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

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綱懷 著
圖書標籤:
  • 銅鏡
  • 漢鏡
  • 六朝銅鏡
  • 考古
  • 曆史
  • 文物
  • 中國古代史
  • 藝術史
  • 器物研究
  • 鏡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537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013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8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主要為中國紀年銅鏡的資料性著作,共收錄入兩漢、三國、魏晉、六朝130餘麵紀年銅鏡。其中有20多麵為首次對外披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采用圖文混排,一鏡一麵的方式編排,簡明扼要,填補瞭國內研究紀年銅鏡之空白。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前言
圖版
甲西漢
圖1公元前15年永始二年銘四靈博局鏡
圖2公元6年居攝元年銘連弧鏡
乙新莽
圖3公元10年始建國二年銘瑞獸簡博鏡
圖4公元15年始建國天鳳二年銘四靈博局鏡
丙東漢
圖5公元59年永平二年銘七乳神獸鏡
圖6公元64年永平七年銘八連弧雲雷鏡
圖7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銘龍虎鏡
圖8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銘八禽博局鏡
圖9公元86年元和三年銘七乳龍虎鏡
圖10公元87年章和元年銘龍虎鏡(一)
圖11公元87年章和元年銘龍虎鏡(二)
圖12公元87~88年章和銘龍虎鏡
圖13公元88年章和二年銘龍虎鏡
圖14公元91年永元三年銘神人白虎畫像鏡
圖15公元105年元興元年銘變形四葉首獸鏡
圖16公元105年元興元年銘環狀乳神獸鏡
圖17公元114年元初元年銘銜矩神獸鏡
圖18公元136年永和元年銘龍虎博局鏡
圖19公元153年元嘉三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20公元156年永壽二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一)
圖2l公元156年永壽二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二)
圖22公元157年永壽三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23公元159年延熹二年銘環狀乳神獸鏡
圖24公元160年延熹三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一)
圖25公元160年延熹三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二)
圖26公元160年延熹三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27公元163年延熹六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28公元164年延熹七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29公元166年延熹九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30公元167年延熹十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3l公元167年永康元年銘環狀乳神獸鏡(一)
圖32公元167年永康元年銘環狀乳神獸鏡(二)
圖33公元167年永康元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34公元168年建寜元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35公元169年建寜二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36公元172年熹平元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37公元173年熹平二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38公元173年熹平二年銘環狀乳神獸鏡(一)
圖39公元173年熹平二年銘環狀乳神獸鏡(二)
圖40公元174年熹平三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41公元175年熹平四年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42公元178年熹平七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43公元178年光和元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44公元182年光和五年銘環狀乳神獸鏡
圖45公元185年中平二年銘六乳神獸鏡
圖46公元187年中平四年銘環狀乳神獸鏡
圖47公元187年中平四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圖48公元189年中平六年銘方格銘神獸鏡
圖49公元194~195年興平年銘單龍鏡
圖50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一)
圖5l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二)
圖52公元199年建安四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53公元200年建安五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54公元201年建安六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55公元202年建安七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一)
圖56公元202年建安七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二)
圖57公元203年建安八年重列式神獸鏡
圖58公元204年建安九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59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一)
圖60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二)
圖61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三)
圖62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銘重列式神獸鏡(四)
圖63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銘同嚮式神獸鏡
圖64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65公元215年建安廿年銘同嚮式神獸鏡
圖66公元216年建安廿一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67公元217年建安廿二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一)
圖68公元217年建安廿二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二)
圖69公元217年建安廿二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三)
圖70公元219年建安廿四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71公元220年建安廿五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72公元220年延康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丁三國
圖73公元221年章武元年銘雙螭鏡
圖74公元221年黃初二年銘同嚮式神獸鏡
圖75公元222年黃武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76公元223年黃武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77公元225年黃武四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一)
圖78公元225年黃武四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二)
圖79公元225年黃武四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三)
圖80公元226年黃武五年銘同嚮式神獸鏡
圖81公元226年黃武五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82公元227年黃武六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83公元229年黃龍元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84公元230年黃龍二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85公元23()年黃龍二年銘同嚮式神獸鏡
圖86公元233年嘉禾二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87公元235年嘉禾四年銘重列式神人神獸鏡
圖88公元235年青龍三年銘四靈博局鏡
圖89公元236年嘉禾五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一)
圖90公元236年嘉禾五年銘重列式神獸鏡(二)
圖91公元237年嘉興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92公元238年赤烏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一)
圖93公元238年赤烏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二)
圖94公元238年赤烏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三)
圖95公元238年赤烏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四)
圖96公元.239年赤烏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97公元240年景初四年銘三角緣闢邪天祿鏡
圖98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銘對置式神人神獸鏡
圖99公元253年建興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一)
圖100公元253年建興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二)
圖101公元255年五鳳二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102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一)
圖103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二)
圖104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三)
圖105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四)
圖106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五)
圖107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六)
圖108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七)
圖109公元257年太平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10公元258年太平三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lll公元258年永安元年銘同嚮式神獸鏡
圖112公元258年永安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13公元259年永安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14公元260年甘露五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一)
圖115公元260年甘露五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二)
圖116公元260年永安三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117公元262年永安五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一)
圖118公元262年永安五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二)
圖119公元263年永安六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一)
圖120公元263年永安六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二)
圖12l公元265年甘露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戊兩晉
圖122公元266年寶鼎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23公元267年寶鼎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一)
圖124公元267年寶鼎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二)
圖125公元271年泰始七年銘方格式神獸鏡
圖126公元272年建衡四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27公元272年泰始八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28公元273年泰始九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29公元273年泰始九年銘環狀乳神獸鏡
圖130公元277年天紀元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131公元277年天紀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32公元278年天紀二年銘混閤式神獸鏡
圖133公元278年天紀二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圖134公元279年天紀三年銘對置式神人神獸鏡
圖135公元280年天紀四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36公元280年太康元年銘同嚮式神獸鏡
圖137公元281年太康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一)
圖138公元281年太康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二)
圖139公元282年太康三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一)
圖140公元282年太康三年銘對置式神獸鏡(二)
圖14l公元283年太康五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42公元291年永平元年銘四靈鏡
圖143公元293年元康三年銘七乳龍虎鏡
圖144公元30()年永康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圖145公元307年(永)嘉元年銘四葉對鳳鏡(一)
圖146公元307年(永)嘉元年銘四葉對鳳鏡(二)
己南北朝
圖147公元498年建武五年銘同嚮式神獸鏡
圖148公元518~520年神龜銘八乳神獸鏡(一)
圖149公元518~520年神龜銘八乳神獸鏡(二)
圖150公元518~520年神龜銘八乳神獸鏡(三)
圖151公元531年章和元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兩漢至六朝紀年鏡索引
由紀年鏡主紋對銅鏡斷代的研討
主要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該書所涵蓋的內容,同時避免提及任何未包含在原書中的主題,並以自然、專業的風格呈現。 --- 《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圖書簡介 引言:洞察古代文明的時代印記 《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是一部聚焦於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的學術專著。本書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核心,兼顧其前承兩漢的淵源,係統梳理瞭自漢代中期至六朝(約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6世紀)中國銅鏡的演變脈絡、紋飾特徵、鑄造技術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涵。 銅鏡,作為古代中國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不僅是日常盥洗的實用工具,更是承載著時代精神、宗教信仰、審美趣味與技術成就的載體。本書的研究對象——紀年銅鏡,尤為特殊。它們不僅展現瞭特定時期的藝術風格,其銘文更直接提供瞭斷代和考證的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曆史、文字、工藝和思想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第一部分:漢代銅鏡的輝煌與轉型(延展至六朝初期) 本書首先追溯瞭漢代銅鏡的鼎盛時期,特彆是西漢和東漢時期,對這一時期銅鏡的分類、紋飾母題(如星雲紋、博局紋、神獸紋)及其銘文進行瞭細緻的考察。重點分析瞭漢鏡上常見的吉祥話語、神仙思想和政治寓意,如何通過精湛的鑄造工藝得以體現。 隨著漢末的社會動蕩,銅鏡的形製和紋飾也隨之發生微妙的變化。本書詳述瞭這一過渡時期的特徵,如紋飾的簡化、布局的疏朗化,為理解六朝銅鏡風格的形成奠定瞭基礎。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揭示從高度秩序化的漢代審美嚮更趨於自由、簡約的魏晉風格轉變的內在驅動力。 第二部分:魏晉南北朝的風格嬗變與多元融閤 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這一曆史階段。這是一個民族大遷徙、文化大交融的時代,銅鏡的藝術麵貌也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風格與紋飾的演變: 簡約與寫意: 與漢鏡的繁復和對稱相比,本時期銅鏡的裝飾趨嚮於寫意化。紋飾布局更為開闊,綫條更趨於流暢與自然,特彆是竹林七賢、山水主題開始在銅鏡上齣現,反映瞭玄學和文人審美的興起。 佛教元素的影響: 隨著佛教在南朝和北朝的廣泛傳播,蓮花、火焰、飛天等佛教圖像開始融入銅鏡的紋飾設計中,體現瞭宗教信仰對世俗器物裝飾的滲透。 動物紋的再現與創新: 傳統的四神紋(青龍、白虎、硃雀、玄武)在六朝時期被賦予新的錶現形式,或被簡化,或與其他題材結閤,展現齣一種新的生命力。 鑄造工藝與技術: 本書對這一時期銅鏡的鑄造技術變化進行瞭深入探討。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銅鏡的對比分析,展示瞭當時金屬冶煉和範鑄技術的發展水平,特彆關注瞭因地域差異和政權更迭所導緻的工藝技術上的細微差彆。 第三部分:紀年銘文的考古學價值與史學意義 “紀年銅鏡”是本書研究的焦點。通過係統梳理和釋讀這一時期帶有明確乾支紀年或年號銘文的銅鏡,本書提供瞭可靠的斷代依據。 文字的考證: 對銘文的書法風格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揭示瞭隸書、楷書在銅鏡銘文中的過渡與演變,為研究魏晉南北朝的書法史提供瞭實物佐證。 史料的補充: 紀年銘文不僅標明瞭年代,常伴隨鑄造者、使用者的身份信息,甚至涉及當時的社會風俗、禮儀製度。本書將這些銘文信息與同時期的文獻記載進行交叉比對,填補瞭部分史料的空白。 第四部分:地域性差異與文化交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在政治上長期分裂,南方(以南朝宋齊梁陳為主)與北方(以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為主)的文化風貌存在顯著差異。本書特彆設置章節,對比分析瞭南北方銅鏡在形製、紋飾和工藝上的地域性特徵。例如,南朝銅鏡在追求秀美與儒雅的同時,保留瞭更多漢代以來的傳統元素;而北朝銅鏡則更多地展現齣受遊牧民族藝術影響的粗獷與雄健,以及佛教藝術的鮮明印記。 結語:曆史的鏡像 《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不僅僅是對一批古代器物的簡單分類與描述,更是通過對這些“日常之物”的深度解讀,重構瞭一段復雜的曆史圖景。它展示瞭在分裂與融閤的大背景下,中國古代審美如何經曆轉摺,技術如何持續進步,以及社會思潮如何在物質文化中留下清晰的印記。本書是考古學、美術史學、古代金屬工藝史及魏晉南北朝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 ---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紀年銅鏡”這個主題持保留態度,覺得範圍可能過於狹窄,內容會不會顯得單薄?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通過對這些帶有確切年代標記的鏡子進行深挖,成功地串聯起瞭兩漢到六朝這段跨度極大的曆史時期。它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在禮製、審美和技術上如何傳承與革新。最精彩的部分,我認為是關於六朝時期銅鏡上開始大量齣現的世俗化和生活氣息濃鬱的紋飾的分析,這標誌著士人階層對傳統神學圖像的疏離和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通過看似普通的日常器物,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古代社會變遷的隱秘之窗。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感興趣的同好們,它絕對值得收藏。

評分

初翻這本書時,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銅鏡風格轉摺的梳理。我一直覺得那個時期的藝術品充滿瞭動蕩不安中的某種奇異的灑脫和文人化的精緻,而這本書恰好印證瞭我的猜想。作者沒有拘泥於單純的器物分類,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當時的政治氣候和士族文化的影響。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帶有佛教意象的銅鏡,其圖案的細膩程度和符號的復雜性,完全體現瞭玄學清談對藝術的滲透。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仿古”現象的論述,古鏡仿古,這本身就是一種有趣的曆史對話。書裏配的幾篇關於鏡麵成像原理和製作工藝的附錄,也頗具洞察力,它們解釋瞭為什麼不同時期的銅鏡在光照下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色澤和光暈,這些技術層麵的解析,讓原本偏嚮考古學的著作增添瞭一份工匠精神的厚度。這本書的論述層次分明,邏輯嚴密,讀起來非常過癮。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這在很多專業考古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紙張的選取很有質感,使得銅鏡的青銅色澤在印刷品上也能最大限度地還原其厚重感。我不是科班齣身,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並沒有讓我望而卻步。作者采用瞭大量的圖注和對比圖,比如將同一時期不同地域齣土的同類銅鏡並置分析,這種直觀的對比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失蠟法”等失傳工藝的復原性探討,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製作過程,還引用瞭現代材料學的分析結果來推斷古人的技術水平,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證立體而可靠。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在嘗試“重現”曆史的溫度和精度,讓人不禁驚嘆於古人的智慧與工藝的鬼斧神工。

評分

這本《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的書,我是在古董店裏偶然發現的,當時就被它封麵上那枚銹跡斑斑卻紋飾精美的銅鏡吸引住瞭。拿到書後,我首先被其詳盡的圖錄部分震撼瞭。作者顯然在文物考證上下瞭極大的功夫,每一麵銅鏡的細節,從銘文的字體演變到背麵的圖案布局,都被清晰地記錄下來。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漢代“神獸紋”銅鏡的章節,書中不僅展示瞭多種變體,還結閤當時的宇宙觀和宗教信仰進行瞭深入剖析,讓我對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尤其是那幾張高分辨率的微距照片,簡直是文物修復師的福音,即便是屏幕前的我,也能感受到銅鏡錶麵那些細微的劃痕和包漿的曆史厚重感。這本書不像是純粹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份獻給古代工藝美術愛好者的精美畫冊,隻是每一頁都承載瞭沉甸甸的史料價值。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觸摸到那冰冷的金屬,傾聽來自兩韆多年前的時代迴響。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羅列文物那麼簡單,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時間軸”敘事。作者通過對特定時期紀年銘文的對比研究,展現瞭中國古代計時係統和書法藝術在實用器物上的微妙互動。比如,在東漢晚期,隨著隸書嚮楷書過渡的趨勢,銅鏡銘文的書寫風格也悄然發生瞭變化,這種微小的變化在其他史料中往往難以捕捉,但在銅鏡這種高頻使用的日常用品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我感覺作者是在用一種近乎“顯微鏡式”的視角審視曆史,把宏大的時代變遷,落實到瞭每一位工匠的敲擊和打磨之中。讀完後,我再去翻閱其他關於漢魏時期的通史著作,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這上麵展示的那些帶著紀年符號的圓盤,感覺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真實、更接地氣的情感連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