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雕刻技艺与鉴别收藏

歙砚:雕刻技艺与鉴别收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中泰 著
图书标签:
  • 歙砚
  • 砚石
  • 雕刻
  • 工艺
  • 收藏
  • 鉴别
  • 文房四宝
  • 传统工艺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57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4464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76
字数:3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专业性的歙砚鉴赏专著,认识歙砚和了解歙砚的必读物。

  书中收录了二百余方历代歙砚精品,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发表。

  一代大师,被称为“中国的人间国宝”。

  一部佳作,传承着歙砚的千年文化。

内容简介

  歙砚,又称龙尾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做过极高的评价,此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歙砚也无不喜爱与赞美。

  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交辉,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雕刻技艺和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歙砚的发展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本书作者胡中泰与歙砚相伴走过三十余年,他将这些年对歙砚发展的认识与感悟重新整理编著此书。书中收录了二百余方历代歙砚的精品彩图,完美概述了歙砚的历史沿革,呈现出各类品种的纹理特征,剖析了变化多样的雕刻造型。此书为读者在认识歙砚和了解歙砚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是国内专业性的歙砚鉴赏专著。


作者简介

  胡中泰,江西婺源人,教授级工艺美术师,龙尾砚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第五届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

  胡中泰善书画,工金石,尤精于刻砚。从事歙砚雕刻、研究工作三十多年,砚雕作品曾获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被选作国家礼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出版个人作品集《砚里砚外》,编著《中国名砚鉴赏》《中日交流砚作集》《中华文房》《龙尾砚》《歙砚的鉴别和欣赏》《中国石砚概观》《歙砚赏鉴》《歙砚新作集》等书籍。曾应邀赴日本等地开展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获“中国歙砚传承特别贡献奖”和“2012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典型人物”称号。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南卫视、江西卫视,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江西日报、美国侨报等对其人其艺均有报道,日本《辰野新闻》称其为“中国的人间国宝”。

内页插图

目录

前 言 1

第一章 歙砚之前砚的概况 5

第一节 砚的早期形式 8

第二节 汉代砚的确立和对砚产生年代的思考 10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砚及以后砚的发展 13

第二章 歙砚的由来 19

第一节 歙砚的多个称谓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2

第二节 歙砚的本义与引申义 24

第三节 歙砚与歙县 25

第三章 历代歙砚的发展 29

第一节 歙砚的起源 32

一 唐代龙尾石的开采 33

二 唐代龙尾砚的制作 35

第二节 歙砚的兴盛时期 36

一 南唐 歙砚走向繁荣的前奏 36

二 宋代 歙砚的鼎盛时期 37

第三节 歙砚的衰退时期 50

一 元代的歙砚 50

二 明代的歙砚 53

三 清代的歙砚 64

第四节 歙砚的复兴时期 76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歙砚 76

二 市场经济时期的歙砚 79

三 当代龙尾石的开采 80

四 当代歙砚的制作 85

五 当代名家题歙砚 93

第五节 回顾歙砚历史的思考 107

一 文化的繁荣与歙砚的关系 107

二 龙尾石的开采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108

三 歙砚与端砚 109

第四章 歙砚的三要素 111

第一节 龙尾石 114

一 龙尾山 114

二 龙尾石的三大特征 117

三 龙尾石的砚坑与开采的概况 198

第二节 实用 218

一 研磨的功能 218

二 发墨的性能 219

第三节 造型 220

第五章 歙砚的制作技艺 223

第一节 历代歙砚的造型 226

一 歙砚造型的种类 226

二 历史上歙砚几种造型的产生与演变 235

第二节 历代歙砚的图案形式与雕刻手法 251

一 歙砚中常用的图案形式 251

二 歙砚主要的几种雕刻手法 254

第三节 歙砚的雕刻艺术风格 255

第四节 歙砚雕刻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57

一 砚雕的解读 257

二 砚雕的程序 258

三 砚坯制作的工具与方法 275

四 砚的雕刻工具与使用方法 278

五 雕刻的形式与手法 284

六 雕刻的刀法与步骤 294

七 砚上文字的雕刻 301

八 电脑制图与机器雕刻 303

第五节 歙砚制作技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305

一 工艺与艺术 306

二 技术与艺术 307

三 材质美与人工美 308

四 传统与创新 309

第六章 歙砚的辨别与收藏 313

第一节 龙尾石的辨别 316

一 砚石的内在质量决定着砚石的优劣 316

二 砚石与砚坑 317

三 老坑与新坑 320

四 辨别龙尾石优劣的方法 322

五 龙尾石与他石的辨别 324

第二节 歙砚的辨别 338

一 用的功能 339

二 美的形式 339

三 古砚与新砚 342

第七章 歙砚的保养 353

第一节 砚盒的制作 354

一 木盒 354

二 油漆 358

三 锦盒 359

第二节 歙砚保养的小常识 361

后 记 363

参考文献 365


精彩书摘

  歙砚的造型比较丰富,历史上一些佳砚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和珍贵的文物。这些砚无论是造型还是雕刻,都受到后人的珍视,成为仿效、学习的典范。我们在仿效和学习古人的优秀砚作中,不仅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学识修养,同时,还发现许多砚的造型均来自生活,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早已在古人的砚作中得到印证。

  一 歙砚造型的种类

  造型即塑造物体的形象,属于美学的范畴。砚的形象塑造,旨在体现实用的功能和形式的美。

  歙砚问世于中国古代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到宋代,歙砚的造型已然非常丰富,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仅《歙州砚谱》所载砚的形式就达几十种之多,如舍人样、都官样、玉堂样、月样、方月样、八角样、马蹄样、宝瓶样、凤字样、古钱样、天池样、莲叶样、蟾蜍样、辟雍样、犀牛样、鹦鹉样、琴样、龟样等等。这里所说的“样”也就是“形”,即砚的造型。从《歙州砚谱》中所录砚的造型,到我们所见古今歙砚的实物,以及自己在制作中的实践,可将歙砚所有的造型,概括起来分为几何形、仿物形、自然形和随形四大种类。

  1.几何形

  几何形也称为规矩形,具体分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梯形等。几何形在歙砚中占多数,而长方形又在几何形中占多数,可见,长方形在歙砚的造型中具有代表性。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龙尾石的自然分割多呈直线,且砚石两面平整,适合取制长方形;二是当时人们对砚的审美要求,即“砚以方整为贵,以浑朴为佳”。因此,这种形式在宋代的歙砚中比较普遍,宋以后这种形式在歙砚中一直延续和发展。虽然是同一种造型,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同,其造型也就不尽相同。明清时的长方砚与宋代的长方砚相比,在造型上就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一,宋砚的体积偏小,明清的体积偏大,尤其是明代的砚;二,宋砚在方正中求变化,砚的正面与反面、前面与后面在尺寸上稍有不同,正面大、反面小,前面小、后面大,明代的砚方正偏厚,正反、前后尺寸相等,没有变化。清代的砚既没有宋砚正反、前后的变化,也不像明砚那样厚重,而是注重长宽高的恰当比例。

  几何形具有规整端庄之美。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形式的砚比较多见,可以说是一种常见的造型,因此,它的美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其实,几何形的制作是很有讲究的,一是规整,二是比例。以长方形为例,长方形在长、宽、高方面存在着相互之间的比例问题,比例是一种美。有一种被人们公认的比例叫“黄金分割法”。这种分割法的长宽比例为 1 ∶ 0.618,当然也适合长方砚的制作。用这种比例所得出的平面形式是美的。但砚不是平面的,是有一定厚度的,因此,在获得长与宽恰当的比例后,还得考虑其厚度与长宽之间的比例问题,如果厚度与长宽的比例失调,就会影响到黄金分割法的美感。砚的长方形是立体三维式的造型,长宽高三者之间协调的比例,是彰显美的关键。历史上许多长方砚的造型,在长与宽的比例上并不符合黄金分割法,却以长宽高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而体现出美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长方砚的比例美是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套用的。比如,一块长方形的砚石,从长与宽的比例来看,符合黄金分割法,而其高度偏高,或者偏低,都会给人以笨重或单薄的感觉。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会将其宽度削减,变笨重为厚重,变单薄为清秀,从而使其造型富于美感。

  就长方形的形式美而言,比例是一方面,制作也是一方面。长方形的制作要求是很高的,一,面要平整;二,边要垂直;三,角要成九十度;四,长宽高的前后、左右、上下要均匀相等;五,六面无缺损。只有做到上述五点,才能体现出长方形的比例之美,形式之美。其他的几何形,如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等,在形式的塑造上与长方形有着相同之处。

  2.仿物形

  仿物形即仿造物体的形象为砚的形式,有仿生物的、也有仿静物的,如龟形、鹅形、蝉形、蟾蜍形、竹节形、莲叶形、琴形、古钟形、箕形、饼形、瓦形等等。仿物造型,在我国工艺品中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砚的造型也不例外,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龟形砚。宋代许多歙砚的造型就是仿物形,从《歙州砚谱》所载的砚的形式来看,主要为两类,一类是几何形,一类就是仿物形。明清时期乃至当代,仿物形的砚仍在制作中延续和发展,为人们所喜爱。

  仿物形的物体形式来自生活,具有真切典雅之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对于砚雕艺术来说也是如此。如何获取生活中的物体形象,用到砚的形式中来,这是需要选择和取舍的。因为砚是一种实用品,是用于研墨的工具,还有受砚石颜色的限制等因素,所以,不是所有生活中物体形象都适合砚的形式。借用物体形象为砚的形式,不是照搬,也不可能照搬,而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构思、构图,需要运用变形、夸张、取舍、提炼等多种艺术手法,才能将生活中的物体形象变为具有实用功能的砚的艺术形式。

  仿生物造型富有生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一些优秀的作品在美的形式中,往往还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每当我们见到诸如此类的砚时,无不为之赞叹。

  3.自然形

  自然形也称天然形,是砚石的原生形态。这种砚石的原生形态体现出的是自然之美。这种自然的美,往往令人遐想,令人感叹。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感叹大自然的美妙。

  自然形就具体形式而言,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然而,自然并不等于美,如果只是形式的自然而不美,那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美是自然形的前提条件,只有具有美感的自然形,才有可能成为美的砚的形式,才能体现出自然的美。龙尾石的外形,常见的是以直线自然分割的多边形,这种多边形在形式上多数不具美感。从砚的形式美来说,龙尾石更多的是适合于几何形、仿物形和随形的制作。相比之下,自然形就显得少而奇了。

  自然形,由于它的自然天趣,富于想象,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宋代的歙砚中就有了自然形的砚,据说苏东坡对自然形的砚赞赏有加。《歙州砚谱》所载的“天池样”,应该指的就是自然形,在现存的实物中,也见到宋代天然的子石砚,还有人工造型的“子石初月砚”,其中两者的子石称谓相同,形式相似,子石即石的形式如蛋形。天然的子石,得于水中,其形如蛋,因常年经溪水冲刷而成,形似蛋者,十分难得,所以深得人们的珍爱。正是由于这种天然子石的可爱和稀少,便出现了人工制作的子石砚,人工制作的子石砚,其形式上下相等,左右对称,四周圆润,令人珍爱。而与天然的子石相比,人工子石所缺少的是那种似圆非圆、似规整而非规整的形式,以及天然斑驳的外表。

  天然子石是自然形的一种形式,主要出自砚山的芙蓉溪和大畈的济溪水中,但子石非溪中所生,而是山上的砚石坠入溪中经水冲磨形成的,坠入水中的砚石,多数是开采砚石时被废弃的“边角料”,因此,在溪中能找到形如蛋而石质优的砚石就十分难得了,此其所以之珍贵也。然而,现在有些人把溪中凡是经水冲磨过的砚石,都称作子石,这样的子石,许多已不再是蛋的形式了,显然突破了子的本意,扩展了形的范围,其珍贵的程度也由此降低。

  ……


蜀绣艺术的千年流变:从宫廷刺绣到当代设计 一、 引言:锦绣蜀地的文化基因 四川,自古物华天宝,沃野千里,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蜀绣不仅是精湛的丝线艺术,更是巴蜀地区审美情趣与历史变迁的生动载体。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蜀绣自先秦萌芽,经汉唐鼎盛,历宋元变革,至明清成熟,直至当代复兴的完整发展脉络。我们将跳出单纯的技法介绍,聚焦于蜀绣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吸收融合,最终确立其“针功细腻,色彩鲜明,图案秀丽,装饰性强”的独特风格,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二、 溯源与萌芽:古代西南的丝织业初探 蜀地的蚕桑业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成都平原已是重要的丝绸生产中心。本书将首先梳理考古发现中早期丝织品的痕迹,探究蜀锦作为基础工艺如何为后来的刺绣艺术奠定物质和技术基础。 2.1 蚕桑农耕的地理基础: 详细分析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气候与水文条件,如何促使蜀地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桑蚕产区,并对比同时期黄河流域的丝织业差异。 2.2 早期纹饰的符号学解读: 考察出土文物(如三星堆、金沙遗址相关纹饰)中,是否存在早期具有装饰性的针刺或编织图案,这些图案如何隐喻了古蜀人的宇宙观和自然崇拜。 2.3 汉代“蜀锦”与“蜀绣”的并驾齐驱: 重点分析汉代蜀锦的辉煌及其对刺绣技艺的间接促进作用。探讨汉代墓葬中发现的残存刺绣实物,如何揭示当时已出现成熟的配色与布局概念。 三、 盛唐气象:宫廷供养与审美高峰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交流频繁,蜀绣迎来了第一次重要的发展高峰。蜀绣开始走出地域限制,成为朝廷赏赐和宫廷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官营与民营的互动模式: 分析唐代成都地区刺绣作坊的组织形式,探讨官府对丝线原料、色彩调配的控制,以及民间匠人如何在这种体系内进行技术创新。 3.2 佛教艺术的影响与融合: 唐代佛教兴盛,大量经幡、佛画像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刺绣对人物细节和环境描绘的能力。本书将重点研究《不空羂索观音像》等作品中体现出的“立体绣”雏形。 3.3 蜀绣风格的初步定型: 梳理唐代对“写实”与“意境”的追求如何体现在蜀绣的针法选择上,标志性作品的用线特点与色彩搭配策略将进行详细剖析。 四、 宋代的精致化与文人趣味渗透 宋代,社会风气趋向内敛与精致,市民阶层扩大,文化品位发生深刻变化。蜀绣不再仅仅服务于皇家威仪,而是开始融入文人的审美趣味。 4.1 市民消费驱动下的主题转变: 观察宋代蜀绣题材从宏大叙事转向精巧的“花鸟”、“虫鱼”以及“文人画意境”的转化过程。 4.2 针法精细化的技术突破: 重点研究宋代“套针”技法的成熟应用。通过对比宋徽宗时期摹本与蜀绣作品,解析如何利用不同粗细的丝线和交叉的针脚来模拟水墨晕染的效果。 4.3 蜀绣与宋代绘画理论的交融: 探讨当时对“以诗入画”的推崇如何投射到刺绣领域,使蜀绣作品开始具备独立的艺术鉴赏价值,而非单纯的装饰附属品。 五、 明清的集大成与地域特色固化 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蜀绣的工艺达到了空前的复杂程度,其地域性和商业性也空前加强,形成了稳定的、易于识别的风格体系。 5.1 “乱针绣”的早期探索与实践: 尽管后世将“乱针绣”常与近代绣种挂钩,但本书将追溯明代晚期在吸收苏绣和顾绣技法特点后,蜀绣匠人在模拟油画光影效果上所做的早期尝试。 5.2 官府定单与地方市场的双重驱动: 分析清代设立的织造局对蜀绣工艺标准的制定影响,以及成都周边乡村作坊如何为全国市场输送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绣品。 5.3 纹饰体系的符号学解读(清代): 详细解析清代蜀绣中常见的“福禄寿喜”、“八宝吉祥”等纹样的组合逻辑、色彩禁忌与社会寓意,这是理解当代蜀绣传承的重要基石。 六、 近代转型与当代复兴:技术革新与文化输出 进入近现代,西方摄影术和机械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术构成了巨大挑战。蜀绣艺人如何应对?当代蜀绣又如何走向世界舞台? 6.1 两次世界大战与蜀绣的“西进”: 考察上世纪初,蜀绣首次大规模通过博览会和贸易渠道进入欧美市场,其产品形态(如屏风、地毯装饰)为适应异域审美所做的调整。 6.2 现代技法整合:以“仿真绣”为核心的创新: 深入研究当代蜀绣大师如何将传统平绣、套针与新创的“铺色”、“渗色”技法相结合,实现对照片级图像的精准复刻,并重点分析其在色彩过渡和丝线光泽控制上的技术诀窍。 6.3 蜀绣的当代语境:时尚、文创与非遗保护: 探讨当代蜀绣在服装设计、室内陈设、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技艺传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七、 总结与展望:针尖上的文化自信 本书最后将对蜀绣的发展进行总结,强调其“重神似不重形似”、“色彩的饱和与对比”等核心艺术特征的文化价值,并对未来蜀绣在世界纺织艺术中的地位进行展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异常的流畅和富有代入感,读起来完全不像一本专业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寻宝故事集”。特别是讲述几块历史名砚的“流传经过”时,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对历史人物命运的侧写,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比如那块据传曾被某位清代名士珍藏,后在战乱中辗转流落到香港古玩市场的故事线,作者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读者自己也参与了那场充满悬念的追寻。这种将文物置于历史大背景下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书的感染力。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辨别真伪,更是让你理解每一方砚台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情感价值。读完这些片段,你会由衷地敬佩那些历代文人对一方好砚的执着与热爱,让原本冰冷的石头瞬间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传奇色彩。

评分

作为一位收藏新手,我最头疼的就是“市场陷阱”和“估值体系”。这本书的实战指南部分,简直是我的救星。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列举了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清单,比如盲目追求名家落款、忽视尺寸重量的比例失调,以及对“沁色”的错误理解等。作者甚至提供了一套非常详细的“自查清单”,包括从声音测试(轻敲的音色)、手感(温润度)到光照下的细微观察点,这些都是教科书上不常提及的“江湖经验”。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不同品相的砚台给出了一个相对公允的估价区间参考,虽然市场瞬息万变,但这种基于材质、工艺和历史价值的量化分析方法,为我建立初步的判断基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教育,让人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藏品时,能够保持清醒和理智。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关于“材料学”的那几页,结果发现这部分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介绍“石质坚硬”这种泛泛之谈,而是深入剖析了端溪石、洮河石等不同石材的矿物构成、硬度差异,以及这些微观结构如何影响了砚台的实际使用性能——比如墨的洇散速度和研磨的顺滑度。作者似乎是位深谙材料科学的学者,他用了很多精确的术语和图表来解释“发墨”这一核心概念,这对我这个一直困惑于好砚与普通石板区别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还详细对比了同一矿脉在不同开采时间和深度所形成的石品差异,那种严谨的考证态度让人非常信服。读完这部分,我再看任何一块砚台,都会下意识地去辨别它的“肌理”和“眼部特征”,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只看表象的肤浅认知,这本书可以说是把“科学”融入了“艺术”之中,非常硬核。

评分

这本画册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些高清的印刷品,把每一个歙砚的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光影的过渡、纹理的走向,甚至是刀痕的轻微起伏,都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冰凉坚实的触感。特别是那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砚台,从宋代的古朴典雅到明清时期的繁复精巧,那种跨越历史的沉淀感,真的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对美学有着极高的造诣,选取的每一幅图片都经过精心构思,不仅仅是展示实物,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艺术品鉴赏。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组关于“水池”和“边沿”的特写,那种光洁如镜的打磨工艺,与砚身上自然形成的“金晕”或“鱼脑冻”纹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视觉层次。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厚实的纸张和沉稳的配色,完全衬托出了歙砚那种低调奢华的质感,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艺术读物,即便不是行家,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绝伦的拓印和照片,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技艺应用到现代创作中去。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是极其具有前瞻性的。它花了大篇幅介绍了传统雕刻技法,如“线刻”、“浮雕”到“透雕”的难度递增过程,但更精彩的是后续章节对现代雕刻师的访谈和案例分析。这些当代艺术家如何突破传统题材的限制,将抽象概念、现代几何图形融入到砚台的设计中,同时又巧妙地保留了石材本身的天然美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留白”哲学的讨论,如何在雕刻的繁复与石头的素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于任何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好的启发。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鼓励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的工艺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这本册子在“工艺传承与创新”这条线上做得非常出色,视角独到,实践性强。

评分

评分

书很不错

评分

书很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胡中泰先生新作,增加不少内容。但歙砚历史部分较为简略。

评分

一杯清茶,一把小扇,好好读书

评分

书很不错

评分

歙砚鉴赏专著,认识歙砚和了解歙砚必读

评分

书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