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 明清300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

广州十三行 明清300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元亨 著
图书标签:
  • 广州十三行
  • 外贸史
  • 明清史
  • 岭南史
  • 通商史
  • 海上丝绸之路
  • 历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广州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45438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61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十三行300年,是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间的华彩乐段。它色彩斑斓,令人目炫,迄今仍余音绕梁。要把握住十三行,要真切了解清朝禁海到开洋,又从开洋至限关的政策演变的大起大落,尤其是限关之日又正是英军攻占孟加拉鸦片基地之际,最终导致鸦片战争,这期间有着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历史转折,这才是整个十三行研究的枢纽,是禁—开—限演变之历史的枢纽之枢纽,解开了它,方可能解开整个清代外贸之谜,掂量出整个清代十三行的存在价值与历史含量。《广州十三行 明清300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对广州十三行的八个重要转折点的历史经历做了精彩的回顾,在叙述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相关历史,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十三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华彩乐章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谭元亨,广东顺德人。1948年出生于广东四会,成长于广州与湖南湘潭。祖上为“十三行”八大家“潘卢伍叶谭左徐杨”的谭家,后侨居马来西亚彭亨州关丹。1968年上山下乡到湖南酃县(今炎陵县)。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作家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IRSCL)会员。客家学学者,“广府学”创立者。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出版《东方奥斯威辛纪事》《日军细菌战:黑色“波字8604”——来自东方奥斯威辛的追诉》《中国文化史观》等百余部作品。其中,《无效护照》获1995年第五届“《十月》文学奖”,《洛杉矶的中国Teenger。s》获1996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双枪将军马坤——孙中山的犹太保镖》获2014年加拿大第二届国际“大雅风”文学奖非虚构类(纪实文学)提名奖。

目录

序言 十三行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华彩乐章
1557第一个转折最早的一年两季的“广交会”
一、澳门,浪白澳,广州十三行
二、对澳门早期外贸的考证
三、外港:澳门对于十三行的意义
四、取1557之说的根据
五、十三行洋商的称谓,亦“沿明之习”

1685第二个转折康熙“开海”:十三行凤凰涅槃
一、封建帝国的海禁,逼良为娼
二、贡狮“晋京”图开禁
三、两条历史的逻辑线
四、“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
五、十字门开向二洋
六、外国商馆如雨后春笋

1717第三个转折老人政治:“南洋禁航令”
一、皇商在十三行的出现
二、地方官员忽悠皇帝
三、公行胎死腹中

1727第四个转折雍正“开洋”十三行千帆竞出
一、开禁被驳回
二、五年,皇帝想明白了
三、角逐于海上贸易的隐形投资者

1736第五个转折乾隆登基的开放与优惠废除“加一征收”
一、能吏与“改革者”的杨文乾
二、围绕抗争赋税的十年斗争
三、没做生意之前的“加一征收”
四、“未来百年榷商的特别事项”
五、风云变幻莫测的海关
六、乾隆登基与重臣的奏折

1757第六个转折中国“一口通商”与英军攻占孟加拉鸦片基地
一、“一口通商”未雨绸缪
二、怎样的一个历史诅咒
三、洪任辉“闯北”
四、雷霆震怒
五、“一口通商”,是福是祸
六、杨氏三代世袭的终结
七、两条相抵牾的历史轨迹

1784第七个转折“嫩实兹”号关键词:军舰、鸦片
一、军舰“嫩实兹”号的出现
二、贸易逆差之恐慌
三、20000两银子的“出口执照”
四、“没有一位广州的行商与鸦片有关”
五、银元逆差与鸦片贸易
六、亚当·斯密提出的重大命题

1857第八个转折两次鸦片战争与十三行行商的最后抵抗
一、历史的劫数
二、罂粟花妖艳的花瓣
三、“截杀号”的悲剧
四、毁誉参半的参与
五、历史一瞬间

后记 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断代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广州十三行:明清三百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这本书的详细简介。 --- 《广州十三行:明清三百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 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史诗的深度剖析 《广州十三行:明清三百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核心环节——广州十三行的兴衰历程的重量级著作。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宏大的历史背景,细腻地描摹了这一特殊贸易体系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发展壮大,并最终在晚清变局中走向终结的复杂轨迹。 历史背景与“一口通商”的形成 本书开篇即着力描绘了明代中后期,乃至清初中国在“海禁”与“开禁”的摇摆中,对外贸易需求的日益增长与朝廷管控政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特别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等相继抵达中国沿海,原有的朝贡贸易体系难以为继。康熙、雍正时期对海上贸易的严格管制,最终催生了乾隆皇帝推行的“一口通商”政策,即将所有海外贸易统一限定在广州进行。 作者详细阐述了“一口通商”的制度设计及其深远影响。这种制度并非简单的贸易地点限制,它构建了一个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将外商活动严格控制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时间框架内。在这一框架下,“行商”——代表中国官方与外商进行交易的特定商人集团——应运而生,成为连接中西的独特桥梁。 十三行的权力结构与商业运作 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广州十三行”的内部运作机制及其在东西方贸易中的枢纽作用。 一、行商的诞生与垄断地位: 详细考察了十三行行商的选拔标准、组织结构和行会制度(公行)。他们既是享有官方特许的垄断者,肩负着代为清政府协税、管理外商、甚至承担外交协调的重任。行商的财富积累、社会地位变迁,乃至其内部派系斗争,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 二、贸易商品的流通: 书中对清代广州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出口方面: 丝绸、茶叶、瓷器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如何通过十三行的中介,销往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并形成了特定的商业路线和价格体系。特别是茶叶,其贸易量与价格波动,往往牵动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核心利益。 进口方面: 白银是主要的结算货币,而欧洲商品,如毛织品、钟表、玻璃制品以及鸦片的早期输入,则展示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侧面。作者着重分析了中英贸易中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以及白银大量外流对清朝经济产生的结构性压力。 三、行商与外商的博弈: 贸易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更是权力与利益的角力。本书细致考证了行商如何运用其特许地位,在与英、荷、美等国商人谈判中争取最大利润。同时,也展现了外商如何试图绕过或施压行商,以期获得更自由的贸易条件。这种常年的、微妙的博弈构成了当时国际贸易景观的重要部分。 盛极而衰:从“和衷共济”到“冲突加剧” 随着十八世纪末期,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开始大规模涌入亚洲市场。西方对扩大市场准入的需求空前高涨,原有的“一口通商”体制显得日益僵化和不适应。 本书详细记录了这一转型期的紧张局势: 1. 马戛尔尼使团的失败与摩擦升级: 英国使团访华未能改变清廷固守的朝贡外交和贸易体制,反而加剧了双方对贸易规则理解的根本性差异。 2. 行商地位的动摇: 随着外商对中国市场了解的加深,以及一些地方官员对既有制度的松动,行商的垄断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一些行商因巨额亏欠而破产,反映出制度性风险的积累。 3. 鸦片的渗透与危机: 这是本书着重探讨的关键转折点。鸦片贸易的兴起,彻底破坏了白银的正常流通秩序,使得原本僵硬的贸易体系濒临崩溃。行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复杂,有的是被动卷入,有的是积极参与,这使得他们的合法性和道德基础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终结与遗产 《广州十三行》的终结,直接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紧密相关。战争的枪炮声宣告了“一口通商”时代的正式落幕。本书清晰地论证了,十三行制度的消亡,不仅是单一商业模式的失败,更是清朝中央政府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传统政治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和改革的必然结果。 最后,本书对十三行留下的历史遗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是中国古代晚期商人精英的杰出代表,不仅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更在文化传播、跨国金融运作、乃至早期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故事,是研究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传统商业力量如何被卷入全球体系、经历阵痛与蜕变的重要历史样本。 通过对个体行商的命运和整个商业网络的兴衰的描绘,《广州十三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明清三百年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商业伦理与国际关系复杂互动的独特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广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仿佛是一部中国版的“大航海时代”或者“丝绸之路”的续篇,只不过将舞台聚焦在了南国的一隅,时间轴则拉长至整整三个世纪。300年,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国家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从繁荣到衰落,从封闭到开放,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故事。十三行,作为那个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其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我好奇的是,这本书将如何描绘这种“艰难曲折”?是国家政策的摇摆不定,是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与接纳,还是商业竞争的残酷无情?想象一下,那些在十三行叱咤风云的商人,他们是如何在禁令与开放之间游走,如何在遵守规矩与打破常规中寻找平衡?他们的财富,他们的权势,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无奈,都会在这本书中得到怎样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这种对外贸易的“艰难曲折”,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对后来的中国发展,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此不易,为什么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化时代,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过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更具体、更生动的故事,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商人与国家的脉搏。

评分

“广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仅凭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它描绘的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至关重要的节点,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动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商业帝国。我尤其对“艰难曲折”这四个字充满了好奇。对外贸易,尤其是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绝非易事。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政策的起伏不定?例如,时而鼓励,时而限制,这种反复的政策变动,对十三行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又或者,书中会详细描绘那些在背后操纵这一切的权力身影,是朝堂上的决策者,还是地方的官员?我很好奇,这些商人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格局中生存下来的?他们是如何在满足朝廷需求的同时,又实现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只是讲述贸易本身,它更是关于权力、利益、文化碰撞的交织。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商人独特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如何在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凭借着精明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与世界展开贸易。这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史,更是一部充满韧性与斗争的生存史。

评分

单看《广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这个书名,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戏剧性张力。十三行,这个承载了无数财富与传奇的符号,它所代表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更是中国在漫长岁月中与外部世界互动方式的变迁。而“艰难曲折”这四个字,更是点明了这条外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了挑战与不易。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细致地描绘这种“艰难”与“曲折”。是来自于西方列强的压力和挤压,还是源于中国内部保守的政策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十三行商人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与各方势力周旋,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调整策略。这300年的时间跨度,足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反复,商业环境的动荡,以及在这其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部关于贸易的经济史,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兴衰、社会变革、文化碰撞的宏大叙事。我希望能够从中读出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并引发对当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入思考。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了。《广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十三行,这两个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它是多少商人一夜暴富又瞬间倾家的见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而“明清300年”,这个时间跨度足以让我们窥见一个古老帝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起起伏伏,从闭关锁国到勉强开放,再到被迫卷入全球贸易的洪流。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艰难曲折”这四个字的深度挖掘。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风险,更可能包含了政治上的博弈,社会阶层的变迁,甚至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想想看,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一群商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应对官员的勒索,如何与外国商人周旋,如何在政策的剧烈变动中寻找商机。这不仅仅是经济史,更是社会史、政治史,甚至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史诗。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名或被遗忘的十三行商人,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抓住机遇,又为何会有人在这条路上铩羽而归?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关于贸易的枯燥论述,它更可能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让我有机会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

评分

《广州十三行:明清300年艰难曲折的外贸之路》,这个书名如同一个钩子,瞬间勾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强烈求知欲。它不仅仅指向一个具体的商业群体,更象征着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对外贸易历程。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艰难”与“曲折”?是那种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的无奈,还是在自身内部改革迟缓中的困境?这300年,中国经历了从辉煌走向衰落,再到艰难转型的过程,十三行作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其命运无疑与国家的整体命运紧密相连。我希望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搏击的十三行商人,他们的商业策略是如何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例如,他们是如何应对来自欧洲的强大商业竞争对手?又是如何在应对朝廷的各种禁令与限制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和发展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揭示,这种“艰难曲折”的对外贸易经历,对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留下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个案分析,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