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技术

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丹,高娜 著
图书标签:
  • 马铃薯淀粉
  • 变性淀粉
  • 淀粉加工
  • 食品添加剂
  • 食品工业
  • 马铃薯加工
  • 食品科技
  • 化工技术
  • 高分子材料
  • 淀粉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68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9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铃薯科学与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字数: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技术》着重介绍了马铃薯变性淀粉的性质、生产及应用。全书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主要介绍淀粉及变性淀粉的基本知识;二部分全面介绍了预糊化淀粉、酸变性淀粉、糊精、氧化淀粉、交联淀粉、醚化淀粉、酯化淀粉、接枝共聚淀粉等变性淀粉的性质及制备;三部分介绍了变性淀粉在食品、医药、造纸、纺织、石油等工业领域的应用。另外,每章后的分析检测和拓展部分详尽介绍了有关指标及成分的检测。《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技术》在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针对生产需要选择内容、讲解技术,理论实践并重。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淀粉的概述
2.1 淀粉的存在与分离
拓展学习
2.2 淀粉的分子结构
拓展学习
2.3 淀粉粒的组织结构
拓展学习

第3章 变性淀粉的基本知识
3.1 变性淀粉的概念
3.2 变性淀粉的变性方法
3.3 生产变性淀粉的条件及变性程度的衡量
拓展学习

第4章 变性淀粉的生产工艺
4.1 湿法生产变性淀粉
4.2 干法生产变性淀粉
4.3 其他生产方法以及生产方法的选择

第5章 预糊化淀粉
5.1 预糊化淀粉的生产方法
5.2 预糊化淀粉的性质及应用
拓展学习

第6章 酸变性淀粉
6.1 酸变性淀粉的生产原理及生产工艺
拓展学习
6.2 酸变性淀粉的性能及应用
拓展学习

第7章 糊精
7.1 糊精的生产原理和生产工艺
拓展学习
7.2 糊精的性质及应用
拓展学习

第8章 氧化淀粉
8.1 次氯酸钠氧化淀粉
拓展学习
8.2 高锰酸钾氧化淀粉
拓展学习
8.3 过氧化氢氧化淀粉
拓展学习
8.4 双醛淀粉
拓展学习
8.5 氧化淀粉的性质及应用
拓展学习

第9章 交联淀粉
9.1 交联淀粉的反应机理及制备工艺
拓展学习
9.2 交联淀粉的性质及应用
拓展学习
第lO章 醚化淀粉
10.1 羟烷基淀粉
拓展学习
10.2 羧烷基淀粉
拓展学习
10.3 阳离子淀粉
拓展学习
10.4 其他淀粉醚
拓展学习

第11章 酯化淀粉
11.1 淀粉醋酸酯
拓展学习
11.2 淀粉磷酸单酯
拓展学习
11.3 淀粉黄原酸酯
拓展学习
11.4 淀粉烯基琥珀酸酯
拓展学习
11.5 脂肪酸淀粉酯
拓展学习
11.6 其他酯化淀粉
拓展学习

第12章 接枝共聚淀粉
12.1 概述
拓展学习
12.2 吸水性接枝共聚物
拓展学习
12.3 水溶性高分子接枝共聚物
12.4 热塑性高分子接枝共聚物
拓展学习

第13章 其他变性淀粉
13.1 多孔淀粉
13.2 抗性淀粉
拓展学习
13.3 微球淀粉
拓展学习

第14章 变性淀粉的应用
14.1 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4.2 变性淀粉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4.3 变性淀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4.4 变性淀粉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14.5 变性淀粉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14.6 变性淀粉在其他工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技术》:
  8.碱值
  由于水解作用,糊精碱值随转化度的增加而升高。但随着转化过程的进行,温度的升高,苷键转移及再聚合作用,碱值开始下降。
  9.碱不稳定性
  在转化过程中,随着分子链变短,醛基量增加,醛基是衡量转化的指标。随着醛基量增加,碱不稳定性达到峰值,随着继续加热,碱不稳定性开始下降。这是由于苷键转移及可能再聚作用形成了支链结构所致。
  10.糊精含量
  将1g产品溶于100mL半饱和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淀粉、水可溶性淀粉及低转化度糊精会被半饱和(half—saturated)氢氧化钡沉淀。可溶解的那部分为糊精和还原糖,糊精的含量一般是用经验试验的方法来测定的。对于各种热转化糊精,其糊精含量都随转化程度而升高。
  11.薄膜的性能
  用原淀粉特别是高直链淀粉制取的薄膜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而由热转化制品溶液制取的薄膜其拉伸强度要低得多。由于制备糊精主要是水解和聚合反应,对同一类型的转化产品来说,其薄膜拉伸强度随转化程度增加或黏度降低而逐渐降低。黏度较低的糊精和原淀粉相比,糊精分散在水中的固体较多,因而形成高固体含量的薄膜。所形成的薄膜干燥速度较快,有较强的黏着性,并能迅速与固体表面黏结。
  糊精与硼砂配合,不仅对糊精的黏度及稳定性有作用,而且使薄膜中的水分浓度降低,形成含水胶体,还能增加薄膜的黏结性。
  对同一转化度的糊精而言,黏度越低或转化度越高,薄膜越容易溶解。黄糊精制得的薄膜溶解性最大,白糊精制得的薄膜溶解性最差。
  糊精薄膜有结晶化特征,使薄膜有变脆及剥成碎片的倾向,添加硼砂等交联剂及增塑剂或吸湿剂可大大改善这一缺陷。
  7.2.2糊精的应用
  热转化糊精广泛用作医药、食品、造纸、铸造、壁纸、标签、邮票、胶带纸等的黏合剂。例如,造纸行业可用作表面施胶剂和涂布黏合剂,能提高表面强度、平滑度和印刷性;纺织工业中用于织物整理、上浆,在纺织印染中可作为印花糊料;食品行业可作香料、色素的载体;医药行业作片剂黏合剂;铸造行业作铸模砂的胶粘剂等。而对不同类型的热转化糊精,由于其性能不同,应用的范围和领域亦有差别。
  ……

前言/序言


土豆的奇妙旅程:从餐桌到工业的无限可能 这本《土豆的奇妙旅程:从餐桌到工业的无限可能》将带领您深入探索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寻常却也最不平凡的食材——土豆。它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蕴藏着巨大工业应用潜力的神奇作物。本书将抛开淀粉的加工技术,聚焦于土豆本身的多样化应用、历史文化渊源、营养价值的深度解析,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第一章:土豆的全球足迹:一段跨越大陆的美味传奇 我们将从土豆的起源说起,追溯它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悠久历史。从最初被印加文明培育,到后来被欧洲探险家带往世界各地,土豆的传播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全球史诗。我们将详细讲述土豆如何在欧洲大陆落地生根,经历误解、排斥,最终成为许多国家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甚至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爱尔兰大饥荒,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本书将深入剖析土豆为何能在全球范围内如此成功地传播和普及。我们将探讨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土豆如何适应并演化出丰富的品种。从亚洲的稻田旁,到欧洲的田野里,再到非洲的贫瘠土地上,土豆都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我们会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土豆品种,它们在口感、颜色、形状上的独特之处,以及各自在不同地域美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您将了解到,我们熟知的“马铃薯”并非唯一的形态,它以千姿百态的形式丰富着全球的餐桌。 这一章还将触及土豆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一些地区,它被视为“大地赠予的礼物”,是贫穷的象征,也是富足的希望;在另一些地区,它则是家庭聚会、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美味。我们将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历史文献,展现土豆如何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成为情感的载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土豆的营养宝库:解锁餐桌上的健康密码 本章将聚焦于土豆本身卓越的营养价值,揭示其被低估的健康潜力。不同于一些人对土豆的刻板印象,我们将从科学的角度,全面解析土豆所含的丰富营养素。 首先,我们将详细阐述土豆作为碳水化合物的优质来源,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土豆中蕴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您将了解到,土豆是维生素C的极佳来源,尤其是在新鲜的土豆中,其含量甚至可以媲美柑橘类水果。维生素C在免疫系统、胶原蛋白合成以及抗氧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此外,我们还会重点介绍土豆中的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6,它在神经系统功能、蛋白质代谢以及血红蛋白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土豆也是钾元素的重要食物来源,钾对于维持正常的血压、神经信号传递以及肌肉功能至关重要,对于现代人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还将关注土豆中的膳食纤维。我们将解释膳食纤维对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包括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以及在控制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土豆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抗氧化剂,提醒您在烹饪时不妨保留土豆皮,以最大化地获取其营养价值。 我们还将探讨土豆中含有的其他有益化合物,例如类胡萝卜素和酚类化合物。这些天然的抗氧化剂能够帮助身体对抗自由基的损害,从而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本书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科学研究成果,为您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的土豆营养图谱,帮助您重新认识这个平凡食材的非凡价值。 第三章:土豆的艺术与创意:餐桌上的美味变奏曲 告别了科学的严谨,本章将带领您走进土豆的烹饪世界,领略它在不同菜系中的千变万化,以及厨师们如何将其玩转出无限创意。 我们将从经典土豆料理说起。无论是香气四溢的炸薯条,还是绵软可口的土豆泥,亦或是香脆诱人的烤土豆,它们都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美味。我们将探讨这些经典料理背后的烹饪原理,以及如何在家中就能做出媲美餐厅的美味。 但本书的重点,将放在土豆的更多可能性上。我们将介绍土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菜肴。例如,在法国,土豆是法式焗饭、奶油土豆泥的灵魂;在意大利,它是意式饺子(gnocchi)的基石;在印度,它是咖喱风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它则是家常小炒、炖菜的常用食材。我们将通过介绍具体菜品,展现土豆如何被赋予地域特色,与不同的香料、食材完美融合。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鼓励您发挥创意,探索土豆的更多烹饪潜力。我们将介绍一些新颖的土豆料理,例如用土豆制作的健康饼干、创意甜点,或是作为素食者的高蛋白替代品。您将了解到,土豆不仅可以蒸、煮、炸、烤,还可以被加工成面糊、泥状,甚至与其他食材一同发酵。 本书还将提供一些简单的技巧和灵感,帮助您在日常烹饪中,更有意识地使用土豆,创造出更健康、更美味的餐点。我们相信,通过本章的介绍,您将对土豆的烹饪产生新的认识,并愿意在厨房里,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土豆创意之旅。 第四章:土豆的未来展望:可持续农业与绿色经济的希望之星 在这一章,我们将目光投向土豆的未来,探讨它在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我们将深入分析土豆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巨大潜力。相比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土豆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等特点,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挑战方面,土豆展现出了更为优越的抗逆性。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优良品种选育、科学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土豆的产量和品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本书还将探讨土豆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作用。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土豆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塑料等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土豆中的淀粉可以有效地转化为乙醇,为交通运输提供清洁能源。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土豆产业的创新发展。从智能农业技术在土豆种植中的应用,到新型土豆产品的开发,再到土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都将是本章探讨的重点。我们将介绍一些正在进行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项目,展现土豆产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本章还将呼吁大家关注土豆的种植者,了解他们的辛勤付出,以及如何通过支持可持续的土豆生产,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对土豆未来潜力的深入挖掘,它将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结语:平凡中的伟大 《土豆的奇妙旅程:从餐桌到工业的无限可能》希望通过对土豆的全面、深入的介绍,让您重新认识这个看似平凡的食材。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激发着无限的烹饪创意,更是承载着人类对可持续未来的希望。我们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奇妙的旅程,发现平凡中的伟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致力于特种聚合物和复合材料开发的材料科学家,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利用淀粉基材料作为生物可降解载体或增韧剂,应用于高端涂料或粘合剂领域。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探讨反应性挤出(Reactive Extrusion)工艺,这是将化学反应与物理塑化高效耦合的关键技术。这本书里对“加工技术”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的釜式反应和批次混合阶段,对于连续化、高剪切力的现代加工模式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尤其关注界面相容性的改进,比如如何通过表面接枝或偶联剂处理来增强淀粉与其他聚合物基体(如PLA或PBAT)的相容性,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书中对于如何量化这种界面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几乎是空白,提供的配方指导也多是基于经验主义的简单混合。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精确预测宏观性能的研发人员来说,提供的指导价值非常有限,远不如查阅最新的专利数据库来得实在。

评分

这本号称“全景展现”的淀粉加工工艺指南,读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我本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新型生物基材料开发与应用的深刻见解,特别是那些能与现有高分子化学前沿接轨的创新方向。然而,通篇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停留在上个世纪末期的设备操作手册的加长版。书中对绿色化学合成路线的探讨几乎为零,完全没有触及到如何利用酶工程或微生物发酵技术来优化淀粉的结构修饰,这对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工行业来说,简直是信息盲区。书中详尽描述的那些传统酸解、碱处理的流程,虽然在基础理论上无可指摘,但缺乏对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深入剖析,更别提如何通过高级过程控制(如模糊PID或模型预测控制)来实现能耗和产品均一性的双重优化。我对它期望能涵盖超临界流体技术在淀粉改性中的应用抱有极大热情,但这本书对此领域的阐述少得可怜,仿佛它故意忽略了近年来所有基于物理改性的突破。总而言之,对于一个对前沿淀粉化学和工程应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实在太低,更像是给初级技术员的入门参考,而非行业专业人士的进阶读物。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水凝胶和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者,我对淀粉衍生物在构建具有特定孔隙结构和生物相容性的三维支架方面的潜力抱有浓厚兴趣。我期待看到关于冷冻干燥(Freeze-Drying)技术参数(如升华温度、预冻速率)对最终多孔结构影响的定量研究。然而,这本书对“变性”的理解似乎仅限于提高淀粉的溶解度和粘度,完全没有深入到对微纳尺度的结构构建。例如,它对离子交联、pH敏感的水凝胶网络的形成机理几乎只字不提。我希望看到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或微流控技术来精确控制淀粉凝胶的形貌,从而调控其在生物体内的药物释放速率或细胞附着效率。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基础的糊化和交联方法,缺乏将这些基础变化与高级生物应用场景(如组织工程或精准医疗)进行有效衔接的桥梁和深入讨论,最终使得内容对于我们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显得过于基础和缺乏创新指导意义。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的主要兴趣点在于食品功能性成分的结构-功能关系,特别是淀粉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下的消化动力学模拟。我期待能看到更精细的动态体外消化模型(TIM-1/TIM-2)在评估不同糊化程度和支链长度对血糖指数(GI)影响方面的应用案例。然而,此书的笔触过于宏观,仅仅停留在淀粉颗粒的宏观形貌描述和基础的支化度测定上,对于这些结构特征如何映射到生物学功能层面的解析显得力不从心。特别令人失望的是,书中对高精度光谱分析技术——比如二维核磁共振(2D-NMR)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在区分微观结构差异上的应用几乎没有提及。这种对分析化学前沿工具的缺失,使得我们无法深入理解“变性”背后的分子机制。它更像是在一本老旧的食品化学教材的附录里,挑选了一些与淀粉相关的章节拼凑而成,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阅读体验更像是参加了一场对基础操作流程的复述会,而不是一场关于科学前沿的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散发出一种浓厚的上世纪苏式技术文献的气息,晦涩难懂,且逻辑跳转生硬。我尝试从中寻找关于工业物联网(IIoT)与智能制造在淀粉工厂中的集成应用的案例。毕竟,现代食品和化工生产已经进入了数据驱动的时代,实时传感器数据、云端分析和自动化决策是提升效率和安全性的核心。然而,这本书的视野完全被局限在传统的“温度计、压力表”时代。它对过程分析技术(PAT)的介绍,如果存在的话,也是极其表面的,比如仅仅提到了离线取样检验的必要性,却完全没有涉及近红外光谱(NIR)或拉曼光谱在生产线上进行实时、无损监测的可能性。这让这本书在指导现代化工厂升级时显得格格不入,读起来就像是穿越回了没有电脑控制的年代,对于追求效率和数据透明化的现代管理者来说,这种信息上的“代沟”是难以忍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