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生词注音版)

秦汉史(生词注音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历史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生词注音
  • 教材
  • 史学
  • 入门
  • 普及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74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89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揭开秦汉时期最引人入胜的历史知识。国学大师吕思勉精心创作的断代史经典代表作。一书在手,了解全部秦汉史。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本书是最快速、最系统、最经典的国史教材,了解中国历史公认的版本。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写于20世纪30、40年代之交,初版于1947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秦汉时期历史的经典之作。本书沿用先秦史的体例,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分为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政治史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文化史通过叙述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吕先生认为,《秦汉史》“叙西汉人主张改革,直到新莽;及汉武帝之尊崇儒术,为不改革而转入观念论之开端;儒术之兴之真相;秦汉时物价及其时富人及工资之数;选举、刑法、宗教各章节,均有特色”。吕思勉先生研究中国历史自成一格,见解独到,对秦汉时期的社会及政治方面的研究甚为透彻,因此书中将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大变动一个分水岭,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关键点,论述尤为人所叹服。对秦汉帝王的评价,可谓见识卓绝,最是符合人性本质。

海报:

内容简介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写于20世纪30、40年代之交,初版于1947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秦汉时期历史的之作。本书沿用先秦史的体例,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分为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政治史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文化史通过叙述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吕先生认为,《秦汉史》“叙西汉人主张改革,直到新莽;及汉武帝之尊崇儒术,为不改革而转入观念论之开端;儒术之兴之真相;秦汉时物价及其时富人及工资之数;选举、刑法、宗教各章节,均有特色”。吕思勉先生研究中国历史自成一格,见解独到,对秦汉时期的社会及政治方面的研究甚为透彻,因此书中将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大变动一个分水岭,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关键点,论述尤为人所叹服。对秦汉帝王的评价,可谓见识卓绝,最是符合人性本质。  编者在梳理文稿的过程中,有感于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充分认识到现在中国人中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从节目的现场情况来看,有些汉字的读音似乎也与人们通常记忆中的读音相差甚远。可见现在中国人在文字语言能力方面的逐步弱化。由此想到了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曾在《白话本国史》中引用《世宗本纪》的一句话(参看原书第二章:南宋金元的兴亡第三节金朝的灭亡):
  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
  编者认为,喜欢读书的人、尤其是喜欢阅读历史知识的人,一定不是易于忘本之人,但现阶段大多数国人的文字、语言能力却也不容乐观。如果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读者的文字、语言能力有所裨益,对于编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编者进行了大量阅读、对比工作,翻阅各类古书文集,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辨识繁体字及生僻字的能力,以《秦汉史》繁体本为基础,充分尊重原著,尽可能的保留原书内容,并通过查阅《康熙字典》,对文中的生僻字单独标注了拼音,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以便读者更能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出生于书香世家,15岁入县学。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一节 始皇治法
第二节 始皇拓土
第三节 秦之失政
第四节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汉兴亡
第一节 陈涉首事
第二节 刘项亡秦
第三节 诸侯相王
第四节 楚汉兴亡
第四章 汉初事迹
第一节 高祖初政
第二节 高祖翦除功臣
第三节 高祖和匈奴
第四节 汉初功臣外戚相诛
第五节 汉初休养生息之治
第六节 封建制度变迁
第五章 汉中叶事迹
第一节 汉代社会情形
第二节 儒术之兴
第三节 武帝事四夷一
第四节 武帝事四夷二
第五节 武帝事四夷三
第六节 武帝事四夷四
第七节 武帝事四夷五
第八节 论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节 武帝求神仙
第十节 武帝刻剥之政
第十一节 巫蛊之祸
第十二节 昭宣时政治情形
第十三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一
第十四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二
第十五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三
第十六节 昭宜元成时兵事四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哀帝纵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一节 新莽得政
第二节 新室政治上
第三节 新室政治下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第五节 新莽败亡
第八章 后汉之兴
第一节 更始刘盆子之败
第二节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节 光武平关中
第四节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节 光武平群雄下
第九章 后汉盛世
第一节 光武明章之治
第二节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节 后汉定西域
第四节 汉与西南洋交通
第五节 后汉平西羌
第六节 后汉开拓西南
第七节 后汉时东北诸族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第三节 后汉羌乱
第四节 党锢之祸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第七节 后汉中叶后内乱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一节 何进之败
第二节 董卓之乱
第三节 李傕郭汜之乱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第五节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节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节 孙氏据江东
第八节 赤壁之战
第九节 刘备入蜀
第十节 曹操平关陇汉中
第十一节 刘备取汉中
第十二节 孙权取荆州
第十二章 三国始末
第一节 三国分立
第二节 三国初年和战
第三节 诸葛亮伐魏
第四节 魏氏衰乱
第五节 魏平辽东
第六节 司马氏专魏政
第七节 蜀魏之亡
第八节 孙吴盛衰
第九节 孙吴之亡
第十节 三国时四裔情形
第十三章 秦汉时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户口增减
第四节 人民移徙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第十四章 秦汉时社会等级
第一节 豪强
第二节 奴客门生部曲
第三节 游侠
第四节 秦汉时君臣之义
第五节 士大夫风气变迁
第十五章 秦汉时人民生计情形
第一节 秦汉人訾产蠡测
第二节 秦汉时豪富人
第三节 秦汉时地权不均情形
第四节 汉世禁奢之政
第五节 汉世官私振贷
第十六章 秦汉时实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钱币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第三节 衣服
第四节 宫室
第五节 葬埋
第六节 交通
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选举
第五节 赋税
第六节 兵制
第七节 刑法
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
第一节 学校
第二节 文字
第三节 儒家之学
第四节 百家之学
第五节 史学
第六节 文学美术
第七节 自然科学
第八节 经籍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
第一节 祠祭之礼
第二节 诸家方术
第三节 五德终始之说
第四节 图谶
第五节 神仙家
第六节 道教之原
第七节 佛教东来
编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总论
  自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会组织言,(社会组织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民族关系两汉、魏、晋间为大界。)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盖人非役物无以自养,非能群无以役物。邃(suì)古之世,人有协力以对物,而无因物以相争,此实人性之本然,亦为治世之大道。然人道之推行,不能不为外物所格。人之相人偶,本可以至于无穷也,而所处之境限之,则争夺相杀之祸,有不能免者矣。争夺相杀之局,不外两端:一恃强力夺人之所有以自奉,或役人劳作以自养。其群之组织,既皆取与战斗相应;见侵夺之群,亦不得不以战斗应之;率天下而惟战斗之务,于是和亲康乐之风,渺焉无存;诛求抑压之事,扇而弥甚;始仅行于群与群之间者,继遂推衍而及于群之内,而小康之世所谓伦纪者立,而人与人相处之道苦矣。又其一为财力。人之役物也,利于分工,而其所以能分工,则由其能协力,此自邃古已然。然协力以役物,仅限于部族之内,至两部族相遇,则非争夺,亦必以交易之道行之,而交易之道,则各求自利。交易愈盛,则分工益密,相与协力之人愈众,所耗之力愈少,所生之利愈多,人之欲利,如水就下,故商业之兴,沛乎莫之能御。然部族之中,各有分职,无所谓为己,亦无所谓为人,有协力以对物,而无因物以相争之风,则自此泯矣。盖商业之兴也,使山陬(zōu)海澨(shì),不知谁何之人,咸能通功易事,分工协力之途愈广,所生之利愈饶,其利也;而其相交易也,人人以损人利己之道行之,于是损人利己之风,亦遍于山陬海澨,人人之利害若相反,此则其害也。语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至于人自私其所有,而恃其多财,或擅自封殖以相凌轹(lì)而其祸有不忍言者矣。由前之说,今人所谓封建势力。由后之说,则今人所谓资本势力也。封建之暴,尤甚于资本,故人必先求去之。晚周以来,盖封建势力日微,而资本势力方兴之会。封建势力,如死灰之不可复然矣,而或不知其不可然而欲然之;资本势力,如洪水之不可遽湮也,而或不知其不可湮而欲湮之;此为晚周至先汉扰攘之由,至新室亡,人咸知其局之不易变,或且以为不可变,言治者但务去泰去甚,以求苟安,不敢作根本变革之想矣。故曰:以社会组织论,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也。
  《汉书?货殖列传》曰:“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柝(tuò)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jiàn)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辩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xí)之宜,教民树种、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雚(huán)蒲、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草木未落,斧斤不人于山林;豺獭未祭,置网不布于埜(yě)泽;鹰隼未击,矰(zēng)弋不施于徯(xī)隧。既顺时而取物,然犹山不槎蘖(chá niè),泽不伐夭,蝝(yuán)鱼麛卵,咸有常禁。所以顺时宣气,蕃阜庶物,稸(xù同蓄)足功用,如此之备也: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知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相与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赡,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故《易》曰: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及周室衰,礼法堕。诸侯刻桷(jué)、丹楹,大夫山节、藻棁(zhōu),八佾(yì)舞于庭,雍彻于堂,其流至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谊大坏,上下相冒;国异政家殊俗;耆欲不制,僭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yǔ)夺成家者为雄杰。礼谊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木土被文锦,犬马余肉粟,而贫者裋(shù)褐不完,唅(hán)菽饮水。其为编户齐民同列,而以财力相君,虽为仆虏,犹亡愠色。故未饰变诈为奸宄(guǐ)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其教自上兴,繇(yóu)法度之无限也。”此文最能道出东周以后社会之变迁,及其时之人之见解。盖其所称古代之美,一在役物之有其方,一则人与人相处之得其道,此实大同之世所留诒(dài),而非小康之世,世及为礼之大人所能为,《先秦史》已言之。然世运既降为小康,治理之权,既操于所谓大人者之手,人遂误以此等治法,为此大人之所为,拨乱世,反之正,亦惟得位乘时者是望。其实世无不自利之党类(class),望王公大人及所谓士君子者,以行太平大同之道,正如与虎谋皮。然治不至于太平大同,则终潜伏扰乱之因;其所谓治者,终不过苟安一时,而其决裂亦终不可免;此孔子所以仅许为小康也。先秦诸子,亦非不知此义,然如农家、道家等,徒陈高义,而不知所以致之之方。墨家、法家等,则取救一时之弊,而于根本之计,有所不暇及。儒家、阴阳家等,知治化之当分等级,且知其当以渐而升矣,然又不知世无不自利之党类,即欲进于升平,亦非人民自为谋不可,而欲使在上者为之代谋,遂不免与虎谋皮之诮。此其所以陈义虽高,用心虽苦,而卒不得其当也。参看《先秦史》第十五章第五节。秦、汉之世,先秦诸子之言,流风未沫,士盖无不欲以其所学,移易天下者。新室之所为,非王巨君等一二人之私见,而其时有志于治平者之公言也。一击不中,大乱随之,根本之计,自此乃无人敢言,言之亦莫或见听矣。此则资本势力,正当如日方升之时,有非人力之所能为者在也。
  以民族关系论,两汉、魏、晋之间,亦当画为一大界。自汉以前,为我族征服异族之世,自晋以后,则转为异族所征服矣。盖文明之范围,恒渐扩而大,而社会之病状,亦渐渍益深。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以社会组织论,浅演之群,本较文明之国为安和,所以不相敌者,则因其役物之力大薄之故。然役物之方,传播最易。野蛮之群,与文明之群遇,恒慕效如恐不及焉。及其文明程度,劣足与所谓文明之族相抗衡,则所用之器,利钝之别已微,而群体之中,安和与乖离迥判,而小可以胜大,寡可以敌众,弱可以为强矣。自五胡乱华以后,而沙陀突厥,而契丹,而女真,而蒙古,而满洲,相继入据中原,以少数治多数,皆是道也。侵掠之力,惟骑寇为强。春秋以前,我所遇者皆山戎,至战国始与骑寇遇,《先秦史》亦已言之。战国之世,我与骑寇争,尚不甚烈,秦以后则不然矣。秦、汉之世,盖我恃役物之力之优,以战胜异族,自晋以后,则因社会之病状日深,而转为异族所征服者也。故曰:以民族关系论,汉、晋之间,亦为史事一大界也。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一节 始皇治法
  秦王政二十六年,民国纪元前两千一百三十二年,而西历纪元前二百二十一年也。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政体,泰皇人皇之误?秦所益者战国来习称之帝耳。《吕刑》皇帝汉人之辞。)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大上皇,制曰:“朕闻大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史公谓:“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móu)。”《秦始皇本纪赞》。案琅邪刻石云:“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背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合群臣议帝号之言观之,秦之所以自负者可知,史公之言,诚不缪也。尽废封建而行郡县,其事确为前此所未有,固无怪秦人之以此自负。君为一群之长,王为一区域中所归往,其称皆由来已旧,战国时又有陵驾诸王之上者,则称为帝,已见《先秦史》第十章第一节。秦人之称帝,盖所以顺时俗,又益之以皇,则取更名号耳。皇帝连称,古之所止,而《书?吕刑》有皇帝清问下民之辞,盖汉人之所为也。汉人传古书,尚不斤斤于辞句,说虽传之自古,辞则可以自为。
  郡县之制,由来已久,亦见《先秦史》第十四章第一节,惟皆与封建并行,尽废封建而行郡县,实白始皇始耳。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仇。诸侯更帽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体,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未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秦、汉时之县,即古之所谓国,为当时施政之基,郡则有军备,为控制守御而设。亦见《先秦史》第十四章第一节。故决废封建之后,遂举分天下以为郡也。三十四年,淳于越非废封建,仍为李斯所驳,且以此招焚书之祸,见下。李斯持废封建之议,可谓甚坚,而始皇亦可谓能终用其谋矣。
  是岁,又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jù),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此犹今之禁藏军火,当时民间兵器本少也。参看第十八章第六节。《始皇本纪》但言销兵,《李斯传》则云“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贾生言秦“堕名城;《始皇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曰“堕坏名城,销锋
  镝(dī)”;《叔孙通传》:通对二世问曰“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shuò)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严安上书:言秦“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
  钟虡(jù),示不复用”《汉书》本传。则夷城郭实与销锋镝并重。《张耳陈余传》: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则名城亦有未尽毁者,然所毁必不少矣。《宋史?王禹偁(chēng)传》:禹偁上书,言“大祖、大宗,削平僭伪。当时议者,乃令江、淮诸都。毁城隍,收兵甲,彻武备者二十余年。书生领州、大郡给二十人,小郡减五人,以充常从。号曰长吏,实同旅人;名为郡城,荡若平地”。则宋时犹以此为制驭之方,无怪秦人视此为长治久安之计矣。三十年碣石门刻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则当时并有利交通之意,不徒为镇压计也。后人举而笑之,亦过矣。
  销兵之后。《史记》又称其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此自一统后应有之义,然此等事收效盖微,世或以为推行尽利,则误矣。参看第十九章第二节。
  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移民:秦汉移民强干弱枝之计。)此所以为强下弱枝计也。《刘敬传》:敬使匈奴结和亲。还言:“匈女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旅,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此策全与始皇同。《汉书?地理志》言“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徒于南阳。”盖豪杰宗强者,使之去其故居,则其势力减,而又可以实空虚之处。当宗法盛行时,治理之策,固不得不然也。
  以上所言始皇之政,皆有大一统之规模,亦不能谓其不切于时务,论者举而笑之,皆史公所谓耳食者流也。见《六国表》。始皇之误,则在其任法为治。《史记》言:“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日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之不赦。”案阴阳家之学,宴谓治法当随世变而更,非徒斤斤于服饰械器之末。见《先秦史》第十五章第五节。吕不韦作《春秋》,著十二纪,其学盖久行于秦。一统之后,考学术以定治法,宜也。然果能深观世变,剧必知法随时变之义,一统之治,与列国分记不同,正当改弦易辙,始皇即不及此,当时道术之士,岂有不知此义者?博士七十人,必有能言之者矣。而竟生心害政,终致灭亡,则其资刻深而士遂莫敢正言为之也。善夫贾生之言之也,曰:“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上,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政体:贾生言始皇之立是上有天子。二世宜复封建,严安言坏城销兵为善政,贾生言子婴去帝可保关中,案赵高岂以此说二世?)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此所以安失职之贵族,当时此等人固乱阶也。秦并天下之后,若众建小侯,而又辅之以汉关自侯之法,一再传后,天下既安,乃徐图尽废之而行郡县,秦末之乱,或不至若是其易。当时揭竿首起者,虽萌隶之徒,继之而起者,实多六国豪族,刘敬所谓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者也。政治不能纯论是非,有时利害即是非。盖是非虽为究竟义,然所以底于是而去其非者,其途恒不得不迂曲也。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然犹不宜行之大骤如此。此以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tǎng)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huān)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正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见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严安亦曰:“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汉书》本传。盖虽有良法美意,必众不思乱而后可行,而秦初苟能改弦更张,又确可使众不思乱,故始皇之因循旧法,实为召乱速亡之原。汉人之言,率多如此。当时去秦近,其言自有所见,未可以为老生常谈而笑之也。
  既以专制为治,乃欲一天下之心思。二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政体:《始皇本纪》赞,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案此当时实事,周青臣所言,亦此之谓也。)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爱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说。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义而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育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申,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令诸生不师今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史事:别黑白而定一句)句。《李斯传》作“今陛下并黑白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似以尊字断句者,乃妄人改窜。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事:驳淳于越请焚书各一奏。)《李斯传》略同。而曰:“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云云,盖驳淳于越是一奏,请焚书又是一奏,本纪以其事相因,遂连叙之,未加分别。若有欲学法令,(史事:若有欲学法令,法令注语。)《集解》引徐广曰:“一无法令二字。”案《李斯传》无之。传云:“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讯者,蠲(juān)除去之。”又云:“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所谓文学,(文学:《李斯传》云:“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谓文学盖即《尔雅》,故下文同文书。)盖指自古相传之书文辞有异于俗语者言之。文学与当时俗语之异,犹今文言与白话之异,此即汉人之所谓尔雅。汉人尊古,则以古为正。秦人贱古,则拉杂摧烧之而已。所存法度律令,既皆以始皇起,白不更以古字书之,古语出之,故又言同文书与二十六年之书同文字,事若同而意实异也。法令二字盖注语,或混入本文,或传写夺漏,要不失李斯之意。或谓以吏为师,吏即博士,秦禁私学而不禁民受学于博士,则又缪矣。阬儒之事,世每与焚书并言,然其事实因方士诽谤始皇而起,所阬者非尽儒生也,见第三节。
  ……

前言/序言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也正因为此,现在喜欢阅读中国历史知识书籍的读者越来越多。但这样的读者时常会遇到如下问题。
  首先,在大量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中,为了阐述史实,保证内容的原汁原味,就不得不频繁引用史书上的内容,但正是由于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各种变迁,史书中的大量古汉语词汇中有较多生僻字,这对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言,只知其音,不知其意,甚至不知其音。
  另外,有些生僻字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在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中都留出空白,现代读者已经很难看到古文的原貌。
  再者,编者在梳理文稿的过程中,有感于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充分认识到现在中国人中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从节目的现场情况来看,有些汉字的读音似乎也与人们通常记忆中的读音相差甚远。可见现在中国人在文字语言能力方面的逐步弱化。由此想到了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曾在《白话本国史》中引用《世宗本纪》的一句话(参看原书第二章:南宋金元的兴亡第三节金朝的灭亡):
  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
  编者认为,喜欢读书的人、尤其是喜欢阅读历史知识的人,一定不是易于忘本之人,但现阶段大多数国人的文字、语言能力却也不容乐观。如果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读者的文字、语言能力有所裨益,对于编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编者进行了大量阅读、对比工作,翻阅各类古书文集,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辨识繁体字及生僻字的能力,以《秦汉史》繁体本为基础,充分尊重原著,尽可能的保留原书内容,并通过查阅《康熙字典》,对文中的生僻字单独标注了拼音,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以便读者更能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帝国初立:中华文明的奠基时代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影响深远的时期——从战国末期的兼并统一到东汉王朝的盛极而衰。这不是一部专注于某一特定王朝的断代史,而是一部旨在勾勒出秦汉大一统帝国如何从孕育走向成熟,并最终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下走向转折的通史性著作。 第一部分:乱世的终结与新秩序的建立 全书首先聚焦于战国末期群雄逐鹿的残酷图景。我们细致描摹了秦国如何凭借法家思想的彻底贯彻、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超前的军事动员能力,一步步蚕食六国,最终完成空前的“并天下”伟业。重点分析了秦始皇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战略决策、用人方略以及其性格对国家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进入秦代部分,本书着重探讨了秦朝的制度创新与遗留问题。中央集权制的创立,郡县制的推广,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这些对中华文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的举措被置于详尽的分析之下。我们不仅考察了这些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更深入探究了其在具体执行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震荡,如徭役、刑罚的严苛,以及对思想文化的钳制(焚书坑儒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汉承秦制与帝国的韧性 秦朝的迅速崩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大一统帝国短期存续危机”的经典案例。随后,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如何继承了秦制的“骨架”,又如何进行“软化”和调整,是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黄老思想在治国方略中的体现,以及“七国之乱”的平定,展现了汉政权在初立之时的政治智慧和危机处理能力。接着,我们详述了汉武帝时期帝国疆域的空前拓展和国力的巅峰。 在军事层面,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博弈。从卫青、霍去病的深入漠北,到张骞开辟西域,这些军事行动不仅确保了边疆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奠定了丝绸之路的雏形。我们探讨了汉代赋役制度、土地兼并的演变,以及这些经济基础的变化如何一步步侵蚀了汉初的均田制度。 第三部分:思想的整合与文化的熔炉 秦汉之际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本书认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绝非简单的文化专制,而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思想整合过程。我们追踪了董仲舒思想的形成背景,解析了儒家学说如何被改造,使其能够服务于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合法性建构。这使得儒家思想不仅成为道德规范,更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结构。 此外,本书对汉代科技与艺术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活字印刷术的早期萌芽、造纸术的改进(蔡伦的贡献被置于技术演进的脉络中考察)、以及汉代画像石、壁画中所展现的世俗生活和神话信仰,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立体的汉代文化图景。 第四部分:帝国的内部张力与衰落的伏笔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东汉中后期的结构性矛盾。随着光武中兴后土地兼并的加剧,豪强地主势力坐大,不仅造成了大量自耕农的破产,更使得中央政府的税源和兵源受到严重威胁。 我们系统梳理了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现象,分析了这种权力斗争如何架空了皇权,使得帝国治理效率低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黄巾起义不再被简单视为农民暴动,而是被置于帝国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进行剖析。起义的镇压,地方军阀势力的坐大,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在形式上的瓦解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总结:历史的回响 全书的最后,旨在总结秦汉帝国对后世的遗产。秦朝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框架,汉朝则赋予了这一框架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稳定的治理经验。秦汉的兴衰历史,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关于中央集权如何维系、土地问题如何解决、以及文化认同如何构建的深刻教训。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在对宏大历史进程叙述的同时,也注意从社会生活、人物命运、制度细节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立体、充满张力的秦汉时代画卷。它探讨的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贯穿始终的权力结构、文化塑造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和文化基因。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他将秦汉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奠基阶段的重要性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探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与张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后世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运行模式有了更深刻的预判能力。书中对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巩固过程的剖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文化认同是如何被国家意志强制塑造和维护的。这种宏观的历史哲学思考,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史学著作,上升到了一种对国家形态本质的探讨,极大地启发了我对当代社会结构的反思,是一次思想上的酣畅淋漓的洗礼。

评分

与其他侧重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秦汉史著作相比,这本书的社会文化描绘深度让我感到惊喜。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皇帝更迭和疆域变动的表层,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普通士人的生活状态、思想变迁以及礼乐制度的重构过程。比如,关于“举孝廉”制度的演变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或是汉代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的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冶铁技术发展和农业革新的那几段论述,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进步是如何推动一个庞大帝国运转的底层逻辑。这些细节的填充,使得秦汉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组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的鲜活世界。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层次,也拓宽了我对历史研究范畴的认知。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和注释的处理上非常严谨细致,这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每当出现重要的史料观点或者敏感的历史争议时,作者都会清晰地标明出处,并时常在脚注中进行简要的辨析,显示出扎实的文献功底。它不是那种只给出结论而不解释来源的“快餐式”历史解读,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存疑史料的态度,作者采取了一种审慎批判的立场,不盲从前人,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基于现有证据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论证。这种学术上的求真精神,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大大提升。对于渴望了解一手史料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导向和参照系,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既定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封面,质感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厚度。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雅致的光芒,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内页的用纸,米白色的纸张,触感细腻,既保护了视力,又透着一股古朴的书卷气。排版方面,无论是正文的布局还是引文的区分,都显得清晰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编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样的用心,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手捧的不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而且,它在整体设计上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复古,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元素,使得这本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无论是送礼还是自藏,都显得体面且有品位。我甚至有些舍不得翻开它,生怕粗鲁的手指会破坏了这份精美的完整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知道何时该娓娓道来,何时该戛然而止,引人深思。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叙述,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历史事件的微观剖析和宏大背景的勾勒,使得整个秦汉的兴衰更具戏剧张力和人情味。我常常沉浸在那些关键转折点上,比如某个关键人物的一念之差如何导致了整个帝国的走向,那种命运的无常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文字流畅而不失力量,情感充沛而不失客观,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让人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那幅历史图景,细细品味其中的权谋、智慧与无奈。这种高质量的叙事,是真正能抓住读者心魄的关键所在,绝非一般的历史读物所能比拟。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

京东速度就是快以后继续买!

评分

出版社对不起吕思勉老师,可以说谋财害命,错别字太多,有的页面中会出现6-7个错字!编辑太缺少职业道德!

评分

历史就摆在那里 任谁都无法篡改 但会以何种形式展现 那就因人而异了

评分

正在看,心得等看完再详细讲

评分

划算,9,9。。。。内容的话,还不错

评分

很好,内容不错,推荐!

评分

百年经典,精品收藏!

评分

正版书籍,用写文章奖的京券买的,每本只要9.9,非常实惠,希望以后多有这样的活动!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正版书籍,用写文章奖的京券买的,每本只要9.9,非常实惠,希望以后多有这样的活动!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正版书籍,用写文章奖的京券买的,每本只要9.9,非常实惠,希望以后多有这样的活动!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正版书籍,用写文章奖的京券买的,每本只要9.9,非常实惠,希望以后多有这样的活动!非常感谢!非常感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