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
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
中国人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兵凶战乱、血雨腥风之中。
先是头年底,帝国首都汴京(又称汴梁,即今日开封)沦陷敌手;进入正月,金国骑兵将首都的金银宝货、文玩古物、仪仗图籍搜罗一空;二月,金人立原来的帝国宰相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三、四月间,我们帝国的两位皇帝——当了一年多太上皇的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大儿子、只当了一年多皇帝的宋钦宗赵桓——全部成为大金骑兵俘虏,被掳掠到了金国。一同被掠去的还有在汴京的皇家宗室、妃嫔宫女、文武百官、工匠艺伎等14000多人。北宋帝国就此灭亡。
这是中国人从未遭遇过的耻辱。
从此,“靖康之耻”刀子般刻进了中国人的记忆。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侥幸脱身,旋即逃往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当年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南宋帝国,改年号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当时赵构刚满21岁,他成了大宋帝国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史称宋高宗。
这一年,本书所涉及的人物,情况各不相同。他们当中,有一些被认为需要对本年发生的一切负责,有些则被本年度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命运,这种改变有时表现得相当彻底。
遂成为令人无法释怀的帝国政界往事。
后记
几年前,在清东陵的乾隆墓与慈禧墓,我曾经大受刺激。是日,正值沙尘暴,古人叫大风霾。从他们的坟里钻出来时,心情灰恶至极。4000年来,我们不知为帝王们造了多少如此美轮美奂的坟墓,假如有人能够算出一共花了多少银子的话,一定是个能吓死人的、真正的天文数字。据说,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盗墓贼孙殿英,在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坟里,不算毁掉的古籍善本、珍罕字画,仅仅盗走的陪葬品,价值就在2亿5千万两白银以上,用购买力折算,差不多将近今天的500亿人民币。这还没有计算坟墓的造价之类。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一辈子一辈子干过的事儿。从来没听什么人问过:这叫什么事儿呀?
一个家庭里,家长的气质教养、能力性格、为人处世,对于这个家庭是否幸福的关系极重。清贫之家和睦幸福的,大有人在;富裕家庭乱七八糟的,更不罕见。究其原因,盖出于此。由此想到,一个单位里,一二把手的气质教养、能力性格、为人处世,对于这个单位是否兴旺发达的关系极重,很少听说一个单位的一二把手狗屎倒灶,该单位的员工还会特别有团队精神的。由此想到,一个国家里,恐怕不能说历史就是人民创造的,和皇帝宰相们没有关系。尤其是中国,谁都知道皇帝宰相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他老人家根本就是我们的天地神灵,谁都知道他比我们的亲娘老子管的可要宽多了。连七品芝麻官都被灭门的县太爷,更遑论皇帝宰相。既然如此,要想弄清楚中国历史上那些回肠荡气、一唱三叹、跌宕起伏、长歌当哭的事儿,只弄明白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可能还不太够,说不定云里雾里的反倒更糊涂。好些东西,从人的角度想一想,把人当成人琢磨一下。说不定很快就明白了。
于是,就写了这本书。
为什么挑这一段历史下手?仅仅因为有一个人的死,从会看小人书的时候就开始折磨我。不用说大家也能知道,这个人是岳飞。
我没受过正规的史学训练,可能有不少错误让方家笑话。好在有一点我心里有数:任何一件史实,包括稍微重要一点的人物对话,我都可以告诉你在古、现代文献资料中的出处。
写作过程中,曾经有我的同事和我珍视的朋友听过一些片断。我想告诉你们,你们曾经给予的赞美和鼓励,对于我极其重要。我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回想起来。谢谢。
书法家朱岩先生慷慨赐字,为本书题写章目及书法作品。我惶惑于本书配不上先生的墨宝,只能再次深致谢忱。
吴思是我的大学同学。在寝室下围棋,我们互有胜负,心里很安慰,觉得智商还不太差。毕业几年再碰面时,居然在围棋盘上几乎没有了还手之力。又过几年,回到一个城市里,他突然搡给我一本书,名叫《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吴思著。一口气读下来,感觉是服了,比在围棋盘上没活出几颗棋时的感觉彻底多了。随后问他,可否报考他的研究生,他斜我一眼,相当得意地说了句:“别扯淡了。”事实上,本书是在他的刺激下写出来的,需要感谢他亦兄亦弟亦师亦友的海阔天空。
吴雨初是另一位亦师亦友亦兄的人物。在他面前,我不太敢造次。当他边听着我谈本书写作计划,边以不算大的眼睛笑眯眯地盯着我看时,让我的自我感觉变得奇好。我必须承认,他以相当特殊的方式对本书作者的帮助与鼓励,令人难忘。
朱明德则是多年的兄弟。我的5年西藏生活,就是以到拉萨后第一天就与他同居一室开始的。当他对本书表示出淡淡的兴趣时,我的感觉是,必须快点写好,让这个历史系出身的人长点见识。
听林宏的批评是一件令人极其愤慨的事情。过后仔细想来,不能不承认,他推过来的一堆垃圾,的确存在于本书的原稿中。这是我老老实实再三修改书稿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此,即便有表示感谢的意思,也相当勉强。责任显然应该到他身上去找。
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她们毫无抱怨地与我一同承受了辞职后的所有风险,毫无抱怨地接受了我极其乏味、昼夜颠倒的写作习惯。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激之情。
最后,我想对读者朋友们说的是:你们如果喜欢这本书,我会极其开心;要是不喜欢的话,那么来吧,我将镇定地站在这儿,等着你扔来的砖头。
2004年4月28日凌晨于北京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充满暗流的迷宫之中,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去梳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盘根错节的政治派系。作者的学识渊博,体现在他对当时社会各个层面,包括经济基础、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演变等背景信息的信手拈来,使得每一次政治风暴的发生都有了坚实的土壤作为支撑。我尤其欣赏其对历史语境的还原,避免了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审视古人的行为,而是试图理解他们在特定框架下的最优解或无奈之举。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琢磨作者对某个特定法令或某次朝堂辩论的解读,那份严谨和审慎,是许多通俗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细细品读的力作,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惯有认知。
评分读完此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震撼,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历史情怀的激发。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如疾风骤雨,将关键的历史节点刻画得惊心动魄;时而又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于地方势力与中央朝廷之间那种微妙张力的刻画,那不仅仅是行政层级的关系,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利益分配的拉锯战。书中对多位重要人物的侧面描写,往往能从细微的言行举止中洞察其深层性格和政治手腕,避免了脸谱化的处理。这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人物鲜活了起来,他们的每一次抉择都显得沉甸甸的,充满了现实的重量感。对于想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肌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细节和独到的见解,绝对值得反复品味和推敲。
评分翻开此书,我感受到的不是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政治话剧的剧本。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遣词造句典雅而不晦涩,对于复杂场景的描述,总能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不同于一般历史书籍注重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中下层官吏在巨大政治压力下的生存状态的描摹。他们如何在风雨飘摇中求得自保,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催生出独特的官场生存哲学,这些细节让历史的厚度一下子提升了一个档次。每次读到关键性的转折点,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深沉理解和淡淡的悲悯情怀。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精品,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历史迷雾时保持清醒判断力的训练。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甫一翻开,便如同一部古老的画卷缓缓展开,将人一下子带入了一个充满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史料的搜集和考证功夫令人叹服。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真实生存状态与复杂博弈。书中对官场文化的描摹尤为传神,那些权谋、倾轧、忠诚与背叛,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仿佛能闻到那时的墨香与官署里的肃杀之气。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的客观与冷静,既不盲目美化,也不肆意贬低,而是力求从历史的深层逻辑去探究人物的动机和决策的必然性,这使得整部作品在厚重之余,更添一份深刻的思辨色彩。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深度旅程,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权力的运作规律和人性的幽微之处。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态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盛宴。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很多历史作品那样热衷于渲染传奇色彩,而是专注于剖析权力运作的机制和制度的僵化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似乎对“制度”本身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将一系列历史事件视为制度演变过程中的节点,而非孤立的偶然事件。书中的分析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特别是对于不同政治派系之间基于共同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联盟与破裂过程的梳理,堪称一绝。我感觉自己仿佛旁观了一场场高水平的政治博弈,那些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次精密的计算和艰难的权衡。对于渴望理解历史深层结构,而不是满足于了解“谁做了什么”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且富有启发性的。
评分为什么作者写大宋年间,或许有他的道理
评分书不错挺好 留着以后收藏
评分书的装饰风格很有特色,内容也不错
评分不错的好书!
评分孙少平就是和这样一群人一同从黄原起身的。
评分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东西挺好,满意的一次购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