《鲁迅全集》融会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内容更加充实严谨,学术资料的可靠性更强。单独看某一处的修改,也许它很细微,甚至很琐碎,但综合每一个细微之处来看,《鲁迅全集》的修订呈现出的是蔚为大观的气象,体现了20多年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割裂了翻译和创作的联系,不能更好的体现鲁迅的精神。

评分

评分

2009年版,发轫于“五四”时期的中国新文学,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表现对象,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新的高峰,而巅峰之上的领军便是鲁迅。在经历了诸多变故后,他弃医从文,志在对国民予以根本的疗救。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逝世,他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著述,包括小说、散文、杂文、书信以及一些学术著作。毋庸置疑,鲁迅这些直面人生、向善求真的作品,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依然不可或缺。相对时代和民族,鲁迅都是超前的,其作品中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我们在继承这笔文化遗产时并不轻松。反复研读鲁迅的经典作品,是走近鲁迅的首要途径。《鲁迅经典全集(超值白金版)》是一部鲁迅经典作品集,收录了鲁迅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以及部分杂文。为了保持作品的原貌,其中有个别用字和当今现代汉语语法不统一的现象,我们都没有做改动。我们诚挚地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帮助你更透彻地了解鲁迅,开拓阅读视野,获得智慧启迪,提高人文素养。随着20多年来人文科学和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专家、读者陆续发现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鲁迅的佚文、佚信不断被发现,当时的注释有其历史的局限。此外,书中也有一些误植、误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在全集中有所体现。新版《鲁迅全集》新在哪里?其修订原则是“以1981年版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根据定稿,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修订编委会委员、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介绍说,在认定的23篇佚文中,内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绍外国文学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体裁包括杂文、诗歌等,反映了鲁迅文学创作道路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其中发表于1912年1月的《军界痛言》一文尤为重要。该文痛斥了辛亥革命后光复军在绍兴的一些劣行,在当时曾触动了一些光复军人士,他们对照此文进行检查,军风有所改变。与增收的文章相比,佚信的增收量更多。在新发现的20封佚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鲁迅写给张琴孙、蔡元培、宋庆龄、胡适、江绍原、郁达夫、杨之华、申彦俊等社会名流、外国友人的。其中一封是1933年鲁迅写给宋庆龄、蔡元培商讨共同营救被捕共产党人的信,弥足珍贵。这些信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交流、学术探讨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各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经历。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的《两地书》,鲁迅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信做了很多改动,包括删节内容、加写部分文字,同时鲁迅把原信全部抄录保存了下来。但1981年《鲁迅全集》出版时,鲁迅原信尚未印行。此次修订,在收入《两地书》的同时,将鲁迅的原信按时间顺序与鲁迅的其他书信一起编入书信卷,这样既保存了《两地书》作为独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读者看到鲁迅原信的全貌。鲁迅、茅盾联名致中共中央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发现,但专家们认为,此信没有原件依据,文字风格与鲁迅手笔完全不同,而且也不能证明此信经过鲁迅审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鲁迅、茅盾联名给中央写信确有其事,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献意义,并且在鲁迅生前公开发表过,应该在全集中得到反映。修订本将这封信编入书信卷附录,作为资料,便于读者查找。

评分

评分

2009年版,发轫于“五四”时期的中国新文学,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表现对象,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新的高峰,而巅峰之上的领军便是鲁迅。在经历了诸多变故后,他弃医从文,志在对国民予以根本的疗救。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逝世,他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著述,包括小说、散文、杂文、书信以及一些学术著作。毋庸置疑,鲁迅这些直面人生、向善求真的作品,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依然不可或缺。相对时代和民族,鲁迅都是超前的,其作品中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我们在继承这笔文化遗产时并不轻松。反复研读鲁迅的经典作品,是走近鲁迅的首要途径。《鲁迅经典全集(超值白金版)》是一部鲁迅经典作品集,收录了鲁迅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以及部分杂文。为了保持作品的原貌,其中有个别用字和当今现代汉语语法不统一的现象,我们都没有做改动。我们诚挚地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帮助你更透彻地了解鲁迅,开拓阅读视野,获得智慧启迪,提高人文素养。随着20多年来人文科学和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专家、读者陆续发现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鲁迅的佚文、佚信不断被发现,当时的注释有其历史的局限。此外,书中也有一些误植、误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在全集中有所体现。新版《鲁迅全集》新在哪里?其修订原则是“以1981年版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根据定稿,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修订编委会委员、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介绍说,在认定的23篇佚文中,内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绍外国文学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体裁包括杂文、诗歌等,反映了鲁迅文学创作道路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其中发表于1912年1月的《军界痛言》一文尤为重要。该文痛斥了辛亥革命后光复军在绍兴的一些劣行,在当时曾触动了一些光复军人士,他们对照此文进行检查,军风有所改变。与增收的文章相比,佚信的增收量更多。在新发现的20封佚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鲁迅写给张琴孙、蔡元培、宋庆龄、胡适、江绍原、郁达夫、杨之华、申彦俊等社会名流、外国友人的。其中一封是1933年鲁迅写给宋庆龄、蔡元培商讨共同营救被捕共产党人的信,弥足珍贵。这些信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交流、学术探讨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各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经历。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的《两地书》,鲁迅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信做了很多改动,包括删节内容、加写部分文字,同时鲁迅把原信全部抄录保存了下来。但1981年《鲁迅全集》出版时,鲁迅原信尚未印行。此次修订,在收入《两地书》的同时,将鲁迅的原信按时间顺序与鲁迅的其他书信一起编入书信卷,这样既保存了《两地书》作为独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读者看到鲁迅原信的全貌。鲁迅、茅盾联名致中共中央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发现,但专家们认为,此信没有原件依据,文字风格与鲁迅手笔完全不同,而且也不能证明此信经过鲁迅审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鲁迅、茅盾联名给中央写信确有其事,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献意义,并且在鲁迅生前公开发表过,应该在全集中得到反映。修订本将这封信编入书信卷附录,作为资料,便于读者查找。

评分

评分

评分

2009年版,发轫于“五四”时期的中国新文学,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表现对象,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新的高峰,而巅峰之上的领军便是鲁迅。在经历了诸多变故后,他弃医从文,志在对国民予以根本的疗救。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逝世,他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著述,包括小说、散文、杂文、书信以及一些学术著作。毋庸置疑,鲁迅这些直面人生、向善求真的作品,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依然不可或缺。相对时代和民族,鲁迅都是超前的,其作品中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我们在继承这笔文化遗产时并不轻松。反复研读鲁迅的经典作品,是走近鲁迅的首要途径。《鲁迅经典全集(超值白金版)》是一部鲁迅经典作品集,收录了鲁迅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以及部分杂文。为了保持作品的原貌,其中有个别用字和当今现代汉语语法不统一的现象,我们都没有做改动。我们诚挚地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帮助你更透彻地了解鲁迅,开拓阅读视野,获得智慧启迪,提高人文素养。随着20多年来人文科学和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专家、读者陆续发现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鲁迅的佚文、佚信不断被发现,当时的注释有其历史的局限。此外,书中也有一些误植、误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在全集中有所体现。新版《鲁迅全集》新在哪里?其修订原则是“以1981年版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根据定稿,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修订编委会委员、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介绍说,在认定的23篇佚文中,内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绍外国文学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体裁包括杂文、诗歌等,反映了鲁迅文学创作道路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其中发表于1912年1月的《军界痛言》一文尤为重要。该文痛斥了辛亥革命后光复军在绍兴的一些劣行,在当时曾触动了一些光复军人士,他们对照此文进行检查,军风有所改变。与增收的文章相比,佚信的增收量更多。在新发现的20封佚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鲁迅写给张琴孙、蔡元培、宋庆龄、胡适、江绍原、郁达夫、杨之华、申彦俊等社会名流、外国友人的。其中一封是1933年鲁迅写给宋庆龄、蔡元培商讨共同营救被捕共产党人的信,弥足珍贵。这些信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交流、学术探讨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各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经历。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的《两地书》,鲁迅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信做了很多改动,包括删节内容、加写部分文字,同时鲁迅把原信全部抄录保存了下来。但1981年《鲁迅全集》出版时,鲁迅原信尚未印行。此次修订,在收入《两地书》的同时,将鲁迅的原信按时间顺序与鲁迅的其他书信一起编入书信卷,这样既保存了《两地书》作为独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读者看到鲁迅原信的全貌。鲁迅、茅盾联名致中共中央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发现,但专家们认为,此信没有原件依据,文字风格与鲁迅手笔完全不同,而且也不能证明此信经过鲁迅审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鲁迅、茅盾联名给中央写信确有其事,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献意义,并且在鲁迅生前公开发表过,应该在全集中得到反映。修订本将这封信编入书信卷附录,作为资料,便于读者查找。

评分

2005年版,《鲁迅全集》以崭新的面孔与广大读者见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继19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后,新版文集中增收了鲁迅佚文24篇、佚信18封以及《两地书》原信68封,《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约10万字,总卷数由1981年版的16卷增加至18卷。这次修订对注释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和修改,新版《全集》新增注释1000余条。 新在何处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校勘:改动了1000多处; 注释:更加客观、公正、科学。 数字解读 :新版《鲁迅全集》主要在收文、校勘、注释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由1981年版的16卷增至18卷,其中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改动达1000处,新增注释900余条,新增佚文23篇。 专家点评 :新版《鲁迅全集》融会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内容更加充实严谨,学术资料的可靠性更强。单独看某一处的修改,也许它很细微,甚至很琐碎,但综合每一个细微之处来看,《鲁迅全集》的修订呈现出的是蔚为大观的气象,体现了20多年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割裂了翻译和创作的联系,不能更好的体现鲁迅的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